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切莫放纵的喻理
二十五 佛陀教化弟子不放纵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世时,有五百商人,到大海中寻找珍宝。他们满载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珍宝回国。半路上,他们经过一座深山,被恶鬼所迷惑,困在山中走不出来,所带的干粮全部食尽,穷途无路,最后全都饿死了。所获的宝物,也都散失在山中。
当时有一位出家人在山中修道,看见散落在山中的财宝后,心想:“我在山中勤苦修学已经七年了,仍然未能证得佛理,再加上我贫困如此难以维持生活。这些财宝没有主人,不如我拿回家去,用以自立门户。”于是决定下山,他把捡到的宝物,藏在一个地方,然后走出山,叫来自己的兄弟,带上财宝飞驰般地奔走回家。当他还在半路上的时候,佛陀想这位出家人应当得到度化。佛陀就变成一位女出家人,剃头落发,身穿僧衣,敷粉描眉,佩戴金银璎珞,向山中走去。恰好迎面遇到这位急于回家的出家人,施礼之后,就询问和了解在山中修行的生活。这位出家人斥责女出家人说:“修持佛法的人,怎么能像你这样呢?剃头落发,身穿僧衣,为什么还要敷粉描眉,佩戴金银璎珞呢?”女出家人回答说:“修持佛法的人,应当像你这样做吗?辞别了亲人,出家修学佛法,住在山中静心修习,为什么要拿走不属于自己的财物,放纵贪欲而忘了修道戒律,从而纵情逸乐?不思量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易逝,而罪业的恶报永无休止。”
于是女出家人用诗句说:
出家修行需谨慎,放逸犯戒多忧患。
心生贪欲小变大,积恶终究遭火焚。
持守戒律福报喜,犯戒应有恐惧心。
能断三界烦恼魔,如此方能证涅槃。
女出家人说完之后,现出了本来的佛身,庄严神圣,光彩照人。出家人看见后,惊讶地汗毛倒竖,立刻顶礼膜拜,向佛陀悔过说:“我愚昧痴迷,违犯佛教戒律。犯下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今后怎么办呢?”
于是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倘若前面有放逸,今后能够自禁止。
观照世间一切法,心念定意修禅思。
过失犯戒为恶业,潜心思过积善行。
观照世间一切法,念善去恶证佛理。
青年离家修行者,修佛教义正当时。
观照世间一切法,犹如月运云消散。
人若此前有恶业,今后禁止不犯戒。
观照世间一切法,犹如月运云消散。
这时出家人听了诗句后,心中的贪念随之消失,礼拜佛陀之后,回到山中的大树下,调息运气,继续修习止观禅定,清净本心,最终证得阿罗汉佛果。
【辨析】
本篇讲述的是一位出家人因见财起意,准备放弃修行时,得遇佛陀度化,摄心勤修,终成正果的故事。其中的财宝,比喻人的贪欲之心;出家人放弃修行,明喻放逸犯戒的行为,隐喻做人祛除贪欲难,出家人持戒修行更难。
其中的人物,一位是行色匆匆、归心似箭、心中“放逸”的和尚,一位是佛陀化成的浓妆艳抹、珠光宝气、外表“妖艳怪异”的尼姑;故事情节是在佛陀与出家人之间的对话中展开的,和尚见到外表“违背戒律”的尼姑,当即斥责“为道之法,应得尔不?剃头着法衣,云何复庄面画眉,璎珞身体也?”尼姑毫不含糊地回答:“沙门之法,为应尔不?辞亲学道,山居静志,云何复取非其财物,贪欲忘道,快心放意?不计无常,生世如寄,罪报延长。” 读到此处,不禁让人哑然失笑。两人的相互指责,一来一往,直探心曲,可谓是义正言辞,针锋相对。透过人物生动活泼、充满机趣的语言,能够领悟佛法戒律的严谨。另外,和尚的质问,一方面说明,指出表面的问题容易,看出内心的放逸不易,另一方面说明,指责他人毛病容易,觉察自己问题不易的道理。
诗句中“是照世间”的重复,也刻画出佛陀教化弟子循循善诱的苦口婆心和大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