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经》心识四十五说喻蕴管窥
荆三隆
摘要:譬喻是佛典分类中佛说十二部,即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比、论议之一。《出曜经》作为巨制鸿篇的譬喻经,所涉古天竺论师以及瑜伽外无内有,世皆唯识的义理颇丰,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阐发的心识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发挥佛教在思想文化建设的优秀传统,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战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喻是佛学理论在传播中的法门,在喻证中包涵着丰韵的唯识思想。《出曜经》中的比喻对于因明论法不可或缺,讨论譬喻经唯识思想的法脉,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唯识学思想和传播的传承关系。
关键词:出曜经;心识四十五说;喻蕴;管窥
佛教经典是佛法传承的理论依据, 也是佛教思想和社会文化生活关联的法脉资粮。佛教譬喻经不仅通过用比喻故事的传播方式,阐发佛教的基本教义, 也是佛教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
《出曜经》作为有最完整、最庞大喻群的佛教譬喻经,共三十卷,三十四品。《出曜经》全经系由诗颂,即优陀那、意为佛陀自说,以及注释诗颂的故事,即阿波陀那,意为譬喻所组成。“出曜”是梵文意译,在这里意指“譬喻”,即本经系以譬喻或寓言方式说甚妙教义。“出曜”一词在汉译时,被认为出自《诗经》的“日出有曜”。因此,出曜意为“太阳升起带来的光明”,即把经中的譬喻故事,比喻为“如太阳的光明照亮一切黑暗”。
笔者勘定《出曜经》为一百八十三篇比喻故事。这部譬喻经最宏富的经典,由印度的法救菩萨汇编。汉译为十六国后秦(384-417)又称姚秦时期,由僧人竺佛念译出。竺佛念,《高僧传》卷一云:“凉州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其苍雅诂训,尤所明达。”他出生在今天的甘肃武威,早年出家。在长安译出的经典有《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出曜经》、《胎经》、《中阴经》等,为佛门一代宗师。
《出曜经》的偈颂部分(即《法句经》),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俱舍论》卷二等所载,作者法救也是印度佛教四宗(经部、毗婆沙、中观、瑜伽之一)中经部早期的譬喻大师。本经的传译,僧睿在《出曜经序》述,罽宾沙门僧伽跋澄于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至长安。后秦皇初五年(398)秋,依太尉姚旻之请,僧伽跋澄执梵本,竺佛念宣译,道嶷笔受,和、碧二师校合并订正。僧睿本人也参与了校订。
汉译《出曜经》以阐发佛义为要,通过譬喻来宣传佛教所说人生无常,以修行戒、定、慧积善根而达到解脱的道理,是印度和中国文化融合的产物。以逐层铺叙进行论述的形式是《出曜经》最主要的表达方式,通篇往往采用一首偈语,再进行一段叙述,逐层排论和铺叙论述的方式展开。如在第一百八十一篇“出家志向喻”①,共用了四十六首偈语,四十五组论述的方式,旨在较为全面地论述佛弟子所应当具备的行为和品质。给人以气势夺人的深刻印象。其中,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佛教修心、正意、唯识的思想方法,体现了深刻的万法唯心、一切为识的学说。全文九千余言,不便征引。下面我们谨依据经文逐次进行归纳说明:
一 修行先修心五说
一说倘若有出家人遇见侵犯和欺辱,不怀仇恨心且没有怨怒。要守戒律博学多闻,降伏怨恨意识,如同身体端正身影也直的道理,要意气平和心存佛法义理。
二说世俗的方法和策略,各种事情有所不同。要观察人情,先听他所说的话,无论说善_______________
①经文参见《出曜经》卷三十,《大正藏》第4册,第770页下至第775页上。
还是说恶,都不记在心上,不认为有长或短,以及广阔和狭隘,也不认为有取得有给与。
三说身不行恶杀生灵、口不恶语骂他人、心意不嫉妒。在五鼎祭典礼仪的世间能具备这三种修行的人,要做好身、口、意三处。
四说修行的人信心牢固,在诋毁和赞誉面前,都为之不动念。看见有来礼拜敬仰的人,
也不为之欢喜,如果见到离去的人,也不用忧愁。心里始终平等,也没有高和下之分。
五说倘若产生了喜爱的意念或不喜爱的意念,也不以为欢喜。唯恐心中产生六尘污染的因缘。如果看见离去的人就心想:我和这个人各不相干,身心内外,清净意念不起。
这一部分,从修行人要心存佛法、知心、心怀平等、去除分别妄有之心进行叙述。
二 除六尘五蕴,心澄如明月十说
六说如修行人修习佛理,永远断除了恩爱并离家修行没有贪欲,远游四方没有阻碍,除尽妄有和爱欲在欲界、色界、无色界没有烦恼。
七说所谓彼,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入,所谓无彼,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入,修行人产观内外六根和六情都归于寂静,舍弃脱离了贪婪和淫欲,不产生色、声、香、味、触、法六情,具备如此修行根本的人,对于六尘和六根,两者彼此都已无。
八说修行人理解了知妄有并在身心内外没有烦恼,不执着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受污染在三界。
九说出家人离开家,不再做世俗的事业。如果出家不修佛法,违犯戒律不精进修行,也不博学多闻,对这样的人也不应当一起做事,更不能思考应当有利益和供养,没有贪欲能知足。
十说对于佛法从中能认识分别细微和美妙之处,没有邪恶的见解,了知人生是苦,也是各种心病之源,能断除苦根,才能证悟佛法妙义。见到一切事物没有贪欲之意产生,怨怒和愚痴永远除尽,脱离烦恼的束缚。
十一说如果有福德在世俗也会有烦恼,善业功德能够往生为人,由此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又在此生做了罪业,种下贪、瞋、痴三恶业就会经历生死轮回,对于罪报与福报,两种认识永远除尽。
十二说对于福与罪都没有欲望和污染,其中色界的禅乐和无色界的禅乐,修行人都除尽没有污染,不执著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三界之处都无染。
十三说犹如莲华之叶,不受污水污染,修行人也是如此,脱离贪欲,不执著色、声、香、味、触觉的细腻和滑润、一切现象形态,犹如以粗针穿蓝豆,以及芥子,很难做到。修行人没有淫欲,不为恶行所污染。
十四说犹如满月之时,清净没有瑕疵和污秽,没有烟、云、尘、雾、斗神之手五翳遮蔽,众星围绕,放出广大的光明无所不照。清净修行的佛弟子,永远除尽色、声、香、味、触五种心尘,没有由此产生的五种烦恼,心得到解脱觉悟修行三十七种方法,禅定一心而围绕自己,唯我独尊没有一切瑕瑕,舍弃世俗,修行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
念、正定。八种方法,诋毁和称誉已经灭除,心中喜乐无尘垢,犹如十五满月时。
十五说如一轮秋月,不为烟、云、尘、雾、斗神之手五翳遮蔽,清净无瑕放出广大的光明,无所不照。修行的佛弟子,也是如此,不为淫欲、怨怒、愚痴,色、声、香、味、触五种心尘所遮蔽,犹如明月在清澄,高悬远处天空中,不污染于贪欲事。
三 禅定一心,身心静寂十说
十六说禅定的人不诤讼,禅定一心,意念喜乐安宁,自己守护眼、耳、鼻、舌、身五根修行,具备了这些就是禅定。如果有人恶意相加,要以善念对待。
十七说有的人听到佛理后就筹划计算,力图度千万人,分别义趣,逐一分明,分辨其道理义趣,可以成就了知成就,身体力行无上的义理。
十八说如果有贵族子弟,从四种姓中的婆罗门出家修行,要舍弃傲慢心意,除去高贵而接近下层,不执著荣誉,在各处往来。倘若得到衣服、食物、床上用具、医药,就要祝福布施的人家,世世代代享受福报,施主无不欢喜,从接受的法理中都得到心中开悟。所以说,出家修行在人间,乞食只为自存命。一切无我不执着,不失出家清净行。
十九说如果修行人能断尽爱欲,亲近佛法爱而不舍,或者有的出家人,未得佛理要义,贪欲未断,贪恋色、声、香、味、触五种享乐,虽然称出家修行却不离贪欲。有成就的出家人永灭贪欲,不沉溺恩爱之中。
二十说修行重要的事,要以慈、悲、喜、舍四种平等心为本,常应当慈悲怜悯一切众生灵,见到有心中恐惧忧虑和苦恼的人,就前往体恤教化,使人永远安宁,不害于人不求供养。
二十一说修行人心智节操不同,用心要平等。如果见到怨怒的人,视如自己的孩子,慈心平等,平等如一无二。忍辱心同大地一样广阔,平等心如秤一样公平,对于飞娥和蠕动的爬虫、行动喘息的小虫,视如自己的身体,顾念之如父、意念之如母、心念之如子、想念之如身,而没有差异。
二十二说犹如有的人,自已对于未来世不做恶行,现在也不做,及其在世间不做一切恶行,既无所做无舍弃,就是出家佛弟子。
二十三说如果修行人贪欲有污秽心,不得证悟静寂境界,除去傲慢和不善的做法,就能逐渐进入清澄境界,犹若针穿草子,终究不能做到一样。清净心也是如此,不为淫欲、怨怒、愚痴,所束缚。
二十四说生死轮回长久,受苦难无数,只有禅定之人,能超越生死之难,去邪恶疑惑不再犹豫,舍弃一切烦恼,成为清净之心。所以说,城以壕沟为牢固,生来死往受其苦。想渡苦海到彼岸,不肯接受俗人语。能够灭妄不起心,就是出家佛弟子。
二十五说爱欲之根未尽,就不能证悟佛理,爱欲之根已除尽的人,才能证悟佛理,要求证悟佛理的人不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就不能证悟,能断除爱欲之根然后才能证悟佛理。
四 了知我心,世俗心六说
二十六说所谓希望,是说天下万物都是人所希望的,然而希望未断绝,如今身心未死存在于世,如果能在后世命终,死后业识没有希望。所以,人对世俗无希望,活在今世为后世。
二十七说当佛陀坐禅之时,天神和世间的人,竟然还不知道佛今天在世间。有一位佛弟子,名叫多耆奢,前往世人之尊的住所,就用这首诗句赞叹 :
皈依人中无上尊,皈依人中无上人。
请教今世人之尊,修行当为何等禅?
唯愿天中无上天,解说佛陀其教义。
二十八说佛陀云:“修行之中没有超出我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禅定解脱正确定意,犹如世之常法,天龙八部大力鬼神不能知道我在何处,何况我修行佛事中的一切智慧的玄妙之门呢?天龙八部大力鬼神,怎么能知道我佛法的奥妙之处呢?”所以,自己不认知佛法,如同天宫的乐神。了知无量禅定观,自己认识宿命通,了知天界和人道。知道生死苦海源,智慧之心永静寂。
二十九说自己的身心已经达到了静寂的境界,认知前生的命运和久远以前的事,禅观了知地狱和天上的事,其余的人不能做到,只有佛观察三千大千世界犹如手掌上观看诊珠,了知了生死苦海的源流,能探究通畅论说本质,具有敏捷的智慧,随心所欲且心无阻碍。
三十说如修行人认知了心念所在,对于解脱的人和不能解脱的人,都心知肚明,想要通过修行永远得到解脱。所谓三明的人,就是自己认识了宿命、天眼清静、除尽一切烦恼,倘若具备了这样的修行者,就叫做证悟了佛理的人。
三十一说这时佛陀了知无数的事,观察众生灵心性和行为都逐一分明,对于生的人以及死了的人都知道,犹如天雨普遍滋润世界。观察生与死的众生灵,也是如此,对于生的人以及死了的人,无不观察的一目了然。
这时佛陀和弟子舍利弗,在僻静的禅室共同禅观。这时有人已经去世,处在生死轮回的交替阶段,精神不移尚存。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现在观察此人的神识,从什么之中出来?又要转到什么地方呢?”这时舍利弗随即进入色界四禅定即观空、无相、无愿,观察此人神识为何而来,又转往何处。这时舍利弗不知此人的神识从何处而来,到何处去。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今天所认识的还不到一切佛的境界,此人的神识从来自无数的世界,并非你的神通之力之所能见到。”又说:“你再观察此人的精神,应当往生到什么地方呢?”这时舍利弗再进入禅定观想,还是不知精神的来和去,舍利弗随即从禅定中起来,上前对佛陀说:“今天进入禅定遍观世界,不知道神识的由来。”佛陀说:“此人的神识今天应当经过一亿个小世界,会往生在某一家姓某一个姓,名字叫某人。佛陀所见到的,不是声闻乘、独修证悟者所能认知的,宿命通只有如实而来且平等正确和觉悟了的人,才能证悟知道一切过去事情的神通。
五 了无与心,不然尘垢六说
三十二说有众生灵,断除一切烦恼,阿罗汉、独觉证悟者虽然断除了烦恼,由于还有相似的心意在,一切佛没有相似的心,所以佛陀无所执著,除尽断离烦恼结,也不再有炽热恼。
三十三说所谓证悟的人,是说得到了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身如意通,这五种神通,在众生灵中最尊贵没有超出的,身心内外清彻没有一切瑕疵。证悟的人也叫象,形体在野兽中最大,意志刚强能打退敌人。有无数沐浴,所谓沐浴,就是心念止于一处的正定觉悟之水池,去除尘垢没有烦恼。佛陀舒展佛手,手所到之处尘垢不染,观察世间使做恶的人不能得逞。
三十四说修行的人,超越一切法则,审视分明理解世间所有的事物,在本质上一无所有。所谓流,是说流有四种:一是贪欲的流转,二是妄有心的流转,三是无明即不理解佛法的流转,四是各种见解的流转。渡过这四种流转的人,然后才能证悟没有烦恼的修行。阿罗汉、独觉的证悟者仍然尚存思考空观和无想的心愿,一切不生的法理,虽然可以思考有烦恼的世俗法则,意念犹在,或有时还有是非之想,欲念消泯,过去的心念还有,所以佛陀深藏佛理有广大的意蕴。佛陀弘大神圣的意念之中的禅定从有到无,用没有烦恼的禅法观想从始至终没有缺失,证得一切总体把握强记不失,佛陀的十种智力,四种无畏,十八种不同于声闻乘、缘觉乘修行者的功德,皆为佛陀独具。大慈大悲、总持无碍、辩才无碍、道法无碍三无碍以及六种神通。所以说佛陀所修之法,并非阿罗汉和独觉证悟者所修之法,万法所有尽归无,渡脱轮回无烦恼。
三十五说修行的人不念恶行禅观,入禅定的人,无言也不说,常思考善法。倘若证得禅味以及当下的禅思,执守意念没有烦恼,禅定观想无须说,也不心念恶行为。
三十六说塳间衣有四种:一是出家时的法衣,二是施主给的布施衣,三是百纳衣,四是污秽不净,整理洗净后的舍弃衣。佛陀初成道果离家所穿的衣,观想欲望并非真实并舍弃六万夫人,放弃转轮王位,出家学道在僻静之处,坐在菩提树下,降伏魔王所带领的十八亿鬼神。
三十七说佛陀出世间,无事不知无事不包容。所谓没有话语没论说,永远除尽了疑问,心中不怀一切犹豫,一切烦恼永远除尽,证得佛法,如甘露且灭除妄有。
六 色、受、想、行、识皆是妄心八说
三十八说所以居家的人,自己安然地和大家生活,身心就是各种烦恼的屋子,所以圣明的人,教化人们要离家,在于僻静求如同甘露的佛法,灭除妄有心。
三十九说佛陀初转法轮时,八万天神以及二位天王、七位出家修行者人,摩揭陀国瓶沙王带领一万二千人,摩揭陀国中的石室之中,帝释天王一万二千天,最后在拘尸那揭国,夜里有位一百二十岁的老人名叫须跋陀罗,听到佛陀要灭度,随即前往,成为佛陀最后度的弟子。佛陀去世后,有阿罗汉出世,名叫优波掘,在世期间救度众生灵不可计算,解说八正道无碍之法。
四十说如果修行的人产生了无边无涯之想、发散无边之念,身在这里,心在海角天涯,人要观想到他想象的世界,极为困难。心意如流水,奔驰在弹指之间,经过成千上万亿江河山峦和大地,所以说,心念独自游于远方。还有人问,心有爱、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正定,这十种广大地心法,心的远游于十方世界就是第十一种,为什么说独自远游呢?回答说:“心理常追逐各种因缘,随起随行,当心在现象形态和声音时,这时没有香、味、触觉细腻和滑润、各种规律;当心在香味时,这时没有色相、味道、细腻和滑润、各种规律;心在味觉,也没有色相、香味、细腻和滑润、各种规律 ;心在触觉的细腻和滑润,这时也没有色相、声音、香气、味觉、各种规律;心在各种规律,也没有以上五种事。当在色相时,心为认识万法的根本,犹如国王出行时各种仪仗队伍和随从,无不具有一样。以心王为名称的道理,也是如此。因缘使心里产生十种心法具备但并不这样称谓,又如飞鸟飞行在空中,依其双翅,仍然以鸟为名一样。心也是如此,心之既无形也无所在,并非是世间的人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依托在色、受、想、行、识五阴,五阴分散则离去并没有现象形态,妄有心难以教化,犹如用钻木得到的微火来冶炼钢铁。所以圣人有遗留的佛教教化后来的众生灵,要降伏妄有心的人,如清晨用一百种药,中午用一百种药,晚上用一百种药,空、无想、愿、止、禅观都要灭除干净,用佛法疗治心病使人痊愈。
四十一说没有现象形态的事物不可能看见,这就是心。心产生各种忧患使身体招致祸殃,犹如象和马,刚强凶暴不能驯服,有方法的人施加棍棒,使它们知道痛楚,然后调教驯服。人的妄心产生忧患,导致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虽然成为人也处在卑贱的地位,面貌丑陋为人所嫉妒。所以说,没有现象形态的事物不可能看见,理解了知这句佛理的人,认知妄有心念产生的缘由,觉悟佛理除尽烦恼。一切佛所以出世间,正是要欲降服妄有的做恶之心,一切佛慈悲怜悯一切众生灵,弘扬佛法的大慈悲心无所不关照,虽然处于世间却无所污染。
四十二说如修行人被色、声、香、味、触五欲所束缚,如流转在生死之河,要佛陀指点讲授方法,从此岸渡脱到彼岸。佛陀降生世间,对教化众生灵脱苦海的事从不犹豫,要接引有法缘的人们渡脱苦难。障碍就是心里傲慢的阻碍,能度过这样的阻碍,不为傲慢所束缚。
四十三说如果修行人不能断绝爱欲的流淌,在烦恼中的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四驶流而堕入这四种深渊的人,要证悟佛理难道不是困难的吗?如同河水暴涨泛滥,必然会有所伤害的道理,出家人贪欲死后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所以佛陀告诫要除去贪欲,解说贪欲本自污秽不净,应当断除一切邪恶的四瀑流,使之不流淌本驰。
四十四说所谓首先去除其母,是说爱心流淌奔驰是本源,没有烦恼的意识,能去除爱欲的心病,使之一无所遗。王者就是傲慢,还有两位大臣即我的身体和心里的见解。所以,证悟殊胜境界的人,一切烦恼,都能去除没有忧患,先去其母贪爱心,傲慢以及妄我意。除尽烦恼证境界。
四十五说所谓出家佛弟子,证悟了阿罗汉果位,不能以手中的刀和木杖,伤害证悟的人,应当供养衣被、饭食、床具、医药,这四种事的供养不要减少。所谓辱骂和伤害证悟的人,
指行恶之人,放弃证悟者的人也是一种侮辱,也是恶人。出家修行知深法,不问男女和老少。领悟真谛守戒诚信,犹如信仰坚定的事火出家人。
七 三界唯心,三十四种喻蕴
从论述形式上看,这种排论铺叙的手法,充分显示了佛陀教义的博大深厚、严谨致密的
特点,也表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我们这里再对于心识四十五说的多重比喻句,加以归纳,以从中了知万法唯心、三界唯识的意蕴。
其一,修行先修心五说二喻:明喻降伏怨恨心识,犹如身体端正身影也直的道理,要意气平和心存佛法;隐喻妄心如影随行,须臾不离;
其二,除六尘五蕴,心澄如明月十说五喻:明喻犹如莲华之叶,不受污水污染;修行人也是如此,脱离贪欲,不执著色、声、香、味、触觉的细腻和滑润、一切现象形态;反喻犹如以粗针穿蓝豆,以及芥子,很难做到,修行人如果有执着,也很难不为恶行所污染;明喻犹如满月之时,清净没有瑕疵和污秽,没有烟、云、尘、雾、斗神之手五翳遮蔽,众星围绕,放出广大的光明无所不照;比喻清净修行的佛弟子,永远除尽色、声、香、味、触五种心尘,没有由此产生的五种烦恼,心得到解脱觉悟修行三十七种方法,没有一切瑕瑕;同喻犹如明月在清澄,高悬远处天空中,不污染于贪欲事。
其三,禅定一心,身心静寂十说七喻:明喻用心要平等,如果见到怨怒的人,视如自己的孩子,慈心平等,平等如一无二;比喻忍辱心如同大地一样广阔;比喻平等心如秤一样公平;明喻对于飞娥和蠕动的爬虫、行动喘息的小虫,视如自己的身体;同喻顾念之如父、意念之如母、心念之如子、想念之如身,而没有差异;明喻犹若针穿草子,终究不能做到一样,清净心也是如此,不为淫欲、怨怒、愚痴,所束缚;明喻只有禅定之人,成就清净之心,好比城以壕沟为牢固,想渡苦海到彼岸,能够不起妄心。
其四,了知我心,世俗心六说三喻;明喻只有佛观察三千大千世界犹如手掌上观看诊珠,了知了生死苦海的源流,随心所欲且心无阻碍;同喻犹如天雨普遍滋润世界。观察生与死的众生灵也是如此,无不观察的一目了然;再喻通过佛陀和弟子舍利弗,在僻静的禅室共同禅观的故事,比喻只有如来,才能证悟一切过去的事情。
其五,了无与心,不然尘垢六说六喻:明喻证悟的人也叫象,形体在野兽中最大,意志刚强能打退敌人;同喻有无数沐浴,犹如心念止于一处的正定觉悟之水池,比喻可以去除尘垢没有烦恼;再喻佛陀舒展佛手,手所到之处尘垢不染,比喻观察世间使做恶的人不能得逞;明喻证得佛法,犹如得到甘露且灭除了一切妄有心识,比喻修行就是修心,就是去除五蕴妄有的心、意、识。
其六,色、受、想、行、识皆是妄心八说十一喻:明喻居家的人,身心就是各种烦恼的屋子,所以要离家,求如同甘露的佛法,灭除妄有心;比喻人的心意如流水,奔驰在弹指之间,经过成千上万亿江河山峦和大地,心念独自游于远方;心为认识万法的根本,犹如国王出行时各种仪仗队伍和随从,无不具有一样,所以称心王的道理就是如此;同喻又如飞鸟在空中,依其双翅,仍然以鸟为名一样,心也是如此,心之既无形也无所在,并非是世间的人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依托在色、受、想、行、识五阴,五阴分散则离去并没有现象形态;反喻妄有心难以教化,犹如用钻木得到的微火难以来冶炼钢铁;同喻要降伏妄有心的人,如清晨用一百种药,中午用一百种药,晚上用一百种药,空、无想、愿、止、禅观都要灭除干净,比喻用佛法疗治心病使人痊愈;心产生各种忧患使身体招致祸殃,明喻犹如象和马,刚强凶暴不能驯服,有方法的人施加棍棒,使它们知道痛楚,然后调教驯服,比喻调服妄心如调象和马;反喻修行人不能断绝爱欲的流淌,在烦恼中的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四驶流,这四种深渊的人,要证悟佛理很困难,比喻如同河水暴涨泛滥,必然会有伤害的道理;明喻妄心是爱欲的根本是其母,爱欲之心流淌奔驰,是烦恼的根本之源;叠喻妄有心犹如王者的傲慢,我身和我见犹如随从的两位大臣,都要去除;比喻守戒诚信,犹如信仰坚定的婆罗门事火修行者一样。
八 结语
这些喻证心识的三十四个比喻句都十分精彩,千古难以更易。本篇还穿插了佛陀和弟子对话和问答的三个故事,其中和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称誉的舍利弗的对话,还讨论了关于轮回的主体问题。鉴于本篇作为《出曜经》篇幅最长,由四十六首偈语组成,针对出家修行者展开论述的特点,因此我们对其中佛教的心识学说进行了扼要的讨论,也对《出曜经》中反复涉及的这一问题做一个归纳。对此,佛陀认为只有佛陀才能回答。阿罗汉进入禅定“遍观世界不知神之所凑。”舍利弗的禅定是一种心理体验,在修习者的亲修实证时,会对禅修者产生一种“正面引导”或“印证此心”的客观效果。是针对产生的“妄有”心态,进行“对治”的思想方法。因此,这不仅是心理之境,是令人心驰神往之境,同时又是逢之必除、必戒的“魔境”,而修之者“遇魔”,克之者方可悟道。这是具有辩证关系的体悟,是一种宗教的心理剖析,它把人们静虑时思维的想象、联想、再现、再造,以至于创造性的心理机能都明确地展现了出来。由于轮回的主体是神识。即意业或心识,出自于现象的色阴范围,又创造出更加纷扰而斑澜的色界来,知妄则得悟,反之成魔,而所要对治的仍在于一心,这就自然得出了万法唯心的结论。业力轮回反映了佛教对世界、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充满了哲理和思辩的智慧,是开启心智的一把钥匙,也是体悟、理解禅者心迹的一条途径,有曲径通幽、明心见智的作用。
三十四个比喻句,一方面反映了禅门认识过程中的智慧和理性,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我们领略佛学的致密。佛教的心性学说,对治妄心的实证,把人们的思维推向了极为精巧的阶段,对人心理探究的贡献更是不可抵估的。这种由探索妄心形态来反省自心、反观自身的思维方式,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对于抵御物质至上主义的侵袭,抵御各种欲望对人的诱惑,教化人心、培养健全的人格,都具有积极意义。所谓无着,是指心不着于一切现象形态,从一切苦难中解脱,超越物我的存在,并达到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是无一切心,离一切相,这种超越就是贪、瞋、痴三毒泯灭的状态,这就是无着心。无缚,便是没烦恼的状态。心本自无缚,只是由于人们对一切“我”的妄念,才被各种烦恼所束缚。若没有为我的渴求,就超越了为我而产生的一切欲望。无欲则无所求,无所求则无所谓,这就是无束缚之心。无执取心,是指不执意而求,心不生一切妄有,故无所忧虑,也无一切恐惧。这样其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思想,也深深喻蕴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