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阿那律忍病痛心在四念处经
【题解】
本篇通过证悟者阿那律在重病之下,仍然心念禅观四念处,表达了活到老,禅定修行到老的坚定信念。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那律,在舍卫国松林精舍,身遭病苦。
时有众多比丘,诣尊者阿那律所,问讯慰劳已,于一面住,语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所患增损可安忍否,病势渐损不转增耶?”
尊者阿那律言:“我病不安,难可安忍,身诸苦痛,转增无损,即说三种譬,如上叉摩经[1]说。然我身已遭此苦痛,且当安忍,正念正知。”诸比丘问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
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言:“住四念处,我于所起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何等为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处。乃至受、心、法观念处,是名住于四念处,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
时诸正士,共论议已,欢喜随喜,各从座起而去。
【注释】
[1]上叉摩经:指前面《杂阿含经》第五卷,第一百零五篇经文所解说的三种比喻:一是患病的痛苦超过瘦弱的人被大力之人用绳子捆住头用力拉。二是患病痛苦超过用利刀切割牛活的牛腹那样。三是患病痛苦超过把人悬挂在火上,火烧两脚的苦难。
【译文】
第五四○篇 证悟者阿那律重病禅观四念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证悟者阿那律住在舍卫国一个松树林的寺院中。这时证悟者身体遭受疾病的痛苦。当时有许多佛弟子们,前往证悟者阿那律的住所,问候病况慰劳以后,就坐在一边,对证悟者阿那律说:“证悟者阿那律,你所患的疾病加重还是减轻可以安宁忍耐,病情逐渐减轻不会转变的更重吗?”
证悟者阿那律回答说:“我的病不能安宁,难以安宁忍受,身体有各种痛苦,有增无减,随即解说了三种比喻,如同前面第一百零五篇经文《叉摩经》所解说的那样。虽然我的身体已经遭受痛苦,尚且应当安宁忍耐,用正确的意念正确认知。”佛弟子们问证悟者阿那律说:“心止住在什么地方能安宁忍耐这样的大苦,是用正确的意念正确认知吗?”
证悟者阿那律回答佛弟子们说:“止观在四念处,我对于所引起身体的各种痛苦能自己安宁忍耐,用正确的意念正确认知。什么是四念处呢?就是内心观身不净。乃至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就叫做止住于四念处,身体的各种痛苦能自己安宁忍耐,用正确的意念正确认知。”
这时各位有正确见解的修行者,共同议论以后,随之心中欢喜,各自从座位起来离开了。
【辨析】
本篇所讨论的内容,是主人公证悟者阿那律身体遭受疾病的痛苦,如何对待的问题。证悟者阿那律的态度是:“我的病不能安宁,难以安宁忍受,身体有各种痛苦,有增无减,随即解说了三种比喻,如同前面第一百零五篇经文《叉摩经》所解说的那样。虽然我的身体已经遭受痛苦,尚且应当安宁忍耐,用正确的意念正确认知。”
这种态度的前提是如实地面对痛苦,并非无视痛苦。由此阿那律用了在《杂阿含经》第一百零五篇经文所说的三种比喻:一是患病的痛苦超过瘦弱的人被大力之人用绳子捆住头用力拉。二是患病痛苦超过用利刀切割活牛的牛腹那样。三是患病痛苦超过把人悬挂在火上,火烧两脚的苦难。
但是,面对痛苦,不是绝望的哀怨,而是冷静理性的面对,这就是了知人生苦难的必然性,自己安宁忍耐,用正确的意念正确认知:痛苦是身体不净的必然表现,是无常变化的反映,要用无我的态度,来消弭苦难。
因此,如果在病中超脱我的执着,从心理上没有负担,这样在客观上,也是可以减轻病痛的。所以说,论述客观真实,态度安宁自然,反映了一代高僧超然无我的气度胸怀。
五四一 阿那律病愈心在四念处经
【题解】
本篇通过证悟者阿那律在重病之后逐渐痊愈,仍然心念禅观四念处,表达了随顺圆融、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尊者阿那律,在舍卫国松林精舍,病差未久。时有众多比丘,往诣阿那律所,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问尊者阿那律:“安隐乐住否?”
阿那律言:“安隐乐住,身诸苦痛渐已休息。”诸比丘问尊者阿那律:“住何所住,身诸苦痛得安隐?”
尊者阿那律言:“住四念处,身诸苦痛渐得安隐。何等为四?谓内身身观念处,乃至法法观念处,是名四念处,住此四念处故,身诸苦痛渐得休息。”
时诸正士,共论议已,欢喜随喜,各从座起而去。
【译文】
第五四一篇 阿那律病愈心止在四念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证悟者阿那律住在舍卫国一个松树林的寺院中,身体病愈不久。当时有许多佛弟子们,前往证悟者阿那律的住所,问候病况告慰以后,就坐在一边,问证悟者阿那律说:“你所患的疾病现在安宁快乐了吗?”
阿那律回答说:“安宁快乐了,身体各种痛苦逐渐止息。”佛弟子们问证悟者阿那律说:“心止住在什么地方,能是各种痛苦得到安宁呢?”
证悟者阿那律回答佛弟子们说:“止观在四念处,身体的各种痛苦逐渐得到安宁。什么是四念处呢?就是内心观身不净。乃至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就叫做四念处,止住于四念处的缘故,身体的各种痛苦逐渐止息。”
这时各位有正确见解的修行者,共同议论以后,随之心中欢喜,各自从座位起来离开了。
【辨析】
本篇延续上一篇的内容,继续讨论了对待自己疾病的态度。如前一篇所说,尽管人生都难免得病,但是面对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打破自我封闭的执着状态,坦然面对,了知生死。所谓佛渡有缘人,阿那律自己的病逐渐好转,得到安宁。他所采取的立场还是心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念处之中,具有现身说法,使人得以采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