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导读
主讲:曹印双
http://guoxue.xidian.edu.cn
《中庸》简介
中庸的涵义
作者及成书年代
历代研究代表论著
分章概要及新解
中庸的涵义
《中庸》之中庸:
常性(仁);
用中(执两用中);
用心(诚)。
朱子: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易经》之易:
不易;
变易;
简易。
程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拥者,提早拿下之定理。
作者及成书年代
观点一: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礼记》中一篇。司马迁、郑玄、李翱、二程、朱熹皆持有此观点。
观点二、《中庸》晚出,非子思所作。欧阳修、袁枚、叶酉、俞樾、崔述、冯友兰、劳思光、钱穆等持此种观点。
观点三、《中庸》部分出于子思,部分出于后人。徐复观、冯友兰(早年)持这种观点。
历代研究代表论著
1、宋以前:南朝(宋)戴颙(yong)《礼记中庸传》、梁武帝《中庸讲疏》、唐代李翱《中庸说》,均失传。
2、宋代:据不完全统计单篇著述刊行有136部。如释圆智(僧)、司马光、晁公武、苏轼、范祖禹、程颢、吕大临、郭忠孝、杨时、朱熹、叶适、陈亮、真德秀(日)、卫湜等。
3、元明清:据不完全统计达196部,其中元32、明108、清56部。如颜元、王夫之、阮元、毛奇龄、阎若璩、戴震、郭嵩焘、俞樾等。
近年代表性论著
来可泓《中庸今译》上海三联书店
杨少涵校 卫湜《中庸集说》2011漓江
陈贇《中庸的思想》(2007三联)
安乐哲、郝大维(2011彭国翔译)《切中伦常:《中庸》的新诠与新译》
王晓薇《宋代中庸学研究》2005博士论文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人民出版2010
解颉理《中庸诠释史研究》2010年博士论文
朱熹分章概要
1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於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於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其下十章(2-11)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12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13-20) ,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21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21-32),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33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 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於无声无臭,而後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
分章新解
首章:开宗明义——用心。
用心习惯的养成(2—19):(2—11)三达德;(12—13)五达道;(14—19)修齐治平。
用心之法在真诚(20) :知天要真诚 、行五达道三达德要真诚 、九经治国也要真诚 ;真诚要诀:仁智双修,持之以恒。仁之本在真诚,智之要在执两用中、择善固执。
21章承上启下: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真诚意义与境界:
真诚意义(22——25):诚动天地、化育天下、至诚如神、成己成物 。
真诚至高境界(26—32):天地境界、圣人境界。
总结(33):君子之道,反求诸己:内圣(正心诚意)外王(修齐治平),格物明德、亲民化民、走向至善、天人合一。
《中庸》详解
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情、性、心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说文解字》:“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性”“情”均从心。 “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 “心,人心,在身之中。”
《黄帝内经》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
《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记·月令篇》:心与中对应。
《说文》:心,人心,在身之中。
中、和
本然之心,即性心;情欲之心,即情心。朱熹称为道心与人心。
性心可以视为静态的“心”,可视为天地之空间之“中”。
情心可以视为动态的“心”,可视为事物运动终始的时间之“中”。
心中性情合一,神形合一,动静合一,时空合一,即“发而皆中节”为“和”。
大本、达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心性为天下大本;
性情合一,天人合一。
用心与心用
『1』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第一个“之”:人心。天是体,心是用。天心合一:性。
第二个“之”:去行。心是体,性是用。心性合一:道。
第三个“之”:过程。性是体,情是用。性情合一:教。
真诚修道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心性合一是常道;心性分离非常道。
君子用心倾听心声,
真诚领会天命。
君子修道功夫在真诚慎独。
老子: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
修道追求的教化境界
『5』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性——中——大本
道——和——达道
教——中和——化育
老子: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齐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守常、用中、用心、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时中:时时守常;时时用中。变与不变。
无忌惮:失常;过与不及。
用心守常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论语·雍也【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德:永恒的德性。
用中要点:仁与智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道不行:智者过,愚者不及。原因一在智。
道不明:贤者过,不肖者不及。原因二在仁。
用心体会,才得其味。
第五章:用心问:中不中?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时时事事这样问心:这事行不,中原人常这样问“中不中”?。
齐读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
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仁智双修,执两用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 民。其斯以为舜乎!」
善:仁。
《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第七章 :用智注意两点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抵挡诱惑;
持守心性。
第八章 :仁的重点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积累善;不贰过。
第九章:行中庸达大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权力可分
名利可辞
生命可失
中庸至勇
可与孟子
知言养气
章互参
齐读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 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仁智勇
『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 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宽,宅心仁厚;柔,上善如水。(仁与智)
君子善于节制自我,立于道心。无论生存环境好坏,都不改心中信念,这是真正的勇者。
第十一章 信—勇
『1』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素,索。
那种隐藏真性情,行为怪诞,欺世盗名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君子遵循心性行事,持之以恒。君子用心践道,即使离开世界时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是心中有信仰才有的牺牲精神。
齐读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朱熹:
费,用之广。
隐,体之微。
张载:
费,日用;
隐,不知也。
第十三章:道不远人,四道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庸, 平常。行者践其实,谨者择其可。
行以德成,言以行出。
慥慥,笃实。
齐读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
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
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
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
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
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
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第十四章:修齐治平之修身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素:孔颖达:乡也。朱子:犹见在也。
易,蜥易,
蝘蜓,守宮也。
鸪,箭靶的中心 。
第十五章修齐治平之齐家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孥)”。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伏羲发明琴瑟。“琴瑟”二字均从“珏(jué)”。“珏”为“二玉相并之形”,意为“二玉相碰之声”,表示这是一种“玉声”。琴五弦、七弦;瑟二十五弦。琴在贵宾面前弹拨。瑟背景音乐弹奏。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琴与瑟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
第十六章 修齐治平之治国祭祀章
『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神归天,欲归地。
《易·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周礼·大司乐》:以祀天神。
格:来,到。思,语助词。
“矧”的本义应为“开弓、引弓”,引申有“滋长、增益”的意思。此处为“况且”。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新解。
“敬鬼神而远之”新解。
齐读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
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
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
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
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
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
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
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
身。”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
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
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
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
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
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
不可掩如此夫。
第十七章修齐治平之治国受命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
《礼记·礼运》:以嘉魂魂。注:“乐也。”
《诗·大雅》: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喜乐的样子 )
第十八章修齐治平之治国祭祖章
『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 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
说文:作,起也。述,循也。
缵zuǎn继承 。
期jī,一月。
齐读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
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
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
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
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
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
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 为士,子为大夫;
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父母之
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修齐治平之治国孝礼章
『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4』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5』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6』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 、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荐,献祭。
昭穆:宗庙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爵,爵位。
事,职也。
酬,主人进客也。
逮,及也。
毛,眉发之属也。
《仪礼·燕礼》:燕乐之钟磬。(宴)
孝:祭,祭祀 。向神或祖先供财物以示感激.
《论语·泰伯》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帝、禘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帝,上帝,天之神也。——《字汇》
帝命不时。——《诗·大雅·文王》
禘,祭也。——《说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论语·八佾》
齐读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 、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三、用心之法在真诚
20章:
为政—仁—礼—天
行五达道、三达德要真诚。
治国用九经也要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