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海幢菩提树 佛法在人间

荆三隆:海幢菩提树 佛法在人间

2017-12-17
                         海幢菩提树 佛法在人间
                                     荆三隆
 摘要菩提树是佛家圣物,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和深刻的意蕴。广州海幢寺中的三棵菩提树,展示出深远的佛教文化义理,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阐发的佛法传承、历久弥深的喻理,对于我们今天发挥佛教在思想文化建设的优秀传统,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倡议,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讨论菩提树的法脉喻蕴,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佛教在传播中的历史和传承关系
关键词海幢寺;菩提树;喻蕴
 广州海幢寺中,古木参天,其中有三棵菩提树,相传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天然禅师从光孝寺原株分植出来的。如今这三棵菩提古树,一株在寺北门内侧,一株在天王殿西南侧,一株在大雄宝殿后面。这三棵菩提树,不仅凸显出古刹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姿的园林景观;更为重要的是,彰显出佛教思想和文化传承的深刻内蕴。本文仅从佛教喻理的角度,就三棵菩提树的文化意蕴和思想价值进行初步的讨论,以求证于方家。
                   菩提树是佛教创立的标志
菩提树是佛家圣物,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和深刻的意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梵语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据斯里兰卡史料记载,佛陀生于公元前563年,卒于公元前483年,享年80岁。(我国学者吕澂在其《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一书中根据佛教制度,安居后在戒本上加点来纪年的方法,推论佛陀卒于公元前486年,此说也很有说服力。)佛陀原名为悉达多,姓乔达摩,为释迦族的王子,生于迦毗罗卫城的兰毗尼园(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 成年后的佛陀,观察到人的生、老、病、死种种痛苦现象后,产生了“人生是苦”和一切“无常”的思想。于29岁时,排除了种种干扰,放弃了优裕的宫廷生活,出家修习苦行,探究人生,寻求解脱的真谛。
佛陀出家后,曾和数论派的学者进行过广泛的交流,讨论有关人生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脱离生老病死之苦的方法。然而,六年的苦行并未使佛陀获得解脱的方法,从此他否定了婆罗门教的教义,并认识到创立新宗教的必要。佛陀净身受食,登钵罗芨菩提山,渡尼连禅那河,在达伽耶的菩提树下,敷吉祥草,入金刚座,静坐思维,以求正道。经过四十九天的“反观内照”,认识到世间一切痛苦皆由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所造成,如果消灭了产生痛苦的最初原因“无明”,就可以得到彻底解脱,由此而形成了佛教的缘起学说。佛陀成道后在野鹿苑度化了随他出家的五个弟子,即憍陈如、摩诃男、跋提、婆沙波、阿说示,并俱得证阿罗汉果,合称六罗汉。至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阿罗汉为佛宝、四谛学说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标志了佛教的创立。
《六度集经》讲述的是佛教六种度脱人生苦难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故称。在第七十九篇“太子悟道喻”中,就讲述了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故事,表达了佛家通过禅定悟道的喻理。经云:
太子未得道时,取地槁草,于树下叉手正坐,弃众垢念,清其心,一其志。自念曰:“今日为始,肌筋枯腐,于此不得佛者,吾终不起。”菩萨即得一禅,二三至四禅。即于一夜得一术阇,知无数劫,父母、兄弟、妻子,九族。二夜之中得二术阇,自知无数劫,贫富贵贱,长短白黑,众生心中,有念无念,得无不知。三夜之中得三术阇,三毒都灭。夜向明时,佛道成矣。深自思曰:“吾今得佛,甚深甚深难知难了,微中之微、妙中之妙也。今佛道成,得无不知。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大正藏》第3册,第42页上至中。
故事叙述了太子在菩提树下,铺上干草,双手合十端坐禅观,摒弃了各种杂念妄想,清静其心,专心致志。在心中发誓说:“从今天开始,哪怕是身体腐烂,如果不能证悟成佛,我就在这里终不起身。”结果证得一禅境地,证得二禅、三禅乃至四禅。随即在第一天夜里证得第一种智慧,知道了无数的岁月以来亲人的宿命。第二天夜里证得第二种智慧,了知无数岁月中人的贫贱和富贵,寿命和善恶,众生心中有念还是无念,等等,无所不知。第三天夜里证得第三种智慧,将贪、瞋、痴三毒灭除干净。因此,菩提树是佛陀得道的标志。
  菩提树是佛教战胜邪魔和智慧的象征
菩提树不仅具有佛陀成道的标志意义,菩提树还寄寓着深刻的喻蕴。表现了佛法智慧的能够战胜一切磨难的喻理。
《杂宝藏经》是流传于印度的比喻、寓言和本生故事,是研究佛教史、文学史的宝贵资料。为历代大藏经收录,共十卷一百二十一个故事。在第八十一篇“佛在菩提树下魔王波旬欲来恼佛缘”中,通过佛陀与恶魔的较量,说明只要诚心守一,任何魔王的捣乱都会无济于事。其喻理在于:修行真正要战胜的是自己心中的“魔鬼”。经云:
昔如来在菩提树下,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至如来所,而作是言:“瞿昙,汝独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脚,掷着海外。”
佛言:“我观世间,无能掷我着海外者。汝于前身,但曾作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钵之食,故生六天,为大魔王。而我乃于三阿僧祇劫,广修功德,一阿僧祇劫,我曾供养无量诸佛,第二第三阿僧祇劫,亦复如是,供养声闻缘觉之人,不可计数,一切大地,无有针许非我身骨。”魔言:“瞿昙,汝道我昔,一日持戒,施辟支佛食,信有真实,我亦自知,汝亦知我;汝自道者,谁为证知?”佛以手指地言:“此地证我。”作是语时,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地神即从金刚际出,合掌白佛言:“我为作证,有此地来,我恒在中。世尊所说,真实不虚。”佛语波旬:“汝今先能动此澡瓶,然后可能掷我海外。”尔时波旬及八十亿众,不能令动,魔王军众,颠倒自堕,破坏星散。诸比丘言:“波旬长夜,恼乱如来,而不得胜。”
佛言:“非但今日,过去亦尔。昔迦尸国,仙人山中,有五通仙,教化波罗奈城中诸年少辈,皆度出家,使修仙道。尔时城神,极大瞋忿,语仙人言:‘汝若入城,更度人者,我捉汝脚,掷于海外。’彼仙人捉一澡瓶,语城神言:‘先动此瓶,然后掷我。’尽其神力,不能得动,惭愧归伏。
尔时仙人,我身是也;尔时城神,波旬是也。”①
故事讲述了佛陀在菩提树下,魔王波旬想伤害佛陀。来到佛陀跟前威胁说:你独自一人,怎么能坐在这里呢?你马上起来离开,否则我就抓住你的脚,把你扔到海里。
佛陀说:没有能把我扔到海里的人。你在前世,曾经主持过一个寺院,受八关戒,布施独觉修行者一钵饭食,所以往生欲界六重天,成为魔王。而我在无法计数的漫长时间里修功德。 魔王说:你知道我从前曾接受一天八关斋戒,布施独觉的修行者一钵饭食,确实是真的,谁能证明呢?佛陀以手指地说:土地能证明我。这时,大地发出六种震动,地神随即从地里面出来作证。佛陀对波旬说:你如果能拿得动这水瓶,才可能把扔我到海里。这时魔王不仅没能搬动水瓶,反倒摔倒在地。
佛陀说:“不仅在今天,过去也是这样。从前在迦尸国,在一座仙山,有一位具有五种神通的仙人,教化波罗奈城中的许多年轻的人出家修行,让他们修行成仙之道。那时城神非常气愤,对仙人说:‘你如果进城再来救度人们,我就抓住你的脚,把你扔到海里。’仙人这时手拿一个水瓶,对城神说:‘你如果能先移动这水瓶,然后才有可能把我扔到海里。’神灵
用尽了全力也没能移动,十分惭愧地皈依了仙人。那时的仙人,就是我的前身;那时的城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大正藏》第4册,第481页中至下。
就是魔王波旬。”
这里,菩提树不仅表现出佛法不可战胜的喻理。同时还是智慧的象征,还是善良正义的化身。 在《大庄严论经》中,就说明了这种特征。《大庄严论经》共九十篇譬喻故事,以佛陀本生、善恶因缘、譬喻、寓言和史传故事为主要内容,是研究公元前佛教义理和修行实践的重要经典。为历代大藏经收录,在敦煌遗书中也有收藏。在第五十八篇“法轮初转喻”中,就讲述了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初转法轮,为五人讲解四圣谛,区别了“佛教苦行”
和“外道苦行”的区别。意在劝说世人外道苦修无益处,切莫执著于此。经云:
尔时世尊,告憍陈如言:“观苦圣谛得背生死。”时憍陈如即从坐起,合掌向佛而白佛
言:“世尊,我犹未解,愿佛为我方便解说。云何欲解脱而观苦圣谛?”佛观憍陈如已得闻
思慧,今当称时节为说修慧法。佛即为说转法轮修多罗,告比丘:“此苦圣谛昔所未曾闻,我得正观眼智明觉,广说如《转法轮经》中所说。”问曰:“为憍陈如说法,何故自说佛所得法?”答曰:“为显无师独悟法故。”问曰:“何以复言先所未曾闻法耶?”答曰:“为断彼疑阿兰迦兰、郁头蓝弗等边闻法得解,为断如是疑故,是故说言我先未曾闻。如今显示,现为己力中道说故。若有人能修中道者,不从他闻而能得解真谛之义。”佛为现四谛,阿若憍陈如如应见谛,顺于中道见四真谛,即得道果已,欢喜涕泪,从坐而起,顶礼佛足,即说偈言。①
在故事中,佛陀告诉憍陈如:如果你明白了苦圣谛的道义,就能了悟生死。如果有人能够悟出我所说之法的深妙之处,就能明了苦圣谛,能够了悟生死。佛陀开始为他们解说四圣谛,憍陈如明白了其中妙义,感悟到四圣谛的深妙无边,用诗句说:
犹如小狗患头疮,蛆虫患处齐唼食。
良医用油治疗之,不但不知感恩报。
反而冲着良医吠,佛陀禅定生良油。
智慧威德热良油,助我除去蛆虫唼。
犹如无明双目瞎,不知感恩和报答。
佛陀在上请勿怪,请求听我真忏悔。
先前我只知苦修,不曾获得丝毫智。
愚痴眼拙不识君,欲望怨怒乱我心。
我今听闻四圣谛,发愿除去我顽疾。
今日才知正确法,饥饿确实非真法。
世人之尊慈悯众,耐心为我解说道。
外道邪恶经纶少,不及佛法之庄严。
表面听来言辞美,实则多奸且虚伪。
期满世人苦苦修,愚痴烦恼束缚之。
佛陀广为我说法,耐心解答我疑惑。
故事指出佛陀在菩提树下,初转法轮之时,为憍陈如等五人讲解四圣谛。四谛作为佛教基本教义,从人生是苦的定义出发,分析痛苦的原因,探求消除痛苦的途径,最后找出彻底消除痛苦的方法。佛教以人为本,从苦难出发,表现出了对人生苦难的极大关注,四谛学说中的苦谛和集谛都是建立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反映出佛教的高度智慧。
  菩提树是佛法从海路东传的证明
菩提树由于佛陀在树下悟道,故称道树、觉树。在汉译中有所不同,《法苑珠林》卷八
中称为阿沛多罗树;东晋《高僧法显传》译为贝多树。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八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大正藏》第4册,第314页中至下。
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是日也,诸国君王,异方法俗,数千万众,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洗。于是奏音乐,列香花,灯炬继日,竞修供养。如来寂灭之后,无忧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毁佛遗迹。兴发兵徒,躬临剪伐;根茎枝叶,分寸斩截。次西数十步而积聚焉。令事火婆罗门,烧以祠天。烟焰未静,忽生两树。猛火之中,茂叶含翠。因
而谓之,灰菩提树。
无忧王睹异悔过,以香乳溉余根,洎乎将旦,树生如本。王见灵怪,重深欣庆;躬修供养,乐以忘归。王妃素信外道,密遣使人,夜分之后,重伐其树。无忧王旦将礼敬,唯见蘗株,深增悲慨。至诚祈请,香乳溉灌,不日还生。王深敬异,垒石周垣,其高十余尺,今犹见在。近设赏迦王者,信受外道。毁嫉佛法,坏僧伽蓝。伐菩提树,掘至泉水,不尽根柢;乃纵火焚烧;以甘蔗汁沃之。欲其燋烂,绝灭遗萌。数月后,摩揭陀国补剌拏伐摩王(唐言满胄),无忧王之末孙也。闻而叹曰:“慧日已隐,唯余佛树。今复摧残,生灵何睹。”举身投地,哀感动物。以数千牛,构乳而溉。经夜树生,其高丈余。恐后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故今菩提树,隐于石壁,出一丈余。①
玄奘对于菩提树的记叙,准确具体,不仅记叙了菩提树在古代印度的曲折经历,描绘出了其神奇灵异的故事和传说;还把岁月变迁和世态人心的无常变幻,揭示的一览无余。同时,既表现出对佛陀的追思,也把对佛法真谛的坚定信仰,通过对菩提树的记述,呈现给人们。
因此,菩提树在信仰和文化意蕴上,就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汉地对于菩提树的记录,还有《广东新语》中云:“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诃林即今天广州的光孝寺。《光孝寺志》记有嘉庆二年,寺僧在树被风吹倒枯萎后,从南华寺“接一小枝,归植旧地,今扶疏犹昔。”海幢寺天然禅师明崇祯十五年从光孝寺原株分植出来的三棵菩提树,今日根深叶茂,喻意着从古至今佛、法、僧三宝法脉不断,源远流长。
三棵菩提树,也喻意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历史沿革和变迁,寄寓着佛教思想文化历久而弥新,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仍将会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菩提树从天竺到汉地的生长和繁衍,也向人们诉说着从南汉千秋寺到海幢寺的历史变迁,记叙着海幢寺岭南雄刹的神采。
  菩提证悟是领悟佛法的目的
佛教认为菩提证悟是修行的根本目的。指出世间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和坏灭皆由因缘和合而成,亦即由各种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为产生结果的内在直接原因;缘,为外在辅助条件。诸如在《撰集百缘经》中的菩萨授记品,第一篇“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②就表现出了现世礼佛之人,来世证悟菩提智慧的思想。
主人公满贤品德诚信,性格随和,自利利他,慈悯众生灵,像母亲爱自己的子女一样。他对佛陀的法理精妙绝伦,广大的世界无不敬仰。发誓:我愿将供养的食物,作为善心做功德。在来世中,对一切盲人,成为他们的眼睛;没有依靠的人,为他们的依靠;得不到救护的人,为他们的救护者;没有得到解脱的人,为他们苦难的解脱者;没有得到稳定的人,为他们的提供安稳的处所;让没有证悟菩提即涅槃境界的人,让他们证悟菩提,达到涅槃境界。
本篇所喻颇丰,气势弘大。如“佛陀有三十二种庄严的相貌,八十种的美好,光耀灿烂,如同成百上千的太阳。”将佛陀的美好,比喻为滋养万物,给人们以温暖的太阳。又以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大正藏》第51册,第915页中至下。
②参见《撰集百缘经》卷一,《大正藏》第4册,第203页上—中。
切盲人,成为他们的眼睛;没有依靠的人,为他们的依靠;得不到救护的人,为他们的救护者;没有得到解脱的人,为他们苦难的解脱者;没有得到稳定的人,为他们的提供安稳的处所;让没有证悟菩提境界的人,让他们证悟菩提境界的宏愿。从眼睛、依靠者、救护者、解脱者、提供安稳者、证悟涅槃境界,这些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凸显了佛家弘法利生的喻理。在方法上运用了这一连串的排比和叠喻,烘托出了人生应当修佛教大悲之心的菩萨行,持六度济世的情怀。
在第二篇故事里,通过叫名称的女子发心礼佛,佛陀明示此人将日后成佛的故事,阐述了男女平等,皆可证悟佛果的喻理。这一篇喻理与上一篇基本一致,表现了佛家慈悲救度天下苍生的宏大喻蕴。在方法上的排比和叠喻,也完全相同。不同的是:
其一,佛陀对女子名称来生成佛的预言、认可,用佛家的话语可以表述为“授记” 即
预言成佛,这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表现了男女平等,皆可成就佛果。这也是大乘佛教的
思想贡献。
其二,故事反映了世俗生活中的家庭关系,在寥寥数语之间,把媳妇和公婆之间和谐、信任的关系烘托出来。婆婆对儿媳名称心向菩提的认可,公婆对于她供佛的支持,都把佛教人心向善的理念隐喻期间。
在第七篇故事中,叙述了送花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耐人寻味。送花人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为了生存或工作的阶段:从故事的题目:王家守池人和内容来看,他的职业大致是一位按照王室的要求,按时给国王送花的园丁。他像往常一样,为波斯匿王送完花后,自己也拿了一束花,想到市场上去卖。
二是为了改善生活或求利阶段:在他卖花的路上,先后遇到了两位具有不同信仰的人物。一位是其他教派的修行者,信仰天神,想用花来供养金刚力士,以祈求神灵护佑。另一位须达长者,信仰佛教,想用花来供养佛陀。 两人为买花竞价,乃至千金,互不相让的细节,蕴含了在信仰主义者的心中,理想的追求,是千金都不能更易得喻理。
三是追求理想和产生信仰阶段:当他人听须达说:“所有的天神和世间的人,都恭敬仰慕的人就是佛陀。”时,他果断地选择了能满足他精神的需求,把花奉献给佛陀。
主人公这三个阶段的转换过程,明确地表达了故事的主旨:信仰高于一切,信仰佛陀的人,只有证悟佛教的义理,达到菩提智慧,才能为来生种下广袤无际的福田。
从这些故事的思想和喻蕴来看,都具有积极的内涵,所强调的都是一种奉献社会的人生菩提情怀,以及对于人生理想的不懈的追求理念,对于我们建设文明的精神家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论
    今天的海幢寺,除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塔殿、藏经阁、综台楼等。1997年又在大雄宝殿前新建了一座名为宝严塔的石塔。海幢寺规模宏大、殿堂林立,为广州久负盛名的佛教丛林,有康熙年间所刻《鼎建碑》中所记载的海幢八景:花田春晓、古寺参云、珠江破月、飞泉卓锡、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馆幽钟。正所谓满寺佛光照大千,古刹今朝换新颜。海幢寺高大的菩提树,有着难以言喻的意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老的菩提树,对禅修者会产生一种“正面引导”或“印证此心”的客观效果。不仅是心理之景物,也是令人心驰神往之境,是一种通过人们的想象,可以创造出更加纷扰而斑澜的人间世界,反映了佛教对世界、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充满了哲理和思辩的智慧,是开启心智的一把钥匙,也是体悟、理解禅者心迹的一条途径,有曲径通幽、明心见智的作用。
二是海幢寺菩提树见证了佛教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汉地的历史,展示出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举办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国佛教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和担
当意识。其核心就是要不忘佛陀初心,佛法永驻世间的坚守。传承佛陀忍辱、守戒、调心的教义,要以慈、悲、喜、舍四种平等心为本,慈悲怜悯一切众生灵,保持信仰的坚定和
神圣性,这才是佛陀的本心。从这个意义讲,发扬佛教思想中平等、觉悟,观察三千大千世界的心智,如同手掌上观看珍珠,了知了生死苦海的源流,探究佛法本质,是我们的文化担当。
三是菩提树在汉地的成长,也是佛化世间的证明,对于当代人间佛教理念中的实践,具有法脉传承的思想价值和启示。还有连接佛法真谛的喻蕴。希望借本次会议的机缘,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当代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使中国佛教在推进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引领作用。
四是发证悟菩提心,就是修行的根本目的。修行佛理,就是证悟菩提心的过程。要在领
悟佛法中,逐步产生自利利他,慈悯众生灵的觉悟和认知,像母亲爱自己的子女一样。要对佛陀的法理精妙绝伦,以及广大的菩提世界无不敬仰。发誓:我愿将供养的食物,作为善心做功德。在来世中,对一切盲人,成为他们的眼睛;没有依靠的人,为他们的依靠;得不到救护的人,为他们的救护者;没有得到解脱的人,为他们苦难的解脱者;没有得到稳定的人,为他们的提供安稳的处所;让没有证悟菩提即涅槃境界的人,让他们证悟菩提心,达到涅槃境界。
五是在“互联网+”的时代,佛教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社会批判、对现实社会具有
超越性的信仰体系,应当在社会的转型过程和促进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发掘佛教所具有的普渡情怀和文化传统,完整理解佛陀教化世间的当代价值,是中国佛教理应承担的责任。认真参与“互联网+佛教教化”、“佛教文化建设事业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与佛教传播的当代启示”、“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佛教功德事业”以及“互联网与人间佛教主要方式和创新”、 “互联网+海幢寺建设”等为论题的深入讨论,把佛陀佛化人间的气魄和当代国际接轨的胸怀结合起来,就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海幢寺菩提文化彰显出来,正如古老的菩提树,生生不息,茁长成长,永远祝福着众生,脱离一切人间苦难,证悟佛法的菩提智慧,把美好传播到世间。

上一篇:《出曜经》心识四十五说喻蕴管窥

下一篇: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所2017年工作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