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杂阿含经五三八 修行四念处如登山观林经

杂阿含经五三八 修行四念处如登山观林经

2021-09-22
五三八 修行四念处如登山观林
    【题解】
     本篇出现了四位证悟者。由证悟者大目犍连、证悟者阿那律讨论了禅观之中,对于佛教世界中心须弥山的认识,具体说明了佛法对于世界具体事物的理解。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阿那律住舍卫国。尔时,尊者大目犍连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时尊者大目犍连,问尊者阿那律:“于何功德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大目犍连:“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何等为四?内身身观系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观系心住,精进方便,除世间贪忧,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于千须弥山,以少方便悉能观察,如明目士夫登高山顶,观下千多罗树林,如是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以少方便见千须弥山[1]。如是,尊者大目犍连,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注释】
[1]须弥山:佛教认为宇宙由无数个世界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世界”即一佛教化的境地,其最下层为一层气,称为风轮;其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称为金轮;其上为山、海洋、大洲等构成的大地;须弥山则是“一世界”的中心。
【译文】
第三八篇  佛陀告诫五位佛弟子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证悟者舍利弗、证悟者大目犍连、证悟者阿难、证悟者者阿那律住在舍卫国的寺院中。证悟者大目犍连来到证悟者阿那律的住所,共同相互问候彼此慰劳辛苦以后,就坐在一边。
证悟者大目犍连对证悟者阿那律说:“对于什么功德修行反复修行,成就广大的功德和神通之力呢?”
证悟者阿那律对证悟者大目犍连说:“我对于四念处修行而且反复修行,成就广大的功德和神通之力。什么是四念处呢?观想身内观意念束缚之处,用精进勤奋的方法,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认知,消除人世间的贪欲忧患;观想身外、身内和身外,身内的感受、身外的感受、身体内外的感受,观想内心、心外、心内和心外,身内法、身外法、身内身外法观意念束缚之处,用精进勤奋的方法,消除人世间的贪欲忧患。这就叫做四念处修行而且反复修行,成就广大的功德和神通之力。我对于小千世界的须弥山,会有一些方法能够遍及观察。犹如明达的证悟者登上高山顶观察,观看山下上千的贝叶树林,我会有一些方法,观察一个小千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就是这样,我对于四念处修行而且反复修行,成就了广大的功德和神通之力。”
这时两位有正确见解的证悟者,共同议论以后,各自从座位起来离开了。
【辨析】
本篇同样表现的是,通过禅观,从对于自己的个体的认知,上升到佛教对于世界的认识,展现了从微观世界的如实观察,走向对于宏观世界的认识。并通过这种对于大千世界的理解,表现出佛教完整具体的世界观。
另外,为了说明世界这种宏观的,难以具体化的整体认知。经文运用了犹如明达的证悟者登上高山之顶观察,观看山下上千的贝叶树林一样,观察一个小千世界的中心须弥山这样的比喻句。明喻佛法如登高山,一览天下丛林;隐喻佛法的法眼观天下,只有智慧的人们才能够领会的意蕴;同喻证悟了佛法的人才能真正认识世界。

上一篇:杂阿含经五三七 舍利弗和阿那律以四念处观小千世界经

下一篇:杂阿含经五三九 修行四念处如路口观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