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我今天应当解说妄有身心聚集的人生道路以及妄有身心聚集泯灭的人生道路。什么是妄有身心聚集的人生道路呢?愚昧无知的凡夫俗子,见解不能如实了知色蕴的聚集、色蕴的泯灭、色的体味、色的忧患、色的远离;不能如实了知的缘故,快乐色的形态、赞叹色的形态、执着色的形态、存在于色的形态;快乐色的形态、赞叹色的形态、执着色的形态、存在于色的形态的缘故,喜爱快乐索取;缘于索取产生妄有,缘于妄有而生,缘于生而老、病、死、忧愁、悲伤、苦恼,就这样纯粹广大的苦难聚集产生,同样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从广泛意义上说,就是妄有身心聚集的人生道路。佛弟子们,妄有身心聚集的人生道路,应当知道即是苦难聚集的道路。什么是妄有身心聚集泯灭的人生道路呢?博学多闻圣明的佛弟子如实观察色的聚集、色的泯灭、色的体味、色的忧患、色的远离,如实了知的缘故,对于色蕴不喜乐、不赞叹、不执着,不停住;不喜乐、不赞叹、不执着,不停住色蕴的缘故,对色蕴喜爱和快乐泯灭,喜爱和快乐泯灭的缘故索取泯灭,索取泯灭的缘故妄有泯灭,妄有泯灭的缘故出生泯灭,出生泯灭的缘故老、病、死、忧愁、悲伤、苦恼泯灭,就是这样纯粹广大的苦难聚集泯灭。纯粹广大的苦难聚集泯灭。如同色蕴泯灭,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是这样。这就叫做妄有身心聚集泯灭的人生道路。妄有身心聚集泯灭的人生道路,就是身心苦难泯灭的道路,所以说妄有身心泯灭的人生道路。”
佛陀解说了这篇经文以后,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正如应当解说妄有身心,及其应当了知的义理,也这样说。
【辨析】
这一篇经文,虽然也是讨论认识五蕴聚集的佛教义理。但论述的着力点,已经延伸到了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这样一个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上了。佛陀把人生道路,在经中分为世俗的人,以及佛弟子两类。这就形成了一种直接的对比,确定了本篇的立论:僧俗有着不同的人生之路。其论据:
一是凡夫俗子,见解不能如实聊知色蕴的聚集、色蕴的泯灭、色的体味、色的忧患、色的远离;不能如实了知的缘故,快乐色的形态、赞叹色的形态、执着色的形态、存在于色的形态;快乐色的形态、赞叹色的形态、执着色的形态、存在于色的形态的缘故,喜爱快乐索取;缘于索取产生妄有,缘于妄有而生,缘于生而老、病、死、忧愁、悲伤、苦恼,就这样纯粹广大的苦难聚集产生。
二是佛弟子,如实观察色的聚集、色的泯灭、色的体味、色的忧患、色的远离,如实了知的缘故,对于色蕴不喜乐、不赞叹、不执着,不停住;不喜乐、不赞叹、不执着,不停住色蕴的缘故,对色蕴喜爱和快乐泯灭,喜爱和快乐泯灭的缘故索取泯灭,索取泯灭的缘故妄有泯灭,妄有泯灭的缘故出生泯灭,出生泯灭的缘故老、病、死、忧愁、悲伤、苦恼泯灭,就是这样纯粹广大的苦难聚集泯灭。纯粹广大的苦难聚集泯灭。
结论是:世俗的凡夫俗子是妄有身心聚集,苦难聚集的道路;佛弟子是妄有身心聚集泯灭,就是身心苦难泯灭的人生道路。
这样,孰对孰错,当下立判,达到了预设的论述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