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三隆 《杂宝藏经》多彩纷呈的生活画面
我们出版的《杂宝藏经注译与辨析》,以佛典中的比喻文学故事为具体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对于佛教经典中的比喻故事,进行了逐个的注译、评介和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对汉译佛典中的修辞学意义上的研究,不仅包括比喻故事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人物心理以及社会风土人情的讨论,而是对比喻故事在反映佛教义理、论证宗教世界,及其形成佛教信仰中所采用的多彩纷呈的喻证方法,进行的深入研究。这种比喻手法在佛教经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教义上诠释佛理,而且通过生动活泼、以浅训深的独特方法,成为佛教在广泛的传播中连结世俗人生和信仰境界的思想方法。借“比喻”使文学与佛学相结合,形成绚丽多姿的画卷。因而,作为佛经十二部类之一的“譬喻”是以直觉开掘教义内涵的法门,不可或缺。
同时,还力图揭示佛教比喻经优秀的思想文化内涵。诸如:佛教比喻经在历史上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今天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佛教通过让众生直面世界、直面人生,进而洞彻人生的真谛,对精神世界进行改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佛教不断地与中国的民风民情相适应,落实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拉近了信仰者与社会、人间的距离,为佛教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佛教以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护佑人生,止恶行善,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准。在建立和睦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文化领域,赢得了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普通民众的尊重,充分反映了其积极的思想文化功能。
篇章结构诠释的基本特点
在体例上,对每一篇佛经故事,都进行“题解”,然后再按“经文”、“注释”、“译文”、“辨析”的顺序依次进行。因此,每一篇经典或故事,都是以“题解”发端,以“辨析”收尾。“经文”部分,若过长,则分段标点、注译。对于经文中的异体字、讹字、组合字,一律按原文录出,以保持原貌,并在注释里校正、说明。“注释”中,对于一词多义、同词别指、异词同义的佛教概念、名相,则予以复注,同一书中已注出的名词、义理,原则上不予复注。“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在专有名词已经注释的前提下,兼采意译,以方便阅读。“辨析”是作者对佛典的思想与表现形式的解读和心得。
理论创新与学术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注释和辨析部分,笔者不恪守于旧注、旧说,会注重早期佛教的特点,特别是印度文化的特点予以评说。这是我们对这部佛教比喻经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佛教比喻经典不仅展示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同时构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思想方式,成为人们知行兼备、定慧双运的实践和体验。通过我们的研究,对弘扬佛教文化中的优秀内涵,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都是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是主要的创新之处,对个案和具体内容的分析及特异性研究是本课题的独特之处。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做到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佛教比喻文学经典思想研究与当代“人间佛教”的实践相结合。具体体现在:
一是将佛教的基本思想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联系起来,使宏观的理论论述和现实具体领域的分析与求证统一起来,从而完成课题所预设的目标。
二是发挥当代信息传播的优势,充分利用光盘版的典籍资料,借助网络上的期刊、著作资源,随时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动态,做到学术资源的充分发掘。
三是形成学界、教界相互促进的工作局面,建立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机制,认真对话、相互交流,不断丰富和扩大研究视野。
四是把佛教思想和社会的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发掘佛教思想文化的优秀资源,如孝父母、敬师长、善交友、和邻里、谨守法、勤内修、精进业、慈悲心等,将其加以弘扬,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我们把研究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工作内容:采用各组协作,同步进行。在技术路线上,我们采用滚动进行的方案。佛教比喻经共有1100个比喻故事,我们已经完成了507篇比喻故事的注译与辨析,约200万字,其中百喻经已被台湾购买了版权,本课题将对剩下的593篇比喻故事进行注译与辨析及相关性研究,约300万言。
产生的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是笔者已经完成的教育部2010-2013年所主持的“佛教比喻经典整理、注译、评价与研究”后续的研究成果之一,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认可,认为这套丛书具有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将十部书的书名全部印制在每部著作的封底,以昭示公众,表现出了对佛教比喻经丛书全面的肯定。认为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践行“走出去”文化战略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品牌。本书作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佛教比喻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为深入进行佛教比喻经的思想研究提供了条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还由宗教出版社推荐,经国家宗教局审批申报了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 “五部佛教比喻经诠释集成”的项目。
各种比喻手法不仅在教义上诠释了佛理,而且通过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成为佛教在广泛的传播中,连结世俗人生和信仰境界的纽带。借“比喻”使文学与佛学相结合,形成百态纷呈、绚丽多姿的画卷。其系统性体现在佛教比喻经典研究是以汉译佛藏中的原典为依据,按其流变,在本书出版后,我们还以《百缘经》、《贤愚经》、《六度集经》、《大庄严论经》、《出曜经》五部比喻经为对象,构成一个整体的研究。包括阐释义理、名相、语译、揭示主题和辨析等各种阐释和修辞手法,具有文学表现意蕴等内容和各种艺术分析方法,故具有延续性和系统的整体特征。佛典研究应当站在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不能仅从宗教信仰的立场出发去进行探究,导致缺乏历史与文化、哲理与思辨的深度。我们力图使佛教比喻经典的研究与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弘扬佛典中的有益成分,去粗取精,去伪辨真,在文学表达和思想教化方式上有所创新,也是我们勉力而为的目标。
总之,佛教比喻经典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上述的系统性,以及具体性两个方面:具体性是指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佛典中的比喻文学故事。在研究中对于佛教经典中的必要故事要进行逐个的注译、评介和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对汉译佛典中的修辞学意义上的研究。不仅包括比喻故事的语言,比喻故事的结构,比喻故事中人物形象,比喻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社会风土人情的讨论,而且对于比喻故事中论证的宗教世界、形成佛教信仰中,所采用的百态千姿、多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的喻证和独特的修辞方法予以揭示。
《杂宝藏经注译与辨析》系2013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佛教比喻经研究”的前期成果之一。《杂宝藏经注译与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出版,获2015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宗教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