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志同道合  >  教育偶思(5)

教育偶思(5)

2014-07-29

文本、格局与教育

 

教育,是通过文本展开的。经典也罢,教材也罢。师生都需要以文本为中心。细读文本,这是教育双向流动展开的基础。人文学科的文本,本来是个性化的书写,即便是统编教材,也不能例外,只不过其中蕴含的个人多几位而已。因此,人文科学教育的展开,首先是师生个性的展开。老师研读经典,有自己的理解,即使和名家大腕理解有出入也是正常的,这种差异性的保留是教育最宝贵的,因为这才是创新的母体。给学生介绍文本背后的差异性理解,这是教师应该提供的最好的营养。对同一本文同一细节,给出的越丰富,越多样,越让学生能感受到问题的重要性和知识的魅力,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激情,进而达到代代创新的目的。但目前标准答案,一种解读的盛行,不但让教师变得越来越变觉得教育枯竭,让学生也越来越郁闷,而管理部门检查督导教案,更是将教育的自由憋死在狭小的空间里,师生被套上缰绳后,还希望师生的发挥,教学的灵动,无益于南辕北辙,但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肯定不是几十年在一个平台上背本同一书的。因为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师生教学相长的个性化熏染中彼此感受到理解知识创新中过瘾才得以实现的。教案是统一的,ppt是统一的,那还不如给同学放一个老师的讲课录像呢,这样实现了全面的统一,节省了大量师资,节省了大量的经费,学生还能有机会看到本课程最好的教师的独家讲解。尤其是便于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不致于担心教师差异性导致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本来是多年累积的过程,要求教一年的和几十年一样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以科研为导向的高校,教学本来是良心活,关心学生,花力气在学生身上的本来就被视为不识时务,按照科研指标完成科研才是硬道理。这就是我们大张旗鼓地要求提高教学水平,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连任上的管理者都是以科研为品评教师水平的核心指标的实际受益者,他们自己都不愿意走上教学一线,还要求科研一般甚至不搞科研的教师能在教学上有多大突破。多年来,教学投入如泥沙如海,只要检验下教学科研成果好的,有几个受学生欢迎就知道我们到底投入的实际效果了。相反投入到科研上,不管科研成果的实际效果如何,至少有刊物的级别限定,还能分出三六九等。但实际上是否高级别上的文章就比低级别上的文章高明就很少考察了。因此实际上科研考核教师的优劣也是管理者省便的办法。这样的考核推动了教学和科研的浮躁作风,上面又喜欢面子工程,一波接一波的形象工程就推展开来,实际上学生是否有长进,老师到底有多少实货,也就无从考察了。因为表面功夫是最主要的,谁最会做,领导最喜欢谁,政策越倾斜,如此循环,有限资源越集中到少数形象工程大使手中,最终师生都不满意,学校声誉、教育的声誉、乃至知识的声誉都日益走向下坡路。这就是今天中国教育的现状。至于文本的阅读,也无人关心了。那教学失去内核,教育失去了灵魂,教育也就不再是教育了,形象表演成为台上台下的主要功夫,教育也就日益娱乐化了。

再说说格局与教育。教师的视野,是打开学生求知门径的要道。老师视野越宽阔,学生求取真经的路径选择性越多,走入知识殿堂的机会也就越多。单纯要求老师把大纲把握好,实际上没有太多强调的必要。能领引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获取,并且充满激情与乐趣,这是需要来感染的,这也是教育效果评定最需要的因子。老师的激情源于教师的视野格局,因为老师的不断进取,才能不断拓展格局,他自己的进步,格局的攀升,才能保证激情的持续。目前科研题目的细小化,深入化,恰恰无法提升格局,以科研为导向的教育本身就是缩小教师的格局,教师格局越小,魅力越弱,而这样的教授越多,管理上就越强调科研,越强调这样的科研,整体格局就越小,形成恶性循环,逐渐走上武大郎开店,学生就会日益感叹还不如高中毕业后直接工作,在社会大学收获更大,厌学之风也就日盛一日,这就是今天学生普遍厌学的实际背景。因为有魅力的老师太少,科研为导向的老师群无法满足正在求知路上寻求兴奋点的学生的需要,他们需要开辟许多路,偏偏我们只能给出一条路。因为教师的格局决定了路径的唯一。而影响教师格局的关键又是科研为轴心的评价导向。老师在自己的课题上和利益上津津乐道,却与学生距离渐行渐远。因为毕竟老师的单一兴趣不能代表学生的广泛多样的兴趣,他们寻求的是导师。但没有格局的导师是无法给出妥善导向的。因为导师自身方向单一就决定了学生的水准。

因此强调教学,首先要强调师生对文本的多样性理解,其次要强调老师的学术格局,而不是单纯看他发了单一课题线条下的n篇成果。希望管理部门更新观念,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不要把格式化的东西强加给需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大学氛围!

 

 高山流水于学正馆

 

上一篇:教育偶思(4)

下一篇:教育偶思(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