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里仁漫谈  >  武汉大学石泉先生印象

武汉大学石泉先生印象

2018-01-14
武汉大学石泉先生印象
石泉,原名刘适,安徽贵池人,1918年1月生于北京。曾祖是李鸿章手下的一名文职官员,曾外祖是晚清重臣张之洞。2005年石泉先生年病逝于武汉,享年87岁。
石泉早在读中学时,就受《禹贡》杂志影响,对历史地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38年,他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受到洪煨莲、聂崇岐、翁独健、侯仁之等先生多方面教诲和启迪,特别是在史料学与历史地理学方面受益较深。1941年2月,石泉离校去大后方,曾在江西兴国县“南昌豫章中学”任教一年,奠定了愿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志趣与信心。1942年9月,到成都复校的燕京大学继续学习。 
1944年夏,在徐中舒先生指导下,他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春秋吴师人郢地名新释》,论文通过对《左传》所记20几个相关地名逐一考订,对于吴师入郢的军行路线和楚昭王奔随的途程,认为楚郢都只能在今宜城县南境蛮河以北、汉水中游西岸的宜城平原上,而非如流行说法所云,在长江北岸、今江陵县北。这篇论文后经充实加工,1987年改为《从春秋吴师入郢之役看古代荆楚地理》为题,发表在中国先秦史学会主编、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先泰史研究》论文集中。
1944年秋,他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成为陈寅恪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兼任陈先生助手期间,受到先生多方面的薰陶与教导,陈先生那种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和扎实谨严的功力,特别是善于从常见史料中引出人们意想不到而又理所当然的新问题、新见解,都对他的治学态度与方法有着极大的影响。在陈寅恪先生的指导下, 1948年他完成了硕士论文《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政局》。这是陈先生所指导的唯一一篇近代史方面的学位论文。
在燕京大学就读期间,石泉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成为校内一个有影响的核心团体领导人之一,因此受到国民党特务的注意。1948年夏天,他刚完成硕士论文,国民党政府就在北平发动了“8.19大逮捕”,他的名字就在“大逮捕”名单的前列。他在师友的掩护与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脱身进入华北解放区,入华北大学政治班学习。
1949年2月,石泉重返北平,任军管联络员,参加接管研究机关的工作。先后在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高教部任职。1954年2月调到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
   到武大后,石泉先生在教学之余,重新开始了荆楚历史地理的研究工作,相继发表了《绿林故址考》、《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初考》等论文。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困难处境中,石泉先生也没有停止探索。文革结束后,他的学术生涯进入了新时期,很快地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979年他发表力作《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否定了那些坚持认为古代只有长江才能称“江”并据此认定古郢都、江陵及相关城邑所临之“江”必是长江的错误论调。1982年发表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提出了楚国早期都城丹阳最初可能在陕西商县丹江上游北岸,后来顺流下迁到豫西南淅川县境丹水之阳,而不在鄂西秭归或枝江的看法,从而加强了楚郢都在汉水中游宜城的证据。同年发表的又一篇重要代表作《齐梁以前古沮、漳源流新探》,全面考订了古沮、漳二水的发源地、流向、沿途几个城邑的地望、下游的摆动及最后入汉水而非入长江,指出古沮、漳即今南漳、宜城境内之蛮河流域,并非今之沮漳河。从而进一步推证:位于古沮、漳下游的古郢都、江陵城必然在今宜城南境的平原上。石泉教授还发表了《关于“江”和“长江”在历史上名称与地望的变化问题》、《古竟陵城故址新探》、《楚都何时迁郢》、《楚都丹阳及古荆山在丹淅附近补证》、《先秦至汉初“云梦”地望探源》等系列论文。石先生所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一书,试图为解答此千年迷雾提出了一些新解,为今后荆楚史地与楚文化考古研究从地理上打开新的突破口,而且相应地对历史地名学的发展、当前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以及湖北地震带的历史定位等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石泉先生关于荆楚历史地理的新解说体系的核心,是认为楚郢都及其后继城市秦汉至齐梁江陵城,并非如传统说法在长江边今荆州境内,而是在汉水中游以西、蛮河下游今湖北宜都南境;与此相适应,古代荆楚地区一系列著名的山川城邑,如古荆山、景山、古沮漳二水、楚鄢都等等,也都在汉水中游西面的今蛮河流域及宜城平原上;古代著名的云梦泽也并不像今人所说的那样大,是一个跨江南北的大湖,而只是江汉平原的较小湖泊,不同历史时期的云梦泽也并不是始终于同一地点,而且同一时期也往往有不止一处被叫做“云梦泽”的地方,但通常只有一个较为著称。这些新解,触动了千年来形成的对古代荆楚地理传统解释的根本格局,因而遭到不少的反对和怀疑。但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与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石泉先生的学术观点逐渐得到血多学者的赞同与支持。
  1987年春,石泉教授应美中学术者交流委员会邀请赴美讲学,领受欢迎并获得好评。1988年l1月中旬,由他与中外学者发起的在湖北召开了首次“楚国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石泉教授具有宽厚博大的史家胸怀。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凭借着历史学家的洞察力,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石泉教授治学严谨,知识渊博,文思清新,为人正派。他说:学历史,要敢于说真话,这是“史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研究历史的人,永远不会也不应该悲观失望。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不少黑暗时代,但黑暗总会过去。从长远看,历史总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不是一句无根据的话,而是几千年人类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启迪。
    2011年笔者到武汉大学访学时,曾到武大出版社图书展示店,看到石先生的论著。那时还未注意石泉先生与陈寅恪先生的关系。也未注意武汉大学前身是他曾外祖父创办的强学堂。2016年6月在九江陈寅恪学术研讨会上,胡戟先生谈到陈门弟子占着当今中国文史的半壁江山,其中提到陈先生的弟子中就有石泉先生。2016年11月13日陕师大赵文润先生去世,两天后在去三兆公墓班车上,与侯甬坚先生同坐,谈及近况,聊起陈学研讨会,才知道侯先生是石泉先生指导的研究生。如此推断开去,陈门弟子占着当今文史半壁江山,也许不是客观事实了。
2018年1月15日,看到微信朋友圈中多人在刷石泉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帖子,忆起武大访学常去张之洞像前点烟祈祷,且石泉先生又有陈寅恪、侯甬坚等有多个交集。尤其是我身边的荆三隆先生也曾提及他父亲与石泉先生近似的经历,都曾是北京文管会接管北京文教系统的人物,也都在高教司任职。无意中发现有如此多的联系点,今特简记石泉先生学术平生,留存一段未曾谋面的因缘。

上一篇:谢泳先生印象

下一篇:百姓传目录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