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三隆 譬喻经研究在文明交往中的意义
佛教譬喻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通过对其中包含的与当代社会文明有互动价值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 引起人们对这一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关注, 进而认识佛教在当前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汲取佛教文化中的思想成果, 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佛教突出的惜生向善、和谐尚德的人文理念, 有利于我们进行先进文化体系的构建, 形成现代文明与佛教传统思想资源的互动。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展现佛教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调动佛教思想文化的积极因素, 可以激发社会活力, 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目的。对于我们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战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气度,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文明交往中都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是汉传大乘佛教的发源地, 对大乘佛教的研究不能脱离汉译佛典, 因此对佛教譬喻经经典的阐释和研究就是佛学研究的基础。大乘佛教经典在思想上具有两个特征: 一方面表现出把“万法唯心”的理念推向了“信受奉行”的信仰高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世俗化的人人皆可成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信仰感召和思想内涵。尤其是佛教譬喻经的通俗性特征, 使之在中国的历史传播中,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 调动了各种文化形式, 如绘画、雕刻、建筑以及讲唱戏剧等, 补充和诠释佛教的义理, 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佛教文化体系。可以说, 佛教譬喻经思想文化的影响, 已经超过了佛教本身,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佛学有益于开启心智, 调节自我心态, 疗治心理病痛。大乘佛教那普渡众生, 脱离苦难的理义、情怀, 已变成了千百年来, 千百万人追寻的理想境界。因此, 佛教譬喻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而且有现实意义。不仅有佛教内涵,而且有文化意蕴。其世界性的文化影响, 也是不应忽视的。 因此, 佛教譬喻经研究, 不局限于学术和文化研究的范围, 与国家的统一,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团结密切相关, 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相辅相成,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譬喻经在历史上的传播过程,就是世界文明融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进步的过程。佛教譬喻经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 涉及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我们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战略,可以为文明互动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诸如:
胸襟坦荡的自觉意识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本身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是更加开放的心态,自信、自觉意识地体现,是一种中国为世界的繁荣进步承担责任的承诺和担当。佛家认为, 一切事物都处在无穷的变化之中, 即一切无常。人所“执有”的偏见就在于看不到“我”的本质, 不能认识到“我”所具有的形态, 是由外部和内部的条件构成的, 是各种因缘的合和。因去果无, 缘尽人散,一切形态, 本自于空, 如持“有”、“我”, 就无法摆脱生、死、爱、欲等烦恼。因此, 修身的目标在于: 驱有除妄, 进入无我的空灵境地。修身首先要修心, 修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佛教认为, “万法皆空”, 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人们意识的虚幻, 是人的妄念, 不是本来实有的。因而,对于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一切现象与形态都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这就是“正念”。要树立起这种认识, 其方法就是要通过禅定智慧, 要能静于一室, 止定观照, 看透自身都是由各种因缘的组合而构成, 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短暂现象,所谓“我今此身, 四大和合”,“四缘假合, 妄有六根”,“此虚妄心若无六尘, 则不能有, 四大分解, 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六境又称为“六尘”, 意指六种迷惑, 六境出于六根, 六根又源于由四大合成的身心, 而心实无存, 归之于妄, 那么最终一切为无。人们对于由六根认知的六境幻以为真实, 从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所以佛家常讲明心见性, 要“观心无常”,讲得就是对治妄有之心的道理,是一种思想和意念的文化自觉。如《佛说月喻经》,以出家人心澄如皓月,说明佛弟子弘法利生,勇于担当的心境、自觉无染的情怀。这种认知对于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自身作用的准确定位,既能够负起责任、敢于担当,也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倾向,不断调整心态都有借鉴意义。
完整的人生价值判断
佛教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认识是完整而细致的,具有唯物的内核, 充满辩证因素, 与佛教的人生论和对世界的看法联系在一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 依因缘而生, 并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至色、声、香、味、触、法、形成心识, 亦即从各种感官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 这其中包括心理的机制, 只有通过“止观”, 即禅定智慧, 以主观的意识俯视透析客观世界,才能完成对主体、客体的“反观内照”、“如实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无常, 主观世界的无我, 达到彻悟人生的境界。佛教否定了人的意识和存在,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 进而否定了整个世界。从认识上看是唯心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是对动荡的社会, 惨淡的人生的否定。人类不也总是在由一个否定上升到另一个否定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吗?或许正是佛教义理中具有的这种否定的态度, 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才逐渐获得了人们的广泛接受。如《五阴譬喻经》以色、受、想、行、识,皆空、幻有,阐发一切无常、一切无我的教义。佛门“空”论、“无我”的义理, 在现实生活中, 也有其积极意义, 如“人到无求品自高”、“无私者才能无畏”,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这些有益的格言中, 都包含着“无我”的意蕴。可见, 佛家的修身思想对于人欲望的自觉内敛, 心理疾患的疗治, 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都具有能动作用。这种思想促使我们在和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中尊重他人,重视奉献精神,创造共同发展的更大空间,反对一切狭隘的民族意识都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文化资源。
众生平等的慈悲理念
佛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 并成为人的信仰观念, 其中也不乏道德和伦理思想。佛家对于社会是持否定态度的, 但这也丝毫没有消泯释门在伦理道德观念上所持有的特殊见解, 无论是在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 还是在加强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方面, 都对我们有所启示。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最常讲的“八苦”即: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 所怨、憎之人、事, 会不请自来, 不可避免) 、爱离别苦、求不得苦、忧悲恼苦。要彻底消灭苦难, 就必须脱离现实世界的苦海欲波, 行善除恶, 乃至生大慈悲心的菩萨情怀,如《佛说咸水喻经》以海水为喻,说明人们脱离苦海的七种境界。这样佛教就把人间伦理推到了信仰主义的理想高度, 虽具有神秘的不可思议性, 但却极大地提升了人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与认识水平, 展示出以苦身、舍命以利一切众生的情怀, 达到了人类难以企及的灵性境界。佛陀所倡导的忍辱修行, 不仅包含着极深刻的道德和价值理念, 而且落实在严格的践行上, 这种令人敬仰的牺牲精神, 是由自甘受尽世间一切苦难的决心和身体力行躬践的毅力共同构成的。修忍辱实际上也是通过自我牺牲精神来消除恶业的方法, 是与“无我”论结合在一起的。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进入“无我”境界, 对于一切人间烦恼、怨怒还有什么可争执或抱怨的呢? 这是一种极具感召力的、无比高尚的价值伦理, 尽管是唯心或唯灵的, 充溢着浓厚信仰主义色彩, 但其道德观念无疑闪耀着崇高的理想之光, 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高度吻合。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解脱, 而是要以“菩萨心”度一切众生。这种施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有益于确立“一带一路”建设中合作共赢、团结协作,各国人民一律平等,共同分享发展带来的机遇,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互助、团结友爱的和谐关系, 是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境界。
业力果报的因果学说
从佛教伦理道德观看,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体现在“业力”与“果报”上, 其表现就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这种学说极易被广大的处于社会底层、善良而受尽人间苦难的人民大众所接受, 同样被那些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 从扬善止恶和伦理教化的角度出发而予以肯定。业力果报学说认为: 人生的一切都是由业力而发, 都是前世善恶的因果, 而现世的一切善业、恶业, 也必然会在来世中表现, 并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谓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就给一切善良的人们以心灵的期许和诱导, 引导人们永远向善, 远离邪恶。佛教还倡导将人的善行推及到一切有情众生, 这对我们今天深化改革,和各国人民建立和谐共荣的国家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因果是佛教说明现实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 即“已作不失, 未作不得”, 指任何行为, 都有相应的结果。如《法句譬喻经》“生死品”就讲述了善恶有报、业力不失的喻理。由于佛教的轮回学说是和善与恶的观念相伴相随, 密切联系在一起, 揭示了一个多层面的生命空间, 把生命的流转变迁显示在六道轮回之中, 并将这些层面与人的善恶行为结合起来, 互为因果, 从而形成了佛教完整的生命伦理、道德意识和独有的价值观。尽管业力轮回说是无法证明的唯心学说,但就其体系而言, 仍然是严密完整的。它代表了广大善良人们的心愿, 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人们保持内心的平衡, 形成人人自律、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与平等,以及建立被各国人民广泛接受的国际新秩序、普世的价值观人有增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