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志同道合  >  曹印双:大学语文与大学的人文教育

曹印双:大学语文与大学的人文教育

2013-02-01

大学语文与大学的人文教育

 针对在校大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学习现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赵淑珍老师在《西电科大报》发表了《捍卫汉语尊严 学好大学语文》,文章全文如下:

 

捍卫汉语尊严 学好大学语文

 

——有感于在校大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学习现状

编者按: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于日前提出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社会各媒体纷纷关注,引发对目前大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教育以至全民语文素质的讨论。本文作者是我校人文学院教师,她主讲大学语文二十余年,感触切身,语重心长。  
  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直到新世纪,一路走来,不同时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看在眼里、留在心里,其变化之大不能不令人沉思良久,感慨万千。
  近来各媒体对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倍加关注,以至由此引发对全民语文素质的讨论,这也在提醒和说明,大学教育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不能不引起重视的问题。
  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用以学习思考、表情达意、进行工作交流和人际沟通的符号和工具,大学生学好汉语、规范有效地运用汉语的意义之重大不必多说。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呢?节假日里,好心的学生常常发来短信祝福问候,错别字、不恰当的使用成语已经见惯不怪;学生交来的各科作业,学校公共场所张贴的活动海报,以至毕业生撰写的毕业论文,文理不通、逻辑混乱、语体错位不再是个别现象。回想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前些年里,常常有学生的作文使人研读再三,不忍放下,他们的课堂提问往往能和老师展开讨论,其思维的深刻、态度的投入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一个班级的作文,错别字现象、文理不顺的文章总是个别的。而今天,这个比例却几乎要颠倒过来。当我们和外校的、其他专业的老师就此问题交流看法时,大家几乎异口同声。
  毋庸置疑,一个人的素质可以从多方面考察评判,但是一个人思维是否清晰、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怎样、归纳概括水平如何,我们常常是通过他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语言表达而得知的,语言可以说是反映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窗口。因为语言是我们一切思维活动的符号,更是我们将思维进行加工整理进而表达出来的唯一工具,形成语言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创造的过程。在网络极度流行、手机短信拥有大量职业写手的今天,我们的学生太习惯于群发、转发,更依赖于网上下载,作业、文章、各种材料随手可得,于是,属于自己个性创造的机会越来越少,留给自己大脑思维加工的空间越来越有限。长此以往,我们不禁会问,当一个人不再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思所想,不再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创造、发挥汉语的鲜活和灵动,他的创造力从何谈起?如果说随意肢解、歪曲汉语词语,不遵守汉语使用规范的行为是对汉语尊严的侵犯,那么,失去了创造力和个性的我们还有多少尊严可言?进一步看,我们未来的生活、我们的文化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
  面对这样的现状,有关部门的重视以及各界有识之士的呼吁,无疑会给大学语文学习带来一定促进。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大学生语文实际应用水平的形成,与他们早在中学甚至小学所受的语文教育分不开。我曾经看过儿子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语文教材,爱不释手,颇有感触。多年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显而易见,教材编写越来越丰富灵活,也越来越重视语文能力的开发培养。然而在升学压力之下,课堂并没有严格地执行教材安排,一些口语训练、写作训练的内容成了摆设。进入大学后,除了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尤其理工科的学生专业学习任务繁重,再加上为应对就业压力,各种证书考试、英语级别考试占用了大量时间,学校课程安排留给语文的没有多大余地。学生自觉练笔、保持写作习惯为数甚少,使得本来基础欠缺的语文能力更雪上加霜。大学生以及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语文应用能力不尽如人意成为不争的事实。
  有人说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欣赏奇妙语言留下的想象空间和无穷回味,所以看漫画的人多了读小说的人少了。我在课堂上多次作过的调查表明,学生中喜欢看杂志流行作品的人远远多于喜欢看经典名著的。时代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或许使得年轻朋友难以真正内心宁静地去读去思考,他们的语言习惯也无法拒绝传媒和流行文化的影响。我们应该为汉语的前途担忧,还是为年轻一代的选择焦虑?恐怕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语言的假冒伪劣中警惕思维懒惰成性,防止语言被无限克隆,努力保持思维的敏锐与语言的鲜活。

 

读后一种挥之不去的担忧与焦虑又开始纠缠着我,促使我为其进一步地鼓与呼。探究一百多年的学科西化史,显见自然科学伴随工业化进程已经日益成为社会主流,诸如法律、经济、政治等社会学科官方与民众也有足够的重视,而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则日益走向边缘化。在科技主导的社会大潮中,这种趋势不只中国一国如此,全球范围内走工业化之路国家没有谁能幸免,而且这种不均衡趋势还在推进。伴随各学科失衡发展,积累的社会问题也日渐突出。

我们的部分传统文化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保存,但因为在绝大多数人行使中是潜意识的,因此人们很少去关注并珍惜与保护。祖先的遗产就这样在我们的漠视中流失,也许只有破坏到一定程度,人们才想起珍爱的必要。比如,59日已经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这种上升为全球的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正是来自于文化遗产在工业化进程中丢弃后的遗憾表达。而留存在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村镇及每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风俗、文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伴随金钱驱动、市场运作,许多美好的观念依然在发生着蜕变。

比如,今天我们呼吁加强法制建设、回归诚信道德,但在实践中很难落到实处,究竟什么原因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私人家庭及学校的良好教养的缺失,造成公共事务很难获得法律的基础。我们曾经批判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即使在法制相对缺失的封建时代也可以维持相对的社会文明。这正是因为教育是法制的前提。没有良好的教育支撑,法制终将是空中楼阁。

捍卫汉语尊严的背后,其实是捍卫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因为中国传统文章都是道德文章,即文以载道。看看我们曾经划分的传统学科:经、史、子、集。经是主流社会运行的宪章,史是主流社会实践的记录,子是主流经学外的经学,集是演绎“经史子”的个性汇集。传统学术与西学比较,就象传统医学与西医,一个注重经脉整体运行,一个注重具体部位功能的医治。今天所学的各专业深受西学划分的影响,已经将一体化的中国学术分割成关联松散的西方学术如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由于受西学评断标准影响,好象我们过去的学术一点科学性也没有了。而实际上在社会实践当中,照搬西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往往是隔靴挠痒,这方面的科学到了中国就成了伪科学。但因为深受自然科学之风的裹挟,今天我们评价依然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直至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及学生大部分丧失了自信力,更不要说学习自然科学的老师与学生对人文社科的忽视。

然而,工业化、市场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就是社会的法制化,这必须要求回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认识到学好大学语文的重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我们也不赞成把大学语文变成高四、高五的语文,那样依然会阉割道德文章的灵性。回归对中国经典语文的研读与领悟才是提高大学语文的前提,不要再让支离破碎的教材进入课堂。真正让我们与古圣先贤为伍,与伟大的胸襟与灵魂相伴。让古老的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理念回归课堂,让真正创新的、充满灵性的人文教育回归,真正为法制化的社会来临夯实母基,才能真正让经济与科技的怪兽真正驯化在人可以长久享用领域。

上一篇:网络个性化大学时代的来临

下一篇:曹印双: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