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教育实践座谈会纪要
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上午,一批具有理想主义教育情怀的人在西电宾馆三层会议室进行座谈,大家就各自最近的教育实践及思考进行了交流,座谈纪要如下:
李常生博士以《苏轼行踪研究与自我生命的改变》为题,他谈及了二十多岁时就读过林语堂《苏轼传》,经过几十年商海沉浮,走过几十个国家,在晚年选择以研究苏轼为人生提升的路径。通过走访苏轼当年走过的每个地区,每个道路,每个住所,每个赋诗创作的地点,将自我生命划入到苏轼磅礴的历史命运之中。如今他的第一个研究成果《苏轼行踪考》已经完成,有120万字,800余幅地图,已经纳入到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他下一步的计划是在读第三个博士期间,完成《苏轼史传》的撰写。苏轼研究已经让他成为与苏轼一样乐观的人,与苏轼一样有着传奇的人生。他的经历对每个平凡人都是一种激励,在传奇的人生行走中追求人生的淡定与从容。
荆三隆教授《佛陀与教育》,重点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佛陀的教育:其一是清醒的现实主义。佛陀对娑婆世界人性洞察是深刻的,他在弘法布施是基于这样的深刻洞察而赢得人心的。其二超然的理想主义。佛陀放弃世间荣华富贵,追求苦修,了悟人生真谛,具有超然的理想主义精神。这种理想主义精神是对佛陀教化众生的最大感召力来源。其三佛陀的理论经得起批评质疑。他的庞大理论体系,辩证逻辑思维,经得起任何的批评质疑,也经得起岁月无情冲刷。他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是变化的理论,是对过去现在未来因果明了于心的理论。他报告了两个消息:一是他主持的200多万字的佛教比喻五经已经纳入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经费100万;一是今年6月190万字的一部论著又被出版社约稿申报2019年的项目。
刘金田院长《破除民办教育困局探索》, 他总结了民办教育如下发展难题:其一是营利与非营利之间关系平衡的难题。其二民办教育代际传承困局。现阶段,民办高校都面临着代际财富传承及管理传承问题。其三政府监管与创新的难题。目前导向已经是从积极鼓励与培育民办教育转为规范社会办学,加强监管。统的过死,创新成果就很难出现。其四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教育投资不足。地方财政负债日重,教育投入严重短缺。其五传道与授业解惑困境。为破解困局,他提出可以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公私联手。西湖大学基金会模式可以借鉴。他未来愿景:建一所健康大学;一所中国文化大学。
省委党校曾文芳教授坚持了两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公益国学讲座,已经赢来了各方支持,敦和基金会捐资90多万,2018年入选民政部社会公益资助项目,又赢得几十万元经费资助。为其后续增加教师团、民间讲师团、社会志愿者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可以将公益持续下去了。同时,她也呼吁更多的教育投资,把一些资金投给那些真正办教育项目的人手里。
黎荔教授交大学而论坛是公益的,针对学校和学生,因论坛没有专项经费,报账也有难题,大部分来讲授的没有给酬劳,对主讲人更多的是名誉传播,目前已经持续500余期。她坚持两袖清风办公益,尽可能不让资本介入,避免让品牌受损。同时,她也负责交大高培中心工作,这方面每年给交大创收三千万,因高培中心学员素质很高,非常有利于国学宣导。不过,她也说目前培训主要在江浙进行,目前还没有本地的品牌,这是需要加强。她指出未来许多学校伴随生源的萎缩及互联网的发展都将成为废墟,需要提前布局,她期待未来能创办网络商学院,目前正集中本地优质资源提升文化地标建设。
南明教育謨贞就其校全人之美教育课程体系与实践作了介绍,他们的理念是:舒展其身心,强健其体魄,优雅其仪容,细腻其感官,丰富其感受,砥砺其思维,渊博其知识,尊重其异议,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充沛其德性,文明其德行,维护其尊严,实现其自我。课程设置及实践大大地打破了异化的应试模式,对学生身心健康及知识学习及考核都有独到发明,值得各地公立中小学借鉴。
西电科大张骥老师谈及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匮乏,我国需要这方面人才百万,但实际目前真正称得上的只有三千人,问题不只在专业技术本身,其实缺陷主要是在哲学思维层面的不足。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诸多内在人文素质的短板大大地限制了集成电路设计的水准。
德慧智教育陈敏就熊春锦先生创建的德慧智教育实践作了介绍,他们已经将经典诵读活动与多地合作进行试点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诵读经典,在幼年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上规划了很好的愿景。她还以领读道德经片段作以示范。
小树教育刘建安就小树六年实践,谈及他们以呵护孩子天性、走入自然为理念,设计研发了系列的课程,经过这样的操练,孩子们都很阳光健康。他们还有暑期夏令营,进行户外生存体验锻炼,也有经世游学,目前项目内容还在拓展中。
西北政法大学马永红就志愿者培养和乡村建设的新动态做了介绍,提到了传统乡村支教向主题夏令营的转型,高校教师发起的读书会共同体,民间自发的几种游学形态,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分类,爱故乡公益活动的精神凝结作用,民间信仰激发出的地方内生力量等内容,分析了每一种现象的生成轨迹和未来趋势,提出了在当下实践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内涵丰富,信息量很大,值得高校师生和乡村建设者关注和参与。
高陵区委刘朝阳就了解到的高陵区教育作了简单介绍。区上很重视文化提升,还专门请西安专家教授博士到高陵作国学报告。
曹印双谈及南开访谈录,并作了如下思考:作为考核中小学学生手段的应试异化为学习目的,将考核大学科研手段的绩效考核手段异化为大学教育目的,这种本末倒置现象对中国未来的教育科研长程发展必然带来严重的负效应,这样的环境不可能让真正的教育发生。他就年初访问南开校长龚克得出认识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总根源就是围绕绩效考核体系的财政拨款制度,高校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冰冷的美国化的学科建设为中心,因此教书育人工作很难真正落实。老师以科研为主,教学只是应付工作量。师生课下不相往来,课堂无论是满堂灌,还是形式化的翻转课堂,都没有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把形式作为内容,花样很多,但90%以上的课堂没有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实际发生在课堂外的少数师生业余交流之中。同时,他指出信息时代制约高校信息化的不是技术,实际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就有管理体制。信息化是高效快捷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平台,但旧有的管理体制多与此相反,因此推动信息化需要从变革管理体制本身入手,而这必然触及某些管理者的既得利益,他们已成为延宕信息化的阻力,这需要强硬雷霆手段集中统一解决。
(曹印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