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里仁漫谈  >  第五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选题启示

第五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选题启示

2017-07-27
第五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选题启示
 
 经典研读
《貞觀政要》所隱含的史學問題
《唐會要》研究二題
司馬光《資治通鑒目錄》各卷進呈時間小考
《舊唐書·地理志》的斷限與史源
《宋書·州郡志》與史料所見劉宋封國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的王肅
 
宗教关注
艾娜克(Mes Aynak)佛教浮雕中的觀念和政治
再論唐玄宗設立開元官寺的兩種記載及其關係
梁陳之際建康的僧侶與寺院
奔走於都市山林之間:天台宗形成史論之二
敦煌疑偽經《佛說五百梵志經》及其相關問題考
從三官書到投龍簡——道教的成仙初階思想
 
军事变动
甘肅莊浪縣出土隋銅虎符再考察
兩漢禁衛卿校組織與制度綜述稿
中晚唐中央政局部署與禁衛軍的鹵簿護駕——以皇帝入蜀為中心
中唐關中防秋諸軍駐防考
安南都護府對所屬羈縻州的管控與唐代南疆治理
 趙取中山與“代道大通”
 
政治管控
東漢地方長官與屬吏間君臣關係的形成
新出《李寬墓碑》與唐初政局
“信史”背後——以武后對歷史書寫的政治操控為中心
關於唐代冊書一些推論——以《命武承嗣文昌左相封魏王冊書》為中心
唐宋之際政治區例證——湖南政治區
唐十道遣使續議——天授至景龍
遷都就嵩:寇謙之對嵩嶽之經營與孝文帝遷都考略
南朝“啟”體初探
 “汉魏故事”考
辭章之學與南朝的士人楷模
 
种姓家族
鐵勒諸部的回紇化進程和回紇九姓的認同變遷
中國古代王朝政治博弈中的華夷之辨芻議
胡毋、毋丘兩氏得姓由來與宋金時期毋氏家族的歷史想像
姓甚名誰:後唐“同姓集團”考論
家族名士群的形成:魏晉南朝士林與家族
 
经济视角
唐代黃口的著錄與入籍
關於西北漢簡所見大小石的三個問題
唐代衣冠戶再議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
五代十國南方海絲貿易研究
崔安潛墓誌所見晚唐的雕版印刷
 
祭祀丧葬
東晉哀帝隆和元年欲行“鴻洪祀”考
唐宋曆日祭祀吉日鋪注的變化與適用範圍
達克瑪——瑣羅亞斯德教葬俗的傳播與演變
敦煌社邑的喪葬納贈
後唐德妃墓誌考釋——兼論遼墓的“中朝規式”
唐代記錄南朝陵墓信息的原因
唐《嗣趙王妃竇氏墓誌并序》解讀
 
     大家都在写历史问题,但又都是现实问题的折射:
     伴随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经典研读热已经民间开始。学界站在自我研究区域进行相关经典深挖,此风会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代关切。不过,对治断代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人必读经典,从事中国史学研究的学者应走在民间前列。
    宗教问题,不只是今日中国热点问题,伴随文明的冲突,也是当今全球热点问题。中古历史时期,佛教所占篇幅最重,因此佛教研究成为中古研究的热点,也在情理之中。对儒释道三教如过于侧重一教研究,势必对三教交融渗透研究乏力。史学工作者侧重宗教现象研究,对宗教经典教义往往深入不够,以致于从事宗教学的人认为搞宗教史的都是外行在说宗教史,因此对宗教人物精神世界,即宗教要义的深入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伴随全球化推进,各强国军事争锋较力日趋严重,而历史时期的军事变动与军事管控无疑是时人较为关心的问题。研究军事史,对兵家经典解读其实提出更高的要求,完全从管控军力及变动角度研究,是无法将军事力量效能最大化的,军事思想、军事谋略、军事组织应是军事史研究重点,而其余政治与军事关系,多是内政部分。
     政治史的研究,从领导核心到高层政局,从中央到地方关系变动,内政与边疆关系等方面研究,是陈寅恪一代学者开出的路径范式。尤其就种姓家族、政治集团进行研究是重点。但政治研究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些说求真就行,但没有求善引领的求真,于国于家何益呢?中国政治拖了时代后腿,恐怕和我们多政治史研究成果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将这些成果通俗化教育民众之后,实际群众政治觉悟还不如民国了,这不能完全归罪于文革造就。
    今天经济研究史研究,不围绕丝绸之路研究,似乎是难以融入时代。而实际农业时代的经济,主要要素是土地制度和农民。虽有明珠城市贸易可圈可点,但广大农村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主流。放大贸易经济,其实也有违历史时代。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工业化日益推进的时代,历史时期的经济到底要借鉴给今天什么,也许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去找问题。
     丧葬祭祀文化,本是儒家文化的一脉,而儒家文化又是影响从中央到民间的主流。今日中国处于传统丧葬大变动时期,尤其是死后安葬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今日学者研究祭祀丧葬,依然是现实问题的折射。但礼仪制度的断裂,如何续起人们对历史的承继,促进未来更加文明,确实是一个问题。有些东西不能复古,复古效果可能是开倒车。这要求学者具有通识,否则沉浸其中,挖出来都是现实应淘汰的。
     历史到底给我们及后人什么?这确实是个问题。
    史学工作者是针对现代问题,启动历史资料作出假设性结论后给予反馈。其实学者们是不承认的。学历史是要具通识,开启今人智慧,给出大视野,大格局,让人在重温历史中反思自己及时代问题,这样吸取历史教训,不断促进今天健康发展,即所谓经世致用。当然,今天学人多受时代评价体系牵引,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尽快发表,尽快成名,因此学具通识之人越来越少,盲人摸象现象日益严重,大部分人沉于具象之中不能自拔。求真,不是史料功夫扎实就有价值,而是问题意识下的史料功夫才有价值。
    非常期待史学界能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那样的大手笔,能有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那样浓缩三百年政治的十万字论著,或者能出文学界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那样的史论结合的论著。
    看《二十世纪唐研究》,观照新世纪十七年的史学界,似乎选题没有大的变化。历史选题的精细化,本来无可厚非,万历十五年也只是拿十五年那一年说事,但它背后承载的大历史,是上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断代史研究本来也不是不好,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揭示的是中国政治史的研究范式,用其观察研究,大致可以了解其他朝代。《五百年来谁著史是文学理论家在著史,这是史学界面临的实际问题,史学界跨界走出文学家那样的成果是一种挑战。
      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兴趣,都有自己研究的兴奋点,也都有各自的学统承传,问题是诚如胡戟先生说的:今日历史学界的学问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面临这样的拷问,是应该反思了:为什么史料很容易找到了,反而学问大不如前了?期待史学界找出反证。
 

上一篇:陈寅恪研究资料目录

下一篇:消减繁枝简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