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〇 较量湖水经
【题解】
本篇通过对比毛发或指头滴水与湖池之水数量多少,来显示因为听闻四圣谛而有所成就的人之多与尚未成就的人之少,以此让大家对四圣谛生起信心。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湖池,深广五十由旬,其水盈满,若有士夫以发以毛,或以指端渧[1]彼湖水,乃至再三。云何,比丘,如彼士夫所渧水多,湖池水多?”比丘白佛:“如彼士夫毛发指端再三渧水,甚少少耳,彼湖大水,其量无数,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佛告比丘:“如大湖水,甚多无量,如是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谛[2],得圣道果[3],断诸苦本[4],如截多罗树头[5],于未来世成不生法[6];余不尽者,如彼士夫发毛指端所渧之水。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大湖水譬,如是萨罗多吒迦[7]、恒伽[8]、耶符那[9]、萨罗游[10]、伊罗跋提[11]、摩醯[12],及四大海[13],其譬亦如上说。
【注释】
[1]渧:指水慢慢渗下,本篇中意思是毛发或指头蘸湿后,所渗滴下来的水。
[2]见谛:指见到真理或证悟真理。声闻乘要在预流果以上才能见谛,菩萨则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见谛。
[3]圣道果:指体证四圣谛而证得果位,即初果以上,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4]苦本:痛苦的根本,即贪欲。《法华经·方便品》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龙树传曰:“是时始知欲为苦本。”
[5]截多罗树头:“多罗树”,又作岸树、高竦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一般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因为这种树的树干若被中断,则不再生芽,所以佛教多用此树作比喻。截多罗树头,意为截断棕榈树,比喻不再生长。
[6]不生法:不再生起,不再有下一生。或专指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者,不再受生于三界五趣之中,即永入涅槃,不受生死之果报,故称为不生。
[7]萨罗多吒迦:萨罗,义译为湖;多吒迦,义译为陂,指池塘或池塘的岸。萨罗多吒迦即指大陂湖。
[8]恒伽:河名,又译为恒河、恒水、兢伽河。
[9]耶符那:河名,恒伽河系五河之第二大河,为恒河最长的支流,即今亚穆纳河,或称朱木拿河。
[10]萨罗游:河名,恒伽河系五河之一,即今喀尔喀拉河。
[11]伊罗跋提:河名,恒伽河系五河之一,即今奥德地区的拉布提河。
[12]摩醯:河名,恒伽河系五河之一,即今哥希河。
[13]四大海:须弥山四周的大海。
【译文】
第四四〇篇 对比毛发或指头滴水与湖池之水数量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都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寺院。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比如有一片湖,深度和广度都是五十由旬,其中湖水充满,如果有人用头发或毛。或者用指头蘸湿之后滴湖水,这样重复多次。怎么样,弟子们,是这个人所滴的水多,还是这片湖中的水多呢?”弟子们回答佛陀说:“像这个人用毛发或指头多次重复所滴之水,非常非常少,而那片大湖之水,非常非常多没有数量,哪怕用任何计算方式或比喻类比的方式都没办法相比较。”
佛陀告诫弟子们说:“就像大湖中的水一样,它们的数量是无限的。像这样博学多闻的佛弟子具备满足证悟真理,亲自证得圣人的果位,断除了各种痛苦的根本,好比截断了多罗树的头部使其不再生长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再有下一生的阿罗汉果;其他还没有断除的痛苦的根本,则好比那个人用毛发或指头蘸湿所滴下来的水。所以,佛弟子们,尚未完全通达并亲身验证四圣谛的人,应当精进勤奋修行,生起增胜上进的意愿,修学完全通达并亲身验证圣智。”
佛陀说完此经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教导,都心中欢喜并信奉修行。
好比这个大湖水的譬喻,像这样以大陂湖、恒河、亚穆纳河、喀尔喀拉河、拉布提河、哥希河、须弥山四周的大海为譬喻,也和上文内容一样,这样宣说。
【辨析】
上篇较量手中土石和雪山土石的数量,让大家明白如实知四圣谛的难能可贵,并告诫弟子们一定要如实知四圣谛。本篇则紧接上篇,通过较量大湖水和毛发之头所滴之水,来凸显通过如实知四圣谛而获得的各种成就,以此来增长诸弟子对四圣谛更加坚定和信心和更加强烈的希求心。
如实知四圣谛的成就,在本篇中表述为: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谛,得圣道果,断诸苦本,于未来世成不生法。第一,具足见谛,也就是如实知四圣谛,亲自证悟了四圣谛。第二,因为证悟四圣谛而获得圣人果位。声闻乘的果位有四种:一,须弥洹果,亦称初果、须陀洹,译为预流、入流,意为初入圣人之流;二,斯陀含果,译为一来,指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世间来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阿那含果,译为无还,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阿罗汉果,译为无生,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第三,这四种果位的圣人都不同程度地断除了各种烦恼痛快的根本。四,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就是在未来成为不再有下一生的阿罗汉。关于断烦恼与证果位关系的大概情况,这里稍微详细解释一下。根据佛教的说法,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圣人果位的高低取决于断除烦恼的程度。
初果预流果,是断尽三界之见惑的圣者所得之果位。“见惑”,即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俱舍宗以执迷于四谛理之迷理惑为见惑,唯识宗以见惑为后天之烦恼,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关于见惑的种类数量,小乘俱舍列举八十八种,大乘唯识列举一百一十二种。
预流果的圣人进而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的修惑,被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的修惑,还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涅槃,不再受生,这就是二果斯陀含果。“修惑”,又作思惑,于修道时所断贪等迷事之烦恼。俱舍宗以执迷于现象事物之迷事惑为修惑,唯识宗以修惑为与生俱来,而自然产生的先天性烦恼,总有八十一种,称为八十一品修惑。
若断除七品或八品修惑,则称阿那含向。断除所有三界见惑和欲界九品思惑,则称阿那含果。
三果之圣人进一步起加行,断除色界、无色界之惑,这个过程称为阿罗汉向。如果断除有顶九品之惑,从而灭尽所有三界见、思之惑,则证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