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里仁漫谈  >  曹印双在线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座谈会发言稿

曹印双在线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座谈会发言稿

2017-07-09
曹印双在线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座谈会发言稿
 
前言:
推动召开这样一次会议,其实是自身面临着许多困惑问题:
高校传统授课的课堂:
1、思政课,选修课,学生翘课率很高,上课也多在用手机刷屏,或者在做其他课程的习题作业。
2、高校里越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学生思想越不强,依然是钱理群说的:我们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家庭中感受的应试教育:
1、虽然是义务制教育,我们也没有择校,家庭中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经济开销比重很大。有些家长攀比,夫妻俩过得很拮据,但班是猛报不停。
2、围绕尖子班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个班各门课班级平均都九十多分,家长依然为分数、排名高低很焦虑。
3、小学生身体素质在下滑,小小年纪近视了,近视比率逐年上升。家长陪读辅导班、批改作业,投入精力很大。
4、孩子教育夫妻观点不一致,常是争吵的焦点。
     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感觉经济上、精神上、精力上、体力上等方面压力都很大。我想我面临的问题,也许反映了许多老师和家长的困惑。今天找点共鸣,寻求点化解之道。
      网络新媒体带来的困惑:
      这十几年网络新媒体一波接一波的革新,从网站、电子信箱、网易泡泡、qq群、微博、微信圈、微信群、语音媒体、在线视频直播,实际生活中网络侵入的也一波接一波:网络交友、网络订票、网络购物、滴滴打车、网络交违章罚款、网络买保险、网络查询信用、国际网络出版,变化太快,一个平台还没熟悉多久,一个更新更时髦的平台就崛起了,应接不暇。
最近上课用微助教公号,前两年用微信群,再前用的是电子邮箱,手机短信。去年还在热心建群拉人,今年就淡下去了,每天微信运动还在彼此点个赞。我们正淹没在信息海中,微信群有时象百年前的吸大烟,昼夜不停息地牵引着心灵走向。
     我见闻中的网络经营:
     2001年我在图书界工作,当时一位朋友民营书商,自己写书也卖书,当时在卖他和助手写的《一网打尽》,观念很超前。那时他在8848当经理人,8848倒掉后,他继续做传统书业做得很好,后来又结合自己传统业务办墨客网,签约网上作者,好像没有做得很好,后来又搞了个印刻丝巾销售平台,但似乎也没有做起来,传统书业他进军少儿出版,又开发了掌灯人少儿在线平台,既是购买者也是销售者,理念不错,做精专。但目前阶段,我们感到的是似乎只要有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网易、百度这样的巨头,一些小平台似乎都被淹没了。
     最近一家德国出版社,金琅出版社要出版我的一本书,他们是从网上看到我的。我以为是骗子,一搜已经有20多万作者在里面了,他们是多个国家销售,根据需求印制出版,当然是不要书号费,书好不好,靠市场来检验。不至于国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作者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还要交书号费,自己的劳动成果一点也不被尊重,这违背最基本的逻辑。如果这样搞下去,让我们的出版社自己真正走向市场后,中国出版社都会倒闭。
      网上公墓,给陈寅恪先生、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清明、寒食等节日上香、送花是在网上进行的。我现在还没有给他们付款,用的是低端的网上墓园。
     我运营的西电国学网,其实没有投入多少钱,研究生帮我开发,用的是服务器也没花钱。但只是发个新闻而已,搜集汇总分类资料的工具而已,没有发挥很好的效用。原来每篇点击多的还有几万了,少的也几百。因为受网络攻击后,旧网外网访问进不去,新网地址没有传播,加上微信的冲击,基本没有什么点击率了,发到微信群和学生圈还有点点击。
    学府考研在线平台,我有过合作,不过技术上似乎还不过关,原来与合作的老师承诺是可以看到销售量和及时反馈,现在账号登录后里面是乱码,看不到实际情况。
    目前活得好的都是网络大平台,网络小平台,要不就是技术问题,要不就是盈利问题,都在前行的路上,活得有点难。
   关于公众号,一位北京的朋友,每篇文章出来,关注点击率很高,但因为有些批判锋芒,火起来的几个公众号都封杀了。现在我关注比较多的就是黎荔和知无知的公众号,尤其是黎荔老师的,你不知道下她下一篇会推出什么,文采又好,新、奇、有底蕴。说实话我建的群,群里老师按照一个模式和语调发自己的东西,我现在都不太关注了。
    从学生上课也可以看出,你新、你奇、你活,让他参与,才会吸引他,否则是很难的。
     大数据时代来临,教育不走网络化肯定是不行的。
      网络本质:是一种技术平台,代替不了内容,支付宝、微信、京东,这些做一网打尽的大平台都赢了。当然市场也在细分,平台大分化时期,公众号个人中心时代,实际还是少数人是赢家。
     网络吸引:要新、要快、要引领,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不过再新,也有疲劳的时候。而象网红张二冬,跑到山里过一种慢生活,反而成为一种时髦,在网络时代也是风生水起。前提依然是新、奇、俗雅结合。
    变与不变:
    传统教育有些内容是不能变的,网络上展现的内容是要变的,尤其是庶民化学术时代来临,学术应该是雅俗共赏的。
     我们从事人文学术研究的,内容上不变的是经典。如果没有精研一些经典,那是上不了层次的,读经典是个慢功夫,这是需要积累的,这是一个不变的,必须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适应和引领变化的,我们今年就在终南山里专门学习陈寅恪先生的论著,目的也在于此。  
    教育本质:传承精神,激活激情,学习规范,创新未来。
    网络本质: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工具。
    传统教育:应试教育中心地位,学生定位是记忆存储信息的载体,与教育真本质有一定距离。传统教育面临在线教育一定的冲击,一个常规课,一个优秀的讲课者,可以全省、全国通吃,只要给学分,同样上一门课,内容又大同小异的,其他老师就面临下岗问题,而这实际上客观基础已经存在,尤其是传统思政课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其他小课,对老师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保持优秀,要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慢我快,人旧我新。保持自我创新、自我规范、传承精神、激活激情,需要与线下亲密教育结合。
    在线教育:信息储备传递功能没问题,老师是一次性授课,后期要不断更新,才能体现老师的价值,没有更新就是死亡了。因此,线上教育的活力,依然在线下。工具不能取代精神,形式不能取代内容。直播现场,与现场依然有着感受的位差,直播只是缩短位差,但不能实现无位差,只是给教育全面大众化提供的客观基础。但真正领悟教育内容的依然存在着天壤之别,机会均等,不代表把握机遇的人收获均等。人的天然差异性,个人努力的差异性,现实环境的差异性,依然是人与人差异性的客观基础。
 
实际发言提纲:
1、教育目标:孔子办私学目的是培养君子,今天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的人才。
2、教育手段:应试与课堂宣讲。应试利益固化、极端化问题严重。
3、问题表现:批判思维欠缺,情感意志薄弱,越到后来越厌学,没有学习激情。目标计划、时间管理等,学生自己知道有问题,但改不好,或环境不允许。
4、在线本质:信息平台。如电视台发布信息一样,只是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电视台化。教室也不例外。传统管理模式没有将这个设计进来,在线慕课依然是传统教育手段附加而已,并没有真正在线教育化。即便有些课,也多呆板,将传统课堂的搬到网上。在场都不爱听,在线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需要敞开思维办在线教育。
5、学校面临信息化建设,教务后勤等方面全面信息化。如教务部门,原来没有网就填个纸质的,现在有了网络,纸质和网络都要填。网络实际发展到什么程度了:购物,营业员不需要,买保险保险员不需要,交罚单警员,付款不用现金,纸币不需要,出书都不用买书号了,有网络出版社,根据需求印制。管理信息化,节约大量时间用于教学科研上。
6、在线教育特点:新,奇,更新快。违背这几点,都难以达到好的效果。传统教育没有这几点也难了。
7、传统课堂模式必须改革。人文教育多读书,多读经典,思考后进行交流,见多识广,多经历。高校船大难点头,民间平台可以快节奏反应。注意线上与线下结合,这个是必须的。可以办短期班。

 
 

上一篇:西电学子对《互联网与西电后勤》话题的思考

下一篇:2017年知无知“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发展走向座谈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