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法句经正心定意的喻理

荆三隆:法句经正心定意的喻理

2017-05-24
的喻理
                       二十六 佛陀教化弟子心念定止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出家修行者,在河边的大树下修学佛理。学道十二年仍未祛除心中的贪欲,心神散乱,眼见贪色、耳听恋声、鼻闻觉香、口尝回味、身心不定,从无宁静止息的时候,修行十二年仍然不能证得佛理。
佛陀知道这位修行者可以救度,变成一位出家人来到河边树下,和他一起修行。很快天色暗了下来,一轮月明高悬天际。这时有一只乌龟从河里出来,爬到树下,还有一只水獭饥饿难捱寻找食物,正好与乌龟相遇,水獭想吃掉乌龟。乌龟把头、尾以及四脚缩进龟壳中,水獭无法吃它。乌龟等水獭离水边走远后,又伸出头和脚,继续爬行,水獭不能吃掉它,所以乌龟得以逃脱。于是修行者就问出家人:“这只乌龟有保护生命的龟壳,所以这只水獭才不能吃掉它吗?”佛陀变成的出家人回答说:“我想世间之人还不如这只乌龟,世人不知人生无常之理,恣情放逸,满足感官身心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从而使得形体、心神被外魔所占据。在生死轮回中,辗转于人、天、地狱、饿鬼、畜生五种去处,苦难烦恼不绝,这都是妄心所造成的。应当勉励自己,证求静寂的永久安宁。”
    于是变为出家人的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现有身相不长久,都会回归一土丘。
身形坏烂神识去,贪欲还能在何处。  
心念造作妄想处,一往一来本无端。
欲念贪婪多邪恶,皆为自己招祸患。
                    妄有心意由自造,并非父母来作为。
                    可以自勉向正道,积福修行莫回头。
消除六欲如龟甲,防范妄意如城门。
                    运用智慧战邪魔,善胜邪恶无忧患。
  这为修行者听了诗句后,欲望消除,心念定止,随即证得罗汉果位。他知道出家人是佛陀所化,就恭敬地整理袈裟,礼拜佛陀,同时听佛陀传法的天龙八部及十万大力鬼神,都无不欢喜。
【辨析】
故事是以围绕止观禅修这一中心展开的。不仅修行要心定神安,心无旁骛,而且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根本。本篇偈言中所阐发的“是意自造,非父母为”,也同样反映出成就佛果在自身,人生道路自己走的普世价值,具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故事用乌龟防范危险的坚固龟甲,比喻修行者要有抵御各种诱惑的正定之心;以乌龟暗喻出家修行的人,水獭暗喻六欲纷扰的心魔。以水獭的试图伤害,比喻心魔的破坏;用乌龟遇到危险时把头尾、四脚藏在壳中,隐喻六欲的侵扰,只能用静心来去除;从而表现出正定修行即成道,心猿意马就成魔的喻理。
    这篇故事篇幅短小,描写生动,语言省俭而又清新自然,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静夜禅修图,超凡脱俗,意蕴无穷。请看:在一个万籁俱静、微风轻拂的夏夜,一轮明月高悬,河水缓缓地流淌,河边的一棵大树下,两位修行者在静观乌龟和水獭。画面中流淌的河水比喻流逝的岁月,即修行者十二年的修行;大树象征着智慧的菩提证悟;明月象征着一颗清净心,出家人是佛陀的化身;修行者的发问,象征着迷惑;龟与水獭的表现,象征着佛心与魔心的斗争。意境的静寂清幽,寓意的深邃丰富,唯有远离尘世的喧嚣,摒弃世俗的物质欲望,方可融入和感受的到。

上一篇:荆三隆:法句经出家人切莫放纵的喻理

下一篇:荆三隆:法句经采花供天的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