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杂阿含经五三五 大目犍连和阿那律论四念处经

杂阿含经五三五 大目犍连和阿那律论四念处经

2021-09-22
五三五  大目犍连阿那律论四念处
    【题解】
    本篇通过佛陀十大弟子中,有神通第一称誉的大目犍连,以及有“天眼第一”称誉的阿那律之间就佛法四念处进行了相互印证,说明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佛教禅观的基本内容。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那律,住松林精舍。时尊者大目犍连,住跋只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之处。
时尊者阿那律,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1]。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若于四念处远离者,于贤圣法远离;于贤圣法远离者,于圣道远离;圣道远离者,于甘露法远离;甘露法远离者,则不能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于四念处信乐者,于圣法信乐;圣法信乐者,于圣道信乐;圣道信乐者,于甘露法信乐;甘露法信乐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知尊者阿那律心之所念,如力士屈伸臂顷,以神通力于跋只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之处没,至舍卫城松林精舍尊者阿那律前现,语阿那律言:“汝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令众生清净,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若于四念处不乐者,于贤圣法不乐;圣法不乐者,于圣道不乐;不乐圣道者,于甘露法亦不乐;不乐甘露法[2]者,则不能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于四念处信乐者,乐贤圣法;乐贤圣法者,乐于圣道;乐圣道者,得甘露法;得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耶?”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大目揵连言:“如是,如是,尊者。”
大目犍连语尊者阿那律言:“云何名为乐四念处?”“尊者大目犍连,若比丘身身观念处,心缘身正念住调伏、止息、寂静,一心增进,如是,受、心、法念处,正念住调伏、止息、寂静,一心增进,尊者大目犍连,是名比丘乐四念处。”
时尊者大目犍连,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从舍卫国松林精舍门,还至跋只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之处。
【注释】
[1]四念处:指用禅定智慧观想四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2]甘露法:喻词,比喻佛法如滋润心田的甘甜雨露;也比喻涅槃境界指超脱生死,到达涅槃的无上妙法。
【译文】
第五三五篇  证悟者大目犍连阿那律共论四念处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证悟者阿那律,住在松林里的寺院。当时证悟者大目犍连,住在跋只族聚集的村落叫失收摩罗山中,在令人恐怖的密林和飞禽走兽所到之处禅修。
这时证悟者阿那律,独自一人在僻静之处,禅观思维,心想:“有一种修行之道,清净众生灵,远离忧愁、悲伤、苦恼,证得真实的佛法,就是四念处。哪四处观想呢?就是观想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处。倘若对这四念处远离的人,对于贤达圣明的佛法远离;对于贤达圣明的佛法远离的人,对于圣明的道路远离;圣明道路远离的人,对于如甘露的佛法远离;对如甘露佛法远离的人,就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愁、悲伤、苦恼。倘若对于四念处信仰快乐的人,对于圣明的佛法信仰快乐;圣明的佛法信仰快乐的人,对于圣明的道路信乐;圣道信仰快乐者,对于甘露法信仰快乐;甘露法信仰快乐者的人,证得脱理生、老、病、死、忧愁、悲伤、苦恼。”
这时证悟者大目揵连,了知证悟者阿那律心中所想,在犹如大力士弯曲伸开手臂的顷刻之间,以神通力从跋只族聚住的村落叫失收摩罗山,在令人恐怖的密林和飞禽走兽所到之处,来到了憍萨罗国都舍卫城松林寺院证悟者阿那律的面前,对阿那律说:你独自一人在僻静之处,禅观思维,心想:“有一种修行之道,清净众生灵,远离忧愁、悲伤、苦恼,证得真实的佛法,就是四念处。哪四处观想呢?就是观想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处。倘若对这四念处远离的人,对于贤达圣明的佛法远离;对于贤达圣明的佛法远离的人,对于圣明的道路远离;圣明道路远离的人,对于如甘露的佛法远离;对如甘露佛法远离的人,就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愁、悲伤、苦恼。倘若对于四念处信仰快乐者的人,对于圣明的佛法信仰快乐;圣明的佛法信仰快乐的人,对于圣明的道路信乐;圣道信仰快乐者,对于甘露法信仰快乐;甘露法信仰快乐者的人,证得脱理生、老、病、死、忧愁、悲伤、苦恼吗?”证悟者阿那律对证悟者大目揵连回答说:“是的,是这样,证悟者。”
大目犍连问证悟者阿那律说:“什么叫做快乐观想四念处呢?” 阿那律回答说:“证悟者大目犍连,倘若佛弟子观想身体对于身的观想不净之处,心正缘于身观正确的心念调正降服、禅定止息、寂静,一心增进,就是,感受、心灵、法相观念之处,正确的观念调正降服妄念、禅定止息、寂静,一心增进,证悟者大目犍连,这就是佛弟子快乐四念处。”
这时证悟者大目犍连,随即如形象的禅定止观,从憍萨罗国都舍卫城松林寺院,回到了跋只族聚住的村落叫失收摩罗山,那令人恐怖的密林和飞禽走兽所到之处。
【辨析】
这是一篇在佛陀十大弟子中,有神通第一称誉的大目犍连,以及有“天眼第一”称誉的阿那律之间就佛法四念处进行相互印证,以此说明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佛教禅观的的基本内容。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主要目的,证明对于佛弟子们来说,没有正确的禅观,是无法证悟清静寂灭的境界。
在表达手法上两次采用了顶针方式,首先运用了:倘若对这四念处远离的人,对于贤达圣明的佛法远离;对于贤达圣明的佛法远离的人,对于圣明的道路远离;圣明道路远离的人,对于如甘露的佛法远离;对如甘露佛法远离的人,就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愁、悲伤、苦恼。这种连环相序的顶针手法,一气呵成,给读者一种淋漓畅快的感受。
接着,又用了:倘若对于四念处信仰快乐的人,对于圣明的佛法信仰快乐;圣明的佛法信仰快乐的人,对于圣明的道路信乐;圣道信仰快乐者,对于甘露法信仰快乐;甘露法信仰快乐者的人,证得脱理生、老、病、死、忧愁、悲伤、苦恼。这样的表达方式,也使人有一种气势夺人、不吐不快的神韵。

上一篇:杂阿含经之176思念处经

下一篇:杂阿含经五三六 大目犍连和阿那律细论四念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