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
首页 >  国学网  >  里仁漫谈  >  陈寅恪研究资料目录

陈寅恪研究资料目录

2017-07-18

 
陈寅恪研究资料目录
 
 
 
 
 
 
 
九江学院陈寅恪研究院  编
 
 

前 言
 
陈寅恪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有关他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散原先生有《十月二十七日江南派送日本留学生百二十人登海舶隆寅两儿附焉遂送至吴淞而别其时派送泰西留学生四十人亦联舟并发怅望有作》诗,作于1904年,可看做记录陈寅恪最早的资料。1919年3月,吴宓结识陈寅恪,在他的26日日记里,对陈寅恪进行了评论:“陈君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而又性气豪爽,志行高洁,深为倾倒。”这或许是现在所能见到的研究陈寅恪的最早文献。
吴宓日记为私人记载,见之于公开出版物讨论陈寅恪及其学术的最早文章似为张荫麟《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载于《燕京学报》1934年第15期。又有张尔田《与吴雨生论陈君寅恪李德裕归葬辨证书》,载《学术世界》1935年第10期,复见于《语言文学专刊》1936年第1期。此后,对陈寅恪学术的评论渐渐多了起来,但书于简帛者仍少,而见于报刊的又少之又少。
陈寅恪先生身后至1996年以前,有关研究文章呈持续发展态势。特别是1996年以后,有关研究论文和专著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些资料既以专业论文形式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也以通俗文章形式出现在街头巷尾的通俗报刊上。这种热潮一直持续至今,仅以最近十年的陈寅恪研究专著为例,平均每年即有5.3部,最少的是2012年,亦有三部,而2013年已有7部专著出版。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陈寅恪研究资料的收集开始得到重视。首先是陈寅恪先生逝世,推动学界许多人开始收集整理他的著述。于徵《记陈寅恪先生的著述》(1969年)、陈哲三《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1970年)、李光尭《故陈寅恪教授著作目录》(1970年)等文已见端倪。李璜《陈寅恪先生事迹及其著作拾遗》(1971年)进行了补充,石田幹之助《陈寅恪的论文集》(1973年)说明了国际学界对收集陈寅恪著作的重视。何广棪《陈寅恪先生著述目录编年》(1974年)则可以看做这一阶段的小结。之后,《陈寅恪先生全集》、《陈寅恪先生论集》、《陈寅恪先生文史论集》、《陈寅恪先生论文集》、《陈寅恪传记资料》等书在港台地区层出不穷。大陆则在1981年推出了《陈寅恪文集》和《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此外,对陈寅恪研究成果资料的收集也逐渐得到重视。葛兆光先生201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时,曾在该校图书馆见到一本《陈寅恪资料集》的剪报,发现“总有人在万里之外牵挂”着陈寅恪。这本资料集从收录内容来看,可能完成于1970年。而李玉梅《陈寅恪之史学》(1992年、1997年)、王子舟《陈寅恪读书生涯》(1997年)等书都在附录里集中展示了有关研究陈寅恪的资料。
九江是陈寅恪先生的故乡,他的祖父、父亲都是从九江市修水县走出的近代杰出人物。陈寅恪先生虽出生于湖南,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1945年,陈寅恪先生作《忆故居》一诗,称寒家有故居二,一为南昌西山崝庐,一为九江庐山松门别墅。松门别墅是陈寅恪以政府补发的留学学费购买,供父亲颐养天年,大家曾在这里为散原先生祝寿。义宁陈氏一门诞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九江学院作为陈寅恪先生家乡的一所院校,深感欲尽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之责,即有义务弘扬义宁陈氏文化。
2013年,九江学院在校园内择址按1:1的比例重建庐山松门别墅,同时成立了陈寅恪研究院。陈寅恪研究院将收集陈寅恪研究资料,联络陈寅恪研究专家,开展陈寅恪研究作为研究院的重要任务。为此,学校组织力量编写了《陈寅恪先生研究资料汇编》,收录陈寅恪研究相关资料1000余篇(不含陈寅恪先生本人著述),约1000万字,装订成41册。2013年6月16日至18日,九江学院召开了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选择陈寅恪、唐筼夫妇归葬庐山十周年之际举办,到会者有陈氏家属30余人,海内外学者60余人。会议期间,《陈寅恪先生研究资料汇编》得到与会学者的重视和好评,有学者认为“大致描绘了一幅陈寅恪研究的学术地图”。
与此同时,许多专家对《汇编》也提出了中肯意见,并希望正式出版《汇编》,至少是《汇编》中的目录索引部分。为此,陈寅恪研究院组织力量对原书目录进行了补充修订,形成了本书。原目录收录陈寅恪研究文献条目1047条,现经增补,达到2395条,几乎是原来的二倍。虽然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但我们深知,遗漏的文献一定还有不少。此次正式出版本书,除了能为学界提供一些方便外,更是请学界提出修改意见的一次机会。
本书由陈寅恪研究院组织编写,参加编写的同志有李勤合、刘燕、龚金林、郭海林、李然、陈勇、李敏丽、刘静、刘佳佳、叶军、邵欣欣、张瑞英、朱庆明、滑红彬、骈梦梅、汤超。在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刘梦溪等先生的帮助。复旦大学葛兆光先生慷慨地将收藏的《陈寅恪资料集》影印提供给我们,厦门吕瑞哲先生则将他搜集到的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给我们参考,上海图书馆吴建伟先生提供了许多重要文献线索。此外,还有许多学者提出宝贵意见。对于编写过程中提供帮助的所有学者和朋友,我们都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对于其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请大家继续提出批评和指正!
 
 

目  录
 

前 言 2
凡 例 6
1934年 7
1935年 7
1936年 7
1941年 7
1942年 7
1943年 7
1944年 7
1945年 7
1946年 8
1947年 8
1949年 8
1951年 8
1955年 8
1956年 8
1957年 8
1958年 9
1959年 10
1960年 10
1961年 10
1962年 10
1965年 10
1966年 10
1968年 10
1969年 11
1970年 12
1971年 13
1972年 13
1973年 13
1974年 13
1975年 14
1976年 14
1977年 14
1978年 14
1979年 14
1980年 15
1981年 15
1982年 16
1983年 17
1984年 18
1985年 19
1986年 20
1987年 20
1988年 21
1989年 22
1990年 24
1991年 25
1992年 26
1993年 27
1994年 28
1995年 30
1996年 31
1997年 33
1998年 36
1999年 39
2000年 41
2001年 44
2002年 47
2003年 49
2004年 52
2005年 54
2006年 57
2007年 60
2008年 63
2009年 67
2010年 73
2011年 78
2012年 84
2013年 91
2014年 99
2015年 107
作者索引 115
 
 

凡 例
 
 
一、收录资料范围。本书收录陈寅恪研究的文献资料,时间截至2015年12月。
 
二、收录资料类型。本书收录的资料以学术期刊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专著为主,报纸上的论文及散见于各种论文集、研究专著中的论文或章节等资料亦有收集。以陈寅恪为专题的论文集以专著名义收录,其中论文不再一一收录。档案、家谱、图片等资料限于条件,未能收录。
 
三、资料编排。各种资料按照出版年份编排,并按研究专著、学位论文、期刊论文、析出文献(论文集及专著中文献)、报纸论文顺序排列,但同一年同种资料之间排列顺序并不严格。
 
四、资料著录格式。各种资料以篇名、责任者、出版信息为序,由于涉及中外文及建国前后、台港等地习惯不同,资料著录格式如强行一致,反觉不妥,故各种资料著录格式仅是相对统一。
 
五、全书后附著者索引。
 
 

1934年
1.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 张荫麟. 燕京学报,1934年15期.
 
1935年
1. 忍古楼词话:陈寅恪、方恪. 夏吷庵. 词学季刊,1935年第2号.
2. 忍古楼词话续. 夏敬观. 词学季刊,1935年第2号.
3. 忍古楼词话之更正. 龙榆生. 词学季刊,1935年第3号.
 
1936年
1. 与吴雨生论陈君寅恪李德裕归葬辨证书. 张尔田. 语言文学专刊,1936年1期.又见于《学术世界》,1936年10期及《北平晨报》,1936年2月3日.
2. 現代支那名家著作目錄(二) 陳寅恪.小野川秀美.東洋史研究,1936年2卷2期.
3. 读张孟劬与陈寅恪辨李义山万里风波诗书后.丹铭.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6年总第2191期.
 
1941年
1. 读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王斤役.大风(香港).1941年总第79期.
2. 史学权威陈寅恪.谭凯光.大风(香港),1941年总第97期.
 
1942年
1. 谈史学权威陈寅恪.谭凯光.民大导报,1942年总第5期.
 
1943年
1. 府兵制溯源并质陈寅恪先生. 王树椒. 四川省立图书馆图书集刊,1943年5期.
2.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王育伊.图书季刊,1943年4卷3-4期.
 
1944年
1. 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定闳.读书通讯,1944年总第90期.
2. 王维不懂梵文. 胡金铨. 明报,1944-03-12.
 
1945年
1.《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书评. 佚名. 图书季刊,1945年新六卷,第1-2期.
 
1946年
1.《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书评.王育伊.燕京学报,1946年30期.
2.《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书评. 王育伊.燕京学报,1946年30期.
3.陈寅恪教授(消息:有失明之虑). 燕京学报编辑部. 燕京学报,1946年30期.
4.读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后记. 唐长孺.武汉日报,1946-12-09、16.
 
1947年
1. 评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吴稚晖.东方与西方,1947年1卷1期.
2. 记陈寅恪先生.史天行.读书通讯,1947年总第130期.
3. 一位认真的学者:史学教授陈寅恪.银心.风下,1947年总第74期.
 
1949年
1.读《长恨歌》——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 夏承涛. 国文月刊,1949年第78期.后收入夏承焘,陆蓓容编. 大家国学 夏承焘卷. 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951年
1.陈寅恪著《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容媛. 燕京学报,1951年40期.
 
1955年
1.读陈寅恪先生论韩愈. 黄云眉. 文史哲,1955年8期.
 
1956年
1.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 萧公权. 清华学报(台湾),1956年新1卷1期.
 
1957年
1. 教授家中师生热情祝好 陈寅恪教师写诗贺新年. 佚名.中山大学周报,1957-01-05.
2. 陈寅恪教授新作. 佚名.中山大学周报,1957-04-13.
3. 访陈寅恪教授. 梁成瑞. 光明日报,1957-05-10.后转载于《人物杂志》,1967年2期.
4. 陶侃及陶渊明是汉族还是溪族呢?与陈寅恪教授商榷所谓江左名人如陶侃及渊明亦出于溪族的结论.古直.光明日报,1957-7-14.
 
1958年
1.批判陈寅恪的资产阶级历史观. 韩国磐. 人文杂志,1958年6期.
2.中山大学历史系批判陈寅恪教授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理论与战线编辑部.理论与战线,1958年10期.
3.批评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金应熙. 理论与实践,1958年10期.
4.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旁证”——评陈寅恪先生的《<桃花源记>旁证》. 沈奕鉅. 理论与实践,1958年10期.
5.评陈寅恪先生历史科学研究的方向.陈柏泉. 史学月刊,1958年11期.
6.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书后. 余英时.人生(香港),1958年12月.
7.关于隋唐史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问题:评陈寅恪先生的“种族——文化论”观点. 北京大学历史系三年级三班研究小组. 历史研究,1958年12期.
8.廓清陈寅恪先生资产阶级史学观点的不良影响. 胡如雷. 新建设,1958年12期.
9.“教授中的教授”种种. 黄宣民. 理论与实践,1958年12期.
10.批判陈寅恪的反动历史观. 加于.读书,1958年14期.
11.当代史学家陈寅恪.区惠本.人生,1958年17卷2期.
12.论陈寅恪先生所虚构的“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集团”.周之勤. 北京大学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论文集(科学研究大跃进专刊).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编辑委员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
13.批判陈寅恪先生反科学的文化——种族论历史体系.黄济. 北京大学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论文集(科学研究大跃进专刊).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编辑委员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
 
14.与陈寅恪先生商榷“连昌宫词”笺证问题. 卞孝萱. 光明日报,1958-05-17.
15.论王导的历史作用——批判陈寅恪先生“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 毕明.光明日报,1958-11-10.
16.从陈寅恪的“河朔胡化说”看他的唯心史观. 施山. 光明日报,1958-11-24.
17.对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的一些意见. 卞孝萱. 光明日报,1958-12-28.
 
1959年
1.对陈寅恪“关中本位政策”理论的批判. 王新野. 山东大学学报,1959年1期.
2.陈寅恪教授和“元白诗证史”. 李春棠,林顺曾,方早成. 史学月刊,1959年04期.
3.略评陈寅恪先生的地理史观. 晏勋齐. 理论战线,1959年01期.
4.评陈寅恪唐代中央财政制度“江南地方化”问题. 宁可. 光明日报,1959-01-22.
 
1960年
1.“关陇集团”问题——对陈寅恪先生“关中文化本位政策”的批判. 曹克生. 史学月刊,1960年5期.
2.批判陈寅恪先生历史研究中的错误方法. 复旦大学历史系1955级古代史专门化学生科学研究小组. 史学月刊,1960年8期.
3.国务院秘书厅关于聘任徐森玉、陈寅恪、沈尹默、谢无量、邢詹亭、商衍鎏为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通知. 佚名.1960年8月5日.
4.也谈“秦妇吟”——兼与李让白、安克环同志商榷. 李宪昭. 光明日报,1960-02-07.
 
1961年
1.文艺春秋——陈寅恪论《再生缘》. 吴漱溟. 春秋,1961年88期.
 
1962年
1.近代学人手迹(初集). 周法高编. 文星书店(台湾),1962年.
2.陈垣、陈寅恪、汤用彤、顾颉刚著述情况. 佚名.历史研究,1962年5期.
 
1965年
1.唐高祖称臣于突厥考辨. 李树桐. 唐史考辨. 李树桐. 中华书局(台北),1965年.
 
1966年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的政治问题. 中华书局总编辑室.情况反映.1966年3期.
 
1968年
1.再辨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 李树桐. 大陆杂志,1968年第37卷第8期.后收入《唐史新论》,中华书局(台北),1972年.
 
2.陈寅恪在中山大学被斗被打.风雪.万人杂志,1968-3-21.
3.陈寅恪与香港.晓忱.万人杂志,1968-4-18.
 
1969年
1.怀念陈寅恪先生. 俞大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9年第41本第1分.
2.史学权威陈寅恪一死了之. 叔明. 春秋杂志(台湾),1969年289期.
3.谈陈寅恪.宋重康.中外杂志,1969年6卷5期.
 
4.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陈寅恪先生在广州逝世. 佚名. 南方日报,1969-10-18.
5.记陈寅恪在广州病逝.丝韦.新晚,1969-11-5.
6.陈寅恪之逝.守为.明报,1969-11-11.
7.记陈寅恪先生的著述.于徵. 星晚文化周刊,1969-11-19.
8.忆陈寅恪先生.葵堂.新晚报,1969-11-28.
9.史学家陈寅恪逝世了.克亮.明报周刊,1969-11-30.
10.谈唐学——悼念陈寅恪先生(上).曹聚仁.正午报,1969-11-18.
11.谈唐学——悼念陈寅恪先生(中).曹聚仁.正午报,1969-11-?.
12.谈唐学——悼念陈寅恪先生(下).曹聚仁.正午报,1969-11-?. 以上三篇后收入曹聚仁著《曹聚仁书话》,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及曹聚仁著《听涛室人物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等.
14.陈寅恪与当代中国史学(上).慧庵.星晚文化周刊,1969-11-17.
15.陈寅恪与当代中国史学(中).慧庵.星晚文化周刊,1969-11-24.
16.陈寅恪与当代中国史学(下).慧庵.星晚文化周刊,1969-12-1.
17.陈寅恪趣事一则.清华生.新晚报,1969-12-14.
18.敬悼陈寅恪先生.章曼.祖国,1969-12-?
 
 
1970年
1.谈陈寅恪.俞大维等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
 
2.敬悼陈寅恪先生.牟润孙.中国学人,1970年1期.又见于《新夏杂志》1970年11期.
3.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 杨联升. 传记文学(台湾),1970年第16卷3期.
4.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 陈哲三. 传记文学(台湾),1970年第16卷3期.
5.敬悼陈寅恪老师.许世瑛. 传记文学(台湾),1970年第16卷3期.
6.忆陈寅恪. 杨步伟,赵元任. 清华校友通讯(台湾),1970年新32期.
7.记陈寅恪先生. 宗良圯.清华校友通讯(台湾),1970年新32期.
8.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 蓝文征. 清华校友通讯(台湾),1970年新32期.
9.三位大师与两副名联. 苏景泉. 清华校友通讯(台湾),1970年新32期.
10.陈寅恪师二三事.梁嘉彬. 清华校友通讯(台湾),1970年新32期.
11.新近逝世之学者:史学大师陈寅恪教授. 周亿孚. 珠海学报,1970年第3卷.
12.故陈寅恪教授著作目录. 李光尭. 珠海学报,1970年3期.
13.记陈寅恪先生. 毛子水. 传记文学(台湾). 1970年第17卷2期.
14.陈寅恪生死之谜. 张谷. 中外杂志,1970年第8卷2期.
15.忆陈寅恪先生. 劳干. 传记文学(台湾),1970年第17卷3期.
16.陈寅恪先生给我的两封信. 方豪. 传记文学(台湾),1970年第17卷4期.
17.回忆陈寅恪师. 罗香林. 传记文学(台湾),1970年第17卷4期.
 
18.插说一段闲话(上).曹聚仁.晶报,1970-04-02.后收入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19.插说一段闲话(下).曹聚仁.晶报,1970年4月?日. 后收入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20.陈寅恪先生之死. 壶公. 中央日报·副刊(台湾),1970-01-26、27.
21.国宝云亡——敬悼陈公寅恪先生. 今圣叹. 香港时报,1970-02-18.
22.悼陈寅恪大师.费海玑. 香港时报,1970-02-15.又见于台湾《醒狮》1970年8卷2期.
23.怀念陈寅恪先生. 俞大维.中央日报·副刊(台湾),1970-03-31.
24.关于“谈陈寅恪先生”. 曹圣芬,姚从吾. 中央日报·副刊(台湾),1970-04-24.
25.关于陈寅恪先生是否客家人. 廖国仁. 中央日报·副刊(台湾),1970-04-24.
 
1971年 
1.Tch'en Yin-k'o (1890-1969).Demiéville, P. .T'oung pao,V.57. 1971.
2.绝世才华偏命蹇——记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上).邓耀秋.畅流,1971年7期.
3.绝世才华偏命蹇——记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下).邓耀秋.畅流,1971年8期.
 
4.陈寅恪先生事迹及其著作拾遗.李璜. 华侨日报(香港),1971-05-24.
 
1972年
1.读《陈寅恪先生论集》. 牟润孙. 明报月刊,1972年第7卷2期.
2.陈寅恪小传. 陈祚龙. 华学月报,1972年9期.
3. "T'an Tch'en Yin-k'o " (Book Review).Demiéville, P. .T'oung pao,V.58. 1972..
4."Tch'en Yin-k'o sien-cheng louen-tsi" "chén yin kè xìan sheng lùn jí" [Chinese] (Book Review).Demiéville, P. T'oung pao. V.58. 1972.
 
1973年
1.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读后. 王尔敏. 食货月刊复刊(台湾),1973年第2卷10期. 后收入王尔敏《中国近代文运之升降》,中华书局, 2011年.
2.陈寅恪氏之讣.石田幹之助.东方学.1973年45辑.
3.陈寅恪的论文集.石田幹之助.东方学.1973年46辑.
 
1974年
1.陈寅恪先生著述目录编年.何广棪.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学历史研究所学会丛刊之四,1974.后收入1977年台湾九思出版社《陈寅恪先生论文集补编》及1978年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丛刊续编》第50辑.
2.民国人物小传:陈寅恪(一八九〇~一九六九). 汪云雏.传记文学(台湾),1974年第24卷5期.
3.Ch’en Yin-Ko’s Approaches to Poetry: a Historian’s Progress(in manuscript) . Wang C.H.. China Colloquium,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1st November 1974.
 
1975年 
1.旧时王谢家——史家陈寅恪的家世. 汪荣祖. 明报月刊,1975年第10卷4期.
 
1976年
1.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香港:波文书局,1976.
2.《陈寅恪先生论集》《陈寅恪先生文史论集》《陈寅恪先生论文集》. Leung, Man-Kam.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V.14(1).1976.
 
1977年
1.陈寅恪先生遗诗述释. 何广棪. 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学历史研究所学会丛刊之七,1977年.
2.忆陈寅恪登恪昆仲. 李璜. 大成,1977年49期.
3.读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及《崔浩与寇谦之》.叶国良.食货月刊,1977年1期.
4.清华国学研究院.牟润孙.大公报(香港),1977-02-23.
 
1978年
1.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近代中国史丛刊续编》第50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2.谈陈寅恪.俞大维等.《传记文学丛书》之四十五,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
 
1979年
1.陈寅恪传记资料(一).朱传誉.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
 
2.关于陈寅恪的遗稿散失问题.佚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简报.1979年5期.
3.陈寅恪大师逝世年月日与大量遗作的情况——纪念陈寅恪师逝世十周年. 程靖宇. 传记文学(台湾),1979年第35卷5期.
4.陈寅恪先生的“欠砍头诗”笺释. 程靖宇. 传记文学(台湾),1979年第35卷5期.
5.陈寅恪. 王永兴.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79年8期.
6.陈寅恪与钱钟书——从杨太真入宫时是否处女说起. 牟润孙. 新晚报(香港),1979-09-23.
 
1980年
1. 奉和陈寅恪“欠砍头诗”并书感. 谢扶雅. 传记文学(台湾),1980年第36卷2期.
2. 陈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 胡守为. 学术研究,1980年4期.
3. 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态度. 李伟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1期.
4. 陈寅恪传略. 胡守为. 晋阳学刊,1980年3期.
5. 卌载都成断肠史——忆寅恪叔二三事. 陈封雄. 战地,1980年5期.
6. 陈寅恪大师易箦及遗著.程靖宇.传记文学(台湾),1980年第37卷3期.
 
7. 怀念陈寅恪先生.王永兴. 学林漫录 初集.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 1980年.
 
8. 读两位教授的著作清单有感(陈寅恪、岑仲勉). 贺青. 羊城晚报,1980-04-10.
9. 谈陈寅恪先生的旧体诗.晨风.羊城晚报.1980-05-13.
10. 关于陈寅恪先生的几首旧体诗. 黄秋耘. 羊城晚报,1980-09-11.
11. 《陈寅恪文集》出版简介.越.人民日报,1980-10-28.
12. 一代史学家的死——怀念我的六叔陈寅恪先生. 陈封雄. 羊城晚报,1980-11-28. 又见于《大成》,1981年87期.
13. 陈寅恪先生文集已陆续出版. 旭. 文汇报,1980-12-12.
 
1981年
1.陈寅恪传记资料(二).朱传誉.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
2.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蒋天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说《寒柳堂集》. 梁锡华. 华学月刊(台湾),1981年111期.
4.介绍《陈寅恪文集》. 陈建敏. 书林,1981年5期.
5.别具一格的传记——读《柳如是别传》. 鲲西. 读书,1981年7期.
6.《陈寅恪文集》问世. 湘隽. 文献,1981年2期.
7.Ch'en Yin-k'o 's Approaches to Poetry: A Historian's Progress.Wang,C. H.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V.3(1).1981.
8.陈寅恪.王永兴.中国历史学年鉴1981.人民出版社,1981年.
9.砍头与刖足. 吴诒用. 联合报(台湾),1981-11-26~27.
10.寅恪先生诗探补. 梁锡华.联合报(台湾),1981-12-14.
 
1982年
 
1.读陈寅恪《秦妇吟校笺》. 俞平伯. 文史,1982年13辑.后收入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及颜廷亮,赵以武辑《秦妇吟研究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等书.
2.陈寅恪笔下的《郑成功载记》. 毛一波. 明报月刊,1982年第17卷3期.
3.喜见《陈寅恪文集》问世. 汤晏. 传记文学(台湾),1982年第40卷4期.
4.略谈陈寅恪先生的诗文证史. 胡守为. 学林漫录,1982年5期.
5.陈寅恪传略. 胡守为. 晋阳学刊,1982年3期.
6.《柳如是别传》新证. 周采泉. 抖擞,1982年49期.
7.留取丹心照汗青——读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辛雨. 读书,1982年5期.
8.读《柳如是别传》. 周法高.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湾),1982年第53本第2分.
9.读《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周法高. 大陆杂志(台湾),1982年第65卷6期.
10.“钱氏家难”考索——《柳如是别传》新证(选段). 周采泉.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4期.
11.陈寅恪.榆下说书. 黄裳.三联书店, 1982年.后有多个版本.
12.“寒柳堂”的消息. 榆下说书. 黄裳.三联书店, 1982年. 后有多个版本.
13.箋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高阳.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82年.
14.“双山”一手陈寅恪. 高阳.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82年.
 
15.清华园复立王国维纪念碑. 亡羊. 大公报(香港),1982-01-11.
16.关于陈寅恪(上下). 黄裳. 大公报(香港),1982-03-25、26.
17.论观堂自沉三说. 吴其敏. 大公报(香港),1982-05-07.
18.精通多种文字的学者陈寅恪. 陈封雄. 羊城晚报, 1982-07-02.
19.陈寅恪深喜汪容甫. 鲲西. 大公报(香港),1982-08-22.
20.儒士兼侠女的河东君——陈寅恪著《柳如是别传》书后. 汪荣祖.中国时报“人间版”(台湾),1982-11-7~8. 又见于明史研究小组编《明史研究专刊》第5期,大立出版社, 1982年.
 
1983年
1.《金明馆丛稿二编》与陈寅恪治史风格. 陈其泰. 史学史研究,1983年1期.
2.忆陈寅恪先生. 杨向奎. 文史哲,1983年2期.
3.陈寅恪曾任蔡松坡秘书. 陈封雄. 大成(台湾),1983年121期.
4.“怪”教授. 陈封雄. 人物,1983年4期.
5.文史大师——陈寅恪. 黄延复. 人物,1983年4期.
6.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上). 余英时. 明报月刊,1983年第18卷1期.
7.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下). 余英时. 明报月刊,1983年第18卷2期.
8.钱牧斋陈寅恪诗札记. 周法高. 大陆杂志(台湾),1983年第66卷6期.后收入《钱牧斋吴梅村研究论文集》,台湾国立编译馆,1995年.
9.史学领域的一座丰碑. 魏同贤. 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5期.
10.六十年来国内《长恨歌》研究述要. 陈尚君. 文史知识,1983年7期.
12.江西古今历史人物辑录之三:陈寅恪.尹湘豪等.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3期.
 
13.陈寅恪、张大千、敦煌学.书梦录.姜德明.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14.陈寅恪在文革前后. 翟志成. 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台湾),1983-03-30.
15.“文盲叟”陈寅恪. 余梦白. 东方日报(香港),1983-11-07.
 
1984年
1.史家陈寅恪传(增订本).汪荣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2.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余英时.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
 
3.陈寅恪治史方法初探.饶展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集.岳麓书社,1984年.
4.陈寅恪先生传. 蒋天枢. 文献,1984年20辑.
5.陈寅恪和他的《文集》. 蔡振翔. 历史教学,1984年8期.
6.读陈寅恪先生寒柳堂集感赋二律. 余英时. 明报月刊,1984年第19卷6期.
7.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上、下). 余英时. 明报月刊,1984年第19卷7、8期. 后收入《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年等书.
8.也谈陈寅恪先生的晚年心境——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冯衣北.  明报月刊,1984年第19卷8期.
9.陈寅恪晚年心境新证(上、下). 余英时. 明报月刊,1984年19卷10、11期. 后收入《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年等书.
10.古典与今典之间——谈陈寅恪的暗码系统. 余英时. 明报月刊,1984-11.后收入《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年等书.
11.陈寅恪和他的《文集》. 蔡振翔. 历史教学,1984年8期.
12.有感于陈寅恪的一段旧事. 张聿温. 学习与研究,1984年1期.
13.访蒙自随笔二则——陈寅恪蒙自南湖诗、何妨一下楼主人. 王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3期.
14.史学巨擘陈寅恪. 徐亮.江西文献,1984年总117期.
15.史学二陈:陈垣、陈寅恪.严耕望.大陆杂志,1984年68卷1期.
16.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胡守为.广东文史资料35辑,1984年.
 
17.陈寅恪的“欠砍头”诗文发微. 余英时. 联合报(台湾),1984-07-19~20.
18.陈寅恪“欠砍头”诗文发微补正. 余英时. 联合报(联合报),1984-09-07.
19.文史互证,显隐交融——谈怎样通解陈寅恪诗文中的“古典”和“今情”. 余英时. 联合报(台湾),1984-10-16~20.
20.没有文凭的名教授——陈寅恪. 张长生. 南方周末. 1984-10-27.
21.学术日录:记梁启超、陈寅恪诸师事.陈守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 第1辑. 丁守和,方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年.
 
1985年
1. 陈寅恪传记资料(三).朱传誉.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2. 陈寅恪和冼玉清二三事. 佚名.中山大学校友通讯,1985年4期.
3. 陈寅恪晚年心境的再商榷(上). 冯衣北. 明报月刊, 1985年第20卷7期.
4. 陈寅恪晚年心境的再商榷(下). 冯衣北. 明报月刊,1985年第20卷8期.
5. “弦箭文章那日休”?. 余英时. 明报月刊,1985年第20卷10期.
6. 陈寅恪未收集诗(五首). 姜力辑. 诗词集刊,1985年 5、6期.
7. 陈寅恪伉俪的手迹. 黄潜. 书谱,1985年6期.
8. 忆陈寅恪先生. 毕树棠. 散文世界,1985年6期. 后收入杜汇良,向辉,曹玉娟编《学在清华》,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
9. 何谓“敦煌学”. 周一良. 文史知识,1985年10期.
10. 陈寅恪先生对唐代文学研究的贡献.胡守为.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84.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
11. 陈寅恪.金应熙.中国史学家评传(下).陈清泉,苏双碧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12. 陈寅恪集姜词联.梁羽生.大公报(香港),1985-01-13.
13. 剩有文章供笑骂——敬答余英时先生. 汪荣祖. 中国时报(台湾),1985-01-24、25.
14. 著书今与洗烦冤——汪荣祖先生“剩有文章供笑骂——敬答余英时先生”读后. 余英时. 中国时报(台湾),1985-03-09~13.
 
 
1986年
1.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与余英时先生商榷.冯衣北.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
2.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余英时.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年.  
 
3.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 王永兴.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1期.
4.朴学家的理性与悲沉——读《陈寅恪文集》论陈寅恪. 何新. 读书月刊,1986年5期.
5.高阳著“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商榷. 刘季伦. 史原(台湾),1986年15期.
6.陈寅恪的幽默. 佚名.明报月刊. 1986年第21卷7期.
7.一面之缘——回忆陈寅恪先生. 贝司. 明报月刊,1986年第21卷12期.
8.世说新语所引胡语兰阇考——为纪念陈寅恪先生而作.吴其昱著,许真章译.书目季刊,1986年20卷1期.
 
9.陈寅恪治史方法初探. 饶展雄.暨南大学文学院科学论文选集3历史学系,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1986年.
10.陈寅恪的谐趣联. 梁羽生. 历史大观园,1986-11-15.亦见收于《古今名联谈趣》,作家出版社,1986年.
 
11.陈寅恪研究武则天. 苏言. 文汇报(香港),1986-08-13.
12.陈寅恪考证再生缘. 林韵. 文汇报(香港),1986-09-28.
 
1987年
1.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
 
2.赵元任、陈寅恪交恶经过.蛰仙.春秋,1987年726期.
3.跋新发现的陈寅恪晚年的两封信. 余英时. 明报月刊(香港),1987年22卷4期.
4.绛帐春风忆旧年——记陈寅恪师讲学二三. 华忱之. 文史杂志,1987年2期.
5.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与治史方法. 胡守为. 学术研究,1987年6期.
6.陈寅恪先生《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质疑.林伯谦.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7年20卷6期.
 
7.梁启超推荐陈寅恪. 宫进. 文汇报(香港),1987-01-20.
8.陈三立一家出名. 平斋. 文汇报(香港),1987-07-23.
9.大学者陈寅恪. 平斋. 文汇报(香港),1987-07-28.
 
1988年
1. 陈寅恪先生与敦煌学. 姜伯勤. 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2期.
2. 陈寅恪对隋唐史研究的贡献. 袁英光. 历史研究,1988年6期.
3. 论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简修炜,高永清. 历史教学问题,1988年3期.
4. 陈寅恪对蒙古学的贡献及其治学方法. 蔡美彪. 历史研究,1988年6期.后收入蔡美彪《学林旧事》,中华书局,2012年.
5. 哲学史二重性格的双向透视——试比较陈寅恪和金岳霖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简明. 中州学刊,1988年5期. 后收入《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1988年11期.
6.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林亚杰. 学术研究,1988年4期.又见于《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4期及梁渭雄主编《南粤学术百家 学术动态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7. 纪念陈寅恪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林亚杰.历史研究,1988年6期.
8. 万绳楠教授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出版. 佚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3期.
9. 浅析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民族文化史观”. 任嘉禾.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2期.
10. 我们如何借鉴陈先生——在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王季思. 学术研究,1988年5期.
11. 前贤已逝,典型犹在. 曹旅宁. 读书,1988年1期.
12. 《〈柳如是别传〉匡失四例》质疑. 黄富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2期.
13. 学术性格论. 余英杰. 社会科学,1988年9期.
14. 蜚声中外的史学家陈寅恪. 林亚杰. 历史大观园,1988年5期.
15. 不觅封侯但觅诗——“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刘健明. 历史月刊,1988年8期.
16. 文化神州丧一身——陈寅恪教授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刘健明. 当代,1988年第30期.
17. 广州中山大学举办之“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 何广棪. 传记文学(台湾),1988年第53卷4期.
18. 学识·品格·生活情趣——陈寅恪先生往事杂忆. 胡守为.历史大观园,1988年5期.
19. 风义生平师友间——陈寅恪与王国维的友谊. 张荣芳. 历史大观园,1988年5期.
20. 陈寅恪与乾嘉考据学. 汪荣祖. 九州岛学刊,1988年第3卷1期.
21.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日)福井文雅撰,吴钧译. 学术研究,1988年4期.又见《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2期.
22. 陈寅恪的世界.狄介先.中外杂志,1988年44卷4期.
 
23. 陈寅恪自伤论谪.高阳杂文. 高阳.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1988年.
24. 陈寅恪先生谈语文测试和语法研究.李学铭.香港语文教育学院第四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88年.
 
25. 陈寅恪借题发挥. 高伯雨. 信报(香港),1988-01-14.
26. 史学界缅怀一代宗师陈寅恪——参加纪念先叔陈寅恪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感想. 陈封雄.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1988-06-21.
27. 一个历史学家的地位——纪念陈寅恪先生学术谈论会致词. 刘大年. 光明日报, 1988-06-29.
 
1989年
1.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组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3.紀念陳寅恪教授国際学術討論会(海外東方学界消息-76-).福井文雅,池田温.東方学 (77), 1989年.
4.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 傅璇琮. 中国文化,1989年总1期. 后收入傅璇琮《治学清历:傅璇琮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5.《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即将出版. 刘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4期.
6.对陈寅恪先生《读<莺莺传>》的质疑. 黄忠晶. 江汉论坛,1989年8期.
7.关于陈寅恪四十年代初滞港前后的一些史料. 黄延复. 香港文学,1989年56期.
8.纪念陈寅恪先生百龄诞辰——兼介绍“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何广棪. 传记文学(台湾),1989年第55卷5期.
9.且做神州袖手人——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 逯耀东. 历史月刊(台湾),1989年14期.参见逯耀东著《胡适与当代史学家》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0.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 周勋初.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5期.又见收于北京大学中国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及周勋初著《周勋初文集》第6卷,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等书.
11.逛书摊(之三). 陈平原. 瞭望周刊,1989年10期.
12.大陆将出版《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陶溪. 瞭望周刊,1989年31期.
13.大患分明有此身——记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陈小敏.同舟共进,1989年9期.
 
14.教授之教授陈寅恪.汤正旗.万事一瞬间——中华奇才怪杰荟萃. 李国祥等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9年.
15.陈寅恪.薛农基. 江西教育人物. 张希仁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9年.
16.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易宪容.江西方志,1989年2期.
 
17.陈寅恪晚年心事的告白. 汪中文. 中央日报(台湾),1989-05-20.
18.“祖冲之”巧对“孙行者”. 谭全基. 大公报(香港),1989-07-23.
19.“比目鱼”巧对“独角兽”. 谭全基. 大公报(香港),1989-09-10.
20.陈寅恪. 雪堂. 明报(香港),1989-10-27.
 
 
1990年
1.以诗证史,借传修史,史蕴诗心——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的学术精神和文化意蕴及文体意义. 刘梦溪. 中国文化,1990年总3期.
2.陈寅恪思想的几点探讨. 傅璇琮.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2期.
3.陈寅恪与比较文学. 袁荻涌. 文史杂志,1990年1期.
4.简论陈寅恪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中的地位. 候云灏.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4期.
5.陈寅恪读《高僧传》批语辑录. 王邦维. 中国文化,1990年总2期.
6. “西中体用资循诱”谈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 刘梦溪. 读书,1990年10期.
7.喜读陈寅恪先生唐史手稿和《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卞僧慧. 历史教学,1990年12期.
8.弘扬义宁精神,开展陈学研究——《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推介. 钱文忠. 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3期.
9.后世相知或有缘. 钱文忠. 读书,1990年5期.
10.陈寅恪二三事. 李坚. 民国春秋,1990年5期.
11.国宝陈寅恪. 刘以焕. 大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3期.
 
12.陈寅恪与中国宗教史研究. 吕凝. 社会科学参考,1990年18期.
1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版本小考. 宋德熹.书目季刊(台湾),1990年24卷1期.
14.陈寅恪的“恪”. 赵益. 中国语文通讯,1990年9期.  
15.中国学术界纪念陈寅恪诞辰百年. 徐谋. 瞭望周刊,1990年34期.
16.陈寅恪先生论对对子. 周祖谟. 燕都,1990年2期.
17.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王宜瑗. 文史知识,1990年8期.
18.重读《柳如是别传》忆陈寅恪先生. 唐振常. 书林,1990年1期.后收入唐振常《川上集》,三联书店,1996年.
 
19.陈寅恪先生对我国藏学研究的贡献. 王尧.藏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后收入王尧《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王尧卷》,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
 
20.洒扫封尘,启迪来者——读《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傅璇琮.人民日报,1990-03-24.后收入傅璇琮《濡沫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傅璇琮《书林漫笔》,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
21.陈寅恪之诗. 包谦六. 大公报(香港),1990-04-06.
22.一代有一代的新学问——《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露桥. 大公报(香港),1990-05-14.
23.陈寅恪与香港. 余也. 大公报(香港),1990-12-02.
 
1991年
1. “有教无类”——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点. 刘梦溪. 中国文化,1991年总4期.
2. 陈寅恪文化心态与学术品位的考察. 傅璇琮. 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3期.
3. 融通儒释道之滥觞的六朝“格义”——读陈寅恪先生有关中外思想接触史论述札记. 徐民和. 孔子研究,1991年4期.
4. 跋胡适、陈寅恪墨迹. 杨天石. 中国文化,1991年总4期.
5. 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陈寅恪. 乐黛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4期.
6. 读陈寅恪《读书札记•新唐书之部》.李锦绣. 中国文化,1991年总5期.
7. 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创获和研究方法(上). 刘梦溪. 书目季刊(台湾),1991年第24卷4期.
8. 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创获和研究方法(下). 刘梦溪. 书目季刊,1991年第25卷1期.
9. 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的现代学者——陈寅恪先生的为学境界和人格力量. 刘梦溪. 法言(台湾),1991年3卷2期.
10. 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上、下). 卞僧慧. 文史知识,1991年6、7期.
11. 北京学术界举行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云竺. 中国文化,1991年总4期.
12. 文化颠簸症.刘梦溪.明报月刊,1991年26卷10期.后收入刘梦溪《传统的误读》,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3. 《柳如是别传》一点小误.吴学文.中华文史论丛,1991年4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4. 陈寅恪联赞演员.古今嵌名联趣话.朱恪超.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15. 国学导师陈寅恪.陈小敏.广州名人传.杨万秀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16. 傅斯年与陈寅恪.马亮宽.傅斯年.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 史学宗师陈寅恪.张锐.中华文化名人传(下册).萧弓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8. 陈寅恪出句选才.名人对联故事大观.牛宏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9. 杨隋氏族问题述要——学习陈寅恪先生史学的一些体会.王永兴.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上卷).李铮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 “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先生的阐释学.刘梦溪.国学新论.张岱年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21. 历史学家金应熙. 余也. 大公报(香港),1991-06-30.
22. 年时回忆倍伤神. 余也. 大公报(香港),1991-07-09.
23. 关于陈寅恪先生的联语. 吴小如. 团结报,1991-11-06.
 
1992年
1.陈寅恪评传.汪荣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2.吴宓与陈寅恪.吴学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
 
3.陈寅恪之史学.李玉梅.香港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
 
4.忆先父陈寅恪在成都燕京的日子. 陈流求. 四川巴蜀志,1992年5期.
5.晚年的吴宓与陈寅恪——三谈吴宓和《雨僧日记》. 刘梦溪. 明报月刊,1992年第27卷第10期.
6.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兼与万绳楠先生商榷. 高华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6期.
7.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 傅杰.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1期.
8.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散论. 李岩. 河北学刊,1992年3期.
9.陈寅恪先生关于李商隐《无题》诗研究的见解——新发现的陈寅恪先生的一篇佚文. 葛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4期.
10.吾侪所学关天意——读《吴宓与陈寅恪》. 葛兆光. 读书,1992年6期.
11.简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思想. 曹旅宁.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
12.守死善道 强哉矫——读《吴宓与陈寅恪》. 李慎之. 瞭望周刊,1992年42期.又见于《明报月刊》1992年第27卷第10期.
13.略论王国维与陈寅恪. 袁英光. 历史研究,1992年1期.
14.“文化托命”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 刘梦溪. 中国文化,1992年总6期.后收入刘梦溪《传统的误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改名为《学术独立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
15.陈寅恪文化历史主义通观. 尚定. 历史研究,1992年4期.又收于《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2年9期.
16.一代史家陈寅恪.邵毅平.语文学习.1992年8期.
 
17.陈寅恪的家世及其史观.李坚.中国客家民系研究.邱权政主编.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
18.陈寅恪出联难考生.名人趣联故事.王一鸣.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
19.陈寅恪思想的几点探讨.傅璇琮.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2年.后收入傅璇琮《治学清历:傅璇琮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20.陈寅恪先生之史法与史识——读《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卢向前.敦煌吐鲁番文书论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又见于《学人》第3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
 
21.陈寅恪先生论梁启超与戊戌变法之二源. 唐振常. 文汇读书周报,1992-09-12.后收入唐振常《川上集》,三联书店,1996.
22.瞿退之与陈寅恪. 周邵. 文汇读书周报,1992-10-17.
23.钱钟书与陈寅恪. 李洪岩. 文汇报,1992-10-18.
 
1993年
1.陈门问学丛稿.王永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2.中国近世“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汤用彤、冯友兰、陈寅恪文化思想合论 .陈俊民. 大陆杂志.1993年87卷6期.又见于《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1期.
3.研究陈寅恪先生一得. 张国安. 文史哲,1993年3期.
4.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陈寅恪. 蔡振翔. 安徽史学,1993年1期.
5.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和他的历史感受. 胡成. 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2期.
6.关于陈寅恪史观的两个问题. 傅杰.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3期.
7.从《陈寅恪诗集》看陈寅恪先生. 周一良. 读书,1993年9期.
8.博大精深的学者陈寅恪. 胡守为.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3期.
9.略谈陈三立——陈寅恪思想的家世渊源试测. 傅璇琮. 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总8期.
10.陈寅恪弹词研究的文化学思索──读《论再生缘》札记. 杨庆辰. 求是学刊,1993年5期.
11.最是文人不自由. 葛兆光. 读书,1993年5期.
12.《陈寅恪诗集》后记. 陈流求,陈美延. 中国文化,1993年总8期.
13.最是文人有自由. 吕澎. 读书,1993年8期.
14.悲悼《柳如是别传》. 李劼. 读书,1993年4期.
15.陈寅恪为何不就历史第二所所长. 刘梦溪. 明报月刊,1993年第28卷9期.后收入刘梦溪《传统的误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6.陈寅恪小说证史法试论. 杨庆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2期.
 
17.陈寅恪的“家国旧情”和“兴亡遗恨”. 刘梦溪. 光明日报,1993-09-11. 后收入刘梦溪《传统的误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8.陈寅恪自挽乎?. 罗孚. 明报,1993-10-03.
19.见机而作妙联. 罗孚. 明报,1993-10-04.
20.周一良谈陈寅恪. 罗孚. 明报,1993-10-11.
21.亲切的怀念. 陈流求.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12-06.
 
1994年
1.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王永兴.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2. 一门四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江西省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修水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合编.江西省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修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4年.
 
3. 清园夜读后记.王元化. 东方杂志, 1994年创刊号.又见于王元化《清园夜读》,海天出版社,1993年及《清园夜读 增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后收入王元化《清园文存》 第3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后事岂可作“今典”. 朱新华. 读书,1994年2期.
5. 学林两宗师终生情谊深——傅斯年与陈寅恪关系述论. 马亮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6. 论陈寅恪、王国维的文化性格. 袁伯诚.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4期.
7. “陈诗”急需“郑笺”. 朱新华.  读书,1994年5期.
8. 从《柳如是别传》看陈寅恪的学术个性. 卞孝萱. 文教资料,1994年5期.
9. 达诚达矣信乎哉. 陈封雄. 读书, 1994年5期.
10. 陈寅恪和多元文化论. 程伟礼. 书城,1994年8期.
11. 陈寅恪的史识. 啸伯. 瞭望周刊,1994年30期.
12. 《陈寅恪诗集》识小录. 朱新华. 读书,1994年2期.
13. 读陈寅恪文集. 邓小军. 岷峨诗稿,1994年4期.
14. 陈诗我见. 陈维浚. 读书,1994年8期.
15. 关于孙盛阳秋. 朱新华. 读书,1994年11期.
16. 陈寅恪敦煌学论著目录初编. 张弘,伊波编. 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6期.
17. 家国沅湘总泪流——陈寅恪先生诗中的湖湘之情. 方授楚. 湖南诗词,1994年2期. 后收入马积高主编《湖湘文史丛谈》,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及湖南省文史馆组编《湖湘文史丛谈》第1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 晚年心事恰如谜——重读陈寅恪《论再生缘》随想. 葛兆光. 书与人,1994年1期.
19. 陈寅恪对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孔庆东.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1、2期.
20. 陈寅恪的幽默. 李乔. 东方文化,1994年春卷(总2期).
21. 陈寅恪与吴宓. 刘梦溪. 炎黄春秋,1994年增刊.后收入刘梦溪《传统的误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2. 两位文化巨人陈寅恪与吴宓的晚年交.刘梦溪. 炎黄春秋,1994年12期.
23. 义宁学说之精髓. 周一良. 读书,1994年8期.
24. 陈寅恪对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孔庆东.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 1994年1、2期.又见于《长城》2000年1期.
 
25. 李商隐三峡行役诗辨——兼论证陈寅恪先生的一项假设.周建国.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又见于曹旭,吴承学编《庆祝王运熙八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6. 谈陈寅恪先生治史. 唐振常.学术集林卷2.王元化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后收入唐振常《川上集》,三联书店,1996年.
27. 陈寅恪及其史著.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高国抗,杨燕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8. 忆清华园国学研究院.姜亮夫.学术集林.王元化主编.远东出版社,1994年.
29. 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孙敦恒.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葛兆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30. 陈君葆和许地山、陈寅恪. 罗孚. 明报,1994-11-09.
 
1995年
1.《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纪念陈寅恪教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胡守为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3.陈寅恪先生与心史研究-读《柳如是别传》.姜伯勤(Po-Chin Chiang).新史学,1995年6卷2期.
4.傅斯年与陈寅恪. 王汎森. 中国文化,1995年总12期.
5.王国维、陈寅恪的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张岂之.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1期.
6.寒柳诗的境界. 胡晓明. 学术月刊,1995年7期.
7.略谈前辈学者对唐长孺先生治学的影响. 牟发松. 文史知识,1995年8期.
8.“颂红妆”颂. 蔡鸿生. 东方文化,1995年2期.
9.存在感受与学术的境界——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性格及其学术思想史意义. 胡晓明. 上海文化,1995年6期.
10.集爱国、变革、治学于一体的“义宁三陈”. 李国强.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1期.
11.从寅恪论陶看“一门四杰”的文化取向. 徐声扬.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1期.
12.忆陈寅恪. 罗尔纲. 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2期.后收入罗尔纲《困学觅知》,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3.目盲肢残的一代宗师陈寅恪. 罗贤佑. 科技文萃,1995年9期.
14.与友人谈陈寅恪先生. 胡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1期.
15.陈寅恪的一首诗. 左鹏军. 读书,1995年8期.
16.文化神州去一身——读汪荣祖《陈寅恪评传》. 辛晓征. 中国读书评论, 1995年12期.
17.王国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近代新史学的理论建设. 方光华. 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6期.
18.浅谈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学. 孙敦恒.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1期.
19.陈寅恪敦煌学论著目录初编(下). 张弘,伊波. 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1期.
20.琐尾流离——《国学大师陈寅恪》弁言. 刘以焕. 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2期.
21.陈寅恪传.毛汉光.国史拟传,1995年5辑.
 
22.陈寅恪的学问确实渊博得很.金岳霖.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刘培育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
 
23.初识《柳如是别传》.林韵.文汇读书周报,1995-04-01.
24.厚积薄发,淡泊自守——陈寅恪先生学行小记.刘梦溪. 文汇读书周报,1995-05-06.又见于《科技文萃》,1995年9期.
 
1996年
1. 学人魂:陈寅恪传.吴定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2. 学人魂:陈寅恪传.吴定宇.台北:业强出版社,1996年.
3. 国学大师陈寅恪.刘以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
 
4. 一代名学者的黄昏岁月.海旸.读书人,1996年17、18期.
5. 卓荦孤怀身殉道──掩卷叹息陈寅恪最后的廿载春秋.唐振常.明报月刊,1996年31卷7期.
6. 后世相知或有缘──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谈起.余英时.明报月刊,1996年31卷7期.
7. 学术泰斗陈寅恪与胡乔木康生的恩恩怨怨.陆键东.前哨,1996年69期.
8. 世纪回眸陈寅恪──读《学人魂:陈寅恪传》.杨义.读书人,1996年22期.
9. 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陆键东.读书人,1996年22期.
10. 王国维、陈寅恪史学考据比较论. 丁鼎. 文史哲,1996年3期.
11. 经学与史学——读陈寅恪札记. 陈克艰. 史林,1996年3期.
12. 陈寅恪的“晚清情结”与他同胡适的关系. 何建明. 历史研究,1996年6期.
13. 忆陈寅恪师. 郑欣. 文史哲. 1996年6期.
14. 唾壶敲啐独悲歌——陈寅恪先生的几首生日诗. 左鹏军. 名作欣赏,1996年1期.
15. 鸿儒、硕学、良师——读《学人魂——陈寅恪传》. 惠吉兴. 学术研究,1996年12期.
16. 卓荦孤怀身殉道——《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读后. 唐振常. 书城,1996年4期.
17. 说陈寅恪. 季蒙. 黄河,1996年4期.
18. 论陈寅恪对唐代兵制的研究. 李玉梅. 江汉论坛,1996年4期.
19.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陈寅恪对王国维的理解. 马良怀. 探索与争鸣,1996年6期.
20. 蒋天枢先生与《陈寅恪文集》. 陈正宏.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1期.
21. 陈寅恪生命的最后三年(上、下). 陆键东. 同舟共进,1996年8、9期.
22. 陈寅恪赠向达诗解. 辛华. 读书,1996年6期.
23. 陈寅恪的“集唐诗”. 刘克敌. 读书,1996年12期.
24. 谈谈鲁迅、陈寅恪、茅盾. 徐中玉. 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5期.
25. 陈寅恪与陈垣. 朱新华. 书城,1996年1期.
26. 历史迁流中的固执信念——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有感. 黄卓越. 博览群书,1996年12期.
27. 历史的呜咽——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 云无心. 百科知识,1996年12期.
28. 关于“诗史互证”——钱钟书与陈寅恪比较研究之一. 李洪岩.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4期.
29. 文事近录. 佚名.读书,1996年10期.
30. 《唐筼诗存》中误收的一首陈寅恪诗作. 印晓峰. 读书,1996年6期.
31. 从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谈起. 褚孝泉.二十一世纪(香港),1996年4月号.
32. 国学大师陈寅恪传略. 大海. 明报月刊,1996年第31卷07期.
33. 读陈寅恪文集札记(一). 严寿澄. 鹅湖月刊,1996年第256期.后收入严寿澄《近世中国学术通变论丛》,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
34. 读陈寅恪文集札记(二). 严寿澄. 鹅湖月刊,1996年第257期. 后收入严寿澄《近世中国学术通变论丛》,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
35. 读陈寅恪文集札记(三). 严寿澄. 鹅湖月刊,1996年第258期. 后收入严寿澄《近世中国学术通变论丛》,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
36. 鸿儒·硕学·良师——读《学人魂——陈寅恪传》. 惠吉兴. 学术研究,1996年12期.
37. 陈寅恪先生作品征集启事. 三联书店. 书摘,1996年12期.
38. 陈寅恪与书. 胡可先. 书与人,1996年6期.
39. 郭沫若与陈寅恪. 李坚. 东方文化,1996年3期.
40. 陈寅恪的助手黄萱大姐. 李普. 东方文化,1996年3期.
41. 陈寅恪先生年谱研究序说. 刘正. 文史哲,1996年3期.又见于《新华文摘》,1996年8期.
42. 陈寅恪杂考数则. 刘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4期.
43. 傅斯年与陈寅恪. 王汎森. 东方文化,1996年4-5期.
44. 更揩病眼上高台——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薛原. 书缘,1996年6期.
45. 傅斯年和陈寅恪的历史观点——从西方学术背景所作的讨论(1880-1930).周樑楷.台大历史学报,1996年总20期.
46. 世间已无陈寅恪.虞云国.中国研究月刊,1996年9期.
47. Between Dao and history: two Chinese historians in search of a modern identity for China. Axel Schneider .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istory and Theory, Themed Issue 35,1996.
 
48. 历史学家陈寅恪.胡守为.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16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
49. 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奠立.刘梦溪.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又见刘梦溪《传统的误读》,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50. 陈寅恪与周扬. 谢泳.旧人旧事. 谢泳.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51. 读《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后.王永兴. 学土 卷2. 苏晨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52. 种花留与后来人——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园二三事. 王永兴.学术集林:卷九.王元化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后收入王永兴《王永兴说隋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等.
53. 陈寅恪、吴宓受托处理后事. 王国维评传. 刘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54. 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研究方法.刘梦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王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5. 回忆陈寅恪先生.怀旧集.季羡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6. 登上大师肩膀的一级阶梯——评价《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 陈巧丽. 文汇读书周报,1996-02-10.
57. 陈寅恪的《答北客》. 朱新华. 文汇读书周报,1996-06-29.
58. 蒋天枢与《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鲲西. 文汇读书周报,1996-07-27.
59. 陈寅恪史事新证. 傅璇琮. 文汇读书周报, 1996-08-03.后收入傅璇琮《濡沫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傅璇琮《书林漫笔》,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
60. 域内阅读原文《资本论》的第一人——兼略述该书最初在华的播导. 刘以焕. 文汇读书周报,1996-11-02.
 
1997年
1.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
2.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蒋天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 陈寅恪印象.钱文忠.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4. 史家陈寅恪传(修订新版).汪荣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
5. 陈寅恪评传.汪荣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6. 陈寅恪读书生涯.王子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7. 陈寅恪之史学.李玉梅.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
8. Wahrheit und Geschichtezwei chinesische Historiker auf der Suche nach einer modernen Identität für China . Axel Schneider . Harrassowitz, 1997.
 
9. 义宁陈氏源流述略.张求会.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6期.
10. 胡适、陈垣与陈寅恪——三大史学家三条不同的道路.谢泳.前哨,1997年1期.又见于《传记文学》1997年70卷5期.
11. 陈寅恪史学三变. 余英时. 中国文化,1997年总15、16期.后以《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之名收入《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等书.
12. “遗民”陈寅恪. 孙郁. 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4期.
13. 陈寅恪先生与德国.陈正宏.德国研究,1997年3期.
14. 陈寅恪佚文《吾家与丰润之关系》试考. 张求会. 近代史研究,1997年6期.
15. 春风化雨育桃李——陈寅恪教授的教学生活. 吴定宇. 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5期.
16. 阅读陈寅恪. 金梅. 文学自由谈,1997年6期.
17. 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对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的评述. 钱耕森. 孔子研究,1997年4期.又见于高秀昌编《旧邦新命: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
18. 论《柳如是别传》在陈寅恪生命史上的创始意义. 雷戈. 松辽学刊,1997年2期.
19. 谒陈寅恪书. 夏中义. 文艺争鸣,1997年06期.
20. 读吴定宇著《学人魂——陈寅恪传》. 朱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2期.
21.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师生情谊. 孙敦恒.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1期.
22. 陈寅恪考证《桃花源记》. 吴江. 瞭望,1997年19期.
 
23.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 王永兴. 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4期.
24. 略论陈寅恪的“白头”诗. 刘克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1期.
25. 沧桑人世,浩然文章——读陈寅恪先生《赠蒋秉南序》. 戴建华,解正德. 1997年4期.
26. 略论陈寅恪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与意见. 刘克敌. 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6期.
27. 王国维、陈寅恪片论. 何晓明. 史学月刊,1997年6期.
28. 文化神州系一身——近代学术大师陈寅恪. 王焱. 中华儿女海外版,1997年3期.
29. 论《柳如是别传》在陈寅恪学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雷戈. 学术论坛,1997年4期.
30.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 孙敦恒. 民国春秋,1997年1期.
31. 吴宓推荐陈寅恪入清华研究院任导师考. 彭原文. 学术月刊,1997年12期.
32. 读陈寅恪《论韩愈》. 孙昌武. 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5期.
33. 王永兴谈陈寅恪治史之道. 李锦绣. 文史知识,1997年1期.
34. 陈寅恪的立场观点有什么问题. 萧涉源 . 书屋,1997年2期.
35. 杨树达陈寅恪诗情. 杨德庆. 出版广角,1997年1期.
36. 柳如是的大节与陈寅恪. 朱新华.书屋,1997年4期.
37.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邬和镒. 图书馆论坛, 1997年1期.
38. 佛经者,小说之母也——陈寅恪小说研究一瞥. 王晓杰. 中文自学指导,1997年4期.
39. 卞孝萱娱母 陈寅恪寄诗. 程巢父. 书屋,1997年6期.
40. 陈寅恪诗骂梁启超. 童轩. 高校理论战线,1997年10期.
41.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佚名. 全国新书目,1997年12期.
42. 文史大师——陈寅恪. 杨晓仓. 教师博览,1997年3期.
43. 一代国学大师晚年的悲剧命运——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黄汉平. 语文月刊,1997年9期.
44. 陈寅恪的最后20年“后世相知或有缘”——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刘思. 新闻爱好者,1997年9期.
45. 陈寅恪先生的一首诗. 张求会. 读书,1997年5期.
46. 旧派渐渐不“旧”. 吴福辉. 博览群书,1997年1期.
47. 读书问学:我们与大师的出入. 郭德茂. 神州学人,1997年6期.
48. 陈寅恪遗札后记. 金克木. 读书,1997年3期.
49. 不与谁合作. 朱建国. 党史博采纪实,1997年8期.
50. 关于《柳如是别传》的撰述主旨与思想寓意. 胡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3期.
51. 陈寅恪的“恪”应当怎么读. 郑茵. 咬文嚼字,1997年9期.
52. 心境. 陈家琪. 书屋,1997年2期.
53. 良知的魅力. 高光. 同舟共进,1997年1期.
54. 纪实存真《祭吴宓》. 刘思. 新闻爱好者,1997年6期.
55. 也谈陈寅恪. 李洪岩. 博览群书,1997年3期.
56. 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在哪里?──书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后.陈思和.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月号.
57. 无知整有知——读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何文发.沧浪,1997年总6期.
58. 读陈寅恪文集札记(四).严寿澄.鹅湖月刊,1997年第260期. 后收入严寿澄《近世中国学术通变论丛》,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
59. 解读陈寅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钱江.明报月刊,1997年第32卷3期.
60.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王汎森(Fan-Shen Wang).新史学,1997年8卷2期.
61. 程曦并未“叛离”陈寅恪——《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回响.王大方.明报月刊,1997年第32卷11期.
62.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孙立峰.中国对外服务,1997年6期.
 
63. “不采苹花即自由”?—— 《陈寅恪的最后记二十年》读后.雷颐.东方文化,1997年3期.
64. 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杜正胜(Cheng-Sheng Tu).新史学,1997年8卷4期.
65. 陈寅恪的儒学实践.余英时.中大人文学报,1997年第1卷. 后收入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66. 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两种危机.王汎森.当代(台北).1997年123期.
 
67. 陈寅恪与清华园.中华百年(现代卷).王建吉,王援朝主编.红旗出版社,1997年.
68. 陈寅恪.光华灿烂复旦园——大学城的风采和魅力.陆昌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69. 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史纲.李炳泉,邸富生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70. 陈寅恪深喜汪容甫. 鲲西.三月书窗. 鲲西.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年.2012年.
71. 蒋天枢与《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鲲西. 《三月书窗》.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年.2012年.
72. 陈寅恪、傅斯年留德学籍材料之劫余残件.刘桂生.北大史学(四).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3. 陈寅恪学术思想散论.危机与反思. 何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年.
 
74. 《陈寅恪诗集》补遗——兼谈陈方恪彦通的诗词.刘以焕.文汇读书周报1997-02-01.
75. 一代宗师陈寅恪.王焱.中国教育报,第3版,1997-04-27.
 
1998年
1. 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王永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 独上高楼:陈寅恪.胡迎建.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
3.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余英时.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4. 一九四九年前的陈寅恪——学术渊源与治学大要.陈弱水.当代(台北).1998年133期.
5. 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 桑兵. 历史研究,1998年4期.
6. 陈寅恪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 刘克敌. 北方论丛,1998年5期.
7. 陈寅恪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方法论略. 徐兆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4期.
8. 诵经说法与小说家言——试论陈寅恪关于佛教与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关系的研究. 刘克敌. 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2期.
9. 略论陈寅恪的治学观. 刘克敌.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3期.
10. 陈寅恪的留学经历与西洋东方学. 殷祝胜. 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3期.
11. 陈寅恪与乾嘉朴学和宋代史学之关系新论. 殷祝胜. 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6期.
12. 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1期.
13. 陈寅恪与图书馆. 盛巽昌. 津图学刊,1998年4期.
14. 花落春仍在——陈寅恪文化观之一瞥. 刘克敌. 东方论坛,1998年3期.
15. 史学标准与学科局限——陈寅恪放弃早年治学领域的根本原因. 殷祝胜.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4期.
16. 陈寅恪与寒柳堂——“寒柳”考释. 王嘉.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年5期.
17. 他们结伴同行——鲁迅与陈寅恪兄弟. 崔石岗. 济宁师专学报,1998年4期.
18. 陈寅恪先生传略. 任重.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4期.
19. “文事近录”陈寅恪:中国自由主义史学的开山.王焱.读书,1998年5期.
20. 陈寅恪与当代中国. 常乐. 晋阳学刊,1998年3期.
21. 陈寅恪晚年注重女性题材研究原因探析. 景晓平. 张家口师专学报,1998年2期.
22. 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第五章摭考. 张求会.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5期.
23. 《柳如是别传》浅识. 于传勤.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2期.
24. 不是考证——关于陈寅恪和鲁迅的一件逸事. 刘思. 新闻爱好者,1998年10期.
25. 读陈寅恪想钱钟书. 胡文辉. 书屋,1998年5期.
26. 如何对得起陈寅恪先生和读者. 马斗全. 新闻出版交流,1998年5期.后收入马斗全《南窗寄傲》,青岛出版社, 1998年.
27. 考虑历史的平常心——《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 蒋寅. 开放时代,1998年5期.
28. 《陈寅恪印象》编选小序. 钱文忠. 书屋,1998年1期.
29. 两本书引起的话题. 高秀芹. 文艺争鸣,1998年3期.
30. 陈寅恪先生史学方法之管测. 郑海麟. 开放时代,1998年1期.
31. 百年学府纪闻(三). 郭建荣. 文史精华,1998年7期.
32. 陈寅恪的读书之道. 陈云保.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1998年4期.
33. 文化悲情和历史思考——解读陈寅恪. 吴小龙. 开放时代,1998年1期.
34. 陈寅恪先生与《柳如是别传》. 卞孝萱. 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3期.
35. 陈寅恪先生元稹“休兵”即“消兵”说商榷. 郭绍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后收入郭绍林著《隋唐历史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
36. 许地山与陈寅恪. 王盛.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年4期. 后收入王盛《落华生新探》,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37. 从留命到招魂陈寅恪诗一组关键词疏解. 朱新华. 中文自学指导,1998年1期.
38. 陈寅恪“红妆”研究与《红楼梦》. 刘克敌. 文史哲,1998年5期.
39. 陈寅恪与钱钟书:两大不同的诗学范式. 胡晓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3期.
40. 仰望大师——长篇传记文学《陈寅恪家族》创作随想. 叶绍荣. 创作评谭,1998年6期.
41. 《吴宓日记》里的陈寅恪. 李国涛. 书城,1998年10期.
42. 陈寅恪并未截肢. 唐遇春. 咬文嚼字,1998年8期.
43. 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 陈思和. 天涯,1998年1期.
44. 文化遗民陈寅恪. 林贤治. 书屋,1998年6期.后收入林贤治《旷代的忧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45. 如何认识陈寅恪. 陆键东. 东方艺术,1998年3期.
46. 从理性化到“陈寅恪现象”.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5期.
47. 陈寅恪与佛学. 夏星. 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4期.
48. 读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残稿(外二篇). 罗继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2期.
49. 关于90年代文化思潮的一点想法.陈思和.山花,1998年8期.
50. 黄萱的人格魅力. 韩石山. 出版广角,1998年1期.
51. 关于“恪”字读音的看法. 朱邈. 读书,1998年2期.
 
52. 《柳如是别传》果有寄托乎?.刘梦溪.明报月刊,1998年第33卷6期.
53. 金应熙与陈寅恪师门恩怨细析.梁羽生.明报月刊,1998年第33卷6期.
54. 陈寅恪和冼玉清.罗孚.明报月刊,1998年第33卷10期.
55. 纪念陈寅恪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季羡林.历史研究,1998年6期.
 
56. 陈寅恪:“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 张书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57. 陈寅恪“关陇集团”学说的新诠释.宋德熹.严耕望先生纪念论文集.严耕望先生纪念集编辑编委会编著,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年.
58. 陈寅恪与周恩来.名人交往录.王凤芹,李树房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
59. “国宝”陈寅恪.北大与清华 中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历史与风格. 刘克选,方明东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
60. 小议陈寅恪. 寻找反面. 单世联.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年.
61. 陈寅恪先生的清华情——读《陈寅恪诗集》.南窗寄傲. 马斗全.青岛出版社, 1998年.
62. 谈陈寅恪1945年秋的几首诗. 南窗寄傲. 马斗全.青岛出版社, 1998年.
63. 陈寅恪先生抗战胜利时的忧虑. 南窗寄傲. 马斗全.青岛出版社, 1998年.
64. 陈寅恪为什么离开北平.教授当年. 谢泳.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65. 也说郭沫若和陈寅恪. 教授当年. 谢泳.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66. 金毓黻对陈寅恪的评价. 教授当年. 谢泳.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67. 胡适与陈寅恪. 教授当年. 谢泳.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68. 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王水照.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4期.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 后收入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又见于《中国文化》2001年总17、18期.
69. 陈寅恪有个弟弟.胡适与当代史学家. 逯耀东.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70. 陈寅恪政治史研究发微.王焱.自由与社群.刘军宁等.三联书店,1998年.
 
71. 向陈寅恪先生学习什么?.沙健孙. 人民日报,1998-06-20.
72. 也谈王国维的死因——与邓云乡、刘梦溪先生商榷,兼析陈寅恪的有关言论.蔡仲德.文汇读书周报,1998-10-03.后收入蔡仲德《音乐与文化的人本主义思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73. 未继承父业者即不能整理遗著欤.卞僧慧.中华读书报,1998-10-21.
74. 说说陈寅恪的“恪”.木其.香港作家报, 1998年扩版号第28期,1998年1月1日. 
 
1999年
1. 陈寅恪与中国文化.刘克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 追忆陈寅恪.张杰,杨燕丽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3. 解析陈寅恪.张杰,杨燕丽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王子舟.台北:新视野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5. 独上高楼:陈寅恪.胡迎建.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公司,1999年.
6.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7. 陈寅恪中古史学探研: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为例. 宋德熹.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年.
 
8.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蔡士英事新证. 周郢. 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1期.
9. 引据该赡 钩深致远——评《陈寅恪之史学》. 郝润华.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4期.
10. 这是讨论吗?——就《陈寅恪诗集》出版质量问题答王存诚. 马斗全. 新闻出版交流,1999年4期.
11.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陈寅恪的史学成就. 田雨. 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2期.
12. 应有的宽宏和科学态度——由毛泽东批准陈寅恪任学部委员说起. 梁之彦. 百年潮,1999年1期.
13.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桑兵. 历史研究,1999年3期.
14. 精神自由与文化建构——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顾玮. 枣庄师专学报,1999年2期.
15. 试论陈寅恪的大历史研究. 刘克敌. 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1期.
16. “龙虎斗”与“马牛风”——记郭沫若与陈寅恪的交往兼驳余英时. 谢保成. 郭沫若学刊,1999年4期.
17. 略叙陈寅恪诗文中的长沙“旧巢”情结——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陈书良. 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4期.
18. 陈寅恪先生与藏学研究. 苏发祥.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
19. 陈寅恪对我们的启示——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其一). 陈本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3期.
20. 陈寅恪史学的民族文化特征. 徐梓. 历史教学,1999年10期.
21. 陈寅恪在历史考据中之对音勘同法使用——谨以此文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30周年. 陈涵韬.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1期.
22. 从“陈寅恪热”看九十年代的中国史学. 朱发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6期.
23. 论王国维、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苏志宏. 中州学刊,1999年2期.
24. 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彭华. 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4期.
25. 陈寅恪的治学精神与中国古代北方文化. 田建平.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
26. 陈寅恪:君子和而不同. 牧惠. 贵州文史天地,1999年1期.
27. 旧学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养转深沉——读《陈寅恪文集》和《杨振宁文集》札记. 戴建华. 语文学习,1999年2期.
28. 我的老师.许渊冲. 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2期.
29. 义宁陈氏诗歌初探. 张求会.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30. 从英雄时代走向凡人时代——由陈寅恪热到王小波热看中国人文精神的蜕变.王鹏令.明报月刊,1999年第34卷3期.
31. 陈寅恪与“牛津”缘悭一面的真相——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档案.刘志伟,程美宝.明报月刊,1999年第34卷4期.
32. 陈寅恪与吴宓毕生情谊.吴定宇.文学与传记,1999年2期.
33. 陈寅恪先生的文化观.胡守为.岭南学报,1999年新1期.
34. 劫灰满眼看愁绝——陈寅恪与香港.吴定宇.文学与传记,1999年8期.
35. 说不尽的陈寅恪——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山崖上的守望. 篮子.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36. “周先生,新华社你管不管?”.香港中文不是葡萄酒. 董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年.又收入董桥《英华沉浮录》,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年.
37. 陈寅恪的气节.大学旧踪.谢泳.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8. 陈寅恪家世渊源之考察.朱洪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39. 陈寅恪与中国传统史学的由旧入新——兼谈陈寅恪的不宗奉马列主义说.吴江.文汇读书周报,1999-02-13.
40. 陈寅恪思想深处有唐风.吴江.文汇读书周报,1999-02-13.
41. 作为话题的陈寅恪.止庵.中华读书报,1999-10-27.
 
2000年
 
1. 陈寅恪的家族史.张求会.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胡守为主编,中山大学历史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独立寒秋:陈寅恪的读书生活.刘明华.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
4. 承传立新:陈寅恪先生之学.唐振常.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
5. 陈寅恪家世.叶绍荣.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6. 陈寅恪与牛津大学. 程美宝. 历史研究,2000年3期.
7.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论作为思想家的陈寅恪. 李慎之. 学术界,2000年5期.
8. 略论陈寅恪的理性爱国之情. 马晓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
9. 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境界. 刘振华. 江海学刊,2000年6期.
10. 对对子与中国文化精神——略论陈寅恪的语言研究. 刘克敌. 东岳论丛,2000年1期.
11. 陈寅恪、吴宓与刘永济交往诗钩沉. 李步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
12. 经典诠释与中西比较——对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有关思想的一点讨论. 冯川.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期.
13. 史学巨匠 学人风骨——史家陈寅恪. 梁严冰. 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期.
14. 胡适与陈寅恪的“特殊情怀”. 黄艾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期.
15. “取珠还椟”与外来文化的输入及改造——略论陈寅恪之文化观. 杨西国,刘克敌.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4期.
16.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桑兵,林悟殊. 历史研究,2000年2期.
17. 陈寅恪“种族与文化”观辨微. 彭华. 历史研究,2000年1期.
18. 论陈寅恪的“独立思想”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学术本位. 许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期.
19. 陈寅恪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卢苇. 学术研究,2000年12期.
20. 陈寅恪诗文中的长沙“旧巢”情结. 陈书良. 学术研究,2000年1期.
21. 陈寅恪先生“胡化”、“汉化”说的启示. 林悟殊. 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期.
22. 陈寅恪与《红楼梦》. 刘梦溪. 民族艺术,2000年4期.
23. 试论陈寅恪先生《<李义山无题诗试释>评语》与学术理性精神. 姜伯勤. 学术研究,2000年12期.
24. 论陈寅恪晚年学术成就之成因. 马晓丽. 齐鲁学刊,2000年1期.
25. 文史互证方法的当代学术意义. 郝润华.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期.
26. 陈寅恪先生的科学史研究——悼念陈寅恪先生逝世三十年. 刘广定.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6期.
27. 陈寅恪先生的科学史研究.刘广定.中华科技史同好会会刊,2000年1卷1期.
28.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 陈尚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期. 后收入陈尚君《敬畏传统》,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年.
29. 陈寅恪先生治史方法. 唐振常. 史林,2000年1期. 后收入唐振常《香江论学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0. 陈寅恪与龙榆生的诗函往来. 张樾晖. 文教资料,2000年1期.
31. 大师风范 光耀千古——再议《柳如是别传》的创作动机. 李怡.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
32.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论思想家陈寅恪. 李慎之. 学术界,2000年5期.
33. 陈寅恪史学的魅力. 蔡鸿生. 学术研究,2000年12期.
34. 陈寅恪先生对华夏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述略稿. 王永兴. 学术研究,2000年12期.
35. 护士容苑梅:一位学术大师的晚年知音. 荆小芳. 当代护士,2000年9期.
36. 陈寅恪与古典文学. 卞孝萱. 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3期.
37. 留德学人与德国(一). 叶隽. 德语学习,2000年2期.
38. 也谈陈寅恪的“恪”的读音. 李媛媛. 文史杂志,2000年5期.
39. “陈学”研究中的几类不良倾向. 张求会.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期.
40. 胡适批评陈寅恪. 哈尔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3期.
41. 《桃花扇传奇》与《柳如是别传》. 卞孝萱. 文学遗产,2000年6期.
42. 也谈“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李锦全. 学术研究,2000年12期.
43. 陈寅恪的自挽联. 未名. 文史杂志,2000年5期.
44. 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 张岱年. 群言,2000年7期.
45. 纪念“教授的教授”——“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感.谢伟杰.新亚生活,2000年第27卷5期.
46. 陈寅恪的“恪”不能读成què.张延成.文史杂志,2000年2期.
47. 陈寅恪先生未来台湾的原因重探——现代史的一件疑案.刘广定.历史月刊,2000年149期.
48. 从历史记忆看陈寅恪与乾嘉考据的关系.罗志田.二十一世纪,2000年总59期.
49.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曾敏之.明报月刊,2000年第35卷7期.
50. 陈寅恪在康乐园的生活情趣.王川.岭南学报,2000年新2期.
 
51. 读《陈寅恪文集》. 周勋初文集·无为集. 周勋初.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52. 陈寅恪为何双目失明?.遗憾事. 派克编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0年
53. 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 周勋初文集·当代学术研究思辨. 周勋初.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
54. 陈寅恪先生研究方法之吾见. 周勋初文集·当代学术研究思辨. 周勋初.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
55. 综合研究与触类旁通——读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周勋初文集·当代学术研究思辨. 周勋初.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
56. 通材达识,迥出意表——读陈寅恪《论韩愈》. 周勋初文集·当代学术研究思辨. 周勋初.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
57. 陈寅恪先生治学的精神风貌. 李锦全自选二集. 李锦全.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年.
58. 先父陈寅恪失明的经过.陈流求,陈美延.永远的清华园——清华子弟眼中的父辈. 宗璞,熊秉明主编.北京出版社, 2000年.
59. 增订版《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读后琐言.推窗集. 鲲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60. 陈寅恪先生谈时务学堂.鳞爪集. 汤志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61. 与陈寅恪成莫逆之交.情痴诗僧吴宓传. 北塔.团结出版社, 2000年.
62. 陈寅恪遇险柏林.留学旧踪. 李喜所,陈新华,蔡敏著.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
63. 李玉梅著《陈寅恪与史学》.创造的欢愉. 胡从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64. 康乐园里忆二老.蔡鸿生. 学林往事(上). 张世林编.朝华出版社, 2000年.
65. 老师之老师,公子的公子.卞僧慧. 学林往事(上). 张世林编.朝华出版社, 2000年.
66. 陈寅恪:举世宗仰的史学巨擘.鄱湖潮. 李国强,何友良,胡颖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0.
67. 中国新史学之构建与陈寅恪留学德国.叶隽. 旅德追忆: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 万明坤,汤卫城主编.商务印书馆, 2000年.
68. 钱钟书与陈寅恪.为钱钟书声辩. 李洪岩,范旭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年.
69. 大师其大——陈寅恪学记.学者的师承与家派. 王晓清.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
 
70. 精神的光芒:文化大师的另一面. 苏晓明. 中国保险报,2000年9月15日.
71. 陈寅恪先生与中国新史学.唐振常.文汇读书周报.2000-01-29.又见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2期,后收入唐振常《香江论学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001年
1. 一代宗师陈寅恪:兼及陈氏一门.刘以焕.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
2. 竹林名士与陈寅恪.蔡振翔.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年.
3. 陈三立一家与庐山.刘经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
4. 一苇苦航. 刘经富. 香港国际友人出版社,2001年.
5. 中国知識人の運命.陆键东著,野原康宏译.东京:平凡社,2001年.
6. 陈寅恪与新考据学.秦竞芝.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1年.
 
7. 陈寅恪的陶渊明研究述论.贝京,王攸欣.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2期.
8. 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论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刘振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期.
9. 陈寅恪与《红楼梦》.刘梦溪.文艺研究.2001年1期. 
10. 论陈寅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刘克敌.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3期.
11. 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胡戟.历史研究,2001年4期.
12. 略谈陈寅恪的友情.马晓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期.
13. 陈寅恪历史阐释两题.王勋敏.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4期.
14.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读《陈寅恪集•书信集》的随感.葛兆光.读书,2001年11期.
15. 文体、文备众体及其它——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三论.党艺峰,党大恩.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16. 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再论.党艺峰,党大恩.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1期.
17. 陈寅恪与中医学.孟庆云.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11期. 
18. 吴宓《将入蜀先寄蜀中诸知友(步陈寅恪兄〈己丑元旦〉诗韵)》笺证稿. 邓小军.中国文化. 2001年总17、18期.
19. 关于知识阶层的思考──重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尤小立.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6期.
20. “独立精神”朝圣的路上——从《陈寅恪的家族史》看校匡当下学术失范的某种可能性.李冬青,杨向群.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期.
21. 对魏晋士族制度的历史考察——兼评陈寅恪的士族说.田昌五.学术研究,2001年1期.
22. 陈寅恪:论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袁伟时.同舟共进,2001年3期. 
23. 我不尊敬这样的陈寅恪.重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1期.
24. 深入阐释大师的学术思想体系——评刘克敌的《陈寅恪与中国文化》.杨剑龙.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
25. 《陈寅恪集•书信集》补正.陈寅恪集编者.读书,2001年11期.
26. 陈寅恪名字中“恪”字的读音辨.李金松.汉字文化,2001年4期.
27. 评《陈寅恪与20世纪中国学术》.陈巧丽.学海,2001年2期. 
28. 我所知道的陈寅恪之“恪”的读音.郭祝崧.文史杂志,2001年5期.
29. 陈寅恪的“恪”应读作què.杨伯涛.文史杂志,2001年2期. 
30. 海峡彼岸密藏历史档案首次在内地公开,陈寅恪曾拒绝与日寇合作.佚名.北京档案,2001年5期.
31. 陈寅恪的历史悲情.吴小龙.博览群书,2001年5期. 
32. 陈寅恪的“突走”之谜.张光芒.学问,2001年8期.
33. 试为白居易《缚戎人》一辩──兼谈陈寅恪先生对该诗的看法.赵其钧.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3期.
34. 破译孕育文化型大家族的基因密码——序叶绍荣长篇传记文学《陈寅恪家世》. 刘上洋.创作评谭,2001年2期.
35. 新儒家为什么出入“佛老”——兼论儒学在现代开展的途径.成守勇,陈赟.孔子研究,2001年4期.
36.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的灵魂.薛生海.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1期.
37. 陈寅恪研究的几点文献计量分析.衡中青.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年3期.
38. 简评《陈寅恪的家族史》.细杨.全国新书目,2001年2期. 
39. 道史之间:为中国寻找现代认同的两位中国史家.施耐德.中国文化,2001年总17、18期.
40. 破译孕育文化型大家族的基因密码——评长篇传记文学《陈寅恪家世》.刘上洋.全国新书目,2001年3期.
41. “肥瘠荣悴”.王子今.读书,2001年10期.
42. 碑的迷思.徐葆耕.读书,2001年10期.
 
43. 陈寅恪学术表述臆解.罗志田.文史知识,2001年6期.
44. 重评陈寅恪.石厉.三月风,2001年6期.
45. 痛哭苦人,留赠来者——《柳如是别传》撰述旨趣.刘梦溪.明报月刊,2001年第36卷6期.
46. 郭沫若赠陈寅恪的谐联.裴伟.文教资料,2001年4期.
47. 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刘梦溪.读书,2001年2期.
48. 义宁陈氏的“文化保守主义情结”.张求会.寻根,2001年5期.
49. 纪念陈寅恪教授 繁荣义宁之学.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委员会.国际学术动态,2001年6期.
50. 《陈寅恪读书札记》中《贞观氏族志》及其有关问题.罗永生.树仁学报,2001年2期.
51. 文化英雄、文学想象与身份焦虑.李勇.书屋,2001年9期。
52. 人性人情总相通:就陈寅恪“话题”与止庵先生商榷.程巢父.东方文化,2001年4期。
53. 论史家陈寅恪的诗歌.胡迎建.中华诗词十四届研讨会论文集,中华诗词,2001年5月.
 
54. 陈寅恪撰《敦煌零拾》札记整理后记.荣新江.敦煌吐鲁番研究第5卷,季羡林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后收入荣新江《敦煌学新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55. 文史大师陈寅恪,高考出题对对子. 考试趣话. 叶旭明,彭洪基.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56. 青史凭谁定是非——小议陈寅恪与梁启超的一场学术争论.李锦全自选四集. 李锦全.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1年.
57. 也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李锦全自选四集. 李锦全.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1年.
58. 陈寅恪怎样学外语.治学的智慧. 龙世谱.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1年.
59. 吴宓与陈寅恪.会通中西:吴宓的读书生活. 蔡恒,高益荣.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1年.
60. 陈寅恪(1890-1969).燕京大学人物志 第1辑. 侯仁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61. 史学大师陈寅恪. 传承与变异 广州百年文化演变历程. 李勤德. 广州出版社, 2001年.
62. 90年代的“陈寅恪热”. 别了,20世纪. 樊星.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年.
 
63. 钱钟书看不起陈寅恪.王自荣.中华读书报,2001-01-17.
64. 传统文化:解构与重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新释.刘梦溪.光明日报,2001-02-14.
65. “文化中国”:解构与重建——陈寅恪《王静安先生挽词并序》新释.刘梦溪.中国文化报,2001-02-14.
66. 《柳如是别传》首版售罄.陈熙涵,刘九洲.文汇报,2001-03-20.
67. 陈寅恪为何写《柳如是别传》.胡晓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04-09.
68. 集国学薪火 遗后世相知 访《陈寅恪集》责编.俞小石.文学报,2001-04-12.
69. 学术的意味 学习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毕业论文上的评语及批注.葛兆光.光明日报,2001-04-20.
70. 最好的纪念——关于陈寅恪研究的随想.经富.河北日报,2001-07-27.
71. 义宁陈氏三代名贤.周思璋.团结报,2001-11-06.
72. 钱仲联贬陈寅恪诗作.徐晋如.中国图书商报,2001-11-15.
 
2002年
1. 陈寅恪.王子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探微.陈秀香.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在职进修硕士班学位论文,2002年.
3. 蒋天枢传: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忠笃弟子和托命之人.朱浩熙.作家出版社, 2002年.
 
4. “逍遥”三论——陈寅恪先生《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读后.刘坤生.汕头大学学报, 2002年6期.
5. 陈寅恪关于家族本位思想之分析简论.刘克敌,刘经富.北方论丛, 2002年2期.
6. 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雷艳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期.
7. 陈寅恪与季羡林——一项学术史的比较研究.钱文忠,王海燕.文史哲,2002年1期.
8.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试析.牟发松.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3期.
9. 陈寅恪的唐诗研究.张浩逊.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3期.
10.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刘梦溪.文艺研究, 2002年3期. 后收入刘梦溪《论国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11. 陈寅恪:走出“史料学派”.盛邦和.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3期.
12. 陈寅恪治“民族文化之史”的出色成果.陈其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6期.
13. 诗境营造和人生本体对象化——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四论.党艺峰,党大恩.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14. 有学问的文艺学——从王国维到陈寅恪.骆冬青.文学评论,2002年6期.
15. 陈寅恪先生与中国“艺术史学”.姜伯勤. 新美术,2002年3期.
16. 陈寅恪先生在成都的诗作散论.胡邦炜.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1期.
17. 学者的幽怀与著述的体例──关于《陈寅恪集•书信集》.陈平原.读书,2002年1期.
18. 真的陈寅恪——兼及传记与年谱在当代文化中的境遇.张芙鸣.书屋,2002年11期.
19. 陈寅恪的第一篇学术文章.高山杉.读书,2002年7期.
20. 鲁迅与陈寅恪.顾农.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5期.
21. 邵祖平与陈寅恪.朱铭.博览群书,2002年4期.
22. 元稹评价考论——读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孙鸿亮.唐都学刊,2002年4期.
23. 关于陈寅恪自挽联的两封通信.他山石.文史杂志,2002年1期.
24. 陈寅恪、“博士帽”及其它.童中贤.群言,2002年2期.
25. 陈寅恪预书挽夫人联.冉黎诚.文史杂志,2002年5期.
26. 西部走廊文化心理初探——关于中国著名学者陈寅恪首倡“河西支派”的显微.张生龙,董洪.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6期.
27. 邵祖平解放前后寄陈寅恪的两首诗.邵靖宇.博览群书,2002年10期.
28. 鲁迅、陈寅恪谈人文研究方法.赵敬立.上海文博论丛,2002年2期.
29. 《柳如是别传》心理分析浅谈.余其彦.江淮论坛,2002年6期.
30. 崔莺莺与唐蒲州粟特移民踪迹.葛承雍.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5期.
31. “钟君”“汤子”指的是谁?——陈寅恪诗注商榷.梁守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期.
32. 辉煌的笔耕.蔡鸿生,读书,2002年11期.
33. 四位名人与港大.林力安.百合,2002年5期.
34. 陈寅恪诗笺释二题.胡文辉.古今论衡,2002年8期.
35. 提到陈寅恪想起蒋百里.罗孚.明报月刊,2002年第37卷1期.
36. 关于陈寅恪的人格.刘晓波.明报月刊. 2002年第37卷12期.
37. 有感于陈寅恪不考学位.林治波.时代潮,2002年11期.
38. 陈寅恪的“托命之人”蒋天枢.荆竹.朔方,2002年12期.
39. 陈寅恪论对对子——《掌故新谈》之四.王先霈.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8期.
40. 陈寅恪的“留学经济账”.叶隽.神州学人,2002年6期.
41.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季羡林.神州学人,2002年6期.
42. 陈寅恪:留洋不求文凭的学问大家.吴小龙.21世纪,2002年7期.
43. 永远的陈寅恪.王学信.海内与海外,2002年11期.
 
44. 陈寅恪士族理论的被误读.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李浩.中华书局,2002年.又见于傅璇琮主编《唐代文学研究第10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略有改动.
45. 论鲁迅陈寅恪胡适对中国古代小说之研究. 容膝斋诗文论集. 高志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46. 蜚声海内外的史学大师. 客家院士. 梁礼忠.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2年.
47. 息辩!(关于陈寅恪).隧道的尽头是光明抑或光明的尽头是隧道. 陈原.商务印书馆, 2002年.
 
48. 史学家的“晚年心境”  从陈寅恪《书信集》谈起.高恒文.人民政协报,2002-02-12.
49. 我的“百衲本”《陈寅恪文集》.经富.中国文物报,2002-06-19.
50. 我收藏的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经富.中国文物报,2002-07-03.
 
2003年
1. 陈寅恪与敦煌学.高东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2. 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 桑兵.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1期.
3. 陈寅恪论士族文化世家及其意义. 林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
4. 刘文典与陈寅恪学术交往述论. 王川.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5. 陈寅恪史学研究述论. 李晓英,马国铤.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6. 陈寅恪治史风格续议. 陈其泰.中州学刊,2003年4期. 
7. 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 王永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
8. 从以诗证史到因史释诗——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导论. 党大恩,党艺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9. 陈寅恪与陈述的学术交往. 王川.史学史研究,2003年1期. 
10. 试论陈寅恪先生的文史互证研究. 陈先明.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期.
11. 陈寅恪西北学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李玉梅.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期.
12. 奇异的比较——文人与妇女——试论陈寅恪的“红妆”研究. 刘克敌.泰山学院学报, 2003年5期.
13. 陈寅恪的“旧巢痕”. 刘士林.文史哲,2003年4期.
14. 论陈寅恪先生与中医学. 范家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1期.
15. 陈寅恪论(上). 蔡仲德.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16. 陈寅恪论(中). 蔡仲德.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17. 陈寅恪论(下). 蔡仲德.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18.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 胡邦炜.文史杂志,2003年3期. 
19. 陈寅恪与《论再生缘》. 胡邦炜.文史杂志,2003年6期.
20. “我是教书匠!”——陈寅恪大师风范.黄修明.历史教学,2003年12期.
21. 真知灼见 明辨笃行——读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少成. 文史杂志, 2003年3期.
22. 无令漫漫蔽白日——读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新乐府》. 郎净. 文史杂志, 2003年3期.
23. 陈寅恪与蜀中诸儒的交往. 王川. 文史杂志, 2003年3期.
24. 陈寅恪、冼玉清纯阳观之游. 王川. 岭南文史, 2003年1期.  
25. 莺莺姓名真伪考——读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献疑. 屈红香.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期.
26. 陈寅恪巧作“防空联”. 周德茂. 咬文嚼字,2003年1期.
27. 陈寅恪的黑色幽默联. 沈吟.文史杂志,2003年3期.
28. 陈寅恪的热畅与冷藏. 陈四益,丁聪.  语文建设,2003年7期.
29. 陈寅恪先生骨灰安葬于庐山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江西庐山植物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30. 如何解读陈寅恪的诗——奉答吴小如先生. 刘士林.学术界,2003年1期.
31. 陈寅恪出的高考题. 小丁.文史杂志,2003年3期.
32. 陈寅恪的“旧巢痕”. 刘士林. 粤海风,2003年6期.
33. 20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 刘克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期.
34. 论陈寅恪研究陶渊明的方法与结论. 王攸欣,贝京.浙江学刊,2003年5期.
35. 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以后.冯伯群.北京档案,2003年1期.
36. 陈寅恪的士大夫情结与学术取向.刘后滨(Hou-Bin Liu),张耐冬(Nai-Dong).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3年23期.
37. 陈寅恪、唐筼骨灰安葬侧记.张求会.东方,2003年8期.
38. 陈寅恪的眼睛为啥会瞎 说说青少年近视的治疗问题.王维义.小学生时代,2003年5期.
39. 陈寅恪的学术灵魂与精神人格.荆竹.朔方,2003年12期.
40. 陈寅恪与佛教史研究.荆竹.朔方,2003年11期.
41. 陈寅恪与不古不今之学.荆竹.朔方,2003年10期.
42.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续)》.荆竹.朔方,2003年9期.
43.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荆竹.朔方,2003年8期.
44. 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荆竹.朔方,2003年7期.
45. 陈寅恪与文化学术共命同尽.荆竹.朔方,2003年4期.
46. 陈寅恪与清华国学研究院.荆竹.朔方,2003年3期.
47. 学界巨子陈寅恪.荆竹.朔方,2003年2期.
48. 陈寅恪与《论再生缘》.荆竹.朔方,2003年1期.
49. “对对子”陈寅恪妙拟国文题.张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3期.
50. 陈寅恪不读学位.林治波.科学中国人,2003年2期.
51. 陈寅恪的治学精神——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家的典范.黄嫣梨.香港中国近代史学报,2003年1期.
52. 陈寅恪教授与中国俗文学研究.何广棪.中国俗文化研究第1辑. 项楚主编.巴蜀书社,2003年.
53. 与你金针开生面.孟刚. 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 周启锐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54. “陈寅恪热”的新收获.余英时.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 周启锐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55. 陈寅恪学案.李锦绣.百年学案(上). 杨向奎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3年.
 
56. 驱曹风潮中的陈寅恪.徐葆耕.人民政协报,2003-02-18.
57. 陈寅恪对胡适的两次指教.陈福康.中华读书报,2003-04-02.
58. 国学大师陈寅恪骨灰入葬庐山植物园.郭丽君.光明日报,2003-06-15.
59. 能否多出一点直排书.陈福康. 文汇读书周报,2003-06-27.
60. 喜见父魂归庐山.陈流求,陈美延.人民日报,2003-07-03.
61. 从直排说到如何对待陈寅恪.闵良臣.文汇读书周报,2003-09-05.
62. 陈寅恪的故乡情.胡迎建.团结报,2003-06-05.
63. 松门松菊梦故乡.胡迎建.江西日报,2003-07-04.
 
2004年
1. 陈寅恪中古史学探研: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为例》(再版).宋德熹.台北:稻乡出版社,2004年.
2. 仰望陈寅恪.蔡鸿生.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3. 思想时代.程巢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4. 义宁陈氏与庐山.刘经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
5. 图说义宁陈氏.陈小从.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6. 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张广智.安徽史学,2004年2期. 
7. 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承担.李建中.江汉论坛,2004年9期.
8. 陈寅恪“山东集团”辨析.仇鹿鸣.史林,2004年5期. 
9. “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刘梦溪.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4期.
10. 陈寅恪与四川学者的交往述论.王川.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期.
11. 析陈寅恪史学思想的形成因素及价值.赵万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12. 谈陈寅恪先生治史求真之精神.吴远庆.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期.
13. 《逍遥游》的千古难题——陈寅恪先生《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读后.刘坤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5期.
14. 试析陈寅恪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原因.向燕南,杨树坤.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期.
15. 陈寅恪与伯希和的学术交往述论.王川.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
16. 论陈寅恪与钱钟书的“诗史”之争.左汉林.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17. 陈寅恪唐初胡汉体用说试析.黄富源.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1期.
18. 试析陈寅恪文化守成主义史学观的主要原则.赵万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19.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谈陈寅恪“续命河汾”之志.孙永刚.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20. 评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批评观.刘波. 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4期.
21. 正视陈寅恪.刘浦江.读书,2004年2期.
22. 国学大师陈寅恪轶事及其桂林诗作.宿富连.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4期.
23. 解行相应传心法——蔡鸿生《仰望陈寅恪》读后.何方耀.学术研究,2004年7期.
24. 一贯重视彰扬民族精神的陈寅恪先生.林卓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4期.
25. 文化视野下的吴宓——兼论吴宓陈寅恪交往之于《学衡》.刘焱鸿.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期.
26. 鲁迅与陈寅恪1902年同舟赴日——百年往事拾遗.姜彩燕.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27. “民族—文化”观念与傅斯年、陈寅恪治史.陈其泰.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1期.
28. “不古不今之学”——陈寅恪学术思想的一个新阐释.刘墨.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4期.
29. 狂女子柳如是——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唐韧.名作欣赏,2004年8期.
30. 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读陈寅恪隋唐两论札记.罗志田.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2期.
31. 陈寅恪先生的外文庋藏.唐均.读书,2004年8期. 
32. 陈寅恪先生文学史研究方法概述.黄鸣.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6期.
33. 陈寅恪留大陆原因之考.闵良臣.文学自由谈,2004年3期. 
34. 陈寅恪与对韩愈的评价.刘法绥,张芳.文史杂志,2004年2期.
35. 陈寅恪佚文《敦煌本〈太公家教〉书后》考释.张求会. 历史研究,2004年4期.
36. 继绝扶衰的志业——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的现实关照.贾海燕.沧桑,2004年3期.
37. 准确定位陈寅恪.佚名.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2期.
38. 听陈寅恪大师讲课.雍国泰.文史杂志,2004年6期. 
39. 《陈寅恪集》失收的三副半对联.袁津琥.文史杂志,2004年1期.
40. 陈寅恪的红颜知已.韩守泉.政协天地,2004年11期. 
41. 陈寅恪夫妇灵骨安葬庐山植物园.廖宇阳.世纪,2004年1期.
42. 《茶花女》与《柳如是别传》.邓平祥.美术之友,2004年2期.
43. 论柳如是诗词的美学价值.贺超.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4期.
44. 莫将花月等闲看——读陈著《柳如是别传》.农圃旧侣.新亚生活,2004年第31卷7期.
45.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与清代朴学的关系.周勋初.古典文献研究,2004年7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后收入周勋初《馀波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6. 四载辛勤刷目看——陈寅恪广州岭大轶事.周佳荣.信报财经月刊,2004年第28卷7期.
47. 陈寅恪在昆明(外一篇).余斌.边疆文学,2004年11期.
48.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家风与家教.黄雨.家教指南,2004年11期.
49. 关于陈寅恪挽联的补正.张建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4年3期.
50. 新发现陈寅恪遗物印象记.胡文辉.收藏·拍卖,2004年1期.
 
51. 关于陈寅恪的杂感. 姑妄言之.赵健雄.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
52. 从维新变法到义宁之学.胡迎建. 俊彩星驰遗古韵. 马雪松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53. 陈寅恪《论再生缘》思想方法疏证.武砺兴.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辑.宋子俊主编.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
54. 陈寅恪与中国新史学.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 叶隽.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5. 逢人说项的陈寅恪.李健明.中华读书报,2004-03-03.
56. 不能以陈寅恪先生的是非为是非——蔡鸿生教授访谈.徐卫东.南方周末,2004-03-18.
57. “博学无名”的陈寅恪.蔡鸿生.中国图书商报,2004-04-16.
58. 解读高雅 理解高尚——《仰望陈寅恪》简评. 李解民.人民日报,2004-04-18.
59. 我所知道的陈寅恪先生.雍国泰.南方周末,2004-05-06.
60. 旷古书生空意气——陈寅恪在云南及其它.佚名.云南政协报,2004-11-01.
61. 追寻陈寅恪遗稿的故事.徐庆全.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2004-11-25.
 
2005年
 
1. 陈寅恪“元白诗证史”讲席侧记.刘隆凯整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陈寅恪与柳如是.徐迅.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年.
4. 义宁陈氏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史料.杨健.修水:江西省修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年.
 
5. 陈寅恪先生“关陇集团理论”解析.贾海燕.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6. 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宁永娟.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7. 陈寅恪士族观探析.杨树坤.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8. 陳寅恪文史研究両題.周建国.中国文史論叢 [1](日本),2005年3月.
 
9. 陈寅恪、傅斯年之关系及其它——以台湾中研院所见档案为中心. 王晴佳. 学术研究,  2005年11期.
10. 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札记. 陈建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期.
11. 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 曹印双.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2期.
12. 钱大昕与陈寅恪治史方法之比较——从一个侧面看乾嘉学派的深远影响. 朱丽霞,肖晓阳.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2期.
13. 陈寅恪唐初关陇集团说新解. 黄富源. 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1期.
14. 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精神与品格.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5年4期.
15. 陈寅恪、唐长孺与《桃花源记》研究. 陈瑞青,王德霞. 高校社科信息,2005年2期.
16. 陈寅恪真的有诗无词吗?——记三首署名陈寅恪的词作. 武黎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17. 关于郭沫若与陈寅恪关系的辩正. 谭解文. 云梦学刊,2005年3期.
18. 略谈陈寅恪先生的关怀. 杨霄,邓小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期.
19. 勇预时流——陈寅恪与郭沫若治学特色比较之一. 赵彩花.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又见于《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5年11期.
20. 勇预时流——陈寅恪的治学特色. 赵彩花. 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6期.
21. 陈寅恪的“语藏”——跋《陈寅恪致傅斯年论国文试题书》. 王丁. 科学文化评论,2005年1期.
22. 陈寅恪听曲文的文化解读. 刘士林.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2期.
23. 陈寅恪与藏学研究. 王川.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24. 陈寅恪的杜诗观述论. 阮堂明. 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2期.
25. 《琵琶行》的文化审视——重温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 戴建华,陆精康. 名作欣赏,2005年3期.
26. 陈寅恪三悼王国维. 王永. 书屋,2005年5期.
27. 20世纪学术史背景下的陈寅恪、唐长孺和胡如雷. 孙继民. 河北学刊,2005年5期.
28. 陈寅恪学术行迹编年考订. 朱利民,黄蜺. 唐都学刊,2005年1期.
29. 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与20世纪中国学术史. 张国刚. 河北学刊,2005年5期.
30. 岂不冤哉——谈《主义之不存,遑论乎传统》一文对陈寅恪的曲解. 葛春蕃. 书屋,2005年4期.
31. 百年复旦人物志 国学大师——陈寅恪校友. 丁雁南.  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32. 由伯乐和陈寅恪、傅斯年说开去. 苗体君.  人才开发,2005年1期.
33. 黄甫及生平事迹考辨——对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一则重要考证的补正. 李圣华. 北方论丛,2005年4期.
34. 陈寅恪的一副佚联. 袁津琥.  文史杂志,2005年2期.
35. 陈寅恪与中印文学关系. 李群.  南亚研究,2005年2期.
36. “国宝”陈寅恪未为人知的往事——《陈君葆日记全集》披露的真实史料. 谢荣滚.  广东党史,2005年4期.
37. 陈寅恪《论再生缘》写作策略研究. 武砺兴.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5年5期.
38. “陈寅恪致陈序经函”跋语. 王川.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
39. 江山走笔. 韩毓海.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5期
40. 一段尘封的历史 一曲悲怆的挽歌——《束星北档案》. 丁东. 博览群书,2005年4期.
41. 陈寅恪之香港缘.黄嫣梨.明报月刊,2005年第40卷1期.
42.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人——以胡适、周作人、陈寅恪、范文澜为例.程美东.百年潮,2005年第10期.
43. 季羡林心目中的寅恪先生.张昌华.紫荆,2005年总226期.
44. 教授之教授——陈寅恪.张荣久.教师博览,2005年8期.
45. 陈寅恪不拿学位.林治波.教师博览,2005年3期.
46. 陈寅恪对清代史学的评论及其相关问题.戴晋新(Chin-Hsin Tai).辅仁历史学报,2005年16期.
 
47. 陈寅恪的李白观述论.阮堂明. 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黄山书社,2005.
48. 陈寅恪讲义《敦煌小说选读》相关问题续探.张求会.九州学林.郑培凯主编.2005年3卷4期.
49. 东西方汉学的一对巨擘——陈寅恪与伯希和学术交往论.王川. 1920年代的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0. 一代宗师陈寅恪的爱国情怀. 博斋琐笔. 包广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05年.
51. 官宦世家,文坛巨匠——江西义宁陈寅恪家族.中华名门才俊·陈氏名门. 车吉心,张熙惟.泰山出版社, 2005年.
52. “力振前文觉道孤,耻与流辈论荣枯”——论陈寅恪的诗. 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 刘士林.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年.
53. 陈寅恪学案.民国学案:第2卷. 张岂之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5年.
54. 陈寅恪.近代学人轶事. 叶新.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
 
 
55.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港穗因缘——《陈君葆日记全集》史料大披露.周佳荣.南方周末,2005-03-10.
56. 爱书·藏书·读书·著书  记自学成才的藏书家、陈寅恪家族史研究专家刘经富.钱冶.中国文物报,2005-03-16.
57. “教授之教授”——陈寅恪的留学与做学问.王惠廷.闽南日报,2005-04-05.
58. 能为中外著名学者解疑的国学泰斗陈寅恪.张荣久.中国档案报,2005-04-29.
59. 五月:竹内好、吴兴华与陈寅恪.张弘.北京日报,2005-05-31.
60. 陈寅恪教授的雁山乡居岁月.姚平方.桂林日报,2005-07-17.
61. 新发现的陈寅恪书信.孟宪实.光明日报,2005-11-08.
 
2006年
1. 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刘克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 大师的零玉:陈寅恪、胡适和林语堂的一些瑰宝遗珍.刘广定.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3. 陈寅恪与红楼梦.刘梦溪.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4. 学界泰斗:陈寅恪.王川.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5. 松门别墅与大师名流.陈小从.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
 
6. 陈寅恪论《再生缘》.陈渠兰.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7. 论清华国学院时期的吴宓与陈寅恪.吴金喜.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8. New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Theory that Wang Guowei Sacrificed Himself for Freedom- on Chen Yinque’s and Wu Mi’s View of Modern Chinese Revolutionary Politics.Ya-pei Kuo. Historiography East and West.2006,2(2) .
9. 文化史就是翻译史——陈寅恪的历史发现与其翻译观初探.蔡新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10期.
10. 陈寅恪与赫尔德——以了解之同情为中心.陈怀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11. 陈寅恪对“宋学”的现代诠释.侯宏堂.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6期.
12. 《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彭华.史学月刊,2006年6期.
13. 陈寅恪与佛教研究.彭华.宗教学研究,2006年4期.
14. 解析陈寅恪文化本位论.郑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期.
15. 陈寅恪关于安史之乱起因问题的解释.肖波.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4期.
16. 陈寅恪之失误及与他人学术分歧.刘克敌.人文杂志,2006年5期.
17. 杜甫、钱谦益、陈寅恪戏题诗之比较.蔡锦芳.杜甫研究学刊,2006年4期.
18. 香港沦陷后朱家骅组织救助陈寅恪的经过.夏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19. 论陈寅恪考证“杨贵妃是否处女”的学术意义.李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4期.
20. 试论陈寅恪的义理阐释方法.薛其林.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期.
21. 论陈寅恪对史料的把握和运用.冯芳萍.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22. 两难困境中的第三种选择——论陈寅恪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朱晓东.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期.
23. 杜甫对陈寅恪诗歌创作的影响.孔令环.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24. 陈寅恪手批《宋诗精华录》.张求会.文学遗产,2006年1期.
25. 五凉时期移民与河陇学术的盛衰——兼论陈寅恪“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说.李智君.中国史研究,2006年2期.
26. 论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的陈寅恪.郑家建,吴金喜.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1期.
27. 饱濡铅泪记桑田——陈寅恪与胡适眼中的“台湾民主国”.曹曦,殷开.安徽史学,2006年3期.
28. 绕不过的陈寅恪——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蒋爱花.学术界,2006年3期.
29. 论陈寅恪的学术个性.刁生虎.阴山学刊,2006年2期.
30. “以诗证史”与史事坐实的复杂性——以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为例.张耕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期.
31. 陈寅恪的学人风骨.慕陈唐.学习月刊,2006年3期.
32. 陈寅恪先生佚文的一则线索.袁津琥.读书,2006年6期.
33. 引用档案惹出的一场官司——《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以后.冯伯群.档案春秋,2006年3期.
34. 胡适与陈寅恪的口述著作媒介考察.汪广松.学术探索,2006年4期.
35. 季羡林感恩陈寅恪.刘保富.兰台内外,2006年6期.
36. “考核”陈寅恪.章益国.社会观察,2006年1期.
37. 陈寅恪喜心题句.绍诚.文史杂志,2006年2期.
38. 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梁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
39. 韦庄《秦妇吟》之女性主义解析.刘波.兰州学刊,2006年4期.
40. 陈寅恪《论再生缘》诗境笺证.武砺兴.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6年1期.
41. 从“空间离合”说起——陈寅恪一个理念的启示.曹惠民.文艺争鸣,2006年6期.
42. 1949:历史名人的走与留.陈元.领导文萃,2006年3期.
43. 学术的独立与自由问题——重读王国维纪念碑铭.谢桃坊.学术界,2006年1期.
44. 国共两党争夺名人大战.孙士东.决策与信息,2006年10期.
 
45. 陈寅恪先生的政治史研究的特色——读《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札记.巩本栋.古典文献研究,2006年总第9辑,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凤凰出版社,2006年.
46. 再论《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沈卫荣(Wei-Rong Shen).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6年77本4分.
47. 陈寅恪及其史学述评.张鸿恺(Hong-Kai Chang).华梵人文学报,2006年7期.
48. “预流”初探.蔡坤伦.穿梭传统与现代——中部地区历史学研究所学术研讨暨讲习会论文集,2006年1期.
49. 走运的钱穆,背运的陈寅恪.苗振亚.山西文学,2006年7期.
50. 陈寅恪未去牛津之后.王晴佳.书摘,2006年10期.
51. 陈寅恪魂归庐山.贺伟.文化交流,2006年4期.
52. “陈寅恪”的“恪”到底怎么读.尹海良.学语文,2006年1期.
53. 绝响:陈寅恪和蒋天枢的师生之情.何亮亮.世界,2006年1期.
54. “核心集团与核心区”理论的检讨——关于古代中国国家权力形成的一点思考.王德权(Te-Chuan Wang).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6年总25期.
55. 有这样一本《寒柳堂集》.张求会.收藏·拍卖,2006年3期.
56. 陈寅恪首次留欧期间的一首佚诗.张伟.收藏·拍卖,2006年3期.又见于《九州学林2005冬季》3卷4期.郑培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57. 史学二陈笔谈遗墨.陈智超.收藏·拍卖,2006年3期.
58. 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王震邦.中国中古史研究集刊,2006年6期.
 
59. 陈寅恪:一代史家,三世风流. 国学大师之死: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 同道.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
60. 巴金、陈寅恪、谭平山在湛江.湛江珍闻. 骆国和.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年.
 
61. 书信里的陈寅恪.末那皈依. 钱文忠.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年.2010年.
62. 陈寅恪·不见为净之室. 中国斋号的故事. 王志坚,陈凤桐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年.
63. 金应熙学思简评.王煜.阳明学衡:第2辑. 张新民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年.
64. 陈寅恪教授三次到渝的故事.学界拾遗. 韩子渝.重庆出版社, 2006年.
65. 为文化续命的“天赋迂儒”:陈寅恪.学苑春秋: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任士英.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66. 陈寅恪论“得法偈”一文之浅析.王清学.因明新论: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文萃. 张忠义,光泉,刚晓主编.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年.
67.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现代国学大师学记.卞孝萱.中华书局, 2006年.后收入《卞孝萱文集》第5卷,凤凰出版社, 2010年.
 
68. 初刊本《柳如是别传》出版纪实.鲲西.文汇报,2006-11-05.
69. 陈寅恪先生怎样读自己的名字.黄延复.中华读书报,2006-11-15.
70. 陈寅恪诗中的王光美.胡文辉.南方周末,2006-12-14.
 
2007年
1.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寂寞陈寅恪.刘斌等编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年.
3. 陈寅恪与红楼梦.刘梦溪.台北: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4. 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刘克敌.台北:时英出版社,2007年.
5. 陈寅恪的家族史(修订版).张求会.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6. 熊十力陈寅恪钱锺书阐释思想研究.李清良.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7. 陈寅恪的治史方法:以文献材料为中心的考察.冯芳萍.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8. 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以“新宋学”之建构为线索的探讨. 侯宏堂.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9. 陈寅恪论学的四个面向.王震邦.国立中正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7年.
 
10. 陈寅恪与钱钟书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之比较.刁生虎.史学月刊,2007年2期.
11. 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刘梦溪.学术月刊,2007年6期.后收入刘梦溪著《论国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12. 文史殊途——从梁启超、陈寅恪的陶渊明论谈起.戴燕.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2期.
13. 陈寅恪与兰克史学.李长林,胡劲松.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14. 以史证诗:对文本提问方式的一种寻求——关于陈寅恪诗学研究方法的当代理论意义.郭景华.湘南学院学报,2007年4期.
15. 论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李冬梅,郭贺,傅鑫.沈阳大学学报,2007年4期.
16. “本根未死,终必复振”——论陈寅恪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张文皎.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8期.
17. 梦中谈梦倍酸辛——陈寅恪七言律诗三首笺议.沈治钧.红楼梦学刊,2007年6期.
18. 陈寅恪与藏学研究.华锐·拉格.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19. 陈寅恪的古典今事诗学.李瑞明.嘉兴学院学报,2007年5期.
20. 陈寅恪的历史文化观.刘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7期.
21. “三纲六纪”与独立自由意志——试释陈寅恪先生的思路.张寅彭.书屋,2007年5期.
22. 陈寅恪:追求知识的自由.傅国涌.出版广角,2007年1期.
23. 只因为今天的时代——《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及其它.子张.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2期.  
24. 邵祖平一首寄陈寅恪的诗.邵靖宇.博览群书,2007年11期.
25. 明信片上的陈寅恪佚诗.张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2期.
26. 陈寅恪魂归庐山.贺伟.当代江西,2007年3期.又见于《文史精华》2007年6期及《春秋》2007年3期.
27. “陈寅恪”的“恪”字读音.姚博士. 咬文嚼字,2007年9期.
28. “元佑党家”之子的血缘注脚——读《陈寅恪的家族史》.张文澍.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4期.
29. 从《柳如是别传》读柳如是.郝爱娟.新学术,2007年5期.
30. 孟森与“诗史互证”.李金松.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5期.
31. 论陈寅恪的阐释学.刘梦溪.中国文化,2007年总26期.
32. 陈寅恪《论再生缘》学术精神转向释证.武砺兴.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7年2期.
33. 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刘梦溪.银行家,2007年9期.
34. 从陈寅恪研究到义宁陈氏文化世家研究——25年来“陈学”的回顾与思考.刘经富.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35. 名人名字读音:语言档案价值.刘禀诚.兰台世界,2007年9期.
36. 思想能走多远.华建新.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2期.
37. 现代名人(连载).王跃,马骥,雷文景.四川省情,2007年3期.
38. 非经典理论时代的来临——从“经典”与“民间”说起.傅修海.文艺理论,2007年1期.
39. 陈寅恪为何一生背运.苗振亚.人民文摘,2007年12期.
40. 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周明学.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9期.
41. 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 王俊伟.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12期.
42. 陈寅恪在晚年(外一首).程维.老友,2007年9期.
43. 陈寅恪时代“硬朗”的人格底气.傅国涌.乡音,2007年6期.
44. 陈寅恪《丁亥春日清华园作》浅析.柏风.长白山诗词,2007年2期.
45. “浓妆淡抹总相宜”——陈寅恪与中国通史.代继华.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4期.
46. 中唐传奇文“辨体”——从“陈寅恪命题”出发.陈珏(JueChen).汉学研究,2007年25卷2期.
47. 魏晋南朝的“溪族”与陶渊明的族属问题.吕春盛(Chuen-Sheng Leu).台湾师大历史学报,2007年06月37期.
48. 陈寅恪诗笺释一则:张君劢与国民政府改组.胡文辉. 中国文化,2007年总24期.
49. 《陈寅恪诗笺释》序一.罗韬. 中国文化,2007年总24期.
50. 《陈寅恪诗笺释》序二.谢泳. 中国文化,2007年总24期.
51. 《陈寅恪诗笺释》序三.张求会. 中国文化,2007年总24期.
 
52. 陈寅恪遗稿重见天日记.佚名.悦读MOOK 第2辑. 禇钰泉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7年.
53. 陈寅恪. 江西省志人物志. 《江西省志人物志》编纂委员会.方志出版社, 2007年.
54. 吴宓与陈寅恪. 生涯一蠹鱼. 傅月庵.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年.
55. 陈寅恪的热销与冷藏.陈文丁画之世相图(下). 陈四益.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
56. 陈寅恪.陈旧人物.叶兆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2010年.
57. 对“陈寅恪热”现象的反思.史学的批评与批评的史学. 周祥森.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
58. 陈寅恪:“近死肝肠犹沸热,偷生岁月易蹉跎。”.日军炮火下的中国文人. 陈虹.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年.
59. 有关陈寅恪的史料及其论学思想研究成果述评.王震邦. 2007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郝春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60. 陈寅恪:晚年的三次生离与死别.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 张建安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
61. 清华国学院传奇.近代思潮与人物. 龚鹏程.中华书局, 2007年.
62. 文献主义与民族主义:近代佛学视野中的陈寅恪.陈怀宇.新哲学第7辑. 王中江主编.大象出版社, 2007年.
 
63.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柳青.文汇报,2007-04-21.又见于《文摘报》2007-04-29,《社区》,2007年09Z期.
64. 《陈寅恪文集》出版述略.高克勤.文汇报,2007-06-03.又见于《新华文摘》2007年17期.
65. 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上).刘梦溪.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7-23.
66. 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下).刘梦溪.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7-30.
67. 陈寅恪:史学泰斗震寰宇.周武观.九江日报, 2007-12-21.
 
2008年
1. 陈寅恪与傅斯年.岳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初版二刷).余英时.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3. 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德)施耐德著,关山,李貌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 陈寅恪诗笺释.胡文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5. 学术的双峰.荆竹.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6. 义宁陈氏与广东关系考辨. 张求会. 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7. 论义宁陈氏的宗法纲常思想. 杨剑锋.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桑兵. 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10期.
9. 试析岑仲勉《隋唐史》对陈寅恪隋唐史研究的批评. 宋社洪.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2期.
10. 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 2008年6期.后收于罗志田著《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参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思接千载》,中华书局,2011.
11. 在诗史互证中显现文明的美丽——陈寅恪与钱穆诗学解释的自由意向. 李咏吟. 东疆学刊, 2008年3期.
12. 陈寅恪《论再生缘》隐义发覆. 武砺兴.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08年2期.
13. 共入临川梦中梦——试论陈寅恪先生的《牡丹亭》之杜丽娘“至情”说. 姜伯勤. 学术研究, 2008年6期.
14. 序跋:理解陈寅恪学术理路的一种向度. 陆远. 东方论坛, 2008年3期.
15. 陈寅恪对乾嘉学派的超越. 薛凡. 黑龙江史志, 2008年13期.
16. 陈寅恪“合本子注”说新探. 吴晶. 浙江社会科学, 2008年12期.
17. 陈寅恪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 孙彩霞.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期.
18. 陈寅恪“胡化说”由来探析. 牟振宇. 学术探索, 2008年1期.
19. 陈寅恪、唐长孺玄学研究之比较. 张炜.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年5期.
20. 从《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看陈寅恪治史. 郭金凤.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8年4期.
21. 对花还忆去年人——以序跋作品考察陈寅恪的学术理路. 陆远.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8年5期.
22. 知人论世:陈寅恪、傅斯年的史学与现代中国. 罗志田. 读书, 2008年6期.
23. 陈寅恪儒学观之思想理路透视. 曹景年.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4期.
24. 陈寅恪旧藏清人批校明嘉靖袁褧刻本《世说新语》.曹旅宁.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8年4期.
25. 海纳百川我为潮——浅析陈寅恪的治学特色. 张燕.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年1期.
26. 论陈寅恪对学问的真诚精神. 丁珊珊.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年9期.
27. 陈寅恪与钱穆史学思想之分歧. 项念东. 博览群书, 2008年6期.
28. 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 项念东. 博览群书, 2008年3期.
29. 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兼论陈寅恪“玄武门学说”之拓展. 吴宏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3期.
30. 陈寅恪先生的家世与湖南. 张志浩. 鲁迅研究月刊, 2008年10期.
31. 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从陈寅恪、钱钟书、杨振宁等说起. 谢泳. 传承, 2008年1期.
32. 且为中华哭斯文——读《陈寅恪与傅斯年》. 解玺璋. 全国新书目, 2008年14期.
33.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读《陈寅恪与傅斯年》. 解玺璋. 法制资讯, 2008年7、8期.
34. 天人之间——陈寅恪先生安墓庐山的因缘. 郑翔. 中国文化, 2008年总28期.
35. “梁启超力荐陈寅恪”的误读. 陈明远. 同舟共进, 2008年3期.
36. 大师何以为大?——以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例. 林中物. 出版参考, 2008年34期.
37. 走进民国大家的一部经典《陈寅恪与傅斯年》出版. 辰华. 中国出版, 2008年7期.
38. 工作鉴定的写作——由陈寅恪对黄萱的评价谈起. 罗忠贤. 秘书, 2008年4期.
39. 陈寅恪与傅斯年——20世纪中国学界双峰的心灵史. 石舒波. 西部广播电视, 2008年12期.
40. 陈寅恪与香港大学. 周惠斌. 兰台内外, 2008年6期.
41. 陈寅恪拜访林山腴. 郭祝崧. 文史杂志, 2008年5期.
42. 从《柳如是别传》看明清易代之际江南文人风貌. 刘克敌. 中国文学研究, 2008年2期.
43. “竹林七贤”名号之流传与东晋中前期政局. 马鹏翔. 中国哲学史, 2008年2期.
44. 摩尼七神像石刻拓本考略. 施安昌.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8年6期.
45. 现代诗词三大家: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 邓小军. 中国文化, 2008年总27期.
46. 从《陈氏合修宗谱》《义门陈氏宗谱》看陈寅恪家族. 卞孝萱武黎嵩. 中国文化, 2008年总28期.
47. 陈寅恪先生对缪钺先生的学术影响. 缪元朗. 史学史研究, 2008年1期.
48. 苏轼诗对陈寅恪先生诗作与晚年心境之影响.刘卫林.新亚学报,2008年26卷.
49. 陈寅恪立身处世风骨的点滴感悟.夏永安.红土地,2008年3期.
50. 陈寅恪先生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书信辑注.高克勤.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2期.
51. 陈寅恪之“寇谦之采用释家(天竺)天算医药之学以改进道教说”之商榷. 罗独修(Tu-Hsiu Lo).史学汇刊,2008年21期.
52. 就高考陈寅恪题答王俊伟老师. 周明学.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3期.
53. 现代中国南方学术网络的初始(1911-1945).彭明辉(Ming-Fui Pang).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8年05月29期
54. 唐传奇与古文运动和行卷的关系.朱介国(Jie-Guo Zhu).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2008年04月 16期
55. 从《论韩愈》西体中用论试析陈寅恪的体用论——传统知识分子接受外来文化的双重态度.王震邦.“古都长安与隋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唐史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07.
56. 陈寅恪:喜读内典,应用自如.名人与佛教(下). 慧禅.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57. 杨树达私记陈寅恪. 走出中世纪二集. 朱维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
58. 陈寅恪《论韩愈》前后. 走出中世纪二集. 朱维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
59. 俞平伯与陈寅恪. 走出中世纪二集. 朱维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
60. 陈寅恪在劫难逃. 走出中世纪二集. 朱维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
61. 陈寅恪先生的科学史研究. 大师遗珍. 刘广定. 文汇出版社, 2008年.
62. 陈寅恪谈《红楼梦》. 大师遗珍. 刘广定. 文汇出版社, 2008年.
63. 曲学阿世,师生谊断:也谈周一良与陈寅恪先生的关系. 大师遗珍. 刘广定. 文汇出版社, 2008年.
64. 陈寅恪眼中的华西坝.成都百年百人. 王跃,马骥,雷文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年.
65. 缅怀学贯中外古今的陈寅恪教授. 邹文清.我心中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建校七十周年纪念文集.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66. 中国留学生行游教育个案分析——陈寅恪和季羡林. 文化旅游:经营·体验·方式. 王明星.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年.
67. 束星北:科学界的“陈寅恪”.文化十日谈. 丁东,谢泳.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年.
68. 近代中国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 桑兵.中华书局, 2008年.
69. 陈寅恪与京剧演员. 陆键东.两口二黄:京剧世界揽胜. 翁思再编.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年.
70. 最后的永远—雕刻陈寅恪.巨轮的远影. 凌鹰.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年.
71. 陈寅恪的诗作.现代广东客家文学史. 罗可群.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
72. 陈寅恪的学人魂.草色遥看. 邓斌.武汉出版社, 2008年.
73. 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超越时空的对话 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 张广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74. 陈寅恪治学方法与清代朴学的关系.馀波集. 周勋初.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75. 陈寅恪致中华书局信札跋.蔡振翔.历史学家茶座 2008总12辑. 王兆成主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76.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江西故乡情.胡迎建.江南文史第2辑. 俞兆鹏.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8年.
77. 陈寅恪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刘克敌.风则江大讲堂第2辑. 王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
78. 考据,不应遮蔽审美视线——读陈寅恪《读<莺莺传>》. 心灵文本. 宁宗一. 大象出版社, 2008年.
79. 记陈寅恪.晚晴集:曾敏之记述的人物沧桑. 曾敏之. 金城出版社, 2008年.
80. 民族精神,时代品格——品读电视记录片《陈寅恪》.石屹.人文社会科学新探第五辑.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年.  
81. 陈寅恪先生的家世与湖南. 张志浩. 湖湘文史丛谈第2集. 湖南省文史馆组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
82. 仓石日记中的杨树达、皮锡瑞、陈寅恪.段炼. 湖湘文史丛谈第3集. 湖南省文史馆组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
 
83. 说陈寅恪.文化的认同. 胡晓明.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
84. 感悟陈寅恪. 扒着门缝看历史. 徐世平. 九州出版社, 2008年.
 
85. 记先父陈寅恪教授抗战前后教书生涯. 陈流球(陈流求).民国教授. 藏东.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8年.
86. 与陈寅恪相关的两件事. 何兆武. 民国教授. 藏东.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8年.
 
87. 王力师从“四大教授”的清华岁月. 王缉国,张谷.中华读书报,2008-02-27. 又见于王缉国,张谷《中国学术大师系列——国文通才王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文摘报》,2008-03-20. 《畅销书摘》,2008年04期;《民风》2008年05期;《教育》2009年30期.
88. 陈寅恪失明经过.岳南.中华读书报,2008-06-25. 又见于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文摘报》,2008-08-07.
89. 陈寅恪与傅斯年:两座比肩而立的文化峰峦.石舒波.中国图书商报,2008-07-01.
90. 他的文集出版,可以活跃学术空气. 黄长怡,郑如煜.南方都市报,2008-07-06.后收入南方都市报编著《变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生态备忘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91. 当陈寅恪已成为历史.张求会.南方都市报,2008-07-06.
92. 《金明馆丛稿初编》复审报告.金性尧.东方早报,2008-08-15. 后收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编《以荒诞的名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93. 陈寅恪《论再生缘》出版风波.徐庆全.南方周末,2008-08-28.后收入徐庆全著《名家书札与文坛风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向继东编选《2008中国文史精华年选》,花城出版社,2009年.
94. 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序.罗韬.南方周末,2008-09-25.
95. 缅怀王永兴先生.钱文忠.东方早报,2008-10-19.
96. 考证与义理并重的法律史学引路人:陈寅恪.宋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1-11.
97. 虽不中亦不远:评胡文辉著《陈寅恪诗笺释》.陈引驰.东方早报,2008-11-09.
98. 陈寅恪的“古为今用”.罗志田.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8-11-30. 后收入《东方日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编《温馨的火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99. 陈寅恪未完.刘铮.南方都市报,2008-12-07.
100. 吴宓和挚友陈寅恪的最后一聚. 刘仰东.人民政协报,2008-12-25.
 
2009年
1. “新宋学”之建构: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侯宏堂.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刘克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3. 陈寅恪:一个教育学问题.刘晓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 陈寅恪家世.叶绍荣.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
5. 陈寅恪与傅斯年.岳南.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6. 传灯千载业,立雪几人同:陈寅恪和他的弟子.田玉洪.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7. 清华四大导师.邵盈午.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
 
8. 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栗辉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9. 史文蜕嬗与真美会融——以岑仲勉、陈寅恪为中心的“20世纪诗学考据学”之研究. 项念东.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0. 抽象理想——论陈寅恪的历史哲学.戴旭旺.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1. 旧时月色旧时人——20世纪三位学人的精神探寻.杨莹.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2. 魏晋「将无同」思想新论刍议.侯建州(Jian-Zhou Hou).中山人文学报,2009年27期.
13. 前人の未だ發せざるを發す--陳寅恪を讀む (六朝學術學會報第十集記念特集 六朝學術研究への提言).松岡榮志.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Liu-Chao Periods 10, 2009-03.
14. 陈寅恪中国中古史理论体系的建立.朱溢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期.
15. 论陈寅恪先生“新方法”、“新材料”之史学“试验”——陈寅恪先生《书信集·致刘铭恕》解析.姜伯勤史学月刊, 2009年5期.
16. 王国维与陈寅恪治学理念与方法略论.刘克敌.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8期.
17. 学术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抵牾——试析陈寅恪“对对子”事件.尹奇岭学术探索, 2009年2期.
18. 陈寅恪先生批注本《白氏长庆集》的新发现和学术价值.俞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
19. 陈寅恪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思想试析张二平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期.
20. 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论陈寅恪的学术追求邵盈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21. 史学大师陈寅恪治史方法探略夏诗荷,张士栋黑龙江史志,2009年14期.
22. 陈寅恪佛教研究的文化范式张二平学术探索, 2009年4期.
23. 杜国庠先生与陈寅恪先生——兼释陈寅恪先生诗“西天不住住南天”句姜伯勤广东社会科学, 2009年6期.
24. 王国维与陈寅恪为学之比较刘海飞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4期.
25. 陈寅恪文化渊源学说试探——以民族国家与宗教文艺为核心. 张二平东疆学刊, 2009年3期.
26. 近代学科体制转型下的陈寅恪教育理念初探——以清华研究院时期的课程为中心刘春强,许春霞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2期.
27. 敦煌学研究的先行者——陈寅恪先生张智燕,刘雯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年2期.
28. 陈寅恪对乾嘉学派的继承薛凡学理论,2009年20期.
29. 陈寅恪的“文化阶级”简析戴旭旺安顺学院学报, 2009年2期.
30. 小历史的大世界: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全局视野——读陈寅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札记罗正副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9年6期.
31. 湖南情结:杨树达与陈寅恪交谊的心理因缘朱发建文史博览, 2009年6期.
32. “道不同者亦相为谋”——罗家伦、陈寅恪之交谊及其它刘超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9年9期.
33. 学深如海 爱心似火——论作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邵盈午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34.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试析陈寅恪先生治学思想刘洋华夏文化, 2009年1期.
35. 陈寅恪的序文张旭东读书, 2009年06期.
36. 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纪念王瑶先生逝世二十周年谢泳南方文坛, 2009年4期.
37. 杨树达与陈寅恪的交谊朱发建书屋, 2009年9期.
38. 民族精神 时代品格——品读电视纪录片《陈寅恪》石屹中国电视, 2009年1期.
39. 传承大师思想 传播民族文化——品读《大师》栏目之《陈寅恪》. 石屹. 新闻大学, 2009年2期.
40. 吴宓与陈寅恪史飞翔文史精华,2009年11期.
41. 人间幸有未削书——《陈寅恪诗笺释》读后张旭东博览群书, 2009年3期.
42. 陈寅恪墓碑上的格言贺伟创作评谭, 2009年2期.
43. 陈寅恪的幽默付林鹏传承,2009年7期.
44. 读程巢父说“陈寅恪热”所想到的李振声书屋,2009年10期.
45. “本色”大师陈寅恪.上海纪实频道《大师》栏目.中国电视(纪录), 2009年4期.
46. 陈寅恪佚文偶拾程二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4期.
47. “断肠看花旧日人”——陈寅恪40周年祭饶展雄同舟共进, 2009年12期.
48. 属对及其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从陈寅恪的《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说起姚颖教育学报, 2009年3期.
49. 公案总传疑:陈寅恪先生“恪”字之读法张旭东中国文化,2009年总29期.
50. 论陈寅恪的文艺美学思想郭丹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9年8期.
51. 也谈陈寅恪的“政治觉悟”闻仲今传媒, 2009年11期.
52. 联大翘楚陈寅恪张玉政全国新书目,2009年5期.
53. 敬悼王永兴先生.董宝光.文史知识,2009年4期.
54. 第四届国学研究论坛——陈垣、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界,2009年第2期.
55. 设计中主观能动性的思索——感于陈寅恪“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李付星,董继先.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年7期.
56. “余作前儒托命人”——试论陈寅恪对陈三立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杨剑锋. 社科纵横,2009年10期.
57. 关于“四声”与佛经转读关系的研究综述谭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58. 《洛阳伽蓝记》体例质疑吴晶文学遗产, 2009年5期.
59. 国史、国学与国家——浅释民初清华国学研究院四位史家之思想与史学张春树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2期.
60. 金明馆之古典与今典贺忠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4期.
61. 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引发官司看档案开放利用中的隐私权问题. 叶上山西档案,2009年3期.
62. 从陈寅恪论钢和泰的一封信谈起陈怀宇书城, 2009年6期.
63. 陈寅恪著述中的西典陈怀宇书城, 2009年9期.
64. 陈寅恪要令箭张昌华领导文萃,2009年5期.
65. 礼法视野中的钱柳因缘吴正茂读书,2009年6期.
66. 调和历史与民族——历史性、民族个别性以及普遍性问题施耐德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9年2期.
67. “元稹自寓说”辩议罗朝蓉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3期.
68. 闲谈《桃花扇》与《柳如是别传》王则楚粤海风,2009年3期.
69. 季羡林:还是带着桂冠离去周海滨.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28期.
70. 传统与经济增长秋风中国海关, 2009年5期.
71. 传统学术在现代社会的境遇——寻访城市丛林中的枕碧楼李在全读书,2009年10期.
72. 用生成语言学理论认识联语的语法教学功能黄明明语文建设, 2009年7、8期.
73. “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傅璇琮先生访谈录. 谷竞恒文艺研究, 2009年3期.
74. “故事”与“古史”:贯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和“释古”的一条道路王东杰近代史研究, 2009年2期.
75. 桃花源里的门宦 .张承志读书, 2009年10期.
76. 崔莺莺身世说辩议罗朝蓉小说评论,2009年3期.
77. 抉择:1949年的中国知识分子. 周为筠文史博览,2009年1期.
78. 人物传记能给文学释义多少帮助——以陈子龙传记为例邬国平文艺理论研究, 2009年5期.
79. 国学的意义武砺兴社科纵横,2009年1期.
80. 郭沫若史学研究三十年谢保成郭沫若学刊, 2009年1期.
81. 唐代文学视野中的西北民族关系研究之意义与局限郭文庭周伟洲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
82. 燕大师生杂忆与文学气氛张惠思云梦学刊, 2009年5期.
83. 唐代宦官使职制度研究述评贺忠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4期.
84. 王国维的学术转变与抒情传统的现代危机张春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85. 心是“空山灵雨”,身是“缀网劳蛛”——东西文化交融中的许地山田崇雪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9期.
86. 《柳如是别传》之“红楼因缘”考释乔福锦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87. 悰绪竟何如?棼丝不成絇——元稹爱情婚姻复杂心态别论许金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
88. 西魏时期关陇集团之形成姜望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期.
89. 当代唐诗研究应加强民族与诗歌关系研究余恕诚鲍鹏山民族文学研究, 2009年01期.
90. 得于家教 止于家教刘锡安国学, 2009年11期.
91. 对魏晋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怪现象之思考汪婕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6期.
92. 黄永年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郝润华, 杨旭东.  社会科学评论, 2009年4期.
93. 陈寅恪与傅斯年:同入兴亡烦恼梦.岳南.历史月刊,2009年09月260期.
94. 陈寅恪为吴宓正名.采诗.历史月刊,2009年03月254期.
 
95. 1949年前后知识分子的抉择:以陈寅恪、吴宓为例.王震邦.社会文化史集刊,第2期,台北:时英出版社,2009年.
96. 史家陈寅恪论学中的历史地理.王震邦.第一届东方人文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玄奘大学,2009-06-12.又见于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白沙历史地理学报》2011年第10期.
97. 我所了解的陈寅恪. 书生本色:周一良随笔. 周一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98. 纪念陈寅恪先生. 书生本色:周一良随笔. 周一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99. 从《陈寅恪诗集》看陈寅恪先生. 书生本色:周一良随笔. 周一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100.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刘梦溪.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文化卷. 任继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9年. 
101. 关于搜寻陈寅恪遗稿的三封信.名家书札与文坛风云. 徐庆全.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年.
102. 陈寅恪先生“读书不肯为人忙”述义.王永兴说隋唐. 王永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103. 祖孙三代的辉煌——陈宝箴与陈散原和陈寅恪.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赵朕,王一心.团结出版社, 2009年.
104. 种花留与后来人——陈寅恪故居. 识庐:清华园最后的近代住宅与名人故居. 姚雅欣,董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
105. 陈垣、陈寅恪与钱穆的档案文献鉴辨成果. 档案鉴辨学. 刘耿生.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
106. 沈平眼中的陈寅恪.塑说:唐大禧雕塑回望. 沈平. 羊城晚报出版社, 2009年.
107. 陈寅恪: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 沙武田.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9年.
108. 冯文潜与陈寅恪、俞大维的交往.冯承柏文集(上). 冯承柏.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  
109. 1969年——气节学魂陈寅恪. 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曾辉.团结出版社,2009年.
110. 近代中国自由观念的变迁.陈怀宇.自由面面观. 陈俊伟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
 
111.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让更多人认识陈寅恪.张求会.南方都市报,2009-01-11. 后收入崔向红主编《中国文化地图1978-2009》,花城出版社,2010年.
112. 传心岂无后来人.张旭东.中华读书报,2009-01-14.
113. “陈寅恪”应该怎样读.英子.羊城晚报,2009-01-22.
114. 吉光片羽 弥足珍贵:关于《陈寅恪先生遗稿》.高克勤. 文汇报,2009-02-10.后收于《新华文摘》,2009年05期.
115. 挖掘陈寅恪的心灵史.胡文辉.南方周末,2009-02-19.
116. “恪”字的另读音. 黄小娅.羊城晚报,2009-03-19.
117. 陈寅恪1949年去留问题及其它.胡文辉.东方早报,2009-05-24.
118. 生死相随生命相依 陈寅恪与唐篔的别样情缘. 屠文淑.人民政协报,2009-07-02.
119. 陆键东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李福莹.深圳晚报,2009-07-06.
120. 陆键东:有些灵魂应该凝视.李福莹.深圳晚报,2009-07-06.
121. 关于“恪”的读音.佚名.深圳晚报,2009-07-06.
122. 大师风采不曾远离.刘琨亚.深圳晚报, 2009-07-06.
123. 阅读陈寅恪.佚名.深圳晚报, 2009-07-06.
124. 傲骨,遗世独立.杨小洲.深圳晚报,2009-07-06.
125. 陈寅恪史学思想的精义.程念祺.文汇报,2009-07-12.
126.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谨以此文,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伍立杨.海南日报,2009-08-03.
127. “何处千秋翰墨林”.高嵩松.东方早报,2009-09-06.
128. 文化保守者陈寅恪与自由主义者胡适.杨丹荷. 中华读书报,2009-10-21.
129. 陈寅恪桂林时期的学术研究.王鹏程.光明日报,2009-10-19.
130. 广州: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故居修复开放.郑天虹.新华每日电讯, 2009-11-13.
131. 国学大师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佚名.广州日报,2009-11-14.
132. 国学大师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徐静文.羊城晚报,2009-11-14.又见于《文摘报》2009-11-22.
133. 历史的智慧——陈寅恪先生40周年祭.陈季冰.南方都市报,2009-11-14.
134. 鲁迅与陈寅恪的风骨.羽戈.人民代表报,2009-11-28.
135. 他的眼中没有“她”.林罗山.羊城晚报,2009-11-21.后以胡文辉名见于《江海晚报》,2013年3月14日,并收入胡文辉著《书边恩仇录》,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年.
 
2010年
1.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台北:知书房出版社,2010年.
2. 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卞僧慧纂,卞学洛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3. 陈寅恪学术遗产再评价.卢建荣.台北:时英出版社,2010年.
4. 陈寅恪评传(2版).汪荣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
5.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6. 陈寅恪与傅斯年.岳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 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以《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为中心. 崔成成. 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8. 陈寅恪史学考证中的“推度之法”.朱慈恩.史学史研究,2010年4期.
9. 陈寅恪“士族阶级”说述评.孙明君.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  
10.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与20世纪中国文化——陈寅恪及学衡派诸子眼里的杜威.刘克敌,程振伟.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11. 新宋学观与陈寅恪的佛教研究.杨晶,路新生.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6期.
12. 论陈寅恪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贡献.肖四新.孝感学院学报,2010年4期.
13. 陈寅恪笔记小说证史的方法论.姚春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14. 论陈寅恪的治学之道.李幼斌.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2期.  
15. 浅析陈寅恪文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法——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例.刘寅子,刘小燕,杨云.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3期.
16. 王国维与陈寅恪考据史观之比较.田彬.沧桑,2010年2期.  
17. 陈寅恪对《莺莺传》的解读研究.谢晖晖.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5期.
18. 浅论陈寅恪“了解之同情”的文学批评观——以《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为例. 晏萍利.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6期.
19. 实事求是是科研的生命——读陈寅恪先生《某学生论文评语》.温兆亮.长治学院学报,2010年1期.  
20. 王国维与陈寅恪国民性思想比较.郭现军.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8期.
21. 陈寅恪与屈原之楚骚精神.黄守愚.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
22. 关于“制度诗学”——论陈寅恪与埃斯卡皮之异趣.吴夏平.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期.
23. 非驴非马:陈寅恪的文字意趣一例.罗志田.读书,2010年4期.
24. 喜聚异同 宁繁勿简——陈寅恪史料观渊源略论.张永奎.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
25. 究),2010年11期.
26. 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李劼.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7期.
27. 《论韩愈》与陈寅恪的新宋学情怀.庞滔.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4期.
28. 为学日损 为道日益——读《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刘经富.读书,2010年10期.
29. 胡适与陈寅恪.李传玺.江淮文史,2010年2期.  
30. 陈寅恪的“痴性”诗学.李劼.名作欣赏,2010年10期.  
31.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及学术智慧.陈怀利.文学教育(下),2010年8(下)期.  
32. 释陶渊明:从陈寅恪到朱光潜——兼及朱光潜在民国时期的人格角色变奏.夏中义.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5期. 后收入夏中义《朱光潜美学十辨》,商务印书馆,2011年.
33. 严耕望评史学家陈寅恪、陈垣.符本清.书屋,2010年8期.
34. 陈寅恪没有被批斗吗.洪光华.博览群书,2010年10期.  
35. 陈寅恪的中国文化情结与中古史研究.李鑫,张文晶.兰台世界,2010年21期.  
36.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默秋.国学,2010年7期. 又见于《语文世界(初中版)》,2013年7期.
37. 陈寅恪的“恪”到底怎么读?.季羡林.全国新书目,2010年19期.
38. 文化贵族的光芒——读叶绍荣《陈寅恪家世》.丁国强.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7期.
39. 略谈《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的文学思想.廖雯玲.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3期.
40. 作为传奇述说的陈寅恪.高波.粤海风,2010年5期.
41. 唐长孺先生对义宁史学的继承和发展.姜望来.读书,2010年11期.
42. 打开解读陈寅恪的又一扇门——《陈寅恪:一个教育学问题》评介.张子中.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2期.
43. 陈寅恪的“四不讲”.陈鲁民.协商论坛,2010年5期.  
44. 陈寅恪——孤独的中国文化“托命之人”. 姚婵.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45. “读书不肯为人忙”——从陈寅恪的一句话来谈大学教研独立性.黄瑞新.网络财富, 2010年3期.
46. 《陈寅恪诗笺释》六题.张求会.中国文化,2010年总31期.
47. “慎终追远”的亲情书写——读《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 盛文沁. 社会观察,2010年7期.
48. 现代著名藏学家李思纯与陈寅恪交往述论.王川.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49. 陈寅恪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陈季冰.社会观察,2010年1期.
50. 大师的学问与学位.马克锋.人民论坛,2010年25期.  
51. 名师的境界.紫姹.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2期.
52. 大师怎样站立起来的.丁习军.新湘评论,2010年6期.  
53. 也谈“了解之同情”. 张旭东.读书,2010年8期.  
54. 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前言.陆键东.长三角,2010年6期.
55. 唐宣宗与宦官.曾贤熙(Hsien-Hsi Tseng).大叶大学通识教育学报,2010年6期. 
56. 卞僧慧纂,《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汪荣祖(Young-Tsu Wong).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0年70期.
57. 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简宜君(I-Chun Chien).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0年67期.
58. 一个未能实现的出版计划——1960年代中华书局与陈寅恪先生的交往.徐俊.书品,2010年6期.
59. 何炳棣自传中的陈寅恪.芦笛.中学历史教学,2010年7期.
60. 我们的父亲陈寅恪.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各界,2010年7期.
61. 我们的父亲陈寅恪.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新华月报(天下),2010年9期.
62. 1951年陈寅恪唐史三论发微.王震邦.中国中古社会与国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兴大学,2010-6-12.
63. 陈寅恪的倔脾气.晏建怀.金山,2010年04期.又见于《文学界》2011年第5期;《教师博览》2010年第8期;《名人传记》2010年第7期,收入《天下阅读》丛书编委会编《天下阅读 人物》,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
64.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倔脾气.赵小兀.文史参考,2010年22期.
 
65. 陈垣、陈寅恪汤用彤的佛教史研究. 中国佛教通史 第14卷. 赖永海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年.
66. 怀念陈寅恪先生. 哲学人生. 冯友兰.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年.
67. 陈寅恪的脾气. 丹霞斋笔记六种 小品 木讷人. 朱霄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
68. 《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疏证.唐代经营西北研究. 王永兴. 西北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年.
69. 文化神州系一身——海内外陈寅恪研究日益成为显学. 思想·历史与文化评论. 郑海麟.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70. 读陈寅恪先生《寒柳堂集》札记. 思想·历史与文化评论. 郑海麟.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71. 陈寅恪:晚年的四次生死离别. 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 张建安. 商务印书馆,2010年.
72.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导读. 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 王友胜等. 岳麓书社,2010年.
73. 陈寅恪与德国兰克学派之关系. 施耐德(Axel Schneider).鼎和五味 复旦文史讲堂之三.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书局,2010年.
74. 寂寞学术,悲凉人生——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一脉风骨. 徐怀谦.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0年.
75. 陈寅恪与周一良:文人书生不自由.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刘宜庆. 华文出版社, 2010年.
76. 汪籛为何被逐出师门.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刘宜庆. 华文出版社, 2010年.
77. “陈门恩怨”中的金应熙.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刘宜庆. 华文出版社, 2010年.
78. 刘节:“独立之精神”的践行者.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刘宜庆. 华文出版社, 2010年.
79. 蒋天枢:陈寅恪的托命之人.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刘宜庆. 华文出版社, 2010年.
80. 陈寅恪. 学人轶事. 叶新.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
81. 陈寅恪士族理论评述. 两晋士族文学研究. 孙明君. 中华书局, 2010年.
82. 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 蝠堂集林:刘斯奋诗文. 刘斯奋.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0年.
83. 钟情中医陈寅恪.海派中医. 朱鼎成,李鑫.文汇出版社, 2010年.
84. 陈寅恪助教风波.容庚传. 易新农,夏和顺. 花城出版社,2010年.   
85. “无端来作岭南人”:陈寅恪与内陆欧亚学的因缘.丝绸之路:内陆欧亚考古与历史. 刘文锁.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年.
86. 从手迹看心迹——读梁方仲教授听陈寅恪先生讲课的笔记.蔡鸿生.读史求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又收入陈春声、刘志伟主编《遗大投艰集: 纪念梁方仲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87. 历史人物的后世造影——陈寅恪的武则天与郭沫若的武则天.蔡鸿生.读史求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88. 文化贵族的光芒——读《陈寅恪家世》.丁国强.人民公安报,2010-02-12.又见于《山东大学报》,2010-04-28.
89. 陈家大屋艰难挺立亟待修葺.熊伟明.江西日报,2010-03-25.
90. 我们的父亲陈寅恪.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南方周末,2010-04-15.
91. 子女眼中的陈寅恪.孙晓林.中华读书报,2010-04-23.
92. 陈寅恪1949年有意赴台的直接证据.张求会.南方周末,2010-04-29.后收入《南方周末》编《却顾所来径:往事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93. 陈寅恪是个不折不扣的“猫迷”.蒲荔子,吴敏.南方日报,2010-05-11.
94. 葛兆光、刘克敌解析“陈寅恪热”和当下学界 现在不少知识分子乐于“人格矮化”.蒲荔子,吴敏,唐海燕,许嘉琪.南方日报, 2010-5-12.
95. 陈寅恪:剩有文章供笑骂.蒲荔子.南方日报, 2010-05-12.
96. 《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佚名.图书馆报,2010-05-17.
97. 陈寅恪1949年去留问题补谈.张求会.南方都市报,2010-05-18.
98. 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 两大师年谱长编出版.王大庆,庄建.光明日报,2010-05-19.
99. 陈寅恪弟子99岁完成老师年谱.王洪波.中华读书报,2010-05-26.
100. 关于唐筼赴港的新材料.张求会.南方都市报,2010-06-13.
101. 往事如烟耐追摹.张求会.南方都市报,2010-06-13.
102. 义宁之学需慎谈.穆金明.东方早报,2010-06-13.
103. 莫使陈寅恪被“非学人化”.吴波,柏峰.广州日报,2010-6-26.
104. 陈寅恪传记新史料评议.高山杉.东方早报,2010-06-27.
105. “从先生可以见世界万象”.张求会.东方早报,2010-06-27.
106. 大家的怀念就是最好的纪念. 刘波.深圳经济特区报,2010-07-02.
107. 陈寅恪在中大的最后岁月.刘波.深圳经济特区报,2010-07-02.
108. 陈寅恪为何要写《柳如是别传》.刘波.深圳经济特区报,2010-07-02.
109. 被误读和误传的大师轶事.刘波.深圳经济特区报,2010-07-02.
110. 陈寅恪之墓.佚名.深圳经济特区报,2010-07-02.
111. 争陈寅恪故里不如学大师精神.黄燕凤.广州日报,2010-07-03.
112. 仰望陈寅恪铜像.蔡鸿生.羊城晚报,2010-07-03.后收入蔡鸿生《读史求识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113. 读书不肯为人忙——陈寅恪先生读书治学之启示.胡守为.人民日报,2010-07-06.
114. 陈寅恪先生所谓“了解之同情”.张旭东.东方早报,2010-07-25.
115. 从“陈彦”如何到“陈寅恪”.佚名.东莞时报,2010-07-30.
116. 读《陈寅恪先生编年长编》札记. 黄涌.安庆晚报,2010-08-04.
117. 我的父亲陈寅恪.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浙江日报,2010-08-11.
118. “能代老师挨批斗是我的荣幸”.刘显曾,刘颂曾.温州日报2010-08-14.
119. 陈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佚名.侨报,2010-08-14.
120. 读《陈寅恪与傅斯年》:大师之后再无大师.江佐.中国青年报,2010-08-31.又见于《中国海洋大学报》,2010-09-16.
121. 陈寅恪坚持独立人格.傅伟.中国教育报,2010-09-02.
122. 拜谒陈寅恪夫妇墓侧记.魏英杰.中国经济时报,2010-09-03.
123. 子女笔下生动鲜活的陈寅恪.梁文道.青年时报,2010-09-06.
124. 陈寅恪未能如期出版的一部论文集.孟醒.人民政协报,2010-09-16、30.
125. 陈寅恪与天台梵本.高山杉.东方早报,2010-09-19.
126. 陈寅恪分析武则天崇佛的缘由.曾景忠.团结报,2010-10-14.
127. “屡经扫叶疑存两,却恐煎茶买论斤”.曾相湘.东方早报,2010-10-17.
128. 陈寅恪眼里的“经营西北”.陈季冰.南方都市报,2010-10-17
129. 三位大师间的交游.方健.东方早报,2010-11-07
130. 毛泽东对陈寅恪的印象.谢泳.南方都市报,2010-11-05.
131. 陈寅恪是个“猫迷”.亦兰.辽沈晚报,2010-11-14.
132. 追随陈寅恪学风的人.李国涛.太原日报,2010-12-06.
133. 世间无价是声名——拜谒陈寅恪墓.周志明.南阳日报,2010-12-09.
134. 荐景要重美学更要重文化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力荐陈寅恪故居和万木草堂等人文景观.徐静.广州日报, 2010-12-12.
135. 陈寅恪的对联.孟东海辑.常熟日报,2010-12-14.
136. 陈寅恪:自笑平生畏蜀游.佚名.成都日报,2010-12-27.
137. 风骨犹存说大师——《陈寅恪与傅斯年》余话.刘学正.吉林日报,2010-10-14.
138. 陈寅恪家的冰箱.林罗山.羊城晚报,2010-06-05. 后以胡文辉名见于《江海晚报》,2013年2月21日,并收入胡文辉著《书边恩仇录》,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年.
 
2011年
1. 独立与自由:陈寅恪论学.王震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 独立与自由:陈寅恪论学.王震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3. 陈寅恪.马亮宽.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
4. 闲话陈寅恪.刘正,黄鸣.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5.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2版).余英时.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6. 清华国学研究院与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李显裕.政治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7. 陈寅恪与《红楼梦》.郭士礼.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
8. 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 彭玉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9. 王国维、陈寅恪文化遗民心态辨析. 彭玉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
10. 论鲁迅、陈寅恪对唐传奇的考评. 孔庆东,张彦. 学术界,2011年3期.
11. 陈寅恪“预流”说辨析. 陈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12. 新见陈寅恪批注本《白氏长庆集 琵琶引》的释读. 俞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13. 孔尚任与陈寅恪的女性观异同比较——以《桃花扇》《柳如是别传》为分析案例. 庄金宝,林怡.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5期. 
14. 龚自珍与陈寅恪——兼论陈寅恪与张荫麟. 刘克敌. 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3期.
15.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张少鹏. 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10期.
16. 陈寅恪“合本子注”说发微. 于溯. 史林,2011年3期.
17. 论陈寅恪史学之方法及其对徽学研究的借鉴价值. 朱春龙,黄倩.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5期.
18. 陈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的学术启示. 周书灿.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1期.
19. 《桃花源记》的“草本”与“定本”问题——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补说. 范子烨.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2期.
20. 陈寅恪家族百年悲欣. 卫毅. 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5期.
21. 陈寅恪“合本”影响史注说辩诬. 白雪松. 兰台世界,2011年13期.
22. 再论西魏、北周之际文学复古思想的兴起与衰落——兼论陈寅恪先生之“关陇文化本位政策”. 袁济喜,李俊. 江海学刊,2011年3期.
23. 夏承焘与陈寅恪 以《天风阁学词日记》为线索. 楼培. 中国文化,2011年总34期.
24. 论陈寅恪文史互证对《莺莺传》文本解读的价值. 朱长英.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5期.
25. 《陈寅恪集》中几封书信日期的认定. 孟凡茂. 博览群书,2011年10期.
26. 文人书生不自由. 刘宜庆. 名人传记,2011年8期.
27. 伧僧旧义,不负如来——陈寅恪诗文中的“支愍度典故”考辩(上). 喻静. 中华文化画报,2011年2期.
28. 伧僧旧义,不负如来——陈寅恪诗文中的“支愍度典故”考辩(下). 喻静. 中华文化画报,2011年3期
29. 陈寅恪的红豆缘. 黄全彦. 书屋,2011年7期.
30. 陈寅恪诗中的忧国情怀. 马斗全. 博览群书,2011年1期.
31. 置不变于万变之中(外一章)——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朱以撒. 山花,2011年17期.
32. 陈寅恪——没有博士头衔的国学大师. 张光茫. 湖北档案,2011年11期.
33. 仪征卞氏与义宁陈氏的文字因缘 陈寅恪先生《寄卞孝萱》诗二首解读. 武黎嵩. 中国文化,2011年总33期.
34. 陈寅恪眼中的新儒家. 谢元军. 青春岁月,2011年10期.
35. 民国教授往事(下). 汪修荣.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6期.
36. 为什么是“新宋学”——陈寅恪文化学术理想. 高峰. 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1期.
37. 陈寅恪先生的名字怎么读. 孙怀伦. 阅读与写作,2011年9期.
38. 毛泽东同意陈寅恪当学部委员. 刘正,黄鸣. 中外文摘,2011年21期.
39. 由陈寅恪的“四不讲”想到的. 郑学礼. 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07期.
40. 陈寅恪的西学. 桑兵. 文史哲,2011年6期.
41. 陈寅恪《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的研究旨趣. 廖可斌. 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3期.
42. 论陈寅恪的生命诗学. 彭玉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期.
43. 俞大维感怀陈寅恪,重金购买《王国维全集》——追忆恩师俞大维新午伉俪.周乃菱.亚洲周刊,2011年第25卷3期.
44. 陈寅恪研究的反思和展望——《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新序.余英时.明报月刊,2011年第46卷1期.
45. 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孙继民.河北学刊,2011年3期.
46. 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新探,王震邦(Cheng-Bon Wang).史学汇刊,2011年27期.又收入王震邦著. 独立与自由 陈寅恪论学.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47. 陈寅恪佚诗一首.赵灿鹏.读书,2011年2期.
48. 陈寅恪有诗无词.刘经富.书品,2011年4辑.
49. 文笔与史笔——论秦淮风月与南明兴亡的书写与记忆.汪荣祖(Young-Tsu Wong).汉学研究,2011年29卷1期.
50. 流离的知识分子:以史家陈寅恪1937-1949的流离为视角.王震邦,“迁徙与新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辅仁大学,2011-11-18.
51. 陈寅恪取经西学的历史地理,王震邦,2011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2011-10-16.
52. 陈寅恪与康德——以“天才说”为中心.宋明宽.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年第10期.
53. 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新探.王震邦.史学汇刊,2011年27期,台北: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2011-06.
 
54.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学方法.桑兵.思接千载.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北京:中华书局, 2011年.
55. 陈寅恪:另类的绝响.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傅光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56. 陈寅恪写过小说吗.红楼七宗案. 沈治钧.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年.
57. 恩师陈寅恪.我眼中的季羡林. 施汉云. 新世界出版社, 2011年.
58. 陈寅恪故居.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 吴承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
59. 自由共道文人笔. 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 吴承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
60. 寻梦难忘前度事——陈寅恪故居.清华史苑(百年校庆). 邓卫.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
61.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季羡林.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1年.
62. 从《陈寅恪诗集》与《吴宓日记》谈起. 南窗杂考. 马斗全.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年.
63. 陈寅恪之死.南渡北归 3 离别. 岳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年.
64. 纪念陈寅恪先生.季羡林百岁人生笔记 3. 季羡林.龙门书局, 2011年.
65.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季羡林百岁人生笔记 3. 季羡林.龙门书局, 2011年.
66.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忆往述怀 我的人生哲思录. 季羡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1年.
67. 陈寅恪诸事之一. 鲲西.寻我旧梦. 鲲西.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年.
68. 陈寅恪诸事之二. 鲲西.寻我旧梦. 鲲西.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年.
69. 陈寅恪诸事之三. 鲲西.寻我旧梦. 鲲西.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年.
70. 周隋府兵制的禁卫化问题:陈寅恪一个学说的补充.雷家骥.清华历史讲堂三编. 清华大学历史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合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年.
71. 陈寅恪治史,所用材料也是不多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谈话录. 李泽厚,刘绪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
72. 渊博正直的陈寅恪. 金岳霖回忆录. 金岳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73. 初识陈寅恪.好德好色:吴宓的坎坷人生. 史元明. 东方出版社, 2011年.
74. 陈寅恪任教. 好德好色:吴宓的坎坷人生. 史元明. 东方出版社, 2011年.
75. 陈寅恪失明. 好德好色:吴宓的坎坷人生. 史元明. 东方出版社, 2011年.
76. 陈寅恪、傅斯年的举荐.远古的纸草. 张冠生. 花城出版社, 2011年.
77. 独为神州惜大儒——抗战后胡适对陈寅恪的支持与帮助.李传玺.带着问号看历史:激扬文字. 刘伟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年.
78. “同情的理解”略说——以陈寅恪、贺麟为考察中心.彭华.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陈勇,谢维扬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
79. 现代学者陈寅恪与李思纯交往述论.王川.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陈勇,谢维扬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
80. 《论韩愈》与陈寅恪中古思想史研究之经、纬、识、谜.庞滔.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华文化学院.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年.
81. 1995年(乙亥):《陈寅恪的最后20年》.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 张冠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82. 陈寅恪:著书唯剩颂红颜——陈寅恪《柳如是别传》阅读札记.这个世界的魂. 徐迅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83. 陈寅恪家世孝道考. 许刚. 张振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张振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1年.
84. 陈寅恪先生不曾入集的三封信.文学的凝视. 杨扬.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85. 超级教授陈寅恪.最牛的教师. 赵国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86. 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齐物.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 2010. 石耿立.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1年.
87. 关于陈寅恪. 故人闲话. 黄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
88. 海内奇才——寻访义宁陈氏.寻访大师:江西历史文化巨匠之生命与生活的探寻.郑晓江.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
89. 不采蘋花即自由.负伤的知识人.陈运.商务印书馆,2011年.
 
90. 陈寅恪论治学.林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1-13.
91. 陈寅恪研究的反思和展望.余英时.东方早报,2011-01-16.
92. 王季思和陈寅恪走的是不同的路. 王兆凯. 南方周末,2011-11-25.
93. 王匡与陈寅恪. 陆键东. 南方周末,2011-07-14.
94. 《夏鼐日记》里的“陈寅恪话题”.张求会.东方早报,2011-11-20.
95. 陈寅恪的倔脾气.佚名.黄石日报,2011-01-20.
96. 陈寅恪家事:也同欢乐也同愁. 佚名.天天新报,2011-01-23.
97. “只要他到北京来,一切都会变的”.汪荣祖.东方早报,2011-02-13.
98. “史上最牛毕业证”引网友羡慕嫉妒恨 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任导师.佚名.晶报,2011-02-28.
99. 陈寅恪与鲁迅之英雄所见.顾农.中华读书报,2011-03-02.
100. 陈寅恪今天当得了教授吗.吴江.光明日报,2011-03-23.
101. 致胡文辉.黄裳.东方早报,2011-03-13.
102. 答黄裳先生.胡文辉.东方早报,2011-03-13.
103. 回忆和陈寅恪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难忘陈寅恪先生谦和严谨的大师风范.刘泉生.人民政协报,2011-03-17.
104. 陈寅恪:追求知识的自由.傅国涌.中国海洋大学报,2011-03-24.
105. 中国文化最牛钉子户:陈寅恪.叶开.羊城晚报,2011-03-27.
106. 从蒋经国亲自迎接陈寅恪说起.卢曙光.九江日报,2011-04-21.
107. 教育改革要回到陈寅恪十字方针上.岳南.东莞时报,2011-05-08.
108. 陈寅恪,“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佚名.新快报,2011-05-22.
109. 车上读书记(四).张旭东.东方早报,2011-06-12.
110. 教师穿衣当学陈寅恪.张剑.海峡都市报,2011-07-01.
111. 只有羡慕并无“高见”.高山杉.东方早报,2011-07-03.
112. 接续陈寅恪,竖立了一个新的路标.田余庆.中华读书报,2011-07-06.
113. 陈寅恪的“书生气”.游宇明.济南时报,2011-07-11.后收入游宇明《不为繁华易素心》,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114. 吴宓与陈寅恪的最后一次会面.朵渔.南方都市报,2011-07-21.
115. 陈寅恪.佚名.图书馆报,2011-08-12.
116. 陈寅恪故居(广州).福琪.人民政协报,2011-08-18.
117. 望云楼诗话——陈寅恪南来赋诗.曾敏之.大公报,2011-08-19.
118. 学习陈寅恪的“四不讲”.梁好.教育时报,2011-08-31.
119. 解“陈”不妨从“习见之义”始.赵刚.东方早报,2011-09-04.
120. 国学大师陈寅恪和他的“杨贵妃处女考”.郑连根.济南时报,2011-09-04.
121. 又想起了陈寅恪.叶兆言.南方都市报,2011-09-20.
122. 中山大学首届“陈寅恪学术讲座”首场前日举行 王赓武:从晚唐出发讲国家、民族、文化.赵大伟.南方都市报,2011-10-12.
123. 中大启动“陈寅恪讲座”为该校最高级别的人文学科学术讲座.刘黎霞.南方都市报,2011-10-11.
124. 吴宓与陈寅恪的友情.唐宝民.天水日报,2011-10-16.
125. 百岁老人卞慧新为恩师陈寅恪著书26年.劳韵霏.每日新报,2011-10-22.
126. 张求会:爱管陈寅恪家的闲事.赵大伟,黄皓.南方都市报,2011-10-23.
127. 掌故谈陈寅恪的授课风度.孟祥海.春城晚报,2011-10-28.
128. 陈寅恪之父陈散原.杨键.深圳特区报,2011-11-01.
129. 陈寅恪的两张便条.唐宝民.无锡日报,2011-11-10.
130. 陈寅恪读书做人之道.张光茫.西南商报,2011-11-23.
131. 没有文凭的陈寅恪.彭忠富.赣州晚报,2011-12-06.
132. 陈寅恪的婚姻.史飞翔.大公报,2011-12-06.
133. 陈寅恪与唐筼.佚名.新快报,2011-12-06.
134. 陈寅恪不吃嗟来之食.史飞翔.黄石日报,2011-12-15.
135. 陈寅恪和傅斯年的藏文老师.高山杉.南方都市报,2011-12-25.
136. 陈寅恪归葬庐山书报有载.陈长林.上海文汇报,2011-12-29.
137. 《与妹书》背后的故事. 段慧群.太原晚报,2011-09-30.又见于《福建老年报》2012-09-30;《幸福(悦读)》,2012年11期.
 
2012年
1. 陈寅恪丛考.张求会.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陈寅恪论学的四个面向.王震邦.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
3. 夏天,我叩响陈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门.韩浪.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
 
4.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陈寅恪史学思想研究. 朱春龙.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2012年.
5. 陈寅恪文学思想研究. 宋明宽. 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6. 二陈治史旨趣比较研究. 朱家元.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7. 陈寅恪的哈佛经历与研习印度语文学的缘起. 林伟. 世界哲学,2012年1期.
8. 对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精神与方法的新解读——兼论陈寅恪的“通识”思想. 徐国利,朱春龙. 齐鲁学刊,2012年1期.
9. 岑仲勉对陈寅恪之学术批评及其内在问题. 项念东. 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3期.
10. 管隙敢窥千古事(上)——论陈寅恪与《红楼梦》. 石中琪,郭士礼. 红楼梦学刊,2012年4期.
11. 管隙敢窥千古事(下)——论陈寅恪与《红楼梦》. 石中琪,郭士礼.红楼梦学刊,2012年5期.
12. 陈寅恪留学哈佛史事钩沉及其相关问题. 陈怀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期.
13. 后生霑被定谁贤_论陈寅恪对严复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林怡.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14. 论陈寅恪“神游冥想、了解之同情”的史学意蕴. 龚连英. 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1期.
15. 读陈寅恪有关杜诗诸文札记. 刘新生. 杜甫研究学刊,2012年3期.
16. 陈寅恪未刊信札整理笺释.刘经富.文史,2012年2辑.
17. 治学不甘随人后:读新发现的陈寅恪信札.刘经富.读书,2012年9期.
18. “第一义谛”之探寻:陈寅恪对洪迈的两点批评及其诗学意义. 项念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4期.
19. 王国维与陈寅恪的结构、文体观念与文学研究范式. 彭玉平. 文学遗产,2012年6期.
20. 陈寅恪兄弟诗词“误署”问题. 张求会. 中国文化,2012年总35期.
21. 抗战前后的陈寅恪与傅斯年. 张少鹏.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10期.
22. 《桃花源记旁证》发覆.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12年6期.
23. 也窥陈寅恪的比较文学与“比较观”——从《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谈起.李昕皓.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5期.
24. 唐代制度结构变革中的关陇集团——关于陈寅恪先生之“关陇集团”概念的界限分析.熊伟.许昌学院学报,2012年6期.
25. 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先生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张国刚.国际汉学,2012年2期.
26. 浅谈陈寅恪治学注重郡望的特色.何等红,潘妍.文艺生活,2012年8期.
 
27. 陈寅恪与清华校长风潮. 刘春强. 博览群书,2012年8期.
28. 陈寅恪诗笺释二十九则. 谢泳. 名作欣赏,2012年31期.
29. 士·世风·政风——读蔡振翔《竹林名士与陈寅恪》. 廖中武. 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1期.
30. “史学二陈”及其学术精神. 牛润珍. 河北学刊,2012年1期.
31. 谈陈寅恪的“文化历史主义”——读张杰、杨燕丽《解析陈寅恪》. 耿殿龙.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5期.
32. 学术发展、学术批评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从陈寅恪、王宗炎、郑天挺三位先生的三句话说起. 王庆. 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2期.
33. 《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勘误纠谬. 胡学常. 博览群书,2012年8期.
34. 陈寅恪与跨文化交流. 肖四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5期.
35. 现代中国史学的双子星座(之一)——论郭沫若与陈寅恪. 吴定宇. 郭沫若学刊,2012年3期.
36. 陈寅恪先生“夷齐心结”试解. 乔福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期.
37. 纲常名教与柏拉图主义——对陈寅恪、贺麟的“纲常理念说”的初步检讨. 韩潮.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期.
38. 建国初期广东省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以陈寅恪为例. 吴丽娜. 红广角,2012年6期.
39. 唐景崧内渡——一个让陈寅恪为难的话题. 张求会. 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2期.
40. 害怕成家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史媛媛. 文史博览,2012年2期.
41. 吴宓、陈寅恪杜诗接受之比较. 孔令环. 中州学刊,2012年6期.
42. 现代中国的学术精神与学科规训——以顾颉刚、陈寅恪为论述中心. 戴登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43. 陈寅恪“续命河汾”之经史学脉. 顾涛. 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4期.
44. 陈寅恪的图书馆生涯. 曾萍,陈焱. 兰台世界,2012年31期.
45. 陈寅恪的治学做人之道. 张光茫. 人事天地,2012年1期.
46. 钱钟书对陈寅恪的一段考证不以为然. 陈福季. 书屋,2012年9期.
47. 陈寅恪与历史社会文学研究法——以明代小说研究为例. 赵薇.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5期.
48. 陈寅恪、闻一多留洋不要学位. 魏羲之. 书屋,2012年5期.
49. 陈寅恪顾颉刚的择偶观. 肖伊绯. 博览群书,2012年10期.
50. 陈寅恪家族的“谱派诗”. 刘经富. 书屋,2012年9期.
51. 四海无人对夕阳——仰望陈寅恪. 郑莉. 中小学管理,2012年7期.
52. 陈寅恪的婚姻. 史飞翔. 幸福婚姻,2012年3期.
53. 论钱穆与陈寅恪的交谊与学术. 陈勇,张云孟. 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5期.
54. 真理与历史——重新发现陈寅恪与傅斯年. 杨俊光. 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6期.
55. 陈寅恪留洋十数年未得一张学位证. 欧阳悟道.文史博览,2012年6期.又见于欧阳悟道《民国那些范儿》,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
56. 陈寅恪为治学万金购书. 史飞翔.秘书之友, 2012年7期.又见于《临沧日报》2012-08-05;《蚌埠日报》2012-06-18.
57. 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 柯华庆. 学术界,2012年11期.
58. 陈寅恪的认真. 佚名.国学,2012年11期.
59. 文史互证的典范之作——读陈寅恪先生《读<莺莺传>》. 韩开元. 青春岁月,2012年18期.
60. 陈寅恪的倨与恭. 查一路. 中华活页文选,2012年11期.
61.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汪荣祖,葛兆光,章培恒. 高中生之友,2012年12期.
62. 陈寅恪的两次当众下跪. 鄢世洪. 武当,2012年12期.
63. 仁者之怀:陈寅恪爱弟怜才拾零. 程巢父. 中国文化,2012年总36期.
64. 《陈寅恪集》未收对联三副并释.卢康华.书品,2012年1期.
65. 北魏前期汉化的渊源——对陈寅恪旧说的补正.潘忠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66. 浅析我国当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陈寅恪今天能当教授吗”的疑问说起.刘欣竾.人才资源开发,2012年2期.
67. “可怜腰细是吾徒”——陈寅恪激赏的史学天才张荫麟.刘超.同舟共进,2012年9期.
68. 再论元稹《莺莺传》为狎伎文学.江佩珍.东华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11期.
69. 是其所以是,非其所以非:谈几则有关王国维史学的评论.戴晋新(Chin-Hsin Tai).辅仁历史学报,2012年28期.
70. 孙楷第先生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编纂.龚敏(Man Kung).止善,2012年12月13期
71. 王震邦,《独立与自由:陈寅恪论学》.汪荣祖(Young-Tsu Wong).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2年75期.
72. 陈寅恪:私信背后的性灵.不为繁华易素心.游宇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73. 陈寅恪的“政治觉悟”.不为繁华易素心.游宇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74. 陈寅恪走不出的“局”.不为繁华易素心.游宇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75. 大成至学陈寅恪.大民小国.余世存.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
76. 陈垣、陈寅恪学术比较.龙虎斗与马牛风.谢保成.三联书店,2012年.
77. 郭沫若与陈寅恪:龙虎斗与马牛风.龙虎斗与马牛风.谢保成.三联书店,2012年.
 
78. 陈寅恪诗抄本之谜. 谢泳.东方早报,2012-07-01.
79. “这小子倒还不错!”——竺可桢与陈寅恪之一.张荣明.东方早报,2012-11-18.
80. 不仅同班,还是同桌——竺可桢与陈寅恪之二.张荣明.东方早报,2012-11-25.
81. 陈寅恪为何“不以华罗庚为然”——竺可桢与陈寅恪之三.张荣明.东方早报,2012-12-02.
82. “瞽史知天道”—— 竺可桢与陈寅恪之四. 张荣明.东方早报,2012-12-09.
83. 见寅恪更苍老——竺可桢与陈寅恪之五. 张荣明.东方早报,2012-12-16.
84. 陈寅恪有朴素的辩证法吗?.汪荣祖.东方早报,2012-04-15.
85. 1947年陈寅恪获选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始末. 陈怀宇.东方早报,2012-06-17.
86. 1944年陈寅恪当选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始末. 陈怀宇.东方早报,2012-02-26.
87. 陈寅恪与唐筼的“四等”爱情. 徐行. 新金融观察报,2012-11-19.又见于《幸福(婚姻版)》,2013年2期.
88. 陈寅恪家族的湖南缘. 文热心. 湖南日报,2012-05-20.
89. 吴宓、陈寅恪杜诗观之异同. 孔令环.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8-10.
90. 陈寅恪——高标人格特质和学术坚守. 刘英红. 中国阅读周报,2012-02-14.
91. 陈寅恪等的诗谶. 何永沂. 中华读书报,2012-11-21.
92. 以其道,解其诗,可乎?. 李国涛. 中华读书报,2012-11-28.
93. 陈寅恪逸事.史飞翔.滕州日报,2012-01-04.
94. 陈寅恪珍藏的柳如是红豆.王吴军.羊城晚报,2012-01-11.
95. 探寻陈寅恪治学之“心法”——评《独立与自由:陈寅恪论学》.毛志辉.文汇读书周报,2012-01-13.
96. 世间已无陈寅恪——评《独立与自由——陈寅恪论学》.毛志辉.深圳晚报,2012-03-11.
97. 季羡林与陈寅恪的交往.唐宝民.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1-16.
98. 陈寅恪:高标人格特质和学术坚守.刘英红.中国图书商报, 2012-02-14.
99. 陈寅恪与邢台.张山江.牛城晚报,2012-02-21.
100. 对一位前辈史学家的敬意——田余庆的史学思想及其陈寅恪论.高恒文.文汇读书周报,2012-02-24.
101. 河西走廊承启华夏的贡献——陈寅恪眼中的“河西文化”.陈少沛.兰州晚报,2012-02-28.
102. 陈寅恪的晚年.史飞翔.宿迁日报,2012-03-01.
103. 陈寅恪铜像中山大学安家.佚名.广州日报,2012-03-19.
104. 陈寅恪铜像落户中山大学,幽幽康乐园,巍蘶大师魂.林世宁,王丽霞,黄爱成.羊城晚报,2012-03-19.
105. 佛山与国学大师“结缘”我市,中大校友捐赠陈寅恪铜像揭幕,陈寅恪后人应邀游佛山. 杨丽东.佛山日报,2012-03-19.
106. 陈寅恪先生坐回故居北草坪,铜像在中大揭幕,捐赠者和陈氏后人均表示,希望后来者的着眼点是先生的精神传承.刘黎霞,邹卫.南方都市报,2012-03-19.
107. 陈寅恪铜像中大落成,陈寅恪三位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齐聚.赵大伟.南方都市报,2012-03-20.
108. 傅斯年和陈寅恪的意义.王宁.人民政协报,2012-04-23.
109. 陈寅恪:要学问不要学位.沈铁.吉林日报,2012-04-26.
110. 吴宓力荐陈寅恪任国学院导师.唐宝民.人民政协报,2012-05-03.
111. 陈寅恪的课堂风采.唐宝民.吉林日报,2012-05-10.
112. 季羡林与陈寅恪.渝文.中国石化报,2012-05-14.
113. 陈寅恪万金购书为治学.史飞翔.阳江日报,2012-05-16.
114. 陈寅恪对柏拉图有误解吗?.张汝伦.东方早报,2012-05-20.
115. 陈寅恪跪向谁?.查一路.三峡晚报,2012-05-19.
116. 在陈寅恪先生故居.金科.合肥晚报,2012-05-22.
117. 陈寅恪晚年的读书生活.段慧群.图书馆报,2012-05-25.
118. 读书漫笔清音独远——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段慧群.云南日报,2012-05-25.
119. 大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宋代地域文化与人才分布的一个特色.宋磊.北京日报,2012-05-28.
120. 听书治学——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段慧群.中国石化报,2012-05-28.
121. 义宁陈氏的三通手札.张求会.南方都市报,2012-05-30.
122. 陈寅恪为什么对与鲁迅的交往讳莫如深.唐宝民.沈阳日报,2012-06-03.
123. 1982年的《读书》杂志之一:陈寅恪.陈宁远.南方都市报,2012-06-03.
124. 陈垣与陈寅恪的交往(上).邵聪(记录),陈智超(口述).南方都市报,2012-06-06.
125. 陈垣与陈寅恪的交往(下).邵聪(记录),陈智超(口述).南方都市报,2012-06-13.
126.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四不讲”.陈甲取.人民公安报,2012-06-08.
127. 虚者可以实之吗?.汪荣祖.东方早报,2012-06-16.
128. 陈寅恪不慕虚名.鄢世洪.闽南日报,2012-06-21.
129. 陈寅恪的“三不讲”.叶超英.保定晚报,2012-06-28.
130. 陈寅恪先生的治学之道.高峰.人民政协报,2012-06-28.
131. 皆为神州惜大儒——1942年学术界营救陈寅恪简述.马亮宽.中华读书报,2012-07-11.
132. 陈寅恪遗稿是由蒋天枢处散出的么.陈正宏.东方早报,2012-07-15.
133. “唐抄本”与“欠斫头”.俞欣.东方早报,2012-07-22.
134. 陈寅恪诗笺释八则.谢泳.东方早报,2012-07-29.
135. “拟就罪言盈百万,藏山付托不须辞”——也谈陈寅恪遗稿.赵南溟.东方早报,2012-07-29.
136. 尽为贬语,唯有陈寅恪.余斌.南方都市报,2012-08-02.
137. 花开两枝——中华上编、中华书局与陈寅恪著作出版概观.高克勤.东方早报,2012-08-05.
138. 冯友兰给陈寅恪当跟班.佚名.黄河口晚刊,2012-08-17。
139. 陈寅恪最讲认真.唐宝民.沈阳日报,2012-08-19.
140. 陈寅恪香港脱险记.王凯.海南日报,2012-08-20.
141. 五石斋品藻录.冯永军.东方早报,2012-08-26.
142. 陈寅恪诗笺释三则.谢泳.东方早报,2012-08-26.
143. “总有人在万里之外牵挂”——有关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陈寅恪资料集》.葛兆光.上海文汇报,2012-09-02.
144. 陈寅恪:留学被称“读书种子”(百年留学).熊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9-14.
145. 论陈寅恪.胡文辉.邵阳日报,2012-09-21.
146. 文化丰碑:陈寅恪学行小记.刘梦溪.人民政协报,2012-10-08.
147. 陈寅恪为猫当“保护伞”.张运华.江门日报,2012-10-14.
148. 陈寅恪诗笺释八则.谢泳.东方早报,2012-10-21.
149. 陈寅恪“不陪”客人看歌剧.张运华.江门日报,2012-10-21.
150. 重读陈寅恪与傅斯年.杜俊.无锡日报,2012-11-04.
151. 陈诗《项羽本纪》补说.李海默.东方早报,2012-11-11.
152. 陈寅恪(上).安迪.深圳商报,2012-12-05.
153. 陈寅恪(中).安迪.深圳商报,2012-12-12.
154. 陈寅恪(下).安迪.深圳商报,2012-12-19.
155. 陈寅恪.佚名.新快报,2012-12-14。
156. 陈寅恪不会这样建议.陈克艰.东方早报,2012-12-16.
157. 陈寅恪的“四不讲”.松涛.中国石化报,2012-12-17.
158. 陈寅恪的轶事.余斌.南方都市报,2012-12-20.
159. 陈寅恪当表吃西餐.张运华.江门日报,2012-10-28.又见于《晚报文萃》,2013年3期.
160. 梁启超与陈寅恪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新华每日电讯,2012-07-20.又见于《情感读本》,2012年12期.  
 
2013年
1. 陈寅恪家族稀见史料探微.刘经富.北京.市:中华书局,2013年.
2.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陈怀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
3. 竺可桢与陈寅恪:科学巨擘与史学大师的交往.张荣明.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年.
4.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陆键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5. 陈寅恪诗笺释(增订本). 胡文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6. 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余英时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
7. 思想时代:陈寅恪、胡适及其他.程巢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8. 陈寅恪“以诗证史”方法探讨: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例.张业业.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9. 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 李天星. 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10. 陈寅恪与20世纪汉学.刘克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3期.
11. 陈寅恪.李曙光,纪光明.作品,2013年8期.
12. 陈寅恪的档案学思想.洪瑶.兰台世界,2013年10期.
13. 陈寅恪“格义”研究发凡.杨泽树,侯敏.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1期.
14. 王国维陈寅恪国民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郭现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期.
15. 论陈寅恪的文学史料观.郭士礼.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1期.
16. 重温陈寅恪.陆键东.中国企业家,2013年14期.
17. 对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看法.韩敬.理论探索,2013年2期.
18. 试论陈寅恪先生史学的国际视野.武锋.许昌学院学报,2013年3期.
19. 余英时论陈寅恪.李晶.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1期.
20. 陈寅恪“诗史互证”论析:兼及“诗史研究”.刘顺.北方论丛,2013年4期.
21. 陈寅恪售书记.宗亮. 博览群书. 2013年01期.又见于《读书文摘》2013年04期;《满分阅读(初中版)》2013年7期.
22. 汤用彤与陈寅恪在初唐皇室信仰问题上的学术思想互动.赵建永.哲学研究,2013年7期.
23. 陈寅恪、吕思勉治史风格的异同:以唐高祖称臣突厥之考辨为例.张耕华.学术月刊,2013年2期.
24. 傅斯年与陈寅恪的交往.唐宝民.国学,2013年5期.又见于《学习时报》,2013-03-04.
25. 论陈寅恪的大学教师之道.吕素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年2期.
26. 《竹林名士与陈寅恪》重版题记.蔡振翔.文教资料,2013年16期.
27. 陈寅恪的读书与做人.张光茫.文史杂志,2013年1期.
28. 陈寅恪先生与《资治通鉴》.孙庆艳.鸡西大学学报,2013年5期.
29. 刘节代陈寅恪挨打.郝金红.钟山风雨,2013年3期.
30. 陈寅恪:史家之重光.李长钰.中国书法,2013年7期.
31.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陈敏.炎黄纵横,2013年9期.
32. 陈寅恪的身世人格及其对中国文化的眷恋崇敬.葛志毅,杨永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
33. 三联书店《陈寅恪书信集》疑误二则.陈志远.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1期.
34. 论陈寅恪对传统史家治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龚连英.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期.
35. 陈寅恪与复旦公学关系考.张仲民.中国文化,2013年总37期 .
36. 在“陈寅恪小道”感受“文化昆仑”.杨济舟.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3期.
37. 世间已无陈寅恪.田野.金田,2013年1期.
38. 陈寅恪的婚姻爱情观.史飞翔.钟山风雨,2013年4期.
39. 陈寅恪的三个弟子.史飞翔.各界,2013年8期.
40. 陈寅恪从不张扬.段慧群.学习博览,2013年1期.
41. 陈寅恪是谁.余世存.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3年3期.
42. 关于陈寅恪教育理念的几点认识.刘春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期.
43. 预流:清华国学研究院大师的担当与心结:以陈寅恪为视角,田玉洪,王盛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4期.
44. 陈寅恪:相守一生的才叫爱情.施立松.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中旬),2013年3期.
45. 陈寅恪:坚守讲台的盲人“教书匠”.魏宁.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3期.
46. 反思顾准和陈寅恪热潮.老卢一刀.国学,2013年4期.
47. 陈寅恪:胸中已存万卷书.段慧群.老同志之友,2013年4期.
48. 陈寅恪被忽略的一首诗.谢泳.同舟共进,2013年10期.
49. 陈寅恪的人文品格.张光茫.中国职工教育,2013年17期.
50. 从《莺莺传》看陈寅恪的女性态度:兼论唐传奇之美学特质.刘波.兰州学刊,2013年8期.
51. 满怀悲情敬意的阅读:读陆健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版.唐宝民.宁波通讯,2013年15期.
52. 说说陈寅恪致傅斯年的未刊函电.宗亮.书屋,2013年3期.
53. 钱钟书对陈寅恪不以为然.陈福季.各界,2013年4期.
54. 陈寅恪先生的课堂风采.唐宝民.高中生(青春励志),2013年4期.又见于《高中生》2013年10期.
55.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修订版)有感.刘金祥.书屋,2013年8期.
56. 一生负气成今日 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版)引发的思考.刘金祥.艺术评论,2013年9期.
57. 陈寅恪不是做学问的标准,是做人的标准.傅国涌.记者观察,2013年8期.
58. 陈寅恪三不讲.鲁先圣.时代发现,2013年5期.
59. 陈寅恪“桂林之变”.本刊编辑部.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8期.
60. 陈寅恪香江之困.本刊编辑部.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4期.  
61. 陈寅恪为何“流落”香港.本刊编辑部.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2期.  
62. 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陆键东.中国财富,2013年7期.  
63. 陈寅恪之死(外三首).杨典.名作欣赏,2013年16期.
64. “秀才遇到兵”、“一适之妙”与“诗穷而后工”:读陈寅恪书信杂感.刘克敌.书屋,2013年8期.
65. 陈寅恪投奔燕大始末.本刊编辑部.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12期.
66. 陈寅恪的哈佛生涯:搬过三次家,并非学术明星.陈怀宇.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1期.
67. 读书不肯为人忙:陈寅恪、王国维“答《求学·考研》记者问”.本刊编辑部.求学(考研),2013年8期.
68. 钱钟书看不上陈寅恪:《钱钟书对陈寅恪的一段考证不以为然》.本刊编辑部.文史博览(文史) ,2013年08期.
69. 领略大师学术风采 学习大师治学之道 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陈寅恪.佚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3期.
70. 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季羡林.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5期.
71. 国学大师陈寅恪长女忆父亲,他用一只眼为学生上课.本刊编辑部.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3年22期.
72. 宗白华“同情的了解”之美学批评观.时宏宇.理论学刊,2013年5期.
73. 读《元白诗笺证稿》.周旻.文史知识,2013年6期.
74. 著书唯剩颂红妆:浅说《柳如是别传》.卢惠龙.贵阳文史,2013年2期.
75. 刘蜕家世与生平新考.赖对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2期.
76. “独立”与“自由”的再反思. 程巍.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3期.
77. 学术大师的性情幽默.刘义志.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3年7期.
78. 低学历的大师们.罗小四.知识窗,2013年8期.
79. 不是“兼挑”,是“兼祧”.张震东.咬文嚼字,2013年7期.
80. 唐景崧內渡后的一份“自辩”跋《唐景崧致春卿三弟函》之一.张求会.中国文化,2013年总37期.
81. 先生的精神汲养.乐锡.中国三峡(人文版),2013年1期.
82. 唐筼:晚婚亦浓情.李其芸.优雅,2013年3期.
83. 《柳如是别传》探微.方弘毅.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9期.
84. 有关写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写的几本书.王岩森.黄河文学,2013年8期.
85. 《悼陈师寅恪》一文来历.本刊编辑部.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6期
86. 陈寅恪四事.谢泳.江淮文史,2013年3期.又见于《东方早报》,2013-07-07.
87. 晚年陈寅恪与共产党.张少鹏.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2期.
88. 三联书店《陈寅恪书信集》疑误二则.陈志远.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1期。
89. 傅斯年拒付陈寅恪薪金.岳南.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10期。
90. 《灵潮轩杂剧三种》:离陈寅恪有多远?.民国温度 1912-1949书影流年. 肖伊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又见于《读书文摘》,2013年9期.
 
91. 陈寅恪一封信征服梁启超.段慧群. 梅州日报,2013-03-27.又见于《晚报文萃》2013年13期,题目改为《陈寅恪如何征服梁启超》.
92. 陈寅恪的“不动声色”.段慧群.甘肃日报,2013-01-10.
93. 胡适对陈寅恪的爱护.唐宝民.清远日报,2013-01-10.
94. 陈寅恪诗笺释三则.谢泳.东方早报,2013-01-20.
95. 陈寅恪卖书换取暖费.张运华.江门日报,2013-01-20.
96. 新发现的陈寅恪给龙榆生诗函.张晖.南方都市报, 2013-01-23.
97. 作为平常人的陈寅恪. 张求会.新京报,2013-01-26.
98. 陈寅恪赠汤用彤文题记.赵建永.光明日报,2013-02-04.
99. 遗憾的是,碰到最简单的一个钞本.张旭东.东方早报,2013-02-03.
100. 陈寅恪诗笺释二则.谢泳.东方早报,2013-02-03.
101. 陈寅恪如何面对双目失明.张运华.江门日报,2013-02-03.
102. 陈寅恪家的半碗粥.王文静.潮州日报,2013-02-10.
103. 陈寅恪诗笺释二则.谢泳.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3-03-03.
104. 陈寅恪家人用尿布自制软梯.张运华.江门日报,2013-03-03.
105. 周恩来保护陈寅恪.陶洪仁.今晚报,2013-03-05.
106. 五石斋日记读抄之四.安迪.江海晚报,2013-03-07.
107. 陈寅恪千里姻缘遗墨牵.张运华.江门日报,2013-03-10.
108. 陈寅恪周恩来德国缘.野泉.淮海晚报,2013-03-10.
109. 葛兆光评《陈寅恪诗集》:一个心灵中充满自负又充满悲哀的陈寅恪,也许更真实.葛兆光.新快报,2013-03-12.
110. 周一良评《陈寅恪诗集》:陈寅恪毕生信念,就是为人三纲六纪和治学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周一良.新快报,2013-03-12.
111. 常思陈寅恪.唐宝民.湄州日报,2013-03-13.
112. 五石斋日记读抄之五.安迪.江海晚报,2013-03-14.
113. 陈寅恪给孩子起名用心良苦.张运华.江门日报,2013-03-17.
114. 五石斋日记读抄之六.安迪.江海晚报,2013-03-21.
115. 陈寅恪出对联“孙行者”——一半清华考生交白卷.宁文.济南日报,2013-03-26.
116. 陈寅恪的老问题.宋希于.都市快报,2013-04-03.
117. 陈寅恪解“瑟瑟”.谢泳.上海文汇报,2013-04-05.又见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18. 竺可桢与陈寅恪:曾经同班同桌.佚名.文汇读书周报,2013-04-05.
119. 南昌崝庐:陈寅恪家族隐居地. 陈文秀.南昌晚报,2013-04-08.
120. 陈寅恪与藏语、西夏文的解读.刘进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4-17.
121. 陈寅恪逸事.杨辉峰.咸阳日报,2013-04-17.
122. 大师的风貌与追求.古滕客.河北日报,2013-04-19.
123. 胡文辉谈民国学术圈.黄晓峰.东方早报,2013-04-21.
124. 陈寅恪为何不满华罗庚?.欧阳春艳.长江日报,2013-04-26.后收入《晚报文萃》,2013年15期.
125. 竺可桢与陈寅恪的交往细节.宗亮.中华读书报,2013-05-08.
126. 试释陈诗《赠吴雨僧》中之“讵公”.谢泳.中华读书报,2013-05-08.
127. 竺可桢与陈寅恪不同的造型与相近的内核.雪堂.新京报,2013-05-11.
128. 陈寅恪曾对华罗庚不满.春艳.济南日报,2013-05-14.
129. 曾被遗忘的国学大师陈寅恪.高鹏.检察日报,2013-05-17.
130. 书生金应熙.仇鹿鸣.东方早报,2013-05-19.
131. 竺可桢笔下陈寅恪.段慧群.京郊日报,2013-05-20.
132. 身瘦而面长:陈寅恪的女性审美观.史飞翔.阳江晚报,2013-05-23.
133. 陈寅恪与学生.谢泳.中华读书报,2013-05-29.
134. 展卷讽诵,如晤故人:从《陈寅恪书信集》看闻宥与陈寅恪交往.梁潇.松江报,2013-05-30.
135. 竺可桢与陈寅恪的交往.存磊.深圳特区报,2013-05-31.
136. 梁启超与陈寅恪.张京华.中华读书报,2013-06-05.
137. 当陈寅恪成为历史.陈国华.北京青年报,2013-06-07.
138. 陈寅恪的坐标在哪里.陈国华.北京青年报,2013-06-07.
139. 九江学院积极开展陈寅恪学术研究.冯健,张胜强.九江日报,2013-06-08.
140. 再说陈诗《经史》.谢泳.东方早报,2013-06-09.
141. 竺可桢与陈寅恪的交谊往还. 遆存磊.信息时报,2013-06-09.
142. 竺可桢与陈寅恪的交情. 遆存磊.河北青年报,2013-07-08.
143. “义宁心史解人难”.胡文辉.东方早报,2013-06-16.
144. 两岸专家研讨陈寅恪学术成就.胡晓军,冯健.光明日报,2013-06-17.
145. 九江学院“松门别墅”落成以陈寅恪故居为原型仿建.吕敏.浔阳晚报,2013-06-19.
146. 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学院举行.储义.九江日报,2013-06-20.
147. 半个故人陈寅恪. 寿鸥迎.绍兴日报,2013-06-27.
148. 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练炼,冯健,张胜强.江西日报,2013-06-27.
149. 陈寅恪批评王云五.谢泳.上海文汇报,2013-07-05.
150. 从钱钟书蔑视陈寅恪说开去.关捷.沈阳日报,2013-07-07.
151. 陈凡与香港《大公报·艺林》始末.祝淳翔.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3-07-07.
152. 陈寅恪:有的人死了.佚名.都市消费晨报,2013-07-11.
153. “陈寅恪讨论”持续二十年. 佚名.都市消费晨报,2013-07-11.
154. 陈寅恪与爱妻的人生风雨情.张帮俊.牛城晚报,2013-07-11.
155. 重温陈寅恪,寻找丢失的耻感.黄波.南方都市报,2013-07-14.
156. 关于陈寅恪的几位德国师友.高山杉.南方都市报,2013-07-14.
157. 将陈寅恪偶像化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著名学者林贤治.何晶,李虹霖.羊城晚报,2013-07-14.
158. 岭南故纸寒香.易大经.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3-07-14.
159. “发现”陈寅恪.高远致.第一财经日报,2013-07-17.
160. 陈寅恪的“呵呵”.安迪.深圳商报,2013-07-17.
161. 康生报复陈寅恪.陆键东.老年生活报,2013-07-17.
162. 陈寅恪的室名.谢泳.文汇读书周报,2013-07-19.
163. 再见陈寅恪.佚名.新京报,2013-07-20.
164. 陈寅恪是怎样炼成的?——陈寅恪的学术“前世”与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 伯樵.新京报,2013-07-20.
165. 陈怀宇:我的研究和陈寅恪热没多大关系.邓玲玲.新京报,2013-07-20.
166. 陈寅恪热潮卷土重来?.邓玲玲.新京报,2013-07-20.
167. 陈凡不曾寄食品给陈寅恪.宗亮.东方早报,2013-07-21.
168. 陈寅恪“恪”的读音是方言转换的结果.杨逢冰.新民晚报,2013-07-21.
169. 陈寅恪的温情与忧愁——读《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韦森兴.南方法治报,2013-07-22.
170. 将陈寅恪由“神”还原为人.涂启智.中华读书报,2013-07-24.
171. 陈寅恪该当祛魅.胡萍.深圳商报,2013-07-24.
172. 在西方学术世界发现陈寅恪.宗亮.中华读书报,2013-07-24.
173. 《陈寅恪的最后20年》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黄波.承德晚报,2013-07-25。
174. 为何“陈寅恪热”持续不断——陈寅恪晚年诗答客问.谢泳,高致远.中华读书报, 2013-07-31.
175. 陈寅恪:摆脱俗谛.卢德坤.都市快报,2013-08-07.
176. 陈寅恪与湛江的一段缘.李辉.湛江日报,2013-08-13.
177. 陈寅恪的后世有缘人.陈祖芬.中国文化报,2013-08-14.
 
 

2014年

1. 陈寅恪与傅斯年(修订本).岳南.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
2. 陈寅恪史事索隐.刘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
3. 陈寅恪学术研究(2013).郑翔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4. 陈寅恪研究:新史料与新问题.郭长城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
5. 陈寅恪的学说.刘梦溪.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6. 中西学术名篇精读:陈寅恪卷.蔡鸿生等导读.北京:中西书局,2014年.
7. 20世纪诗学考据学之研究:以岑仲勉、陈寅恪为中心.项念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
8. 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吴学昭.北京:三联书店,2014.
9. 陈寅恪与柳如是.徐迅.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
10. 守望:陈寅恪往事.吴定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1.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书: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寅恪.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12.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探微.孙俐.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13. 论陈寅恪的文学阐释学.陈姝妤.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14. 情怀与学术的共鸣:余英时为何钟爱陈寅恪.李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15. 陈寅恪与钢和泰学术交谊注记.王启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期.
16. 陈寅恪治学方法对文学史研究的启示.孙俐.华中学术,2014年1期.
17. 陈寅恪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理论特征.徐国利、李天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期.
18. 相反相成:陈寅恪对立统一的历史文化观发微.张深溪、罗福惠.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期.
19. 论陈寅恪文史研究以“中唐”为中心的原因.赵耀锋.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期.
20.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陈寅恪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李蕴慧、何晓芳.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4期.
21. 中体西用观的嬗变:从孙家鼐到陈寅恪.许彬.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5期.
22. 陈寅恪的汉藏语系语言比较研究观.木仕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4期.
23.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章补论.王学军.孔子研究,2014年2期.
24. 陈寅恪的“理性”、“自由”和历史教学.徐卫红.教育史研究,2014年3期.
25. 陈寅恪抗战期间与云南的缘分.杨立德.抗战文化研究(第八辑),2014年.
26. 陈寅恪佚文两则订正拾遗.李国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期.
27.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诗笺证稿.刘季伦.东岳论丛,2014年5期.
28. 作为史家的王瑶与陈寅恪学术路径之交集蠡测.仲济强.云梦学刊,2014年6期.
29. 陈寅恪寒柳诗的古典今典分析.瞿子栋.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5期.
30. 陈寅恪治史方法中的西方史学理论背景.宋健.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期.
31. 华夏人文学术之现代重建:陈寅恪先生人生志业考论.乔福锦.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期.
32. 吴宓、陈寅恪与胡适、傅斯年之关系:以《吴宓日记》为中心的考察.翁有为.史学月刊,2014年11期.
33. 落花之咏:陈宝琛王国维吴宓陈寅恪之心灵诗学.胡晓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期.
34. 蒋廷黻与杨树达的“过节”:兼及陈寅恪.刘超.书屋,2014年8期.
35. 《读哀江南赋》和《琵琶引》所代表的诗学范式:兼论陈寅恪与钱钟书诗学范式之差异.杨坤、王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3期.
36. 蔡伸德的学术立场与人物品藻:兼及他的《陈寅恪论》.李起敏.人民音乐,2014年7期.
37. 自由观念的中国面孔:论陈寅恪、吴昌硕对陶渊明的思想认祖.夏中义.探索与争鸣,2014年8期.
38.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涛.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1期.
39. 陈寅恪的1958年.吴定宇.粤海风,2014年2期.
40. 陈寅恪的幽默.李兴濂.各界,2014年2期.
41. 陈寅恪的婚姻.史飞翔.各界,2014年12期.
42. 师者陈寅恪.崔鹤同.内蒙古教育,2014年1期.
43. 小议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刘爱华.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31期.
44. 陈寅恪与浦江清.廖太燕.书屋,2014年9期.
45. 陈寅恪讲日语.陈丹青.学习之友,2014年12期.
46. 陈寅恪晚年三“知己”.张峪铭.文史博览,2014年9期.
47. 陈寅恪的读书之道.张光茫.课外阅读,2014年22期.
48. 康生与陈寅恪二题.宋希於等.读书文摘,2014年12期.
49. 陈寅恪先生身后事.吴定宇.粤海风,2014年3期.
50. 陈寅恪出的怪题.赖晨.幸福(悦读),2014年10期.
51. 陈寅恪与弟子程曦.宗亮.中华活页文选,2014年6期.
52. 陈寅恪与《儿女英雄传》.谢泳.江淮文史,2014年4期.
53. 剧变时代的陈寅恪.曾琳.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13期.
54. 对陈寅恪的另类尊重.宝民.文史月刊,2014年11期.
55. 季羡林与陈寅恪的交往.宝民.人生与伴侣,2014年10期.
56. 1949年,陈寅恪的选择.张求会.中外书摘,2014年5期.
57. 陈寅恪与《学衡》杂志的关系.朱猛.求知导刊,2014年10期.
58. 陈寅恪的学问为何有力量.刘梦溪.各界,2014年9期;又见山西青年,2014年 10期;杂文月刊,2014年5期;书摘,2014年12期.
59. 陈寅恪的读书治学与阅读指导.胡述亚.文史博览,2014年2期.
60. 陈寅恪誓志不做汉奸.赖晨.文史月刊,2014年7期.
61. 陈寅恪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鲁先圣.老年世界,2014年3期.
62.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默秋.高中生之友,2014年4期.
63. 陈寅恪历史隐喻诗学探析.胡继华.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6期.
64. 教授们对陈寅恪的敬重.唐宝民.文史月刊,2014年5期.
65. 陈寅恪先生遗札两通笺释.刘经富.书品,2014年3期.
66. 解读陈寅恪:当代学界的新视野.王慎.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11期.
67. 西南联大里的偶像级人物:陈寅恪.鲁先圣.中国老年,2014年7期.
68. 陈寅恪和吴宓:暮年一晤,生离死别.陈思呈.传奇故事,2014年12期.
69. 新发现陈寅恪致董作宾的代笔信.季凯.收藏,2014年10期.
70. 陈寅恪1949年去留问题再探讨.崔岩.史学月刊,2014年7期.
71. 陈寅恪致陈垣的“敬求教正” .臧伟强.收藏,2014年1期.
72. 陈寅恪侄孙陈贻竹向本刊讲述:陈寅恪不愿做文化偶像.毛予菲.环球人物,2014年34期.
73. 竺可桢与陈寅恪的情谊.谢欢.书屋,2014年3期.
74. 从《柳如是别传》看陈寅恪的治学方法.赵艳红.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20期.
75. 陈寅恪自由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耿文娟、刘欢.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 2期.
76. 最是文人不自由:读陈寅恪晚年诗有感.李达.大众文艺,2014年6期.
77. 钱锺书看徐志摩、郭沫若、陈寅恪.谢泳.书摘,2014年7期;又见读书文摘,2014年11期.
78. 读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有感.赵晓龙.金田,2014年8期.
79. 陈寅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杨萍.八小时以外,2014年1期.
80. 为陈寅恪先生辩诬.李文熹.黄河文学,2014年10期.
81. 陈寅恪先生到底懂多少种外语? .王庆.文史知识 ,2014年11期.
82. 陈寅恪《咏红豆》诗的古典与今典.马瑜理.名作欣赏,2014年32期.
83.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散记.孟少博.才智,2014年32期.
84. 旷代的忧伤:鲁迅与陈寅恪的风骨.王涛.杂文月刊,2014年9期.
 
85. 陈寅恪:一生负气成今日,独为神州惜大儒.讲台上的民国.刘超.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86. 批评方法与中学西进:兼论晚期梁启超、晚期陈寅恪.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美)王德威.三联书店,2014年.
87. 回忆陈寅恪先生.季羡林散文.季羡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88. 女儿忆陈寅恪:一代学人心灵史.中大童缘(往事篇).蔡宗周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
89. 你有资格当陈寅恪的粉丝吗?人文蓝典(2版).高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90. 陈寅恪对古文运动政治文化意义的全面提升.南宋“浙学”与传统散文的因革流变.闵泽平.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
91. 陈寅恪:豪门里走出的书呆子.鲁迅的圈子.陶方宣、桂严.东方出版社,2014年.
92. 陈寅恪:坚守传统家庭礼节.清华名人的人生智慧.陈凤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93. 闲不住的陈寅恪.清华名人的人生智慧.陈凤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94. 陈寅恪: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逆袭民国:最后的士.吴松林.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
95. “独为神州惜大儒”:胡适与陈寅恪.理直气壮:胡适的交游.魏邦良.人民出版社,2014年.
96. 陈寅恪:通化通识人文大师.人文理想.弓少星.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年.
97. “海贼”与陈寅恪所论“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秦汉称谓研究.王子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98. 陈垣、陈寅恪学术比较.民国史家与史学(1912—1949).陈勇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
99. 在陈寅恪祖居里写出的陈寅恪家世.夸夸其谈.高星.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
100. 陈垣、陈寅恪对史料的认识和运用.史料五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101. 陈寅恪逸事.追影:真名士自风流.史飞翔.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102. 大龄青年陈寅恪.追影:真名士自风流.史飞翔.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103. 试析陈寅恪《武曌与佛教》.武则天与广元.王双怀、梁咏涛编.文物出版社,2014年.
104. 陈寅恪家族:文化标本,悲欣交集.《名人传记》精华本•世家.名人传记编辑部.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105. 从“陈寅恪”和“贾平凹”的读音谈语音规范.现代汉语本体与应用探索.尹海良、丁建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106. 陈寅恪南下岭表初期的行止问题.辛亥革命与海峡两岸关系研究:第三届海峡两岸关系史与台湾史学术研讨会文集.朱书刚、孙进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107. 周一良与陈寅恪的师生恩怨.《名人传记》精华本•揭秘.名人传记编辑部.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108. 陈寅恪先生对缪钺先生的学术影响.缪钺先生编年事辑.缪元朗.中华书局,2014年.
109. 师门教泽编.蔡鸿生史学文编.蔡鸿生.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110. 陈寅恪晚年诗中的人事(谢泳).人文国际(第8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
111.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且借纸遁.葛兆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112. 陈氏家族:追寻百年的独立与自由.家族.南方人物周刊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4年.
113.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大师的青涩年代.武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4年.
114. 陈寅恪(1890—1969).民国人物小传(第1册).刘绍唐.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115. 陈寅恪:堪比生命的自由精神.“我们的价值观”十二讲.广东省文明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
116. 科学与人文接力解决陈寅恪难题.智能科学研究前沿.赵川.科学出版社,2014年.
117. 王焱:陈寅恪政治史研究发微.现代中国思想史论.许纪霖编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118. 陈寅恪:无冕之师;陈寅恪:永远目光如炬.民国大先生.史飞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
 
119. 陈寅恪先生遗札两通笺释.刘经富.中华读书报,2014-01-01.
120. 读不进的陈寅恪.方柏林.羊城晚报,2014-01-09.
121. 陈寅恪魂归庐山(上).李辉.南方都市报,2014-01-14.
122. 陈寅恪佚函中的杨樾亭.周言.中华读书报,2014-01-15.
123. 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最是文人不自由”、“也同欢乐也同愁”、“读史早知今日事”.舒瑜.宝安日报,2014-01-17.
124. 陈寅恪魂归庐山(下).李辉.南方都市报,2014-01-21.
125. 国学大师陈寅恪避难广州湾.谢清科.湛江日报,2014-01-22.
126. 我不读陈寅恪.方柏林.株洲日报,2014-01-28.
127. 说不尽的陈寅恪: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杨亚爽.保定晚报,2014-01-30.
128. 陈寅恪晚年三知己.张峪铭.江淮时报,2014-02-18.
129. 当我们在谈论陈寅恪时,我们是在谈论什么.宋旭景.中华读书报,2014-02-19.
130. 陈寅恪与王国维的交往.唐宝民.都市时报.2014-02-20.
131. 陈寅恪的学问有多深?.唐宝民.宿迁日报,2014-02-23.
132. 谁解陈寅恪此谜.谢泳.上海文汇报,2014-02-25.
133. 胡适对陈寅恪的爱护.唐宝民.黄山日报,2014-02-26.又见闽南日报,2014-05-22.
134. 曾昭燏与陈寅恪.宋希於.晶报,2014-03-01.
135. 说不尽的陈寅恪.周言.晶报,2014-03-01.
136. 陈寅恪:“专于史学,于文学无所解”.范旭仑.东方早报,2014-03-02.
137.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刘梦溪.中华读书报,2014-03-05.又见北京日报,2014-03-31.潍坊日报,2014-04-04等.
138. 陈寅恪遗札中的“心安先生”.宗亮.中华读书报,2014-03-12.
139. 陈寅恪与胡芝风.钱勤发.新民晚报,2014-03-14.
140. 解读晚年陈寅恪.梁美琪、阮剑超.新快报,2014-04-07.
141. 陈寅恪课堂上的风采.唐宝民.每日新报,2014-05-04.
142. 陈寅恪和“他的乡民”.游静.江西日报, 2014-05-09.
143. 吴宓与陈寅恪相交四十年的友谊.鲁先圣.深圳特区报,2014-05-17.
144. 试析陈寅恪的法语谜.李思源.上海文汇报,2014-05-20.
145. 陈寅恪找位置.张珠容.恩施日报,2014-05-30.
146. 季羡林与陈寅恪的交往.唐宝民.人民政协报,2014-06-05.
147. 罗孚、陈寅恪及其他.宗亮.东方早报,2014-06-08.
148. 也谈所谓“陈寅恪字谜”.高山杉.上海文汇报,2014-06-10.
149. 陈寅恪读书之道.张光芒.烟台晚报,2014-06-13.
150. 从陈寅恪的名字说开去.张钰格.四平日报,2014-06-17.
151. 陈三立与陈寅恪的庐山缘.陈祖芬.江西日报,2014-06-20.
152. 陈寅恪不做“官二代”.胡一峰.科技日报,2014-06-21.
153. 陈寅恪出的高考怪题.赖晨.人民政协报,2014-06-26.
154. 中大陈寅恪故居.贝叶.南方都市报,2014-07-03.
155. 陈寅恪怎么考语文.胡一峰.科技日报,2014-07-05.
156. 陈寅恪:追求“独立”“自由”之精神风骨.叶长文.晶报,2014-07-09.
157. 五校合一的华西坝:陈寅恪与“老川大”的特殊情缘.阿贵.华西都市报,2014-07-12.
158. 陈寅恪:拖家带口爬窗上车.于建勇.青岛日报,2014-07-15.
159. 细节陈寅恪.路来森.云南日报,2014-07-19.
160. 一则批判陈寅恪的消息.谢泳.社会科学报,2014-07-24.
161. 在陈寅恪老师身边的日子.刘泉生.汴梁晚报,2014-08-23.
162. 陈寅恪的一封佚信.周言.中华读书报,2014-08-27.
163. 害怕成家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史媛媛.九华晨刊.2014-09-12.
164. 吴宓与陈寅恪的情谊.杨富波.科技日报,2014-09-13.
165. 陈寅恪和他的晚年诗.树红霞.福建日报,2014-09-16.
166. 吴宓与陈寅恪的清华交往.史飞翔.阳江日报,2014-09-24.
167. 陈寅恪“托付”蒋天枢.崔鹤同.人民政协报,2014-10-09.
168. 陈寅恪家族的“优美门风”.刘梦溪.海南日报,2014-10-09;又见渤海早报,2014-10-17.
169. 吴宓与陈寅恪(1).吴学昭.新民晚报,2014-10-12.
170. 吴宓与陈寅恪(2).吴学昭.新民晚报,2014-10-13.
171. 文化遗民陈寅恪.林贤治.阳江日报,2014-10-28.
172. “陈寅恪是我的灯塔”.祝羚.深圳都市报,2014-10-28.
173. 书痴陈寅恪.刘占青.图书馆报,2014-10-31.
174. 陈寅恪:知识分子的楷模.张忆文.中国科学报,2014-11-07.
175. 陈寅恪的风骨与智识分子的探寻.黄家章.深圳特区报,2014-11-13.
176. 新发现的陈寅恪佚札考.张求会.南方都市报,2014-11-13.
177. 陈寅恪与唐筼传奇姻缘.淮海晚报,2014-11-16.
178. 季羡林与陈寅恪.渝文.邵阳日报,2014-11-18.
179. 陈寅恪钱锺书诗同用一典八例.谢泳.南方都市报,2014-11-23.
180. 陈寅恪学说的精神维度.刘梦溪.人民政协报,2014-11-24.
181. 陈寅恪“听书”.毛本栋.河南工人报,2014-11-27.
182. 陈寅恪造语高妙.谢泳.今晚报,2014-11-29.
183. 陈寅恪授课广益大学舍.戚亚男.成都日报,2014-12-20.
 

2015年

1. 陈寅恪评传(2版).汪荣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
2. 陈寅恪集(第三版).陈寅恪.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
3. 陈寅恪讲国学.季风编.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
4. 《陈寅恪诗笺释》读后管见.方铭.书屋,2015年第10期.
5.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刘梦溪.书摘,2015年第10期.
6. 陈寅恪的眼睛.史飞翔.祝您健康,2015年第10期.
7. 沉稳叙事 人史互证——读吴定宇《守望:陈寅恪往事》 胡梅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
8. 陈寅恪的独特择偶观.本刊编辑部.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5年第11期.
9. 陈寅恪和唐篑:因为那是你,我愿生死相随.梅小西.各界,2015年第11期.
10. 陈寅恪学术研究思想浅析.贾宁杰.教育艺术,2015年第11期.
11. 陈寅恪在沦陷时期的香港.吴定宇.百年潮,2015年第11期.
12. 陈氏家风对陈寅恪家族的影响.孙洁.智富时代,2015年第12期.
13. 陈寅恪的弟弟也曾是“伪装者”.刘玉琪.文史博览,2015年第12期.
14. 陈寅恪之独立自由精神浅论.王靖玮.黑龙江史志,2015年第12期.
15. 刍议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赵玫.环球人文地理,2015年第12期.
16. 回忆陈寅恪先生.季羡林.书摘,2015年第12期.
17. 陈寅恪影射梁启超.钱景亮.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14期.
18. 士的坚守与族的眷恋: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有感.司晓明.青春岁月,2015年第16期.
19. 陈寅恪不愿做文化偶像.毛予菲.政府法制,2015年第18期.
20.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范式探析.郭士礼.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1. 陈寅恪与鲁迅的同窗之谊.陶方宣,桂严.书摘,2015年 第1期.
22. 佛经翻译史三题:读陈寅恪《金明馆丛稿》札记.潘文国.外语与翻译,2015年第1期.
23. 黑暗中散发的光芒 陈寅恪在成都.浦顿.看历史,2015年 第1期.
24. 黄萱:陈寅恪最得力的助手.本刊.福建人,2015年第1期.
25. 季羡林与陈寅恪.王贞虎.青年教师,2015年第1期.
26. 世缘与学缘的叠合:论程千帆和陈寅恪的家族渊源及学术因缘.廖太燕.近代史学刊,2015年第1期.
27. 述陈寅恪先生批读《韩翰林集评注》.陈尚君.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期.
28. 陈寅恪香港遇险记.岳南.百家讲坛,2015年第21期.
29. 陈寅恪和唐贳的字中缘.鲁先圣.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22期.
30. 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文史独留两青峰.畅钟.新经济,2015年第25期.
31. 陈寅恪、贺麟论“三纲”的现代意义及其反思.吴根友.孔子研究,2015年第2期.
32. 陈寅恪、钱钟书诗同用一典八例.谢泳.书屋,2015年第2期.
33. 陈寅恪:私信背后的性灵.游宇明.醒狮国学,2015年第2期.
34. 陈寅恪当表吃西餐.张运华.文史博览,2015年第2期.
35. 陈寅恪的文艺美学思想.郭士礼.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36. 法律史学史视域下的陈寅恪隋唐刑律制度研究.张雷.史学月刊,2015年第2期.
37. 教界与学界《太平经》研究之比较:以陈撄宁与汤用彤、陈寅恪为中心.赵建永.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2期.
38. 九十年代的陈寅恪想象——从《读书》到《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王小惠.小说评论,2015年第2期.
39. 现当代陈寅恪研究鸟瞰.李勤合.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40. 陈寅恪的中国小说.谢泳.新地文学,2015年第31期.
41. 陈寅恪的两次“书劫”.本刊编辑部.华夏关注,2015年第32期.
42. 钱钟书曾讽陈寅恪为“书呆子”.本刊编辑部.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5年 34期.
43. 略论陈寅恪《论再生缘》的叙述框架.孔锐锐.名作欣赏,2015年第35期.
44. 《陈寅恪的学说》后记.刘梦溪.云梦学刊,2015年第3期.
45. 陈寅恪的文史之学:从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入学试题谈起.陆扬.文史哲,2015年第3期.
46. 陈寅恪影响研究探析:论《<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孙玲玲.学语文,2015年第3期.
47. 读陈寅恪《韦庄〈秦妇吟〉校笺》札记.姜红霞.铜仁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48. 读陈寅恪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有感.王祯.上海后勤,2015年第3期.
49. 浅析陈寅恪与费正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洪注鑫.黑龙江史志,2015年第3期.
50. “四等爱情”:陈寅恪与唐筼.施立松.现代阅读,2015年 第4期.
51. 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疏证.陈怀宇.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4期.
52. 陈寅恪先生致古典文学出版社书信辑注.高克勤.中华文史论丛,2015年第4期.
53. “诗史互证”研究方法初探:以陈寅恪《读<莺莺传>》为例.康馨.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54. 陈寅恪的教育思想探析.潘云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55. 陈寅恪与故宫.肖伊绯.紫禁城,2015年第5期..
56. 传统与现代二元教育对现代史学大师成长的影响--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例.张辉.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5期.
57. 从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诗文谈起.唐文明.读书,2015年第5期.
58. 刘浦江:如今难遇陈寅恪.本刊编辑部.检察风云,2015年第5期.
59. 预流的学问:重返学术史看陈寅恪的意义.葛兆光.文史哲,2015年第5期.
60. 陈寅恪不吃日本人送的面粉.李兴濂.文史博览,2015年第6期.
61. 陈寅恪坚守讲台的盲人“教书匠”.魏宁.师资建设,2015年第6期.
62. 陈寅恪民族文学研究述评.龙成松.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6期.
63. 陈寅恪与清华国学研究院.荆竹.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5年 第6期.
64. 陈寅恪中古史研究方法于清初文史研究之启示.米彦青,马丽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65. 教学艺术大师:被遮蔽的陈寅恪“肖像”.王喜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66. 鲁迅的魏晋文学研究及与刘师培、陈寅恪相关研究之比较.刘克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67. 论陈寅恪的抗战思想.杜红箭.青年作家,2015年第6期.
68. 诗囚涅架与思想史接力:兼及叶元章《九廻肠集》与《陈寅恪诗集》之比较.夏中义.南方文坛,2015年第6期.
69. 陈寅恪:教授中的教授.燕崽.当代工人,2015年第7期.
70. 陈寅恪历史学研究中“多重证据法”的运用与发展.肖艳.当代音乐,2015年第7期.
71. 陈寅恪与石泉.廖太燕.书屋,2015年第7期.
72. 历史学家陈寅恪在翻译领域研究成果摭谈.邹灿,向敏.兰台世界,2015年第7期.
73. 钱锺书与陈寅恪的异同.刘梦溪.北京观察,2015年第7期.
74. 陈寅恪不穿洋装.杨柳.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8期.
75. 陈寅恪其实也幽默.吴先进.百家讲坛,2015年第8期.
76. 陈寅恪最后20年的心路历程.钱之俊.各界,2015年 第8期.
77. 从国学大师的学术成长生涯看新时期拔尖人才培养——以陈寅恪和胡适为例.潘云成.教育探索,2015年第8期.
78. 知人论世,清通简:要读《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李彬.新闻爱好者,2015年 第8期.
79. 陈寅恪为何从不提同窗鲁迅.陶方宣,桂严.文史博览,2015年第9期
80. 《嶺南學報》小史述略:兼論陳寅恪與《嶺南學報》.黄湛 .岭南学报,2015年第1期.
81. 陈寅恪的蓝包袱和黄包袱.民国年间那人那事.傅国涌.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
82. 王国维陈寅恪“气类忘年”.现代学人的信仰.刘梦溪.商务印书馆,2015年.
83. 陈寅恪的“哀伤”与“记忆”.现代学人的信仰.刘梦溪.商务印书馆,2015年.
84. 陈寅恪是一位贵族史家.现代学人的信仰.刘梦溪.商务印书馆,2015年.
85. 晚年的陈寅恪与吴宓.现代学人的信仰.刘梦溪.商务印书馆,2015年.
86. 钱锺书与陈寅恪的异同.现代学人的信仰.刘梦溪.商务印书馆,2015年.
87.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大师与传统.刘梦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88. 陈寅恪与现代性.大师与传统.刘梦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89. 史学的艺术之境.大师与传统.刘梦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90. 陈寅恪的为学境界和人格精神.大师与传统.刘梦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91. 陈寅恪家族的“优美门风” .大师与传统.刘梦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92. 陈寅恪为何不就历史第二所所长.大师与传统.刘梦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93. 关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大师与传统.刘梦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94. 王国维、陈寅恪与吴宓.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刘梦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
95. 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刘梦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
96. 陈寅恪的阐释学.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刘梦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
97. 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刘梦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
98.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序.序跋集.王树英.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
99. 我看陈寅恪现象.史迹记踪.葛剑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
100. 傲骨嶙峋陈寅恪.文化名人抗战实录:教授的傲骨.柳建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101. 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现代文学的细节.谢泳.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
102. 陈寅恪与《儿女英雄传》.现代文学的细节.谢泳.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
103. 陈寅恪与中国小说.现代文学的细节.谢泳.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
 
104. 陈寅恪之后的中古史大家.高远.南方都市报,2015-01-13.
105. 陈寅恪《解嘲》中的“种花农”.谢泳.东方早报, 2015-01-18.
106. 国学大师陈寅恪读书记.刘占青.华西都市报,2015-01-23.
107. 陈寅恪晚年诗中的人事.谢泳.今晚报,2015-01-23.
108. 老报纸里解读陈寅恪.廖太燕.中华读书报,2015-01-28.
109. 为陈寅恪一路飞奔.郑慧.现代快报,2015-02-02.
110. 陈寅恪的迷惘.石厉.中华读书报,2015-02-04.
111. 也谈陈寅恪的择偶观.肖伊绯.北京晨报,2015-02-25.
112. 陈寅恪的两次“书劫”.唐宝民.湖南工人报,2015-02-27.又见于阳江日报.
113. 陈寅恪是怎样上课的.史飞翔.四川政协报,2015-03-17.
114. 陈寅恪为何“不以华罗庚为然”.张荣明.北京娱乐信报,2015-03-27.
115. 陈寅恪的课堂风采.唐宝民.江淮时报,2015-03-31.
116. 新见陈寅恪佚札释读.张求会.南方都市报,2015-03-31.
117. 陈寅恪钱锺书诗同用一典八例.谢泳.中华读书报,2015-04-08.
118. 陈寅恪的“俗谛”.高福生.深圳特区报,2015-04-09.
119. 陈寅恪倨见权贵.罗日荣.新消息报,2015-04-13.
120. 吴宓日记里的陈寅恪的情爱观.古滕客.人民政协报,2015-04-23.
121. 陈寅恪的两次“书劫”.唐宝民.图书馆报,2015-04-24.
122. 陈寅恪申请奖励金逸事.胡宗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4-27.
123. 陈寅恪致傅斯年信札亮相.杨逸,李谷雨.南方日报,2015-04-30.
124. 陈寅恪上课.史飞翔.人民政协报,2015-05-07.
125. 陈寅恪的“历史预言”.王培军.上海文汇报,2015-05-07.
126. 陈寅恪诗喜用《哀江南赋》语词.谢泳.东方早报,2015-05-10.
127. 陈寅恪为何特别关注冯沅君?.林建刚.南方都市报,2015-05-24.
128. 顾颉刚与陈寅恪的交往:从顾颉刚日记说起.余辉.南方都市报,2015-05-27.
129. 钱锺书与陈寅恪.刘梦溪.中华读书报,2015-05-27.
130. 吴宓与陈寅恪的清华交往.史飞翔.四川政协报,2015-06-06.
131. 邓之诚歪解陈寅恪.张旭东.东方早报,2015-06-07.
132. 钱钟书与陈寅恪的同与不同.刘梦溪.文学报,2015-06-11.
133. 陈寅恪卖书换煤.程贤钧.迪庆日报,2015-06-13.
134. 黄永年的“陈寅恪情结”.李怀宇.羊城晚报,2015-07-05.
135. 陈寅恪的另一位老师.叶兆言.半岛晨报,2015-07-18.
136. 陈寅恪卖书(上).安迪.深圳商报,2015-07-19.
137. 陈寅恪用钱牧斋语.张旭东.东方早报,2015-07-19.
138. 陈寅恪卖书(下).安迪.深圳商报,2015-07-26.
139. 陈寅恪为何少谈鲁迅?.陶方宣.桂林晚报,2015-08-02.
140. 1947年:陈寅恪卖书与买书.肖伊绯.人民政协报,2015-08-13.
141. 刘梦溪:马一浮、陈寅恪与20世纪中国学术.黄茜.南方都市报,2015-08-23.
142. 回忆恩师吴玉如、容庚、陈寅恪、龙榆生先生.林缦华.上海文汇报,2015-08-28.
143. 陈寅恪与陈垣.董改正.海南日报,2015-08-31.
144. 陈寅恪的顾虑.张培胜.每日新报,2015-09-17.
145. 在陈寅恪故居体悟治学.郝俊.文摘报,2015-09-19.
146. 季羡林:影响我最大的是陈寅恪.李宁.城市快报,2015-09-22.
147. 重读《陈寅恪诗集》.肖复兴.新民晚报,2015-09-30.
148. 陈寅恪对中医的看法.谢泳.今晚报,2015-10-10.
149. 关于陈寅恪三则.王培军.南方都市报,2015-10-11.
150. 陈寅恪在桂林当教授.刘铁群.桂林晚报,2015-10-11.
151. 有关《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一书的几点商榷.高山杉.松原日报,2015-10-15.
152. 陈寅恪的学问为何有力量.刘梦溪.天津日报,2015-10-19.
153. 陈寅恪读书.柯玉升.黄石日报,2015-10-31.
154. 陈寅恪晚年二事正误.江励夫.南方都市报,2015-11-05.
155. 态度与方法:谁是陈寅恪看得上的教授.胡一峰.科技日报,2015-11-07.
156. 陈寅恪未入集的一封信.谢泳.东方早报,2015-11-08.
157. 陈寅恪的抗战遗事.肖伊绯.中国商报,2015-11-12.
158. 傅斯年与陈寅恪.罗红芬.石家庄日报,2015-11-13.
159. 重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黄正林.南方都市报,2015-12-08.
160. 释陈寅恪遗札兼述其蒙元史研究.刘经富.中华读书报,2015-12-30.
 

作者索引
 

上一篇:盘古神话文献研究分类及其说明

下一篇:第五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选题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