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法句经善恶对比的喻理

荆三隆:法句经善恶对比的喻理

2017-05-22
善恶对比的喻理
                          二十二 敬佛与谤佛两种结局的故事  
从前舍卫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下车后揭去伞盖,解下佩剑,脱下鞋子,恭敬地进去,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后说:“我想明日在城里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路旁布施饭食,以便使国人知道至尊无比的佛陀,希望能使众生远离妖魔鬼怪的蛊惑,都奉持佛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消除国家的祸患。”佛陀说:“很好,作为国王应当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率领民众走正确的道路,求得来世的福报。”国王说:“至诚至真地恭请您,对不认真准备的要严肃惩办。”第二天国王亲手做了斋饭,起身前往恭迎佛陀与众僧人,一起来到四通八达的大街上。请佛陀就座,国王洗了手亲自为佛陀斟满斋饭。佛陀用完斋饭后,于四条大街的交汇处为国王解说佛法,引来了无数围观者。
这时有两位商人,其中一个说:“佛陀好比帝王,弟子犹如忠臣,佛陀陈明佛法,弟子传诵宣扬,国王英明,知道佛陀至尊无比,诚意供奉。”另一个人讲:“国王愚蠢,身为国王还有什么所求的呢?佛陀好比牛,弟子犹如车,牛牵引着车,东、西、南、北四方任意而行,佛陀也是如此,又有什么正道可言和刻意供奉他呢?”这两人一起离开了,在出城后三十里的地方,在亭子休息,买了酒一边共饮一边交谈。心中恭敬佛陀的那个商人,有四位天王护佑,那位对佛陀心存恶念的商人因有大力鬼神作祟,结果酒入腹中如火烧身,走出亭子醉倒在半路,卧于车辙之中。第二天早晨,心存善念的商人赶着五百辆车出发,车轮碾过压死了醉倒的商人。本来要一同上路的同伴,不料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商人心想:“回国我会遭到人们的怀疑,认为我杀人劫货,做出这种不义的事。”于是就逃到别国去了。
刚好这国的国王驾崩,没有儿子继位,大臣看相书说:“中印有一位卑微的人应当成为国王。”已故的国王有一匹神奇的马,见到国王会行屈膝礼。大臣们随即配好马鞍,把王印挂在神奇马的身上,出行寻找国主,围观的有好几千人。这位商人也出来观看,这时史官看见他说:“你有祥云盖顶,这是王者气象。”那匹神奇的马也行屈膝礼,舔舐商人的脚,大臣们把预先准备的香汤让商人洗浴,跪拜他为国王。于是商人坐上王位,处理起国家的事务。这位国王自己深思:“我并没有什么善行,是什么因缘获得如此福报呢?一定是佛陀恩泽护佑的结果。”随即与大臣们向舍卫国的方向遥拜:“我这卑贱的人并无德行,承蒙我佛慈悲,使我成为国王。明天就发心证悟法理,都诚意信佛,礼请三个月。”
佛陀告诉阿难说:“提醒弟子们,明天有国王礼请大家,应当教化,使国王和人民快乐。”第二天佛陀和弟子们运用神足通前往该国后,按次序就座,仪式庄严隆重。享用饭食洗漱完毕后,就为国王解说佛法。国王说:“我原本是一个卑微的人,也没有德行,是什么因缘获得如此福报呢?”
佛陀告诉国王:“从前波斯匿王在通向四方的大街给佛陀口供斋饭,国王心里说:‘佛陀好比国王,弟子犹如忠臣。’国王过去种下了善的种子,今天获得善果。而另一个人说:‘佛陀好比牛,弟子犹如车。’这个人自己种下了车碾的种子,今天在大山重压的地狱被火烧和车碾,这都是自得其果,并非国王勇猛强健所能得到的。为善的福德相随,为恶的灾祸追随,这都是自己造作所得,不是天龙八部大力鬼神所能给予的。”
  于是佛陀用偈句说:
                      心实为法本,一切心使然。  
心生恶意念,言语随即行。 
 罪业自追寻,车轮碾压死。
心实为法本,一切心使然。
 心生善意念,言语随即行。  
                   福德自追寻,影形不可分。
  佛陀说完,国王以及大臣和无数听讲的民众,都皆大欢喜,悟得佛法真谛。
                         二十三 琉璃王篡夺王位的故事
从前长者须达多买了舍卫国太子祗陀的林园,他们共同建造了寺院供奉佛陀,分别礼请佛陀和弟子们,供养他们一个月。佛陀为须达多和太子祗陀二人广泛深入地解说佛法,使他们都证得佛理。太子祇陀心中十分欢喜,回到东宫后,常赞叹佛陀的恩德,奏乐欢娱。祇陀的第弟琉璃,常常跟随在国王身边。一次,国王穿上便服与大臣们以及后宫夫人一道,前往佛陀的住所,虔诚拜佛后,专心听佛陀讲经。
留下琉璃在后殿,守卫着象征王权的宝座。这时密谋已久的奸臣阿萨陀等人,对琉璃说:“您佩戴国王上的大印,坐在国王的宝座上,看像不像国王?”于是琉璃就按他们所说的那样,穿上皇袍,登上了宝座,奸臣们都一起共同拜贺:“您就像国王一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黎民百姓的心愿,怎么能让东宫的太子祇陀坐上王位呢?坐了宝座怎么可以再下来呢?”于是,琉璃立即率领随从,披甲拔剑,全副武装来到祗陀的林园,责令父王不得回宫,与国王的大臣和卫队血战于林园,杀死国王身边的大臣五百多人。国王与夫人只好逃亡,日夜兼程,赶往舍夷国,半路上饥饿难耐,采食萝卜充饥,结果国王吃了萝卜腹胀而死。遂后琉璃实行专制统治,拔剑闯入东宫想要杀害哥哥祇陀。祇陀知道难免一死,他毫无恐惧,面不改色,含笑从容地面对屠刀,在生命结束的瞬间,听到空中传来天籁之音,美妙的声音来迎接他的魂魄。
佛陀在寺院随即用诗句说:
                        种下喜悦随后喜,修福行善为两喜。
喜悦欢乐相继来,看见福报心理安。
  今日欢乐后亦欢,为善积德两欢乐。
                        只有自己造福祐,享受福报心欢悦。
  此后琉璃王兴师动众,讨伐舍夷国。杀害信奉佛教的民众,残暴无道,作尽五逆罪业。佛陀了知琉璃不忠不孝,罪孽深重,七天后会被大火烧死,坠入地狱;国之太史占卜之结果也与佛陀预言相同。琉璃王极为害怕,当即乘船入江。心想:“我现在水面之上,火从何而来?”他以为这样可以躲过火劫。结果,七天后的中午,有自燃之火从水中喷出,船燃烧起来,很快就沉没了,琉璃王也被火烧死,热浪滚滚十分恐怖,琉璃王瞬间就沉入江中。
  于是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种下灾祸后有忧,自造恶业为两忧。 
                      灾祸恐惧相继来,罪业报应心难安。 
                      后悔今日悔来世,为恶造孽两悔恨,
                         皆为自身惹祸殃,地狱受罪热火烧。
  佛陀说完后告诉弟子们:“太子祇陀不慕荣华富贵,不贪图王位,至死心怀善念,往生天界安享快乐;琉璃王恣情快意,死后坠入地狱,遭受无穷苦难。世间的所有人们,无论豪门权贵还是贫贱百姓,最终都不免一死,不能够永世长存。所以高尚的人修行佛理,即使舍弃性命,也要死受善道,为后世留下思想和精神的财富。”佛陀说说到这里,听众无不信奉接受。 
                      二十四 佛陀教化七十位婆罗门的故事
从前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东北侧的灵鹫山后,住着七十多户信奉婆罗门教的人家,根据他们过去所积的福报应当得到度化。佛陀就来到这个村子,现身说法教化他们。大家看见佛陀威仪庄严,神采奕奕,无不俯仰恭敬。佛陀坐在树下问婆罗门教:“你们居住在山中有多少代了,以什么方式谋生呢?”回答说:“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十几代了,以种田和畜牧业为生。”佛陀又问:“信奉修行什么,怎么求得脱离生死的苦海呢?”回答说:“信奉自然界的日、月、水、火,随时祭祀祈福。一旦遇到有人死去,全村老少都聚会在一起,吟诵赞歌祝死者往生清净的色界初禅天,以脱离生死的苦难。”佛陀对婆罗门信奉者说:“种田和从事畜牧业,祭祀日、月、水、火等自然现象,吟诵赞歌祝死者生天,这不是长存之道,也不是脱离生死苦难的方法。其福报超不过三界二十八天,没有智慧还会坠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只有出家修行清净智慧,躬亲践行,体悟静寂之义理,才可以证得涅槃境界。”
  于是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若将真理认作伪,则会以伪认作真。
因为信奉邪说教,不能得到真利益。 
 知道真理才为真,认识伪善才为伪。
奉行正念守正行,必将得到真福利。
                     世上皆有生与死,三界之中无安宁。
                      天界生灵虽快乐,福报享尽亦丧命。
观想世间一切人,生命无有不终结,
                     要想脱离生死苦,应当修行佛真谛。
  七十位婆罗门信众听了佛陀解说的义理后,欣然领悟接受,愿意出家修行。佛陀说:“来吧,出家人。”他们的须发自然脱落,当下都成为出家修行者。佛陀与这些弟子们在回寺院的路上,有人牵挂和眷恋妻子儿女,各自萌生退缩之意。这时正好遇上下雨,凄惨悲凉的气氛更加增加了心中的忧伤和怀念。佛陀知道大家的心意,便在路边变出几十间房屋,大家都进到房子里避雨,而这时雨透过屋顶漏了下来,佛陀就借机用诗句说:
                         盖房屋顶不严密,阴雨连绵必漏雨。
                         修行意志不坚定,淫逸之念穿心房。 
 盖房屋顶盖严密,天降雨时必不漏。
                         正信定意来修行,淫逸之心则不生。
  七十位出家人听了佛陀的解说后,虽然打起精神勉强前行,但心中仍有疑惑。雨停了以后大家继续向前行走,看见地上有一张旧纸,佛陀让弟子拿过来,弟子就捡了起来。佛陀问弟子说:“你认为这张纸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弟子们回答佛陀:“这是一张用来包香料的纸,虽然现在被舍弃了,但纸上的香味还在。”佛陀继续向前行走,看见地上有一根断了的绳索,佛陀让弟子拿过来,弟子就捡了起来。佛陀问弟子们说:“这根绳索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弟子们回答佛陀:“这条绳索有腥臭味,是一条系鱼的绳索。”佛陀对弟子们说:“事物本自清净,由于因缘和合产生罪业和福德。亲近贤明之人则道义兴隆;与愚昧无知之人为友则遭殃受罪。这就好比纸和绳子,纸近香则香,绳系鱼则腥,人不觉之中逐渐染上顽劣习气。
  于是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顽劣习气污染人,如同接近腥臭物。
渐渐迷恋成习惯,不觉之间已成恶。  
跟随贤明通达人,如附香熏自留馨。
                         修习智慧积善德,行为高洁志芬芳。
七十位出家人又听了佛陀解说诗句后,认识到迷恋家室则不得清净,妻子儿女是阻碍修行的枷锁,从而信念更加坚定。他们和佛陀一起来到寺院,一心一意修行,因而证得了罗汉果位。
【辨析】
本章的三篇比喻故事都是通过善恶对比的手法来阐发义理的。
第一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安排,是围绕两位商人的对话而来的。对话的内容是对佛陀的议论,说出了各自眼中、心中的佛陀形象。一个说:“佛如国王,弟子犹臣下”,另一个则说:“佛者若牛,弟子犹车”,两人所言都用了比喻,但喻意却迥然不同,结局就更大相径庭,由此形成了三组多重喻意的对比:
第一组,一人明喻佛陀如王,至高无上;隐喻佛法传遍天下,世人共仰;暗喻违背法理者,要遭天谴。另一人明喻佛陀如牛马,任人驱赶;隐喻佛法无人信,人人回避;暗喻相信法理者,要遭人驱使。这组喻意的对比,也是本篇故事的核心所在。
第二组,是“弟子如忠臣”和“弟子如车”的比喻,前者反映的是忠诚和信奉,后者则是使役和永远被动的服从。
第三组,是两位商人命运的对比,一个成为国王,一个被压死后坠入地狱。一者比喻国王过去种下了善的种子,今天获得善果;一者比喻种下罪恶的种子,被车轮碾死处于大山重压的地狱。最后明示:为善的福德相随,为恶的灾祸追随。形成善与恶的鲜明对比,其精巧缜密的构思,喻理的层层深入,的确令人赞叹不已。
第二篇是琉璃王兄弟二人两种果报的比喻故事,同样也采用了对比手法。太子祗陀信守佛理而升上天界,弟弟琉璃王谤佛而下地狱。
故事中对弟弟琉璃王在奸臣的怂恿和诱使下,穿上皇袍,登上王位的情景以及之后弑父杀兄等一系列的残暴行为,描写得十分精彩,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生动展示了琉璃王的野心、狠毒和奸臣们的邪恶、阴险。对太子祇陀面对琉璃王加害时的表现描写得更为出色,既有对人物神情意态、精神气质的刻画,又有对气氛的渲染烘托。先写太子祇陀以了知无常,参悟生命的智慧,面对屠刀,含笑以对,从容赴死,再以空中响起的、迎接他的魂魄的天籁之音,为其生命抹上了一道亮色,昭示出其精神的不朽,故虽死犹荣,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第三篇通过信佛犹如熏香,奉婆罗门若腥臭两个比喻形成对比。佛陀用一张废纸、一根断绳开示弟子,从物之气味,推知物之用途,以喻善恶之理。一方面隐喻世俗欲望的浊臭污染,另一方面又隐喻佛法的清香隽永。因此,废纸、断绳之“味”的描述,起到了一石二鸟的功效。“鄙夫染人,如近臭物。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设喻取譬,随手拈来,因事见理,以小见大,以具体感性的形象,让人去体会与领受“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进智习善,行成芳洁”的道理。
这篇故事中穿插了三首偈子,既相互关联又各有寓意,第一首比喻教义,第二首比喻人生,第三首比喻修行。本篇是诗句和散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佳作。

上一篇:荆三隆:法句经语言的喻理

下一篇:荆三隆:法句经出家人切莫放纵的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