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七 舍利弗和阿那律论小千世界经
【题解】
本篇证悟者舍利弗、证悟者阿那律相互讨论了禅观之中,对于世界的认识,说明了佛法观想之中对于宏观世界的理解。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大目犍连、尊者阿那律住舍卫国手成浴池侧。尊者舍利弗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那律言:“奇哉,阿那律,有大德神力。于何功德修习多修习而能至此?”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舍利弗言:“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何等为四念处?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如是调伏世间贪忧。尊者舍利弗,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尊者舍利弗,我于四念处善修习故,于小千世界[1]少作方便,能遍观察,如明目士夫于楼观上,观下平地种种之物,我少作方便,观察小千世界亦复如是。如是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注释】
[1]小千世界:佛教把整个宇宙称作三千大千世界。人居住的世界,称为一小世界。它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四大洲,其周又有九山八海。其范围上自色界的初禅天,下至地下的风轮。其中有日、月、须弥山、四天和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集这样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包含大、中、小三种“千世界”,故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三千大世界为一佛教化的世界,亦称一佛国。大乘佛教认为有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亦有无量佛国。
【译文】
第五三七篇 大目犍连和阿那律互论小千世界认识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证悟者舍利弗、证悟者阿那律住在舍卫国叫做手成浴池旁边的寺院中。证悟者舍利弗来到证悟者阿那律的住所,共同相互问候彼此慰劳辛苦以后,就坐在一边。
证悟者舍利弗问证悟者阿那律说:“奇妙,阿那律,有广大的功德和神通之力。是什么功德修行反复修行就能这样呢?”
证悟者阿那律对证悟者舍利弗说:“对于四念处修行而且反复修行,成就广大的功德和神通之力。什么是四念处呢?观想身内观意念之处,用精进勤奋的方法,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认知,调正降服人世间的贪欲忧患;同样观想身外、身内和身外,身内的感受、身外的感受、身体内外的感受,观想内心、心外、心内和心外,身内法、身外法、身内身外法观意念之处,用精进勤奋的方法,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认知,就是调正降服人世间的贪欲忧患。证悟者舍利弗,这就叫做四念处修行而且反复修行,成就广大的功德和神通之力。证悟者舍利弗,我对于四念处善于修行的缘故,对于小千世界会有一些方法,能够遍及观察,犹如明达的证悟者在高楼上观察,观看楼下平地上的各种之物,我会有一些方法,观察一个小千世界也是这样。这就是我对于四念处修行而且反复修行,成就了广大的功德和神通之力。”
这时两位有正确见解的证悟者,共同议论以后,各自从座位起来离开了。
【辨析】
本篇表现的是,通过禅观从对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由个体的认知,逐步上升到佛教对于世界的认识,展现了从微观世界的如实观察,走向对于宏观世界的认识。并通过这种对于世界的理解,表现出佛教完整的世界观。
其中,为了说明对于世界这种抽象的,难以具体化的整体认知。经文运用了犹如明达的证悟者在高楼上观察,观看楼下平地上的各种之物,我会有一些方法,观察一个小千世界也是这样的比喻句。明喻佛法如登高楼,一览平地事物,隐喻佛法的法眼观天下,只有智慧的人们才能够领会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