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 箭喻经
【题解】
本篇佛陀针对鬘童子,执着于婆罗门对于世界的各种认识,站在有与无对立的立场,执意请求佛陀做出回答的态度,采取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中了毒箭的人应该如何对待的喻证教化方式,阐发了佛教关注现实,勤修善行的主张。
【经文】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鬘童子独安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所谓此见,世尊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我不欲此,我不忍此,我不可此,若世尊为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从彼学梵行;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当难诘彼,舍之而去。
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若世尊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我从彼学梵行;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我当难诘彼,舍之而去。
于是,尊者鬘童子,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今独安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所谓此见,世尊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我不欲此,我不忍此,我不可此,若世尊一向知世有常者,世尊当为我说。若世尊不一向知世有常者,当直言不知也。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若世尊一向知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世尊,当为我说。若世尊不一向知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当直言不知也。”
世尊问曰:“鬘童子,我本颇为汝如是说:世有常,汝来从我,学梵行耶?” 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我本颇为汝如是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汝来从我学梵行耶?”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鬘童子,汝本颇向我说,若世尊为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当从世尊学梵行耶?” 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鬘童子,汝本颇向我说,若世尊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我当从世尊学梵行耶?”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鬘童子,我本不向汝有所说,汝本亦不向我有所说,汝愚痴人,何故虚妄诬谤我耶?” 于是,尊者鬘童子,为世尊面诃责数,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于是,世尊面诃鬘童子已,告诸比丘:“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不从世尊学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我不从世尊学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
犹如有人身被毒箭,因毒箭故,受极重苦,彼见亲族怜念悯伤,为求利义饶益安隐,便求箭医,然彼人者方作是念:‘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为长、短、粗、细?为黑、白,不黑不白?为刹利族,梵志?居士、工师族?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弓为柘、为桑?为规、为角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弓扎,彼为是牛筋、为獐鹿筋、为是丝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弓色为黑、为白、为赤、为黄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弓弦为筋、为丝、为纻、为麻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杆为木、为竹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缠为是牛筋、为獐鹿筋、为是丝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羽为飘鸰毛、为雕鹫毛、为鹍鸡毛、为鹤毛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镝为錍、为矛、为铍刀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作箭镝师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为长、短、粗、细?为黑、白、不黑不白?为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耶?’彼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
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不从世尊学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我不从世尊学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
世有常,因此见故,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因此见故,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世有常,有此见故,不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有此见故,不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
世有常,无此见故,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无此见故,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世有常,无此见故,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无此见故,不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
世有常者,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如是此淳大苦阴生。如是世无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者,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如是此淳大苦阴生。
世有常,我不一向说此。以何等故,我不一向说此?此非义相应,非法相应,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说此。如是世无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我不一向说此,以何等故,我不一向说此?此非义相应,非法相应,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说此也。何等法我一向说耶?此义我一向说: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我一向说,以何等故,我一向说此?此是义相应,是法相应,是梵行本,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是故我一向说此。是为不可说者则不说,可说者则说,当如是持,当如是学。”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二二一篇 箭喻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在舍卫国,住在给孤独长老献给佛陀的,一座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证悟者鬘童子独自在安静之处,禅坐思维,心里就想:对于这些见解,世人之尊舍弃搁置和排除在外,不进行整体的论说。就是世界是常存的,还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我不要这样,我不能容忍这样,我不可以这样。倘若世人之尊能为我,解说一直以来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我就跟随他修行清净的佛法;倘若世人之尊不为我解说,一直以来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我就应当诘难他,舍弃离开。
就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倘若世人之尊能为我,解说一直以来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是真谛,其余的认识都是虚妄的说法,我就跟随他修行清净的佛法;倘若世人之尊能为我,解说一直以来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是真谛,其余的认识都是虚妄的说法,我就应当诘难他,舍弃离开。
于是,证悟者鬘童子,在下午三点的时候,从禅定打坐起来,前往世人之尊的住所,礼拜之后,退下来坐在一边,就说:“世人之尊,我今天独自在安静之处,禅坐思维,心里就想:对于这些见解,世人之尊舍弃搁置和排除在外,不进行整体的论说。就是世界是常存的,还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我不要这样,我不能容忍这样,我不可以这样。倘若世人之尊一直以来认知世界是永远存在的,世人之尊应当为我解说。倘若世人之尊一直以来不认知世界是永远存在的,就应当直言说不知道。就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倘若世人之尊一直以来认为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是真谛,其余的认识都是虚妄的说法,世人之尊,应当为我解说。倘若世人之尊一直以来不认知世界是永远存在的,其余的认识都是虚妄的说法,就应当直言说不知道。”
世人之尊问:“鬘童子,我从前有没有对你这样说:如果我为你解说世界是永远存在的,你就来跟随我,修行清净的佛法呢?”鬘童子回答说:“没有,世人之尊。”
佛陀又问:“就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我从前有没有对你这样说: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是真谛,其余的认识都是虚妄的说法,你来跟随我,修行清净的佛法呢?”鬘童子回答说:“没有,世人之尊。”
佛陀又问:“鬘童子,你从前有没有对我这样说:倘若世人之尊一直对我说: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我就应当跟随世人之尊修行清净的佛法呢?”鬘童子回答说:“没有,世人之尊。”
佛陀又问:“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鬘童子,你从前有没有对我这样说,倘若世人之尊一直对我说: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是真谛,其余的认识都是虚妄的说法,我应当跟随世人之尊,修行清净的佛法呢?”鬘童子回答说:“没有,世人之尊。”
世人之尊告诫说:“鬘童子,我从前没有对你这样说, 你从前也没有对我这样说,你这个愚昧的人,是什么缘故虚妄地诽谤和诬陷我呢?”于是,证悟者鬘童子,被世人之尊当面几次斥责以后,内心忧愁悲戚,低头沉默,无言以辩,如同有所思虑一样。
于是,世人之尊当面斥责鬘童子以后,告诫佛弟子们说:“倘若有愚昧的人心里这样想:倘若世人之尊一直以来不对我说: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我就不跟随世人之尊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愚昧的人竟然不知道,在这样的问题还没得到答案生命就终结了。就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倘若有愚昧的人心里这样想:倘若世人之尊一直不为我这样说,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是真谛,其余的认识都是虚妄的说法,我就不跟随世人之尊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愚昧的人竟然不知道,在这样的问题还没得到答案生命就终结了。
犹如有人身体被毒箭所伤,因为身中了毒箭的缘故,遭受极大的痛苦,看见他的亲属们怜悯他,为了追求利益身心安宁,就去求治疗箭伤的医生,然而受了箭伤的人却心里想:不可以拔去毒箭,我应当先知道是什么人射了我,姓什么、名叫什么、长的是什么样子?人长得个子是高、是矮、是胖、是廋?他的皮肤是黑、是白,还是不黑也不白呢?是刹帝利种姓,还是婆罗门种姓?是在家修行的人,还是工匠师呢?他来自东方、南方、西方还是北方呢?不可以拔去毒箭,我应当先知道弓是用柘木,还是桑木制成?是弧形,还是三角形的呢?不可以拔去毒箭,我应当先知道扎起弓的材料,是用牛筋、是獐鹿的筋、还是丝的呢?不可以拔去毒箭,我应当先知道弓箭的颜色是黑、是白、是红、还是黄呢?不可以拔去毒箭,我应当先知道弓弦是用筋、用丝、用混织的麻绳,还是用麻做的呢?不可以拔去毒箭,我应当先知道箭杆是木头,还是竹子呢?不可以拔去毒箭,我应当先知道箭杆上缠的是牛筋、獐鹿筋,还是丝呢?不可以拔去毒箭,我应当先知道箭杆的羽毛是鸟毛、是雕鹫毛、野鸡毛、仙鹤毛呢?不可以拔去毒箭,我应当先知道箭镞是镰刀形状、是矛状、是双刃状呢?不可以拔去毒箭,我应当先知道制作箭镞的工匠师,他姓什么、名叫什么、长的是什么样子?人长得个子是高、是矮、是胖、是廋?他的皮肤是黑、是白,还是不黑也不白呢?他来自东方、南方、西方还是北方呢?’这样愚昧的人竟然不知道,在这样的问题还没得到答案生命就终结了
倘若有愚昧的人心里这样想:倘若世人之尊一直以来不对我说: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我就不跟随世人之尊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愚昧的人竟然不知道,在这样的问题还没得到答案生命就终结了。就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倘若有愚昧的人心里这样想:倘若世人之尊一直不为我这样说,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是真谛,其余的认识都是虚妄的说法,我就不跟随世人之尊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愚昧的人竟然不知道,在这样的问题还没得到答案生命就终结了。
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有这样见解的缘故,就跟随我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的事不正确。就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因为这样见解的缘故,就跟随我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的事不正确。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有这样见解的缘故,就不跟随我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的事不正确。就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有这样见解的缘故,就不跟随我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的事不正确。
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没有这样见解的缘故,就不跟随我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的事不正确。就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没有这样见解的缘故,就跟随我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的事不正确。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没有这样见解的缘故,就跟随我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的事不正确。 就是就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没有这样见解的缘故,就不跟随我修行清净的佛法,这样的事不正确。
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有出生、有衰老、有疾病、有死亡,忧愁悲戚、啼泪哭泣、忧患苦难、懊丧苦恼,就是广大的苦盛阴而生。这就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就有出生、有衰老、有疾病、有死亡,忧愁悲戚、啼泪哭泣、忧患苦难、懊丧苦恼,就是广大的苦盛阴而生有生、
世界是永远存在的,我一直不这样说。因为什么缘故,我一直不这样说呢?这并非和义理相应一致,并非和佛法相应一致,并非是清净修行的根本,不能证悟智慧、不能证悟觉悟、不能证悟静寂的境界,所以我一直不这样说。就是世界不是常存的呢?世界有边,还是世界没有边呢?生命就是身体,还是生命不只是身体呢?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如实而来或者终结或者不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也并非不终结呢?一直不这样说。因为什么缘故,我一直不这样说呢?这并非和义理相应一致,并非和佛法相应一致,并非是清净修行的根本,不能证悟智慧、不能证悟觉悟、不能证悟静寂的境界,所以我一直不这样说。什么法理我一直这样说呢?这样的义理我一直这样说:人生是苦、了知苦难的原因、认知苦难的灭除、灭除苦难的道路和方法,我一直这样说。因为什么缘故,我一直这样说?这是和义理相应一致,和佛法相应一致,是清净修行的根本,能证悟智慧、证悟觉悟、证悟静寂的境界,所以我一直这样说。就是对于不可以解说的人就不解说,可以解说的人就解说,应当这样持守,应当这样学习修行。”
佛陀这样解说之后,佛弟子们听了,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从本经的论述之中,可以看出佛陀当时的主要精力,是解决人生的苦难问题,而非关于纯粹的抽象理论。佛陀明示,他一直强调的是一种常态,就是“苦阴”即“五盛阴苦”,意为构成人体的色、受、想、行、识这五阴无时无刻不在侵蚀人的身心,从而使人陷入苦难连绵、苦海无边的境地。
“人生是苦”是佛教的理论基础,不仅是其人生观的核心,而且是形成世界观的基础。佛教理论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宣传式的解说,而是由极其认真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构成的。佛陀是以人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铁律,来证实他的真理,通过具体的事实来说服人们。这充分表现出对人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客观的、真实的观察和记叙,也反映了佛教的创教者对人生的深切关怀。他对解脱一切苦难的探索和牺牲精神,不得不让人表示无比的敬意。
佛教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由对自己精神的“反观内照”而形成的,对社会的认识也是从对人的考察为出发点的。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合的“因缘”构成的,因缘灭则现象无,任何常住不灭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从根本上排斥了有我论的认识,缘起、无常、无我,是佛教对一切现象形态产生的认知。这种认识贴近社会生活,考察了人生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佛教的“苦谛”学说。“苦谛”,反映了佛教独特的人生价值取向。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一种在茫茫无涯的苦海中不断挣扎的过程。因此,彻底摆脱在种种苦难的重压,从精神上脱离这苦难的人世,就成为早期佛教所追求的目标。
箭喻经的比喻故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一位思想家,同时也是践行楷模的佛陀,深知对宇宙的认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把握有限的人生,必须从解决人生苦难的现实问题开始。在当时的印度社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佛教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于一位信仰主义者来说,需要的是对教义的践行。因此,佛陀对于无限世界的问题一律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必须说明的是这并不等于佛陀对世界的基本问题的冷漠,而是采用了一种极为理性的立场。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极为神奇而美妙的、独具魅力的世界观。佛陀表示:对于不可以解说的人就不解说,可以解说的人就解说。这里对佛教描述的世界,做一简要介绍。
佛教的世界,是灵异超然的佛世界。通常来讲,所谓世界观是指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世”者,时间之意,在佛教看来,它是指连绵不断的业力的流转和变化,无始无穷。“界”者,方位、空间之意,八方上下。我们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们,这是佛教特殊的世界观。也是佛教世界观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基本特征之一。
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佛教认为构成娑婆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是四大,即地、水、火、风。四大也是构成一切生命的基本要素。“四生”是佛教最基本的生命形态,包括胎生,如人;卵生,如鸟;化生,如蝶;湿生,如菌。佛教认为四生一律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
倡导众生平等,主张人和一切动物和谐相处的,相互依存,否定了人为万物之灵的观点,为人类留下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佛教世界观的思想基础,是其极具辩证思想的缘起论学说,即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意谓万事万物,都要经过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缘生缘灭,如幻如化的过程。就是“缘起”,即“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佛教有五种缘起理论,分别是:业力缘起、阿赖耶识、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四大缘起。有五大实相:我空法有、我法二空、有空中道、无相皆空、法空实相。
佛教的世界观具有两大特征:
其一,整体论思想。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因陀罗网的思想和学说,就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其中许多内容已经被现实所证明。
其二,是全息思想。明确指出了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反映了整个世界的特征。佛教天台宗提出的十界互容、一念三千的观点,即所谓芥子容须弥,毛孔纳百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把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和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关心每一个人的命运,就和关心世界的未来而联系在一起。大乘菩萨的情怀,正是佛教的整体论、全息论思想的体现。众生苦则我苦、众生病则我病。所以,菩萨普渡众生就是在这种认识之下的伟大行愿。佛教把世界分为十法界,包括六凡界,四圣界。又把世界分为我们常说的“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在描述这些世界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量论的表达方式,如以无量、恒沙等数词来进行表述,其空间范围的表述可达10的51次方,远远超过当代科学10的29次方的范围。
佛教还创造了完整的地狱世界的学说,具有伦理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告诉现实世界的人们黑暗是始终存在的,但正因为如此才要追求光明,扬善去恶。这样的思想更具有批判的价值,是对现实的一切苦难有着最彻底、最理性的认识。我们认为,只有清楚的认识到社会现实中的问题,才可能具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佛教发展了古代印度哲学中对于世界的想象,把整个宇宙称作三千大千世界。人类所居的世界称为一个世界,一小世界,它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四大洲,其周又有九山八海。它所包含的范围,上自色界的初禅天,下至地下的风轮,其中有日、月、须弥天、四天下、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集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成为一个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成为一个中千世界,再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包含大中小三种“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沿用此说,并认为一大千世界为一佛教化的范围,称一佛国。
佛教还有其独具的世界,就是佛世界和净土世界。佛世界是指修行得道的圣者所居住的境地。在这里,是没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这五种污垢浊染的清静世界。它包括:自在、正受、庄严、清静、平等、寂灭六种含义。
净土是净土信仰的世界,是清静佛国,也是佛居住的世界。净土三经中详尽地描绘了这一美丽庄严的佛国之境,那里有珍宝楼台、香花妙音、八功德水,可以尽情享用精美佳肴、衣食无忧,人们有无尽岁月,无量寿命。这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我,从此岸世界度脱到彼岸世界的美好愿景。这种思想对人类的发展无疑会起到推动作用。佛教的世界观博大精深、深刻透彻,用当代流行的话来说,表现出对人幸福指数的极大关切,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种理想,也完美地诠释了在《箭喻经》中佛陀关注人生的教义和理念。
另外,篇中精确的具体描述,给人留下了难忘的人物形象。在经中固执的身中毒箭的人,事实上这样的人,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他中了毒箭,危在旦夕,不思救命,却一再要搞清与生命没有关系的问题,佛陀正是要通过中箭者这种不可理喻的态度,来说明不修戒法,却关心世界永恒的还是短暂的一系列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从而体现了佛陀关注现实、注重实践的思想主张。在喻理上达到了化繁为简,以易解难的功效。《箭喻经》中对具体事物,一个人,一把弓,一只毒箭的描述留下思考和感触。
在对这些具体事物的介绍上,我们不能不对佛陀对现实生活的详细观察表示由衷的赞叹。佛陀借中箭人之口反映出他对人考查的方式。从姓名、长相、身高、肤色、种姓、职业、地方等七个方面所进行的问询,几乎包括了一个人的所有基本信息。对这些信息恐怕我们都不陌生,充分表现了佛陀对人的充分了解和沟通能力。对弓的记述则有:所用木质、缠绕材料、弓把颜色、弓弦材质等四个方面。对弓箭的介绍同样让人大开眼界,包括箭杆、缠料、箭羽、箭头,它使我们回到了冷兵器时代,让人感叹。弓箭在当时是各国之间进行军事斗争的主要武器。使人不难看出佛陀对兵器的熟悉程度,从而感悟它对于社会生活观察的认真态度。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阅拙作《月喻六经注译与辨析》 “箭喻经”第三十四页至六十三页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