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风穴寺大藏碑记喻蕴发微

荆三隆:风穴寺大藏碑记喻蕴发微

2018-10-18
始建于汉魏时期的汝州风穴寺,山水相依、古木参天,和少林、大相国、白马寺并称,有“中原四大名寺”的盛誉。寺里唐塔宋钟、碑石题记保存众多,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化大观园。其中的“风穴寺购置大藏碑记”,是清康熙十二年的《风穴志略》的作者任枫所撰,不仅凸显出古刹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姿的自然景观;更为重要的是,彰显出佛教思想和文化传承的深刻内蕴。本文仅从佛教喻理的角度,就“风穴寺购置大藏碑记”的文化喻蕴进行讨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  大藏经是如来家业的标志

风穴寺的佛教传承历史悠久,唐开元年间,天台宗七祖贞禅师住持风穴寺,修习止观。从此临济宗风在风穴寺发扬光大。清初,临济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祖相继在风穴寺传法,故风穴寺有“天台、临济祖庭”之说。风穴寺传承着儒、释、道的文化精华,素有“武少林、文风穴”的共识。《风穴志略》为天津图书馆孤本,《风穴续志》也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珍藏。在《风穴志略》收录了作者任枫所撰的“风穴寺购置大藏碑记”一文,以下简称“碑记”。在“碑记”中,我们可以领略其中的思想风貌,对于今天我们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倡议,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气度,促进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大藏经中的思想和文化影响,在二千多年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佛典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 涉及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实现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宏伟战略,建设人类共同体的目标,可以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我国“一带一路”的倡议,本身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是更加开放的心态,自信、自觉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中国为世界的繁荣进步责任的承诺和担当。佛家认为, 一切事物都处在无穷的变化之中, 即一切无常。人所“执有”的偏见就在于看不到“我”的本质, 不能认识到“我”所具有的形态, 是由外部和内部的条件构成的, 是各种因缘的合和。因去果无, 缘尽人散,一切形态, 本自于空, 如持“有”、“我”, 就无法摆脱生、死、爱、欲等烦恼。因此, 修身的目标在于: 驱有除妄, 进入无我的空灵境地。修身首先要修心, 修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佛教认为, “万法皆空”, 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人们意识的虚幻, 是人的妄念, 不是本来实有的。因而,对于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一切现象与形态都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这就是“正念”。要树立起这种认识, 其方法就是要通过禅定智慧, 要能静于一室, 止定观照, 看透自身都是由各种因缘的组合而构成, 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短暂现象, 所以佛家常讲明心见性, 要“观心无常”,讲得就是对治妄有之心的道理,是一种思想和意念的文化自觉。如《佛说月喻经》,以出家人心澄如皓月,说明佛弟子弘法利生,勇于担当的心境、自觉无染的情怀。这种认知对于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自身作用的准确定位,既能够负起责任、敢于担当,也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倾向,不断调整心态都有借鉴意义。

二是反映了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改造自悟的本质力量。
佛教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认识是完整而细致的,具有唯物的内核, 充满辩证因素, 与佛教的人生论和对世界的看法联系在一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 依因缘而生, 并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至色、声、香、味、触、法、形成心识, 亦即从各种感官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 这其中包括心理的机制, 只有通过“止观”, 即禅定智慧, 以主观的意识俯视透析客观世界,才能完成对主体、客体的“反观内照”、“如实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无常, 主观世界的无我, 达到彻悟人生的境界。佛教否定了人的意识和存在,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进而否定了整个世界。从认识上看是唯心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是对动荡的社会, 惨淡的人生的否定。人类不也总是在由一个否定上升到另一个否定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吗?或许正是佛教义理中具有的这种否定的态度, 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才逐渐获得了人们的广泛接受。如《五阴譬喻经》以色、受、想、行、识,皆空、幻有,阐发一切无常、一切无我的教义①。佛门“空”论、“无我”的义理, 在现实生活中, 也有其积极意义, 如“人到无求品自高”、“无私者才能无畏”,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这些有益的格言中, 都包含着“无我”的意蕴。可见, 佛家的修身思想对于人欲望的自觉内敛, 心理疾患的疗治, 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都具有能动作用。这种思想促使我们在和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中尊重他人,重视奉献精神,创造共同发展的更大空间,反对一切狭隘的民族意识都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文化资源。也就是“碑记”中概括的“人惟一心”的思想认识。

三是渡众生于苦海的慈悲观。
佛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 并成为人的信仰观念, 其中也不乏道德和伦理思想。佛家对于社会是持否定态度的, 但这也丝毫没有消泯释门在伦理道德观念上所持有的特殊见解, 无论是在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 还是在加强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方面, 都对我们有所启示。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最常讲的“八苦”即: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离别苦、求不得苦、忧悲恼苦。由此佛陀所倡导的忍辱修行,达到了人类难以企及的灵性境界。不仅包含着极深刻的道德和价值  要彻底消灭苦难, 就必须脱离现实世界的苦海欲波, 行善除恶, 乃至生大慈悲心的菩萨情怀,如《佛说咸水喻经》以海水为喻,说明人们脱离苦海的七种境界③。这样佛教就把人间伦理推到了信仰主义的理想高度, 虽具有神秘的不可思议性, 但却极大地提升了人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与认识水平, 展示出以苦身、舍命以利一切众生的情怀和理念, 而且落实在严格的践行上。这种令人敬仰的牺牲精神, 是由自甘受尽世间一切苦难的决心和身体力行躬践的毅力共同构成的。修忍辱实际上也是通过自我牺牲精神来消除恶业的方法,是与“无我”论结合在一起的。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进入“无我”境界, 对于一切人间烦恼、怨怒还有什么可争执或抱怨的呢??这是一种极具感召力的、无比高尚的价值伦理, 尽管是唯心或唯灵的, 充溢着浓厚信仰主义色彩, 但其道德观念无疑闪耀着崇高的理想之光, 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高度吻合。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解脱, 而是要以“菩萨心”度一切众生。这种施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有益于确立“一带一路”建设中合作共赢、团结协作,各国人民一律平等,共同分享发展带来的机遇,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互助、团结友爱的和谐关系, 是使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境界。
    在“碑记”中不仅有“缙绅士大夫,有毕世不目佛典者矣。”的感喟,体现了作者深谙经藏的思想价值,从而还进一步发出了“同类俱有佛性”,传承佛教优秀思想文化扬善除恶的自觉意识,表达出善行能治国安邦的理趣,也反映出一种中国文人担当如来家业,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意识。
---------------------
①参见《大正藏》第二册,第5407页上至507页中。
②参见《大正藏》第一册,第811页中至811页下。

[page]
二“碑记”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碑记”的作者任枫,《直隶汝州全志》卷六云:“康熙丁未进士。甲寅,任山西灵石县
知县,多惠政。升内阁中书舍人。”且“百姓不忍公去”,“泣而送者数千人”。其为官清廉
公正,深受百姓爱戴,可见一斑。他的“碑记”一文,纵论风穴寺佛法传承的历史脉络,叙述其法脉源流。大体上讲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于当时汉地有的人轻经典,重修持的不同看法。所谓“尝论佛法广大,虽遐陬深山,农夫女子,无不耳佛名者。至于佛书灏瀚,即缙绅士大夫,有毕世不目佛典者矣。间窃一尘一沙,供口头禅窠,不过鬼家活计。求其游泳十二部,贯彻五千轴,以大畅乎薄伽梵,转轮拈花之旨,盖其难哉。世有隐怪之流,复借口于达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故云门诃佛、药山弃经,未免贤智之过。此正儒家,所谓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者耳。”
这一部分把三藏的深入人心、博大深厚的底蕴借用游泳十二部的喻语高度概括。佛典“三藏十二部”中,三藏经、律、论又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十二部中的“长行”、“ 重颂”、“授记”,这三类是根据文体命名的,是佛经的基本形式。其中“长行”为散文句式,“重颂”是归纳的诗句,“授记”是讲经的诗句。其余的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九类,则是以经文的内容命名。因此,比喻经是佛典的九种基本内容之一。佛教比喻具有睿智超妙的思想特征,它通过精湛致密的论述方式,用百态纷呈的比喻表现了社会生活。佛门的喻世论理、巧妙细腻、精彩动人,起到了化深奥玄机为人皆可解、形象生动的作用,并产生了寄浅训深的效果。喻语是佛家因语、果语、因果语、喻语、不应说语、世流布语、如意语七语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表现能力。佛教以简短有趣的寓言故事、因缘故事弘扬佛法,用通俗而生动的生活语言来表现佛教的智慧,往往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在大量的佛教比喻中,都十分注重概念的辨析,形成了系统的概念和名相,其中条分缕析、层层推进的表现手法,以及注重因果、注重过去、现在、未来,相互联系的逻辑方式,对于中国哲学、史学和文学的论述方法、表达方式,都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这里一句游泳十二部的比喻,把佛教蕴涵着丰澹的思想菁华和内容用形象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精彩的归纳。
二是叙述了法脉的东传乃至风穴寺,其中的艰辛和意义,反复赞扬了玄奘西行五竺,弘法的功德。“以及盖人惟一心,而质分象兔;法虽一致,而车有牛鹿。经者,所由适于法之路也。譬如茫茫巨浸,已登岸者,济乃非舟。今若无舟,不成我济。不然,世尊岂饶舌者,阐化四十九年,大小三百余会,随机设义,剌剌不休,智反出达磨下耶?故竺法兰始入中土,奉持《四十二章》。陈元奘西游印度,悉奉诸经而还,厘为三藏。厥后,又益以宗家机缘诸录、讲下疏钞等文几,及七千卷,汗牛充栋,无非发明,向上一着云尔。云峨禅师既再辟风穴,绍衣祖席,尝悯学者固陋,欲令睹大藏之全,力弗赡焉。既而又念,龙树大士自龙宫读华藏,潜通八十卷秘文,出显于世。般剌蜜帝剚膊藏《首楞严》,泛重溟而入中土。陈法师印土取经,跋涉五万里,往返十七周。《碛砂藏》板,弘道尼断臂募化,其徒复断臂继之,更三世,愿王始得成就。
今兹大藏,历代镂颁,曜若日城。又紫柏尊者易梵业为儒册,取携甚便,非如娑竭龙藏之深秘,而不可得见也。非如重溟之飘渺,而阻绝也。非如五万八千里,一十七周之,不可以旦暮求,而师徒三世之,不可以我生遇也。同类俱有佛性,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因谋之观察范公、廉宪潘公,诸贵官、长者居士,各欣然捐赀,共襄胜因。乃命高弟知还悟、涵白彻等,持钵南募,印造装潢,历二载余,辇大藏至汝。”
三是用韩愈和柳宗元的诗文敬笃的喻意,阐发了礼敬修持经藏的恭敬之心。“于是,大参翁公、太守金公率合郡缙绅居士,证明焚香,散花顶礼,而宾之本寺藏经处所,时康熙四年,乙巳五月也。师于是不言而有愿焉。夫不惮心劳为诸佛子佛孙,购积琅函,如儒家书城墨庄,非为其博也,解通而已。柳州得昌黎诗,先以蔷薇露濯手,熏以玉蕤香后乃发。岂佛口在牒,敢不盥焚对之,非为其洁也,惧勿亵而已。若惩是之故,徒以锦贉绣褫,作清供具,六时尘封不动,则又蠹鱼之生活而已,亦岂孜孜购书意哉。继自今大藏在案,譬如佛前灯火,任人点取无禁,或然其焰而自照,或然其焰而燎原,或然其焰而遍烧阐提,斯作用为无穷矣。愿与学者,入音声海,长般若智,溯百派而朝宗,历九州而还家,然后大藏虽存,看亦可不看亦可。”
因此,可以说“碑记”是作者任枫,志在传承如来家业的一篇宏愿文。
三“碑记”中的佛典三喻发薇
譬喻即比喻,从文学上说,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方法。佛典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论述和阐发佛教义理。佛教比喻经典不仅展示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同时构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思想方式,成为人们知行兼备、定慧双运的实践和体验,对弘扬佛教文化中的优秀内涵,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都是具有思想价值。系统性、整体性、特异性是其基本特点,每一个比喻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因此需要对每一个个案和具体内容的分析及讨论才能了解其意趣,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这里根据两部志书点校本中,对“碑记”的佛典比喻进行诠释,借此领略风穴寺丰韵的佛教文化意趣。
其一,“盖人惟一心,而质分象兔;法虽一致,而车有牛鹿。经者,所由适于法之路也。譬如茫茫巨浸,已登岸者,济乃非舟。今若无舟,不成我济。”句。
所谓万法唯心,以心相印。《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有: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让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献给佛陀一朵金色的波罗花。佛陀只是用手拈着波罗花看着大家,在座的人都迷惑不解,只有迦叶破颜微笑。佛陀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并将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同时授予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微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由来,中国禅宗把迦叶尊为“西天初祖”。承认人的根基业力有所不同。故“质分象兔”,其出自《法华经》中象、马、兔过河,对于水的深浅,感受各不相同,借以比喻佛法修行的深浅,认知程度的差别,《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中又以“三兽渡河”比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证悟境界。因此修持佛理的正见乃至正定八种道路区别的喻理,就体现在“车有牛鹿”的表述之中。
接下来的修行悟道比如渡水乘舟,其寓意可见笔者勘定的《出曜经》第一百五十篇“悟道如渡河喻”,以渡河为喻,阐发了度脱一切人生苦难,到达清净彼岸的佛理。经云:
昔有比丘,欲渡江河,值有弊船,朽故不治。是时船师报比丘曰:“道士欲有所之,可以己功,抒此储水,船轻身全,何往不克。”尔时比丘,尽其乳哺之力,抒其船水穷,乃得越至彼水岸。收摄衣服,整顿威仪,渐渐往至,亲近世尊,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如来知彼应得济渡,是以顾眄,熟视而已,非是辟支,罗汉之所及也。①
说的是佛弟子,要渡过江河,只有一条坏船。船主对佛弟子说:“你要过河,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驾着这条漏水的小船,这条船轻巧你的身体很好,为什么过不去。”这时佛弟子用尽力摇船到了对岸。上岸礼拜佛陀后,佛陀印证这位弟子不只是自己觉悟的修行者,以及阿罗汉果位所能制约的人。这是一篇典型的佛教以此到彼,由佛弟子一人奋力划着漏水的破船,到达对岸的故事为发端,引申为通过自己个人的禅定观想,证悟了佛教的义理,到达了涅槃境界的修行过程。其中漏水,比喻自己的烦恼和由因缘和合的五蕴不洁之身;小船比喻佛法的教义或法船;河岸比喻为涅槃境界或彼岸的清澄静寂。那摇着如同污秽烦恼的漏船,断除淫欲、怨怒和愚痴,乘圣贤的法船,渡到彼岸的比喻句。完成了又现实的事物,到理想境界的自然转换,具有以实际证信仰,以所见证无所见的目的。喻意玄妙,目标明确。同理,
---------------------
①参见《大正藏》第4册,第733页下。
爱为树干、欲为枝叶、痴为水分的比喻,也实现了证明倘若出家人思考禅观,就能断除爱欲超越无边的苦难的佛教理趣。
还有,在《中阿含经》第四篇“水喻经”中,佛陀以水为喻,用人生脱离苦海劫波时的七种状况,比喻修行以及成就四果七种人的不同感悟。本经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个汉译本:西晋(265-317)时译出,译者无考。全经原文标点后,不足800字;之后有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兜佉勒国沙门昙摩难提的译本;这里是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瞿昙僧伽提婆的译本,也最详细,约1732字。三个译本在义理上并无二致。经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水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为七?或有一人常卧水中;或复有人出水还没;或复有人出水而住;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人。如是,我当复为汝说七水喻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为七?或有人常卧;或复有人出已还没;或复有人出已而住;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此七水喻人,我略说也。如上说,如上施设,汝知何义,何所分别,有何因缘?”
  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有人常卧?谓或有人,为不善法之所覆盖,染污所染,受恶法报,造生死本,是谓有人常卧。犹人没溺,卧于水中,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初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还没?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失信不固,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而不坚固,是谓有人出已还没。犹人溺水,既出还没,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二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是谓有人出已而住。犹人溺水,出已而住。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三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三结[2]便尽,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四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三结便尽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便得苦际,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五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五下分结[4]尽。谓贪欲、嗔恚、身见、戒取、疑。五下分结尽已。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六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人。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七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我向所言,当为汝说七水人者,因此故说。”①
佛陀说:“哪七种在水中的人呢?有一种人被水淹没;还有人露出了水面还是被淹没了;有的人头露出水面就停住了;有的人头露出水面停住,随后观察四周;有的人头露出水面停住,随后观察四周,方向认准后奋力游向岸边;有的人头露出水面停住,随后观察四周,认准方向后奋力游向岸边,最后到达彼岸;有的人头露出水面停住,随后观察四周,认准方向后奋力游向岸边,到达彼岸后,就是在岸上的人。同样如此,我应当再为你们解说七种在水中人的喻理。要仔细听,听了以后,认真地思考其中的道理。”这时佛弟子们,都认真地倾听佛陀的教理。佛陀认为:“哪七种在水中人的喻理呢?或者有人被水淹没;或者还有人露出了水面还是被淹没了;或者有的人头露出水面就停住了;或者有人头露出水面停住,随后观察四周;或者还有的人头露出水面停住,随后观察四周,方向认准后奋力游向岸边;或者还有的人头露出水面停住,随后观察四周,方向认准后奋力游向岸边,最后到达彼岸;或者还有的人头露出水面停住,随后观察四周,方向认准后奋力游向岸边,最后到达彼岸后,就是在岸上证悟了佛理的人。这七种在水中人的喻理,我简略地解说了。如同以上所说,如同以上的道理,你们了知这是什么义理,什么差别,有什么因缘呢?”
这篇佛陀为修行者所讲授的渡脱人生苦海的七种情形,读后启人心智。佛陀将修行者脱离苦海时的不同表现,完细致地描绘出来。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沉入水的无奈,探出头的渴望,四处张望的迷茫,浮出水面的希冀,快到岸边的鼓舞,到达岸边的喜悦,站在岸上的超脱。这种种情景,佛陀都给我们逐一绘出,娓娓道来。在充满佛教人生理趣的叙述中,表达出对修行者的关爱和期待,反映了佛教人生是苦和如何解脱烦恼的人生观。包括了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以及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如何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等问题的认识。
本篇和汉译的第一种版本,主要的区别在于:一是篇名不同。前者谓“咸水喻经”,突出了一个咸字,借以比喻人生出家修行,就如同度脱苦海劫波;本篇称“水喻经”,汉译则更加接近生活现实,更具广泛性。毕竟汉地许多地方的人,一生之中都没有机会目睹大海的波澜壮阔,而由水中游到岸边,是生活中许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因此,各有侧重。二是内容上有不同。前者将“云何为七?”两段,简化为“云何比丘,水喻七事”用五十余字简述;本篇这一部分的内容,用了三百二十七字,重复介绍。
两篇简述与重复的特点,在介绍第七种人时,差别更加突出,移录如次“彼云何人,已至彼岸,净志得立彼岸?或有一人,而出水上。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勇猛意。于诸善法,皆怀惭愧。或有一人,尽有漏成无漏。念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疾得证通。而自娱乐,
-------------------------
①参见《大正藏》第1册,第424页上至425页上。
尽生死源。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母胎。是谓彼人,喻彼水已,立彼出岸。”前者只用了一百二十七字,后者二百九十字。仅上述两处相差四百多字,其繁简可见。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佛教经典,在汉译的漫长历史岁月中的差异和艰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拙作《月喻六经注译与辨析》中一至三十三页的详细诠释,领略汉译佛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版本上的差别。
此外,在修辞上运用了不断强调重复,逐层递进叠加的手法,如“出已而住”,反复出现有十五次之多,而每一种人对应的喻理,都依次随之叠加,起到了反复递进、不断深入领会佛理意蕴的作用,全面诠释了修行如渡水的喻理。
其二,“今兹大藏,历代镂颁,曜若日城。”句。其中的“曜”,即“出矅”,明喻历代印制的大藏经,光芒照耀,犹如太阳的光辉。隐喻《出曜经》作为有最完整、最庞大喻群的佛教譬喻经,共三十卷,三十四品,一百八十三篇比喻故事。这部巨制鸿篇,由印度的法救菩萨汇编。汉译为十六国后秦(384-417)又称姚秦时期,僧人竺佛念译出。竺佛念,《高僧传》卷一云:“凉州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其苍雅诂训,尤所明达。”他出生在今天的甘肃武威,早年出家。在长安译出的经典有《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出曜经》、《胎经》、《中阴经》等,为佛门一代宗师。《出曜经》全经系由诗颂,即优陀那、意为佛陀自说,以及注释诗颂的故事,即阿波陀那、意为譬喻所组成。
另外,“出曜”是梵文意译,在这里意指“譬喻”,即本经系以譬喻或寓言方式说甚妙教义。“出曜”一词在汉译时,被认为出自《诗经》的“日出有曜”。因此,出曜意为“太阳升起带来的光明”,即把经中的譬喻故事,比喻为“如太阳的光明照亮一切黑暗”。汉译《出曜经》以阐发佛义为要,通过譬喻来宣传佛教所说人生无常,以修行戒、定、慧积善根而达到解脱的道理,是印度和中国文化融合的产物。如在《出曜经》第一百八十三篇“修行如日在天喻”中,首先讲到的就是要博闻多学,理解佛陀教义中的因缘和合形成万有物质现象形态的基本理论,一切事物都是缘来则聚,缘去则空,本自虚妄不实。佛陀十二因缘的学说,就是从无明开始论述,运用了日光照亮于白天,是说当太阳初升之时,放出成百上千万亿的光明,使星宿和月光不再显出光明;倘若当日落之时,月亮以及星宿都放出光明,都有所照但光明不同这样的叠加式的比喻句。烘托出佛陀出世间三十二瑞相具备,放出大光明,无所不照,光明所照之处昼夜不绝,给心中无明的众生灵,带来一片光明的喻蕴。十分贴切、充满着点燃人们心灵的智慧,引导人们脱离苦难的担当精神,表现了理想主义者的思想光辉。
这样的烘托手法,具有极大的理论自信,佛陀的教义,虽然不是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和生机,也不是月亮和星辰,给黑夜撒下一片星辉。但太阳只能照亮白昼,月光只能照亮暗夜,佛陀的思想光辉可以照亮一切黑暗,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黑夜。这样的比喻句,包含着双重的对比、多重的喻蕴。一是太阳和月亮的对比,各得其妙,但又各有所缺;二是佛陀和太阳月亮的对比,具有日月同辉的喻理,此其一;具有日月不能照亮的强大力量,去除人们心中的黑暗,此其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隐喻对于信仰的佛弟子来说,对于在不可思议的来生,在茫茫无涯苦海中期望到达彼岸永光的清静境界,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崭新的世界。因此,明喻佛陀的教义,是照亮人生的一盏明灯。鉴于原文篇幅较长,这里不再征引。
其三,“大藏在案,譬如佛前灯火,任人点取无禁,或然其焰而自照,或然其焰而燎原,或然其焰而遍烧阐提。”句。比喻大藏经,就是佛陀教化的精神食粮,是指引芸芸众生从无明的黑暗走向光明;佛陀像前的长明灯,象征着法脉传承,隐喻佛法的光明将永远是人们心灵的一盏明灯;同喻三藏住世间,教化三界的理论自信;暗喻只要世间还有一个人,一部藏经,佛陀的思想光辉,就会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这就是一灯明暗室,佛法大光明的喻蕴。在《杂宝藏经》第五十四篇“天女点长明灯供佛的故事”,就是这一比喻句的佐证,主人公用诗句明喻:
三界之真理,三有之明灯。
 诚心眼观佛,相好身庄严。
                              法中最殊胜,为佛点明灯。
                              灯光除黑暗,佛灯除众恶。
                              见灯如日光,真正生信心。
                              看灯明又亮,欢喜礼敬佛。
正是描述了点灯供佛,比喻佛法如灯,可以照亮人间的黑暗,祛除三界中之阴霾。可谓:一灯照暗室,四面皆光明。佛法度众生,三界一片明。这个故事中的女子,在一片恐怖的血雨腥风中,仍然点亮照耀自己心灵的一盏明灯,不畏强暴,坚持信仰,即使是失去生命,也无怨无悔,以此讴歌了人们对光明与理想的追求精神。(参见拙作《杂宝藏经注译与辨析》242页至244页。)
这一句的喻蕴,落在“遍烧阐提。”中,意为佛理如灯火,可以教化所谓不能受到感化的极其邪恶的一阐提之人。这种思想否认了人一生下来就业缘已定,不可逆转的认知,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观念,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体现。其喻理在于佛教义理可以开示一切无明的愚昧,理趣直指基本教义十二因缘学说的因明第一义谛,这就是教化开悟无明的逻辑起点。明喻佛法能够驱除黑暗的根本就是完整的人生和世界观、主客圆融的认识论、具体细致的方法论、严密相因的修行和实践论。诸如《中阿含经》第二百二十二篇“例经”①中, 佛陀分别从三十七种菩提道,即四念处、四正勤(又称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三十七种菩提道是佛教到达彼岸境界的途径,即修行的三十七种方法,因而详细具体地址解说。同时,还论述了十一切处、十无学法,共五十一种内容展开论述。
经文紧扣教化无明的立意,用严密的逻辑,来构思全篇。十二因缘,可以称为“文脉”,用了往观,即由原因无明为发端,结果老死为线索贯穿全经,构成了佛陀庞大而致密的具体修行内容。
为了便于总体把握其内容,这里仅用数字的简单叠加,来进行说明。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十二因缘的基本序列:无明、行、识、名色、六处或称六入、触(更乐)、受(觉)、爱、取(受)、取、有、生、老死,共十二个相互因果的方面。无明,是其论述的一个方面,包括三十七道品、十种一切处、十种无学,共五十七项修行的内容。老死,在本文是论述的另一个方面,同样包括上述共五十七项修行的内容。
上面两项相加,共计一百一十四项修行的内容。十二因缘的逻辑思路,犹如一条扁担,担起无明和老死这两只筐子,每个筐子有五十七项修行的内容,总计计一百一十四项修行的具体内容。那么,加上行、识、名色、六处或称六入、触(更乐)、受(觉)、爱、取(受)、取、有、生,这十个方面,依次对应五十七项修行的内容,共计五百七十项具体内容。对此,在经文的两个方面的中间部分,进行了扼要的介绍,就省略了。
这样,十二因缘的十二个方面,依次对应的具体修行内容,就可以推算出来了,计六百八十四项具体的修行内容。可以从中看出从无明往观十二因缘对于佛教修行理论,以及具体修行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逻辑构成的关键作用。本篇的内容,是针对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但是我们从修行的具体内容,就可以领略,佛陀改造人生,确立信仰的博大深厚,超然的自信,超俗的道德风貌,以及改造人生,发挥人的自我意识的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去除无明的前贤,是人类用主观世界,改造客观自我和世界的卓绝的先行者。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碑记”比喻句的喻蕴,就是大藏经是去除无明的愚昧,照亮人们心灵黑暗的一盏不会泯灭的明灯。
-------------------------
①参见《大正藏》第1册,第805页下至809页上。经文五千余言,不便移录。
                             四  结语
    首先,本篇是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响应汝州市委、汝州市政府把风穴寺打造成为集禅修、学术、文学、艺术为一体的清净道场见解的一次尝试。窃以为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文化认识,“汝州风穴寺国际学术文化研讨会”的举办,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具有以下思想文化价值:
一是历史悠久的风穴寺,对汝州文化建设会产生一种“直接引导”的客观效果。风穴寺博大的文化底蕴,充满了开启无明心智的智慧,不仅有明心见智的作用,还是汝州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座尚未完全开发的宝藏。
二是风穴寺见证了佛教从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原的历史进程和衍化,展示出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之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国佛教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和担当意识。
三是风穴寺在中原大地的成长,也是佛化世间的证明,对于当代人间佛教理念中的实践过程,具有扶正的文化底蕴。对于推进汝州社会进步、以及文化繁荣的进程,会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风穴寺的文化内涵宏富,除佛教的内容外,还具有自然景观、建筑设计、文化古迹、历史文献、文学艺术、人物行迹等丰富的研究内容,是汝州文化集中的体现,也是最好的文化研究基地。
四是佛教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对现实社会具有超越性的信仰体系,应当在社会的转
型过程中发挥作用,也完全可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发掘佛教所具有的普渡情怀和文化传统,把风穴寺文化彰显出来,会推动汝州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使传统思想文化中一切美好的传统,得到广泛地传播。
其次,本文只是对收录于清朝康熙十二年的《风穴志略》和著于清朝乾隆五年的《风穴续志》两部寺志之中,由任枫所撰的“风穴寺购置大藏碑记”一文中的三个比喻句,以及相关内容的讨论,可谓是对于盛林片叶的管窥。对于“碑记”记叙风穴寺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寺院建筑、历代禅师、风穴寺诗文都没有涉及。因此,在笔者看来,仅就“碑记”来说,就为研究风穴寺的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

上一篇:荆三隆:阿那律陀经

下一篇:荆三隆:走进新时代 国学放异彩----谈佛典厚重的思想文化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