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里仁漫谈  >  《1921》与《革命者》观后

《1921》与《革命者》观后

2021-07-21
1921与《革命者》观后
 
  2021年7月20日,人文学院党委组织学院师生到阳光天地奥斯卡影城观看最新革命电影《1921》,前几天我看过另一部电影《革命者》。现将两部电影观后所思收录于下:
  “一大”中的一位伟大女性
  影片《1921》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会悟女士,她是“一大”会议组织者李达的夫人。1898年,王会悟出生于浙江嘉兴乌镇,父亲王彦臣,是一位前清秀才,曾办过私塾。会悟六岁时就跟父亲学习,当时念父亲私塾的还有沈雁冰,即后来著名作家茅盾。从亲族关系论,王会悟还是茅盾的表姑。1916年,王会悟考入湖州乡郡女校,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在这所学校,王会悟读到了《新青年》,思想上迅速走近时代前沿,她曾给陈独秀写过请教信,陈独秀也曾回信鼓励她。
  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王会悟来到了上海,在中华女界联合会任文秘工作。期间,李达作为日本留学总会代表经常与女联交流,经茅盾介绍,二人开始相识并深度交往,王会悟非常敬佩李达的信仰与博学。1920年,二人喜结连理。结婚时,他们在陈独秀家办了一桌简易的婚宴。
  1921年,陈独秀因申请教育经费的事与陈炯明周旋,没能参加党的“一大”。“一大”的实际组织工作由李达负责,王会悟协助解决了代表们的吃住问题,并负责会议期间的警戒工作。因会议地点上海望志路106号被巡捕发现,也是她提议到家乡浙江嘉兴南湖接着进行,在游船上,她以歌女形象继续负责会议警戒工作。可以说,没有王会悟,“一大”就不会那么顺利完成的。
  1922年,王会悟参与创办上海平民女子学校,任工作部主任。此年年底,李达应毛泽东之邀,到湖南自修大学主持教务,夫人王会悟随同,并任该校附属中学的英语老师。这一时期,夫妻二人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友谊。1923年李达自动离党,但他依然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夫妻二人秘密回到上海。1933年到1937年又转到北平工作,王会悟当时任教中国大学。1937年,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出版,王会悟设法将书送到延安,毛泽东对此书作了大量眉批,并向延安哲学研究会和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推荐此书。1950年,李达出任湖南大学校长,后调任武汉大学,并担任中国哲学会会长。王会悟则在政务院从事法制工作,后因病离职休养。1993年10月20日,她病逝于北京,享年96岁。
  从王会悟一生看,她当初怎么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协助丈夫办的一次小规模会议,居然成为中国开天辟地史上的重要一页。看似偶然,实际也是必然。李达是有信仰的人,他乐于付出,甚至用自己翻译稿费印制宣传材料,给湖南寄的《新青年》没有回款购书费,他也不计较。王会悟夫唱妇随,积极做好贤内助工作。这样一对乐于奉献的夫妻,他们的生命回馈也有目共睹,丈夫热心学术,日后贵为武大校长、中国哲学学会会长,王会悟自己也高寿96岁。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上所有愿意为人民福祉无私奉献的人,无论她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因为无私奉献本身就展示着生命的伟大。王会悟是伟大的,诚如毛泽东给李达的信中说:“你们是真正的人。”希望今天“真正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日常中多一点善举,也许日后就能成就历史中的伟大。当然,我们更应该感念历史上那些无名的伟大,因为无名的伟大如天道一样护佑着人间。希望中国九千万党员以及14亿国人,都能成为平凡伟大的“真正的人”,也希望违背天道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及欺世盗名的假人能早日回头。
  《革命者》中的一面伟大旗帜
  《革命者》主要述及李大钊的革命道路,李大钊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大钊先生,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的是政治科。1917年12月,他接替章士钊工作,被聘为北大图书部主任。这一年,他28岁。不久,他又兼任北大经济学教授。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1919年5月1日,他在《晨报》发表“五一”感言,提出不经当局批准,“直接行动”主张。“五四运动”发生后,他和蔡元培积极营救被捕学生,领导组织学生罢课。5月9号,蔡元培被迫辞去校长职务。李大钊组织师生,与北洋政府交涉,极力挽留蔡元培。“五四运动”期间,他和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并印成传单散发,推动运动向深广方向发展。“五四运动”胜利后,他撰文阐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着手组织建党工作。当时,陈独秀已到上海,二人号称“南陈北李”,共同推动建党。毛泽东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深受其影响。后来,李大钊根据时局发展,他与孙中山接洽,欲实现国共合作,联手改造国民党,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全面展开。孙中山去世后,国共两党矛盾升级,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李大钊也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入狱,同年6月28日被处以绞刑,牺牲时年仅38岁。
  大钊先生,作为一位学者,他本可以选择安心治学,凭教职养家糊口,但他没有,他偏偏喜欢和学生及底层民众打成一片,希望他们联合起来改变族群悲苦的命运。他曾写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联,这是要成为能文能武的铁汉子。在军阀的监狱里,他如果说些软话,是可以被放出来的,但他深知自己的一些学生和自己联系的一些群众都已牺牲,他怎会选择独活呢?他愿意为社会进步流血,甘心去死。像这样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是很难让那些没理想只想苟活的人理解的。大钊先生期望以热血洒江山,换来将来赤旗插全球。与他同时代的,如此想、如此做的是少数,但这少数人后来动员了更多的人,终于改天换地。
  如今,他的继承人们要恢复党的初心,力图不让江山变质变色,那走大钊先生那种接地气的群众道路依然必要的。目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八股文风依旧是这条路上的拦路虎,亟待很好地解决。期待不久的将来,党的后继者领导人民能很好地扛起大钊先生为代表一代人的伟大旗帜,把红色道义写满人间。
(人文学院历史系曹印双)

上一篇:论语随笔

下一篇:与2022年高考同步漫谈新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