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律陀经(上)
【题解】
本篇由佛陀的堂弟,有“天眼第一”称誉的阿那律陀,由于他能见到轮回的六道众生,因此回答了佛弟子们,关于终极去向的问题。说明了佛弟子可以证悟阿罗汉果位,超脱生死的教义。
【经文】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我等欲有所问,听乃敢陈。”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时诸比丘,即便问曰:“云何比丘贤死,贤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是谓比丘贤死,贤命终也。”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贤死,贤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不极是贤死,贤命终也。复次,诸贤。若比丘得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谓比丘贤死,贤命终也。”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贤死,贤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极是贤死,贤命终也。”于是,诸比丘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善受持诵已,即从坐起,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绕三匝而去。
尊者阿那律陀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二一八篇 阿那律陀经(上)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在舍卫国教化,在给孤独长老献给佛陀,一座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佛弟子们在下午三点的时候,从禅定打坐起来,前往证悟者阿那律陀的住所,礼拜之后,退下来坐在一边,就说:“我们想请教问题,愿意听才敢陈述。”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各位贤明的人,想问就问,我听了以后应当思考。”当时佛弟子们,随即就问说:“什么是出家修行的佛弟子贤明通达的死去,贤明通达的生命终结呢?”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各位贤明的人,倘若佛弟子远离贪欲、远离邪恶的不善之法,证得色界第四禅成就教化,就是佛弟子贤明通达的死去,贤明通达的生命终结。”这时佛弟子们,又一次问道:“佛弟子的终极是贤明通达的死去,贤明通达的生命终结吗?”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各位贤明的人,佛弟子的终极不是贤明通达的死去,是贤明通达的生命终结。其次,各位贤明的人,倘若佛弟子证得满足心意的神通、超越耳朵局限的天耳通、洞悉他人心念智慧的神通、具有知晓自己和他人宿世前生的宿命智慧、具有超脱生死的智慧、除尽一切烦恼,证得没有烦恼,心灵解脱、智慧解脱,在现实的法理中自己认知自己觉悟,自己证悟成就教化。往生已经除尽,清净修行已经确立,要做的事已经做完,不再接受妄有形态,了知如实而来的真谛。这就是佛弟子贤明通达的死去,贤明通达的生命终结 。”这时佛弟子们,又再一次问道:“佛弟子的终极是贤明通达的死去,贤明通达的生命终结吗?”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各位贤明的人,佛弟子的终极是贤明通达的死去,贤明通达的生命终结。”于是,佛弟子们听了证悟者阿那律陀的解说,善于接受持受念诵以后,随即从坐位起来,礼拜者阿那律陀,右绕三圈离开了。
证悟者阿那律陀这样解说之后,佛弟子们听了,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出家人,修行一生的终极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涉及到的是对于佛教信仰的结果是什么的回答。对于死亡,是世俗的人们普遍回避、忌讳谈起的事情,但是,对于出家修行的佛弟子来说,是习以为常,或者说是老生常谈的基本问题。因为论说离苦得乐,就要论及超脱生死,证悟清净境界,达到阿罗汉境地的理想和追求。
死亡,涉及到了对于一个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对于这种自然规律的认识,如果缺乏认知,就会导致对于死亡的恐惧,坦然面对,在现实的生活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是一种人们可以普遍接受的人生理趣。
二一九 阿那律陀经(下)
【题解】
本篇紧承上篇由有“天眼第一”称誉的阿那律陀,进一步回答了佛弟子们,关于终极去向的时候,是否在烦恼和痛苦中离开人世的问题。说明了佛弟子可以证悟阿罗汉果位,了脱生死的义理。
【经文】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我等欲有所问,听乃敢陈。”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时诸比丘,即便问曰:“云何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若比丘见质直,及得圣爱戒者,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不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复次,诸贤。若比丘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不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复次,诸贤。若比丘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不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复次,诸贤。若比丘度一切色想,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不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复次,诸贤。若有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已尽者,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时诸比丘,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善受持诵,即从坐起,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绕三匝而去。
尊者阿那律陀,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二一九篇 阿那律陀经(下)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在舍卫国教化,在给孤独长老献给佛陀的,一座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们在下午三点的时候,从禅定打坐起来,前往证悟者阿那律陀的住所,礼拜之后,退下来坐在一边,就说:“我们想请教问题,愿意听才敢陈述。”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各位贤明的人,想问就问,我听了以后应当思考。”当时佛弟子们,随即就问说:“什么是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呢?”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各位贤明的人,倘若佛弟子的见解是本质正直,以及证得圣明对爱欲戒除的人,就是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这时佛弟子们,又一次问道:“佛弟子是终极是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吗?”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各位贤明的人,出家修行佛弟子的终极不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其次,各位贤明的人,倘若佛弟子禅观内部身体如实而来的身心,乃至禅观感觉、心识、万法如实而来的本质,就是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这时佛弟子们,又一次问道:“出家修行的佛弟子的终极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吗?”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各位贤明的人,佛弟子的终极不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其次,各位贤明的人,倘若佛弟子心中仁慈悲悯,遍布一方成就教化,就是东、西、南、北四方,空间上下,遍布一切。心中仁慈悲悯,没有烦恼没有怨怒,没有瞋恨没有争斗,极其广大,无法估量的善德修行,遍布一切世间成就教化。就是慈悲、欢喜心与舍弃同存,没有烦恼没有怨怒,没有瞋恨没有争斗,极其广大,无法估量的善德修行,遍布一切世间成就教化。这就是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这时佛弟子们,又再一次问道:“出家修行的佛弟子的终极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吗?”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各位贤明的人,出家修行佛弟子的终极不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其次,各位贤明的人。倘若佛弟子度脱了一切色的现象形态的念想,乃至证悟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教化。这就是出家修行佛弟子的终极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这时佛弟子们,又一次问道:“出家修行佛弟子的终极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吗?”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各位贤明的人,出家修行佛弟子的终极不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其次,各位贤明的人。倘若佛弟子度脱了一切现象形态,证悟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的境地,思想认知泯灭身心感受成就教化,以及用智慧的禅观一切烦恼已经除尽,就是出家修行佛弟子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这时佛弟子们,又再一次问道:“出家修行佛弟子的终极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吗?”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各位贤明的人,出家修行佛弟子的终极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这时佛弟子们,听了证悟者阿那律陀的解说,善于接受持受念诵以后,随即从坐位起来,礼拜者阿那律陀,右绕三圈后就离开了。
证悟者阿那律陀,这样解说之后,佛弟子们听了证悟者阿那律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上一篇讲述的是关于出家人,修行一生的终极是否死亡的问题。这里讲述的是出家人修行一生的终极是在什么状态下死亡的问题,既涉及到修行者死亡的状态是什么?还涉及对于佛教信仰的终极结果究竟是什么?这两个层面问题的回答。
这样的问题,已经具体到死亡时候的生理和心里状态;还要回答出家修行的佛弟子超脱生死,证悟四禅,到达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这种身心两忘的境界。
这里,直接回应了佛弟子的提问:认定佛弟子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不在烦恼煎熬中生命终结;这样的结论,一连重复了六次,细微的差别,仅仅在于后五次,加了“终极”两个字。这是对于终极问题第一个层面的肯定判断,是言之凿凿的结论。
第二个层面死亡,就是教义和修行的境界。就是佛弟子的终极不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的终极关怀问题。这是一种在肯定之上的否定,就是佛弟子修行还有境界的四种差别。
一是初禅的境界,因为要超脱生死,所以说,不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二是超越色界证入无色界的二禅、三禅的境界,因此也就不是不在烦恼煎熬中死去;三是无色界的非有想非无想处,由于不在物质形态构成的色界,也就谈不上生死的问题;四是运出欲界、色界、无色三界,证入静寂,进入清澄寂灭,本自于无,自然没有生死。
这是一种符合佛教逻辑的推理形式,其特点是先肯定,再从另一个层面进行否定。以后到了大乘佛教,还进一步形成了双重否定,有无双遣的论证方式,认为都只是一种言说,所谓清者自静,悟者自悟,超脱了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