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宇文宪之死发言稿
2017年6月14日
我选《宇文宪之死与北周速亡》这个题目,并没有观照现实问题,只是自己读《周书》阶段性的感悟;也没有想发什么刊物,只是作为我正在研究的关陇集团的一节而已,如果能发最好形式也只能论著形式发,因此没有按照目前的论文发表规范来撰写,尤其是文中没有旁征博引其他资料,列系列的注释,我主要用的就是《周书》材料。
关于西魏北周史的研究,我写了四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关中本位政策的,一篇是解读陈寅恪关陇集团概念,一篇是关于府兵制的,这三篇也都发表了。第四篇就是这篇,本来还想写篇宇文护的,这样就基本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周书》文本读全读透了,并能用自己的这种写作方式,方便记忆历史了。因此这篇文章基本没用最新的电子检索工具。
事实上,按照前人的经验,只有将基本文献读完了,也才能发现前人没发现的问题。我是抱着尽量写出点创见来写这个题目的,相反,我前三篇文章其实都是在大家研究基础上的思考,进行换角度的思考,写起来比较容易,也可以写出高度来,毕竟是站在大家基础上,但观点是否真的有助于推进历史研究,也是画问号的。最近读汤用彤的佛教史研究,发现现代人虽然站在他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但多难以企及他的深度和广度,看似创新,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推敲的创见,因此我想以后我们在搞这样的活动,也可以增加一个活动内容,就是可以介绍自己的学术创见,不说发了什么级别刊物、出版社和多少数量的论文、论著,主要看看都有哪些创见,是发人所未发的。这样我们探讨才更有意义。
我这篇相关的就是王仲荦老先生的一句话,其他没有什么参考文章,期刊网上查不到专门写宇文宪的。其他人的论著应该有,但我还没有读到。
这篇文章,其实不是很好读和耐读的文章,更多是一种没有引号的史料编排,从史实中发现问题,还是传统史学中的长编考异而已。当然,我选取的视角,也只是皇权专制系统下的几个重要文化要素:其一是以血亲为中心的宗法系统,将宇文宪置于宇文泰的子孙、支脉及联姻系统中;其次是置于变动的军政领导格局中;其三是放到皇权政争的对手中,其中包括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按照陈寅恪对中国政治要素的把握,应有外族的影响。其实也一并放到军政格局变动中,侧重与北齐的对垒中。陈先生用10万字篇幅写三百年政治史,我也是想尝试用两三篇文字写北周的历史。
史料长编类文章好处是,观点不一定就非常独特,但整理资料的功夫是可以节省阅读者用最短时间把握更多的信息。因此,我在篇末特意强调北周速亡的其他因素,有些也是在阅读中感悟的,也有其他史书没有提的,目的有重点,但也注重全面性:
因此的我结论是:
宇文宪之死,是北周速亡的关节点。杨隋取代宇文周的机会来自于周宣帝政令朝令夕改,让重臣受辱;来自于宣帝违背了宇文泰以来俭素执政之道;来自于顶层设计叠床架屋,让重臣无所适从;来自于宣帝外放宇文氏五王,中枢无近人;来自于政治联姻的考虑不周,如贵崇陈朱寒族,淫夺尉迟炽繁为后,让儒门士子扼腕;但最主要是来自于诛杀至亲能人宇文宪。宣帝上台后,如能启用失意的宇文宪,以宇文宪的一向为人行事,必当竭忠尽智,杨坚也不会有篡权的机会。武帝传子不传弟,宣帝防宪不防坚,最终为宇文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本文难免有些肤浅,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