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忧思
2017-09-26
教育忧思
呼吸听心
窗外,夜渐静。对楼,有吼声。
争吵,为教育。病灶,近雷同。
烦恼,家家有。西行,妖魔阻。
自私,爱为名。不静,纷乱乘。
家国,体制病。忍辱,须自明。
捆绑,战车行。自由,苦熬成?!
生命,口中烟。岁月,伴青灯。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也许在毁掉我们民族的未来。男孩,没有了阳刚,逐渐变为唯唯诺诺的小老头;女孩,也缺少了温柔,角逐于名利场日渐庸俗。教育以知识尸体为宗,唯独失去了精神,丧失了追求真理的激情,积久的共业,以致幸福远离了千家万户。也许是我过于悲观,不过,目睹家家焦虑与时常怒吼,敢问幸福难道只等死后才到吗?
有些家长,孩子考上好一点的大学,才松了口气。只是家长未必知道孩子在大学里到底学会了什么?有些家长,觉悟早些,把孩子送出国,才松口气,至于到底在国外学到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只要是名牌,只要是学费贵的,就按市场规律来判定高下了。至于孩子是不是学到真东西了,只有父母有过一遭的,还清楚些。因此,今日教育即便真正成才的,其实也多关键在于家学。至于中学名校,很多是把家教好的孩子招去,彼此熏陶,再有老师推一把,也就成了名校了。少数幸运的孩子,遇到真的传道授业的老师,也可以突破家教局限有所提升,但是是少数。好的父母,好的老师,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只有多读书,多行善,取法乎上,才是后天成才正道。可惜现在教育环境下,读书行善的孩子很少,进天国门很窄,能去的很少。大多数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为:有一技之长,成为快乐幸福的平凡人。何必都要追求名满天下呢?这样想就不焦虑了。想争第一,那就继续焦虑吧!
看着自己和大学里科班出身的博士教授,有时读书实践的水准还不如读了几本书的民工有见识和洞察力,只因为是科班出身,有官方学历证书,有体制保障,又有一批相互吹捧的同流,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专业,这是体制造成的错觉。如果这样办大学,有时还真不如践行“干就是学习”理念者的生存能力强。我见了那些实践多年的低学历者是心怀敬意的,因为人家身上是有真功夫的,不是我等从书本到书本活动的书橱。看看大学里到底有几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知道我说的不仅仅是自嘲了。家长们期待孩子上大学,就是加入这样的教育环境。
我身边有悟性好的学生,只要他自己爱读书勤于思考,同样读一本书,也许老师未必比他理解得好。只要入了门,有了学习的激情和交流平台,他成长远比在许多死气沉沉的大学课堂成长得快。但为了学分,硬着头皮选课,硬着头皮翘课,也就成了他的无奈选择了。有时我在想:我们的教育是在鼓励他学呢,还是压制他进步呢?官僚化教学管理环境就这样按部就班地阻挡历史车轮前进,且是以正义的名义进行着。给大学生认真读一百本书的时间,不要让水课占据了他们的时间,已经是教学改革的当行之举了。但谁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