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毒树喻、七重门喻之问应答
1、关于毒树喻我有一些问题。经中说要拔出爱根才能得到解脱,但这个拔出爱根到底是拔出个人层面的爱欲还是拔出整个社会层面的爱?去除贪欲和愚昧我可以理解,因为贪婪和愚昧都是人性中的恶,但是爱并不是恶,有了爱才可能会有同理心,然后也会对别人受的苦,受的难感觉到悲悯,想要去拯救他们,帮助他们解脱。我认为要爱世人,对众生拥有平等的感情,爱要适度,有节制,这样才能够普渡众生,如果是拔除他对整个社会的爱的话,他还怎么做到爱世人,怎么做到普渡众生?
答:经文中的“爱根”,应指爱欲,通常指佛经中的欲界贪结。欲界的烦恼下分为五结,包括:贪结,贪欲的烦恼心结;嗔结,嗔恨烦恼心结;身见结,执着于我见的烦恼结;戒取结,指坚持各种邪恶的戒律并由此产生的烦恼心结;疑结,对佛教义理怀疑产生的烦恼心结。爱根是因蔼爱染让自己烦恼的,和佛陀对众生平等的爱不是一回事,佛陀不用爱来表达,而是用慈悲,慈是让人快乐,悲是拔除痛苦。因此同学说的爱世人,对众生拥有平等的感情,普渡众生,符合佛陀的本意。他不是拔除整个社会的爱,拔除的让众生烦恼痛苦的爱染。
2、七重门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贪婪吝啬的富豪转世盲人,最后皈依佛道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中,如何拔除罪根,我却有所疑惑。难陀转世前乃是一方富豪,但是他在世期间却作恶多端“发心从来不行善”,最后却只需要以家财供奉佛祖,皈依听教,就可以消除恶果了。这是否有些不公平了?平凡人一生受苦受难,也难以见佛祖替他们拔除罪过,只能终生修行,还得战战兢兢不敢犯错。到了一个大恶人这里,竟然如此轻易!为什么他不被投入地狱之中受永生折磨?就在文中来看,盲母多么的可怜辛酸,自己就是盲人,生下的儿子还是盲人,这又是因为什么?如果盲母前世作恶,这一生受苦受难是应该的,那么为什么难陀可以不用继续受苦受难?如果盲母只是正常轮回,没有前世的恶报,那么这一世为什么不能求得福报?这一点确实无法理解。
答:佛陀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他开示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是让人理解真命苦的真相,进而通过修行可以摆脱痛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力因果,且不是一世的,而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两重因果。因业力不同,无明状态不同,生命的福报各异。难陀有难陀的因果,盲母有盲目的因果,谁也不能替代谁,佛陀也不能替他消除,只有自己觉悟,自己修正,自己解脱。佛陀的理论也是渡舟的舟楫,抵达彼岸需要自己努力。
3、智者应当去欲而受静。(这里佛陀所讲的“去欲受静”是否同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人欲一样,说的是超过自身合理、正常欲求的念头?还是不够有任何的欲念?)在毒树喻中,以毒树非除根不尽作喻,指出人之欲念在于本心,若本不自省本心,使其保持心境澄明,那欲念便无法除净,也无法证得大道了。联系现实生活,你想收心好好学习,不再被手机里的“精彩世界”所吸引,光逼迫自己不看它是不行的;你得从心里爱读书,懂得其中的益处,从内心中深省过度沉迷某一事物中的危害。只有懂得这些,才能真正的做到自律。猎师杀生,恶业伤人伤己;心中之剑亦是如此,伤人伤己。像佛经中讲的,为什么现在有很多骗香火钱的假和尚,就是他们虽然坠入空门,但并未有觉悟,只有真正发自深省,才能摆脱罪孽,到达彼岸。全经透过譬喻来解说人生无常,以修行戒、定、慧积集善根而达到解脱之道理,为之于众生轻欲达道的法门。
试答:宋明理学本身就是中国本土文化与佛教融合的产物,人的正常生理需要是需要满足的,长时间不吃不喝,谁也受不了,那是会要人命的,灭了这样的欲求等于自杀,佛教的基本是反对杀生的。宋代理学家不会这样迂腐的一概灭掉,因为正常的自然规律本身就是天理,人欲过度就会违背天理,灭人欲灭的是不合中道的人欲贪求。
4、读完这部分内容,佛家要求根除妒忌、贪婪、爱欲等才能获得解脱,否则会自己毁伤性命,又外损智慧,如若种下恶业,就只能自食恶果,佛家讲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就像难陀因吝啬贪婪而最终报应在下一世一样,感觉其中蕴含着一个前提,就是人的灵魂或者其他,至少有一种根属于我们的东西永恒不变,因此我们所作的业,最终能够通过来世报报应在我们的身上,(这里暂且忽视了现世报) ,但是佛家又讲我们是因缘和合而生,那么就是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在我们身上,这里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解释才会更融洽。
试答:确实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永恒的事物。我们如果认为有永恒的事物,有了这样执念,就会有烦恼,就不会的解脱,就会苦。变是世间的常态,如果有永恒,这变化就是永恒的。同学提及的灵魂,实际多是佛教说的六道众生轮回里的现象,因为有业力和无明,才有灵魂的投胎转世,都是没有解脱的苦海众生。但这样的灵魂不是永恒的,只是在流转中。当条件具足时,如高僧修行到阿罗汉境界,达到寂静涅槃状态,就不在灵魂转世中存在了。
5、这些比喻各有侧重,共同的主题在于普通的世人各有苦痛,而这些痛苦的来源皆是心有欲念。这样看来佛教方法论的出发点就在于斩除一切爱欲贪念,此后专心度念,向着彼岸,再到达涅槃境界。越来越觉得佛教认为不应该在意这些苦痛烦恼,恰恰是因为太在意,太受其影响,才选择了试图斩断欲念这条道路。
回应:佛陀的学说是灭苦解脱之道。感觉不到贪欲爱染带来的痛苦,也不会寻找解脱办法的。人生八苦都普遍存在,只是许多人不省察背后苦的原因,就会发现贪嗔痴导致的恶果,就会在修习戒定慧中消除贪嗔痴,走出痛苦。
6、这几篇之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毒树喻。在这篇寓言故事中,作者巧妙地把爱用“毒树”来比之。所有男女只要一入园,在毒树下停息,就会或头痛,或腰脊痛,或命终死去。这也就喻众生只要有了贪爱之意,就会受害。以毒树自喻,说明自身的种种欲念,正如那棵毒树,外表看似精妙,众人认不清它的危害,往往不加以戒备就靠近,他们的贪爱所为,有时或许让他们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他们还不知道这实际可能已伤害了别人,而且肯定已为以后的轮回而埋下了恶种,所以即使他们也想跳出苦海,但不除爱根,那是永不可能的。不彻底断绝“爱根”,就会坠入生、老、病、死之无尽苦海之中,永无出头之日。
7、佛教将爱欲视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深陷爱欲不能解脱之人便以轮回作为惩罚,唯有去除爱欲方能摆脱轮回。在难陀的故事中,难陀前世嫉妒吝啬,不施恩惠,今生便成为盲者,被其子的守门人驱赶。这里有一个让我疑惑的地方,难陀在转世成为盲童后却知道自己前世就是难陀,所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此世的苦难从何而来。但一般来说,应该预设人们并不能知道自己前世所为,所以今生的幸是前世福报,祸是前世恶报。且不论前世今生是否存在,总之这套理论可以解释,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故事里难陀却可知前世呢?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吗?
试答:这个问题,我还不知道如何回答。我请教过有些修行者,有修行人修习定功到一定程度,松果体打开,是可以看到自己前世的,有的还能看出别人的前世。至于难陀为什么能知前世,也许是因缘不同,就如同他能在有生之年亲见佛陀一样,这不是一般人都的机会。这个问题老师也存疑。因为我自己都不知自己的前世如何。至于故事中这样安排,从文学角度讲也可以是无巧不成书,有超凡的神通呈现,也是提升道理的深入普及度。
原文: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守园人瞻守官园,当园中间生一毒树,诸有男女入园游观停息此树下者,或头痛欲裂,或腰脊疼痛,或即于树下便命终者。时守园人知为毒树,复见众人遭诸苦难,即施斧柯,柯长一丈余,遥斫毒树,未经旬日即生如故。然彼毒树枝叶团足树中之妙,众人见者,无不欢喜。其中众生,不知忌讳,未遭此难,共往奔彼,自荫其身,影未移间,复遭苦厄。时,守园人复于异日以斧往斫,树生如故,倍复殊妙,如是数斫,生生如旧。彼守园人宗族五亲妻息仆使,贪乐树荫尽取命终。其人单孑一己,昼夜愁忧号悲,而行路遇智者,自陈酸苦其痛万端。是时智者告园人曰:“此众苦恼,卿自为耳。夫欲止流,莫若高隐,欲伐树者,当尽根原。卿所施功,但种生栽,何言伐树?汝今速往掘出根本。”其人意迷复虑死至:“设我往彼掘出树根,定死无疑。若我死后,官当更立守此园者,我族正尔灭尽无余,亦无继嗣续我后者,宜自逃走出家学道。”至舍卫国祇洹精舍,诣诸道人得作沙门。然彼园人昔种善福根栽,垂熟应入律行,是时,世尊还顾视彼比丘,在大众中而说此偈: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
时彼比丘闻说斯偈,便自追本自所经历,即自心悟,内自克责,思惟四大秽漏之患,念彼毒树数数往伐,生生不息。今四大身,与彼无异,爱根深固,不伐根者,枝流不断,便当就于生老病死,没彼生此,没此生彼,如是流转,永无休息。犹如毒树,自伐其根,复害众人,此爱结使,亦复如是,自毁其命,复能外损智慧之性。尔时比丘,反复重叠观此五阴,从头至足无一可贪,即于座上,得须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六通清彻。在大众中,心自感激,三自称善:“快哉!大道不距微细,今蒙圣恩,得尽诸漏。”即从座起,绕佛三匝,还复本座,现十八变,于无余泥洹界而取泥洹。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本篇以守园人与毒树关系为喻,毒树伤害人,守园人想避免伤害他人,就去砍伐它,但每次砍掉树干之后,毒树又快速长大,每次长得比前面更加茂盛,比喻人的爱欲如同毒树,如不在根上清除,是很难阻止爱欲毒害他人的。要想突破困境,获得解脱,就要有牺牲自我,放下眼耳鼻舌身意五阴,清除爱欲本根,六根清静,修成正果,达于神通,得真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