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墓志里的“士”
关于“士”的起源问题,在余英时先生《士与中国文化》一书开篇,他一方面征引了陈梦家等人从训诂方面的解释,一方面征引了顾颉刚等人从历史观点探究的成果,近而又从封建秩序的解体来探究士的兴起。他认为士起初是古代贵族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集团,而此集团中最低的一层与庶民衔接,其职掌是各部门的基层事务。到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发生重要变化,即上层贵族的下降和下层庶民的上升。士阶层作为贵族与庶人上下流动的汇合之所,促进了士人数量巨增。到春秋末叶,士作为一个阶层,成为士、农、工、商四民之首。它的社会化职能发生变化,士人入仕,如同农夫耕田,成为人生的价值的一个核心取向。在论及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一文时,他驳斥了顾氏“文士是从武士蜕化而来”的观点,[1]对此公案论断确当与否,不在本篇探讨之列。
本文关注的是士阶层因文武分途出现文士和武士概念后,到唐朝时期都有那些与“士”有关的概念,又如何解读这些概念?在翻阅周绍良、赵超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及《续编》近5140余通墓志时,发现不少有关士人的墓志,具体分类见文末附表。
在余先生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及唐代墓志相关资料,对唐代的多种“士”概念解析如下:
士人以政治朝野身份来划分,可分为公士和处士。
公士,公士指在官之人,公家之士,是对在位官员的一种泛称;士人“入仕”,如农夫耕田。到唐代科举大兴,进士科士人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进士,指士人跨越了秀才、举人考试,能够通过殿试的士子。到武则天大倡科举以后,唐代地方教育发展,政府在地方上也组织国家考试,录取通过的士人称为乡贡进士,他们是地方基层官吏的主要来源之一。后因为乡贡考试的进士越来越多,而提供的官职岗位越来越少,乡贡进士一大部分人转化为民间处士。
处士,《汉语大字典》“处”字条“chǔ”音项下第六个义项释为“士未出仕皆称处”。[2]现代一些词典一般将其释为“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古代有才德之人一般出来做官,不愿做官的就待在家里,这称为“处”。颜师古对此义曾有较为明确的解释。《汉书·异姓诸侯王表》:“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颜师古注:“士,谓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3]处士当中,不接受朝廷征聘做官的人就叫征士,对征士的尊称叫征君。
许多士人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也称这些士人为隐士。隐士即有在朝的士人,也有在野的士人。孙立群在近著《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介绍了三种隐逸方式,即苦行式的山林之隐,“吏非吏,隐非隐”的朝隐,恬淡、自适的田园之隐。[4]也有人称其中一些隐士为逸人。逸人,指遁世隐居的人。犹逸民,《论语·微子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1]张、柳下惠、少连。”何晏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5]
从人生信仰来分,士人可分为儒士、道士、居士;
儒士,指信奉孔孟思想的信徒,他们积极入世,士阶层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的官员多来源于儒家信仰人群,如太学博士就是儒士概念分化出来,指精通几种儒家经典的政府官员。儒士他们无论在朝在野,都对时代充满关怀。
道士,广义指有道之士,狭义主要指道教徒。狭义下的道士,有男性也有女性,他(她)们一般生活在寺观里,过集体修行生活,老庄思想是他们信仰的核心思想。
居士,指一部分佛教信徒。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一部分佛教的信徒以和尚、尼姑身份在寺庙里清修;另一部分虔诚信徒,不生活在寺庙里,而是生活在自己家里,依然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居士就指这部分佛教信徒。
唐代墓志里居士也有非佛教信徒的,《汇编》开元462条,居士李公的墓志内容更多反映志主的儒家思想:“忠孝光国,礼乐成家。左琴右书,乃达人之荡荡;怀文抱质,实君子之林林。”[6]这里居士符合《汉语大词典》中居士条一的解释:“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礼记·玉藻》:居士紧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7]我们这里可以看出居士与处士的关联。也可以把居士理解为处士大概念下的另一支脉概念。
从士人的道德情操人生境界来定义的相关概念,有高士、高道、贞士、秀士、达士等。
高士,指高尚出俗之士。高道,是以高士的精神内涵代指高道之士。
贞士,志节坚定,操守方正之士。《韩非子·守道》:“托天下于尧之法,则贞士不失分,奸人不侥幸。”[8]
秀士,德行才艺出众的人。《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郑玄注:秀士,乡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艺者。”[9]
达士,见识高超,不同于流俗的人。《吕氏春秋·知分》:“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10]
从不同的角度区分士概念的差异性与共性,有助于深入理解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作为多元文化并存的唐代,士人的信仰最能展现这种时代文化差异性与关联性,下面我们结合上述多种士人的墓志信息,初步探求士人的信仰风貌。
《唐代墓志汇编及续编》相关“士”统计表
类别 |
数量 |
《唐代墓志汇编及续编》里相关“士”墓志编号 |
道士 |
28 |
贞观048续,开元022,076,150,490,开元081续,天宝016,圣武004续,宝应003续,大历005,永贞001续,元和020续,大和019续,大和033续,会昌012,大中071,咸通060续,咸通069续,天宝034续,天宝097续,天宝177,天宝112续,圣武001,建中011续,大和025,大和028续,开成045,咸通021续 |
居士 |
15 |
贞观044续,显庆081,显庆121,长安038,景龙035,开元337,开元427,开元462,大历037,大历079,残志018,残志028,麟德009续 |
博士 |
8 |
大和087,显庆164,麟德008,垂拱007,万岁通天011,续长寿028,上元025,大历023 |
高士 |
5 |
垂拱021开元246天宝225大历046天宝217 |
公士 |
7 |
永淳020,万岁登封002续,神龙004,先天003续,永隆013,长寿032,建中010续 |
征士 |
8 |
贞观137,贞观142,咸亨021,文明009,垂拱042,开元257,元和056续,贞观038 |
贞士 |
2 |
中和011,长庆016 |
秀士 |
3 |
开元380,开成009续,咸通011 |
乡贡进士 |
15 |
大和007,012续,宝历007,开成040,大中035,092,131,158,165,咸通063,085,081续,083续,040,元和103 |
进士 |
3 |
天宝171,大中011,咸通080 |
其它 |
6 |
逸人2通,干封012续,天宝191;高道1通,天宝182;达士1通,天宝080续;征君2通圣武005,元和009续 |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1页
[2]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3年,第931页。
[3]汉书·异姓诸侯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4]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94页。
[5]论语[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6]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开元462条。
[7] 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3年,第3768页。
[8]韩非子校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9]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吕氏春秋[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