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志同道合  >  教育偶思(6)

教育偶思(6)

2014-07-30

老讲师

朋友,是一位老讲师,他是我目力所及的读书最广博的人之一,家中藏书两万多册,他阅读已经达到融会贯通、以简驭繁的境界,我时常随机问及的人文学科领域的问题都能给我比较深入的、满意的答案,我也时常将其视为可以给教授当老师的讲师。昨天,他从外地来西安,我们在师大新区转了一下,简短半个多小时,就能在让人帮助摄像过程中深入接触帮助的人,并能迅速挖掘对方身上的激情,随时随地的展开教育,这是他的能力。

我们走出校门,到校门口对面的雕刻时光喝茶,谈及了教育话题。(省略150字)他是默默无闻的老讲师。他的故事只是在学生的口耳相传中成为传奇。我能想象他课堂教学的成功。尽管他没有更高的官方认可的地位,但学生认可他,他赢得了未来力量的认可。他是幸福的,尽管所在学校不是211985,他每年培育的五六位读书种子奔赴各大名校。他的学生是幸运的,孩子们能领略到老师拥书自雄的味道,体会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联的美好。也许在解放前的民国,他就是辜鸿铭、他就是陈寅恪、他就是黄侃类的人物,但在今天讲留学背景,讲学历背景,讲发文章级别,讲申报课题级别的时代,他只是一位不入流的小讲师。能为我这副教授可以开个十门八门的课他,只能是个小讲师。在教育大跃进的年代,我们到底教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呢?当这样的老讲师默默无闻地分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时候,我只能叹息那本应该得到尊重的没有尊重,所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不过是飘在空中的虚言未着落。

想想有些老师,生前没有发表什么,但死后讲义书稿结集出版的时候才真正彰显出来,好在互联网时代,有实力的人只要想出名,还是容易的。但浮躁社会沉淀下来的,到底会留下什么?他其实遭遇虽然也有悲哀的一面,但面对学生的渴望的眼睛,他还是幸福的,更是低调的。甘于名声世界的寂寞,守望学生求知的眼神,这是老讲师走的路,也许不被许多人理解,但这毕竟是时代真实的存在。祝愿幸运的孩子们,有生之年能遇到这样的大星星级的老师,尽管体制还没有认识到他的价值,但仰望星空的孩子知道他真实的存在。

另一位老讲师,他已经退休了,曾经是我的同事。他是另类的,有许多传奇。有人说他改革开放以来,时代最前沿发生的,他都亲身前往过:开放的蛇口,六四的北京,房地产兴起的海南,刚兴起的股市,海外旅游热时的欧美,等等,他是与时代脉搏共振的人。

他是一位党员,一位教研室的支部书记,但经历过一些事之后,他时常严厉批判自己曾经信靠的组织,尤其是腐败盛行之后,他甚至有些绝望,他嫉恶如仇。因此给人的印象是学校领导眼中的刺头。因为它不惧怕任何领导,更不要说小心翼翼服侍领导了。他特立独行,从不拉帮结派,他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

他的课堂上,学生是自由的,思想是活跃的,没有按部就班的ppt,也没有几十年不变的讲义,但基本是堂堂有新篇,他说他只是希望学生有一个难忘的青春经历。他自言是讲授教材两三年之后就抛开教材的。他的课堂充满时代问题剖析,充满着灵动。也许把他放到美国也许更适合,因为那里课堂内容涉及是自己设定,有时是随机发挥的。实际上,他确实是欧美化的老师。尽管我和他谈及政治问题时,有时立场是相左的、甚至是相反的,但确实在争辩中有收获。

因为他生存的土壤毕竟不是美国,他被停过三次课,最后一次直至退休。虽然人生经历了这样的挫折,但他依然是怀着一颗童心,保持着乐观,即使退休了每天依然保持着对时代前沿的关注,微信时髦后,他每天微信也在更新。他的眼睛是清澈的,没有一点久经阅历后的事故。因为家住书院门,所以艺术细胞也很发达,画画是无师自通的,画的竹子每副画是可以在市场中变现的。他也是股市中的高手,浸泡股市多年,很少失手。股市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对整个社会的综合指标考量保持前瞻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经济上是自由的,这也许是他一直保持独立自由的基础。

他虽然是位讲师,在网上依然能看见多年前的学生写他的帖子,他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因为他乐于行动,乐于思考,善于观察,因此常常是言有新意。他不写文章,读书涉猎颇广,虽然没有专家们的深,但即使浮光掠影,言及对书中观点的理解也多有精义。

对于他的传奇,身边的老同事了解的、乐道的要比我多得多。当然,对他的负面的评价也有流传,尤其是被停课的因由上更是让他成为另类中的另类。也许他的作为在北大不算什么,但在内陆的西安,又是令行禁止军校底子的学校来说,一切出格的言论,都有被视为危险的可能。

两位老讲师,一位是书斋型的,一位是社会活动型的,他们都视野开阔,知识储备广博的,都深爱课堂,但实际的遭遇,又和大张旗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不太吻合。相比他们,副教授的我与两位老讲师水平还有很大距离。我只是希望自己在六十岁时候,还对新鲜的知识充满渴望,对未知领域充满行动力,永葆童心,充满智慧,充满活力,享受自由。

高山流水于学正馆

 

上一篇:教育偶思(5)

下一篇:教育偶思(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