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佛本行经之因缘品

荆三隆:佛本行经之因缘品

2020-11-19
第一  因缘品   
    【题解】
本篇冠之以因缘,从题目上看,不仅是说佛陀出现在世间所具备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结合因缘,也是礼赞佛陀人生的开篇。传达出对佛教创始人的无限敬仰,说明了认知佛法教义的本质,就是疗治社会和人生病痛,从而救度一切众生灵的立场。
【经文】
今粗颁宣法,慈心专听受。
 佛众经要义,圣师之言辞。
传佛之典籍,最利益于世。
受者蒙大庆,润及一切生。
   普一切诸佛[1],仙圣明王智。
慈心称名者,获福不可量。
今故演吉祥,忧苦永灭亡。
所至之方域,莫不得安隐。
捡情专守心,各各静意听。
其有奉持者,雪除诸垢秽。
以清净法水,勤加浣濯心。
入灭度深池,受色甚鲜明。
   五欲[2]犹奔马,普世随之迷。
回旋无出要,劳欲所欺误。
   或驰于盲冥,独周旋五道[3]。
以智慧之勒,善御回愚心。
当以无常策,捶制情欲马。
挫折饕餮意,令志舍谀谄。
   六欲[4]江河流,趣恶甚速疾。
当以智慧力,设牢厚堤塘。
乐生死勤苦,未曾得休息。
以无厌足意,迷醉于五欲。
   八种[5]之汤药,和合甚神良。
顺服甘露味,迷醉寻醒悟。
   三界[6]众生类,倒见手所指。
   颠倒于五道,犹如拍鞠[7]跳。
垂脱尽苦际,还复堕生死。
今闻圣明教,宜息迷惑心。
慈悲之光明,普照耀于世。
愚睹热时焰,痴心自迷惑。
生死犹广泽,孤麑迷于中。
宜服饮法乳,除久饥虚渴。
众生从久来,为老死所吸。
不喜见良药,逆骂谤医师。
   医合三十七[8],杂药神良膏。
宜以方便求,勤服以除患。
尘劳之长夜,众生甚安眠。
宜办甘露鼓,寤令莫睡眠。
佛日出于世,照曜法丰秋。
宜以智慧眼,勤心普遍观。
众生心如水,躁扰浊不明。
以法渟使清,犹如秋时水。
众生善御心,定意不躁浊。
速疾得归趣,入于泥洹海。
种种变形体,于生死长远。
天人三恶趣,地狱鬼畜生。
   今宜舍险欺,谄伪恺�形[9]。
   入灭琉璃城[10],合为一种色。
    有王名阿育[11],无忧厚国土。
能使怨忧恐,归附者喜敬。
普于此地立,八万四千塔。
    天龙鬼神[12]喜,声震于天下。
时金刚力士,闻是震动声。
佛法更盛明,因是追念佛。
低头拄颊闷,惟佛在世时。
诸天有问曰,唯仁何为愁。
谛视良久间,然后乃长叹。
怀悲声战怅,发言报之曰。
佛天中天师,施善教天人。
追忆佛圣尊,是以愁闷耳。
是诸天人等,后生不见佛。
佛去世之后,乃生于天上。
始闻佛名号,衣毛皆起竖。
因以慈敬心,问于金刚神。
唯仁佛是谁,有何善妙德。
有何智慧力,有何律禁法。
其形貌何类,以何自严饰。
唯仁垂顾屈,为吾等具说。
以是光明言,劝进金刚神。
发言犹花敷,含笑和颜曰。
所问深妙法,难可仓卒说。
诸圣不能究,独我安能陈。
若能以手指,举拂世界地。
四海诸渊池,一吸能令尽。
若能都浑吞,铁围金刚山。
    以莲花根丝,系悬须弥山[13]。
若欲围缠裹,穷尽虚空表。
    若复欲计知,十方[14]众生数。
是事犹易致,学之或可得。
欲叹佛功德,无能尽具者。
愿承佛威神,令意不谬误。
能少少颁宣,叹佛之德善。
今我之所说,犹如鹦鹉言。
以欢悦仁等,可专意谛听。
【注释】
[1]诸佛:本文指已入灭的毗婆尸、尸弃、毗舍婆、拘留孙、拘那含、迦叶六佛。迦叶佛是佛陀的老师,也称燃灯古佛,释迦牟尼是现世佛,未来佛是弥勒。
[2]五欲:由五尘,又称五境(色、声、香、味、触)而起的五种情欲称为五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佛遗教经》云:“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大正藏》第十二册,第1111页上)分别是:
色欲,指执爱于男女的容貌及世间事物所具有的种种美妙的色相。
声欲,指沉溺于曼舞轻歌、喃喃细语、丝竹管乐、天籁之声。
香欲,指喜爱芬芳清香之物,以及甜香诱人之气。
味欲,指贪爱珍馐佳肴,一切味美之食。
触欲,指喜好细腻滑软、手感舒适之物。
    因五欲能破坏佛律,使人不能自持,故谓之五箭,喻指如箭害身。《智度论》卷十七云:“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且“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此外,又称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为五欲。
[3]五道: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人、天、地狱、饿鬼、畜生五种轮回的去处。所谓三界无安,五道烦恼。
[4]六欲:这里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六患,指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生发的六种欲望而产生的忧患。
[5]八种:又称八圣道,即佛教八种正确的人生道路,分别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八正道对应戒、定、慧三学。正语、正业、正命,对应戒学;正勤、正定对应于禅定。正见、正思,对应智慧。三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6]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又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和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离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有十八天。无色界在色界之上,包括四无色天。
[7]拍鞠:古代的蹴鞠、蹋鞠、拍鞠,都属于马术、马球类的竞技运动或游戏。
[8]医合三十七:这里指佛教对治世间苦难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即三十七道品。
[9]恺�形:恺(kǎi),快乐。原字[仁-二+豈]为古今皆无的异体字,根据文意采用此字。�( lěi )同儡,�形,颓丧的样子。
[10]琉璃城:喻词。琉璃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也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佛教七宝之一。七宝在佛典中有不同说法,一般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
[11]有王名阿育句:(公元前304年至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也是印度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君王。前半生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全境,后来在全国推广佛教,促成佛教的繁荣。因其前半生杀戮,后半生慈悲,故有黑白王之谓。
[12]天龙鬼神:佛教一般指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包括:一、天众,即护持佛法的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阎王等;二、龙众,传说中掌管兴云降雨之神。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春分登天,秋分潜渊,能呼风唤雨。是祥瑞的象征,也是帝王和权力的化身;三、夜叉,即勇健的神;四、乾达婆,吸香气为食,是香神或乐神;五、阿修罗,斗神;六、迦楼罗,金翅鸟神;七、紧那罗,为歌神;八、摩呼罗迦,蟒神,也叫地龙。天众和龙众为八部之上首,最为重要,故称。此外,佛教护法神还有大力鬼神,有十万之众,归八部统率。
[13]须弥山:佛教认为宇宙由无数个世界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世界”即一佛教化的境地,其最下层为一层气,称为风轮;其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称为金轮;其上为山、海洋、大洲等构成的大地;须弥山则是“一世界”的中心。
[14]十方:东、南、西、北为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四维,合称八方。如加上、下,则称十方。
【译文】
第一篇  佛陀传承过去佛   慈悲救世大因缘
 
今天粗略说法缘,慈心听了能接受。
佛陀众经有要义,就是圣师的言辞。
传播佛法之典籍,最利益于人世间。
接受者承蒙大庆,润泽一切众生灵。
普遍一切的诸佛,证悟圣明王者智。
慈心称赞圣名者,获福不可以估量。
所以今天说吉祥,忧愁苦难永灭亡。
佛法所传的地方,无不会得到安宁。
专心守护收敛意,各各安静认真听。
其中还有奉持者,如雪消除诸污秽。
就是以清净法水,勤奋洗浣烦恼心。
证入灭度深奥池,感受色态更鲜明。
五欲犹如奔腾马,世间普遍随之迷。
轮回不能出世俗,劳苦贪欲所欺误。
或者驰走于黑暗,孤独回旋五道中。
要以智慧如勒马,善于驾驭愚昧心。
应当以无常鞭策,捶打制服情欲马。
挫折饕餮贪恋意,立志舍去谄媚心。
六种欲如江河流,奔向邪恶处迅疾。
应当能以智慧力,设牢加厚防堤塘。
勤苦喜乐生怕死,不曾片刻得休息。
会以永无厌足意,迷醉感受在五欲。
八种道路之汤药,和合神明的良方。
顺从服如甘露味,迷醉之人会醒悟。
三界有情众生类,颠倒见解手所指。
颠倒认知在五道,犹如拍鞠不断跳。
解脱无尽苦边际,还会堕入生死海。
今天聆听圣明教,适宜止息迷惑心。
慈悲佛法放光明,普遍照耀人世间。
愚昧目睹热时焰,痴心自我被迷惑。
生死犹如大沼泽,孤独小鹿迷于中。
适宜服饮佛法乳,消除长久的饥渴。
众生从很久以来,都被老死所吸引。
心不欢喜见良药,谩骂诽谤好医师。
医方合三十七种,各种杂药神良膏。
适宜以巧方便求,勤服用以除病患。
尘世辛劳苦长夜,众生难以得安眠。
适宜置办甘露鼓,惊醒切莫贪睡眠。
佛法如日出于世,照曜法田大丰秋。
宜以智慧的法眼,勤奋之心普遍观。
众生灵心如浊水,烦躁扰动浊不清。
以法停止使清静,犹如秋水满池时。
众生善于驾驭心,定意不烦躁污浊。
迅速证得归趣向,证入静寂清澄海。
轮回各种变形体,生死如流很长远。
天人之外三恶趣,地狱饿鬼和畜生。
今宜舍去欺诈险,谄媚虚伪和颓丧。
证入寂灭琉璃城,杂色合为一种色。
世有国王名阿育,得到无忧大国土。
能使怨恨忧愁消,归附者欢喜礼敬。
普遍于各地建立,八万四千座佛塔。
天龙八部鬼神喜,欢声震动于天下。
那时金刚大力士,发出如此震动声。
佛法更加兴盛明,因为这样追思佛。
低头依拄来思索,只有佛陀在世时。
天界神灵有来问,仁者为何要发愁。
谛视思索良久间,然后发出长叹声。
心怀慈悲声惆怅,发出言语回报说。
佛是天中天导师,布施善教化天人。
追忆佛陀圣尊颜,所以心里添忧愁。
就是今天的天人,后生不能看见佛。
佛陀去世间之后,乃至往生于天上。
始闻佛陀的名号,汗毛也都会倒竖。
因而以此慈敬心,请问金刚神灵说。
唯有仁德佛是谁,都有哪些善妙德。
还有什么智慧力,有什么戒律法理。
其形象容貌如何,自己庄严和佩饰。
希望屈尊仁德心,来为我们具体说。
就用这样光明言,劝说天界金刚神。
神灵发言如花开,含笑和颜来解说。
所问深奥美妙法,难以仓卒来论说。
圣明也不能究竟,唯独我还能陈述。
倘若能以手来指,举起能拂世界地。
四海一切深渊地,轻轻一吸能除尽。
倘若形容能吞下,铁围高耸金刚山。
好比莲花根细丝,围绕牵起须弥山。
倘若围起来包裹,可以穷尽了天空。
如果还想要计算,十方世界众生数。
或许这样事容易,学习或者可得到。
想赞叹佛陀功德,没有能都具备者。
祈愿承蒙佛神威,使我心意不谬误。
能够多少做宣传,赞叹佛陀功德善。
今天我所说的话,犹如鹦鹉学舌言。
用以欢悦众仁德,专心一意认真听。
【辨析】
因缘和合的缘起论,构成了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其中的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指人生苦难过程中的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和因果的环节,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前后相续,辗转生发。在《中阿含经》第五十四篇“涅槃经”、第二百零一篇“嗏帝经”;《增壹阿含经》第四十九品第五篇“佛说十二因缘经”,都有可以相互参照的内容。通常把因缘发生的作用称为缘起。十二因缘的序列有两种:一种是还观,又称顺观,其逻辑关系的由原因求结果:即从无明的愚痴、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到老死。还有就是往观,又称逆观,即从老死到无明。
十二因缘中因果论证的序列,是从无明的愚痴、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是由过去世的因到现在世的果,由现在世的因到未来世的果的顺序,十二支互为因果,层层深入,形成三世两重因果。因此,佛教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严密的论证之上,既有演绎,又有归纳,又有类比,归纳和演绎互为说明,是双向的推理过程。因此,也是佛教义理最为深邃的内容,对此佛陀也有过针对阿难不以为然的开示。
我们从这一篇的内容看,属于全经的开场白,是为了今天粗略地为大家解说佛法,希望能够听了能接受,表明了能够传播佛法的经典,就是利益人世间的善法功德。
为此,作者采用了连比叠喻比喻的修辞手法,铺叙和喻证扼要说明了佛教的教义:一喻信仰佛教义理的人们,如雪消除诸污秽;二喻色、声、香、味、触五欲犹如奔腾的野马难以驾驭,世间的人们普遍都处于迷惑之中;三喻佛法智慧犹如悬崖勒马一样,可以制服恣情纵纵欲的野马;四喻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产生的欲望如江河之水奔流不息,只能有智慧力构成的牢固堤坝来防御;五喻八正道犹如医治世间病痛的良方;六喻生死轮回在人间、天上、地狱、饿鬼、畜生五道的生灵,犹如游戏拍鞠不停地跳跃,不能解脱无边无尽苦难的边际,终究还会堕入生死轮回的苦海;七喻愚昧的人生如同在沙漠的干渴之中,出现的幻影“热时焰”产生的水池一般被自我迷惑;八喻犹如一只孤独的小鹿迷路在生死轮回的泥沼广大的沼泽之中,不能解脱一样,只有佛法才能使它摆脱困境;九喻佛法如日出于世,照曜法田获得大丰收;十喻众生灵妄有贪欲之心犹如浑浊的污水,烦躁扰动不能清静,只有佛法教化才能清澄。
这些言简意赅的比喻,都具有化抽象的教义,为具体事物的特点,起到了化繁为简、举一反三的作用。
另外,作者还巧妙地把自己的弘法,是天神的意愿的传达、是神灵发言如花开,含笑和颜来解说的化身。这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的转换,不露痕迹的轻接妙传,既反映出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也传达出其坚定不移的信仰。

上一篇:谢志斌:杂阿含经440较量湖水经

下一篇:郭平:佛本行经之降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