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里仁漫谈  >  尤西林先生印象

尤西林先生印象

2017-12-16
尤西林先生印象
尤西林先生,1947年生,祖籍陕西榆林,生于四川成都。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位医生。1966年,尤先生高中毕业,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插队到农村。在农村,他与劳动人民结成深厚的感情,每天希望象农民一样去砍柴、背柴。尤老师是一位心怀革命理想主义的青年,他曾和知青们一起组织读书会,将从城里带去的书详细研读,还定期交流。他们的读书会成员,后来都成为各界的佼佼者,如张再林、芦苇、王岐山等。78年恢复高考,尤先生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他在美学、文艺学、宗教学等人文科学成绩斐然,尤其致力于人文科学信仰论与现代性理论相结合角度的文艺学一美学研究方面,取得开拓性成就。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2003年荣获陕西高校教学名师。
他在自述中这样写道:
自幼至成人,凡20年,在革命传统的寄宿制学校渡过。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系家族自明代以来为著名书香门第(《明史》列传多人,外祖父系东京帝大博士与西北联大教授)。自少年时代嗜好读书与艺术。此种背景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氛围使理想主义深入骨髓。六六届高中毕业时即志愿放弃高考,申请赴陕南黎坪务农,1968年赴秦岭山区插队,三次放弃招工与上学,以俄国民粹主义与青年毛泽东为榜样,沉浸于劳苦磨炼与社会底层贫苦农民交往。插队时开始组织理论小组研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上述经历是"老三届"一代人普遍性的。我们大多是恢复高考后的七七、七八届学生,带着对国情民意的了解及体验感情,大多选择了人文社会科学。我们希望以学术更深刻地把握包括自己经历在内的国家与民族的道路,因此,学术对我们既不是无奈的生存工具,也不是概念游戏。我永远爱着那些纯朴的工人农民(至今常有插队时老乡来家住宿办事),我们同时以超越世俗(庸俗)价值的高尚意义境界为生活目标。这一境界在我进入学术后指认为"美"。
上大学时我多系自学(初中时已读过了《神曲》与《浮士德》),每晚仅睡五个多小时,总是凌晨一点以后悄悄进入宿舍。为怕拿起脸盆时响动惊醒同舍人,在盆下先已垫有一毛巾,然后在厕所或走道洗脚。我至今缅怀已故的王守民老师,他经常晚自习时慈祥地坐在我附近看我读书,深更半夜,偌大教室仅我俩,常常是我不起身他就不走。我每餐为节省时间在"五七"小店吃面,总遇到一个白发老先生,后来我经常去教工阅览室查阅工具书(这本是不允许学生进入的),才与之相识,他即李景贤先生。李先生与牟宗三同学,曾师从熊十力、冯友兰。我生有幸,能在一个并无悠久历史的地方学校体会现代已稀见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品质。大年三十夜,爆竹声中李先生把我从书桌边拉起,去他极为简陋的房间喝一杯用煤油炉煮的咖啡,描述熊十力在北大讲课时的风格。就是那晚我清晰地明白了"训政"与"恳谈"不同的讲课风格含义。我留校教书后已很少去"五七"店吃面,但依然见到李先生提着搪瓷碗排队的身姿。李先生从不关心利益与名声,他只是以闵南普通话执着地与我辨析学术。与今日沉浸于获奖与职称的学人相比,这位老人不啻生存在另一个世界。寇效信老师与张积玉老师赞赏我大学一年级的一篇作业,刊于学报(这是我也是我们七七届的第一篇刊发论文)。但寇老师此后对我最常讲的话却是:"千万不要迷恋于发表!"1982年王守民主任顶着巨大压力,决定让我这样一个应届毕业生给七九级讲美学这门新开课。由于是七七级毕业生第一个开课者,中文系与其他各系留校生甚至借给我录音机,挤在我房间听我预讲。我几乎背诵了讲稿,试讲那天发高烧喉头水肿,我看着台下学校、系、教研室领导与老师、窗户外黑压压的人头,对讲题内心升起一股激情。1982年冬,省委联合调查小组对交大与师大七九级学生教学调查后找我谈话,讲了调查表上许多激赏而由衷的话,其中一句是:"尤老师的讲课使我第一次感到人生是美好的。"数年后一封寄自兰州的信才使我知道这是一位残疾同学的评语。我至今保存着许多毕业生朴素而诚挚的信,是这些绝无利害背景的纯真心声以及台下那一届届纯真的目光支持着我近二十年来每学期从未脱离课堂,并始终视讲台为神圣之地。
上述经验使我自始即视美为主体生存的境界。1982年刊于《学术月刊》的《关于美学的对象》批评传统美学对客体形式的静观偏见,强调生存境界先于艺术对象。此文激起了广泛反响,同时我意识到了论域的深邃。此后五年我停止了写作。为从学术史上支持我的看法(被《文汇报》列为美学四派之一),必须深入主体性、非对象性思维领域。我潜心于现象学前谓词状态与佛教非指称性逻辑研究,写下了几十万字读书札记与同样庞大的思路卡片。常是夜不能寐,为一个突然冒出的想法梦中醒来,在房内踱步至天亮。八十年代后期,随着非对象化思维的研究深入,开始在与对象化思维的科学区别方面将美学扩大为人文科学整个学科大类。《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未定稿》1987.1)一文不仅在美学的人文学科定位(美学界九十年代中期视这一观点是美学基本理论新时期重要成果之一),而且在系统思考中国人文科学理论建设中被视为开创性著作。我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将对艺术与美学的人文科学大论域研究又转向现代性理论,在这一研究中注意到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深层原型的直线进步信仰观以及科学发展的关系,并发现了这一点与美学以及人文科学核心部分信仰论的重要关联。从而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又扩展向基督教文化研究。为此承担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此前还承担了教育部两项目,均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学术界亦视我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代表人之一。这其实也是我理论最深层与最终整合的基点。

我读研时,导师胡戟先生在课上说:尤老师的课,可以去听听。我听过尤老师给文学院本科人文实验班的《美学》课,也跟随他的研究生一起旁听过尤老师研究生课,好像是讲《牟中三的哲学十九讲》。那时,我买了陕西人教社出版的尤老师著的《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还有他的《审美学》教材。前两本,我是研读的,和细读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样。不过,读起来很吃力,但收获很大。后来,读博士时,期刊网上尤老师的文章也一并打印成册,一一细读,也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给他出的《人文科学导论》,这是我后来给西电本科生开选修课的教材。多年来,我是尤老师学术的粉丝,我阅读中哲和西哲的有些书,大部分是从尤老师那里得到的启发。我去北京工作时,到尤老师家拜访,尤老师还特意给我推荐北大风入松的王炜和万圣书园的刘苏里,为我在北京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博士毕业后,到西电工作,我开设了《人文科学导论》课,尤来师特意过来支持我的工作,为西电同学专门作过报告。他还将他们的精品课ppt都毫无保留地赠送给我。陕西人民出版社再版、华东师大再版尤老师的书,他都签名相赠。我在南京读博士后时,看到他的《心体与时间》出版了,也是迫不及待的买了。只是有点遗憾的是,几年前想用学生集体的力量把《人文科学导论》翻译成外文,但翻译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也就没有兑现对尤老师的许诺了。
如今,在尤老师的微信群里,我还能听到他的诸多创见,信息时代把本来不可能交流的机会,都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现实。我也曾在家里组织过读尤老师论著的读书班。爱思考的学生如曹鹏,那是非常深入地读了尤先生的论著,他还去师大听了尤老师的课,尤老师的粉丝正在隔代相传!
有三位借我藏的尤老师书还未还,我还记着呢:向龙借去了《人文科学及其现代意义》,好像送给他导师了,在他们圣诞聚会上,我说不要了,后来又买了一本;还有民办高校的教育家刘金田先生,借去了尤老师给我的再版的签名书,至今未还,估计是忘了;还有一位学生借去了《心体与时间》。其他借出的书,我是记不太清的,呵呵,我珍藏的书,借给谁,我还是记得清楚的。看来,我还需要购买补齐了,只是没有签名本了。
下面是我祝贺尤西林老师七十寿诞写的一首诗:
寒窗苦读览群书,革命理想赴知青。
家国情怀读书会,理论争鸣赤子心。
杏林高举人文业,马列美学首席尊。
人文科学名海内,守护意义释精魂。
心体时间现代美,精神团契日耕耘。
引领群贤宣宇内,激情依旧似当年。

上一篇:冬月岭南行

下一篇: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所2017年工作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