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沿着班车线路走,走到湖滨站时,看到路边一个支架广告牌,农民作家买书,旁边售书的正与一位学生交谈,我停驻看广告,是湖北监利的农民高启伟写了两本书,一本是《乡祭》、一本是《中国农民呐喊》。后一部40多万字,大致是自传体小说。我是有意支持他买一套的,但知道身上没带钱,走出凌波门沿着东湖走,返回到八一路,回到家属区道上,一直找家银行取了些钱,本打算请高启伟吃一顿,再买套书。走路有点多,手术部位有点不舒服,到了枫园坐上班车,直奔湖滨,下车不见人,哦,他已经把广告及书放到路的另一面,但人不在,我想他是不是吃饭去了,就上了湖滨餐厅二层,走一圈,没见,又出来,看到他在书报亭。手里端着饭盒正吃呢,我就过去和他攀谈了。我还给他建议诸如上网之类,成立独立学者基金会之类的,但实际高启伟很务实,他说一天买几套书,搞回二三百元,比打工还是强。这两年,其实通过这种方式,也搞回来十几万了。我心想他比我强,我也出两本书,但都是送人了。人家每天拉几本,每天卖几套就有收入。我有时在想,我在同情他,其实人家比我务实多了,我还没有人家收入多呢。我倒是也希望他到西安去给学生作报告,可以多卖些书,也希望他能和湖北三农学者多联系。为了留存这份相遇,我买了一套他的书,他也签名留念。是支持他,也是为我自己找到一份让生命顽强起来的支点。感谢这份邂逅!我也准备多去经历,多去记忆,也给自己生命找到丰富的内涵!
午饭后回到宿舍,读《中国农民呐喊》。多年来很少读小说了,当年上大学时读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路遥那套书我买了几套,给弟弟一套,对他影响很大,这两年给学生代课调研时,了解到学生喜欢的书目中《平凡的世界》依然是热门书,看来经典是可以流传久远的。高启伟的这本书,读了也有种久违的感觉,是他朴实的文字刻画出了一个路遥无法刻画的农村,我看可以看作是《平凡的世界》续集。当然,路遥作品中那种阳光力量,是后者目前还没有达到的。也许是作者侵润的世界恰恰是后改革时代苦难塑造的,这是站在农民视界对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反思。
书中鞭挞了大包干、乡村腐败、人心败坏、人性缺失,农民遭遇的经济磨难,种地赔钱,打工遭骗,妻离子散,爱情的迷失,书中看不到哪个人是幸福的,对照下我自己及身边的人和事,也发现幸福的人也难找见。要不学业纠结,要不金钱负荷,情感没落,家庭破碎,黄毒黑挥之不去,官僚主义盛行,腐败成风,虚伪遍地,欺诈成风,人情冷漠,自杀不断,黑恶盛行,从幼儿园孩子到孤寡老人,从农村到城市,幸福的人很少。
没有健康的物质生活,更没有健康的精神生活,政治上更是无声的群落,那我们改革开放究竟成功在哪呢?是少数人移民海外、财富转移、香车美女、虚假繁荣等等?高启伟如果是心灵扭曲的,那我的心灵可能也是扭曲的。这么多年一直在寻找精神的寄托,从八十年代气功、九十年代的中功、二十一世纪初的基督教、近年的毛泽东主义、儒家思想等等,我一直在找寻自己的人生皈依,但至今没有定型。因为挥之不去的是经济的需求总是伴随着家人、周围的世界膨胀而膨胀,在挤压中无所适从。也许我和高启伟一样,被视为不太正常,但不知为什么我身边总能找到这样的同好,如唐山的大智老郭、民工老陈、老村长老张、大学生村官小马、上访户老桑、维权老赵、律师老张、教师老李、老徐、老田、老蒋、老刘等等,也包括随便在路边遇到的高启伟,这些人怎么都让我碰上了,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好管“闲事”,一般被视为不正常。究竟是他们不正常,还是人们以不正常视为正常呢?高启伟的呐喊,又何尝不是我心中的呐喊呢,我也来自农村,对农村有着天然的亲近,他的呼声也是多年前我心中的呼声。
在一个人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世界,幸福注定是短暂的,每个人会在不经意间就失去心中的平衡,我现在才能感受我为什么常念毛泽东时代的好,其实是感受到现实的诸多问题。看来我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在短期是很难改观的。为了生存,需要有自私的举措,为了生命崇高,又要心怀理想。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我注定还一直纠结下去,只求能与有共同纠结的人逐渐走到一起,形成化解纠结问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