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法句经香花的比喻

荆三隆:法句经香花的比喻

2017-05-24
花的比喻 下
                       二十八 末利夫人以花供佛的比喻故事
从前佛陀初转法轮后,在北印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教化众生,后来又到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国王和大臣们无不崇奉敬仰。当时有一位大商人名叫波利,他和五百商人一起到海中寻求珍宝,遇上了海神,海神用手掬起一捧水问波利说:“是大海的水多?还是一捧水多?”波利回答说:“一捧水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海水虽然多,但不能救饥渴的人,用手掬的水虽然少,但对于饥渴的人来说,可以保住生命。这样做世世代代享受的福报不可计量。”海神听了十分欢喜,赞叹地说:“讲得好!”随即取下身上佩戴的八种香料制成的佩饰和璎珞等七宝,赠给了波利,并亲自护送他们平安回到憍萨罗国都舍卫城。波利又将佩饰和璎珞呈献给波斯匿王,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波利说“我想八种香料的佩饰和璎珞不是一般人可以佩戴的,特地献给大王,还请笑纳。”波斯匿王得到佩饰和璎珞,觉得十分奇异,随即叫夫人们前来,对她们说:“我要把香佩和璎珞送给最美的夫人。”后宫妃嫔全都盛妆而出。
国王看了之后问:“末利夫人为什么没来?”侍从回答说:“今天是十五日,夫人要持守佛法斋戒,穿白色衣裳,不施粉黛,所以没有出来。”波斯匿王很不高兴,派人叫她:“你今天持守斋戒,就可以违背国王的命令吗?”就这样派人叫了三次,末利夫人便穿着白色的衣服出来。在众多的女子中,她的容颜犹如日月般光彩明亮,胜过平日的美丽。波斯匿王惊讶而恭敬地问她:“你有什么福德,如此美丽出众,令人惊异?”末利夫人回答说:“自己福薄,生为女儿身;情态污秽不净,日积夜累如山;况且人命短促,担心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所以天天持守佛法斋戒,割舍爱欲,以求世世代代的福报。”波斯匿王听了以后心中十分欢喜,就把香璎送给末利夫人。末利夫人答谢说:“我今天持守斋戒不应佩戴香佩和璎珞,可赏给别人。”
波斯匿王说:“我本来就想要把香佩和璎珞赏给最美的夫人,而你今天是夫人中最美的,尤其是你供奉佛法斋戒,知足守道,心志高洁,所以赏给你。你如果不接受,我将如何安置香佩和璎珞呢?”末利夫人回答说:“国王不必忧虑,期望国王能和我一起到佛陀的住所,把香佩和璎珞供奉给佛陀,并聆听佛陀之教诲,这才是长久的福德。”波斯匿王随即同意,当即下令准备车驾来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顶礼膜拜后就坐,波斯匿王对佛陀说:“这是海神送给商人波利的香佩和璎珞,波利又呈献给我。我后宫的六万妃嫔无不想得到它,我赏给末利夫人她却不接受。她持守佛法斋戒,心无贪欲。愿将此物恭敬地献给佛陀,请您接受。佛弟子一心护守斋戒,如此信奉,真的有福德吗?”
  于是佛陀接受了香佩和璎珞,随即用诗句说:
                       众多珍宝作宝花,结下世间一奇葩。
广积福德香自在,往生转世好业缘。  
香花芳草成珍宝,顺风熏香传远方。
亲近佛理开心意,积德之人如花香。
                   栴檀香味怡人情,青莲朵朵花芬芳。
                   香料莲花虽是真,不如持戒德清香。
花香气味因缘合,不可认为本质真。 
                    持守戒律之德香,往生天界殊胜因。 
                    戒行具足有成就,行为去恶不放逸。
                       止观禅定脱苦海,长久远离邪魔道。
  佛陀解说完,又对波斯匿王说:“斋戒的福德护祐,能使你声誉远播。就如同把当今十六大国全部的珍宝拿来布施,也不及末利夫人一天一夜持守佛法斋戒。两者的福报大小,就如须弥山和一颗豆子相比一样。积福修学获得智慧,可以得到清澄的涅槃境界。”波斯匿王以及夫人和大臣们,听后无不心中欢喜,都拥戴和奉行佛陀的教诲。
                        二十九 佛陀教化五十位弟子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北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东北侧的灵鹫山中,当时城中的一位长者有五十个儿子,一起到佛陀的住所,礼拜佛陀后坐下听经。这时佛陀为他们解说佛教义理,即一切无常,人生是苦,一切无我,一切事物皆为因缘和合而生,本质是空,此身也是妄有。恩爱亦如梦幻终究会要别离,荣华富贵也有忧愁悲戚相伴。只有涅槃境界才能永远脱离生死轮回,灭除一切烦恼,获得真正安宁。当时这五十人听佛陀讲法后,心中充满喜悦,愿意成为佛弟子。佛陀说:“好啊,各位弟子!”他们的须发就自行脱落,僧衣具备,随即成为出家修行者。这些佛弟子的亲友和长辈们,听到他们出家修行的消息,也都十分欢喜,便来到灵鹫山和他们相见。赞扬他们说:“你们的选择决定很快,向善之心坚定的人,才有这样的志向。”并为他们设置讲坛,邀请佛陀和诸位僧人。第二天佛陀和弟子们同去,亲人们为他们准备了饭食,用完饭后佛陀向大家说法,直到下午才回山中。这些刚学佛的出家人,因眷恋亲属家人,心中不舍,萌生还俗的想法。佛陀知道他们的心思,领着他们走出城门,看见田沟的污泥粪土中生出的莲华,青、黄、红、白、杂五色绚丽,清雅高洁,馨香扑鼻,遮蔽了各种臭气。佛陀便走到莲花边上,因此用诗句感慨说:
                                  (一)
 耕田水渠中,行驶大道旁。 
                       中有莲华生,芳洁惹人爱。 
                                   (二)
 生死别离苦,凡俗在其中。
                      智者乐修行,佛子悟真谛。
  佛陀说完诗句后,随即回到山中。有多闻第一称誉的弟子阿难问佛陀说:“刚才您在田埂上所说的两首诗,我不了解其中的含义,希望您讲解。”佛陀告诉阿难说:“你看见在沟渠污秽不净的粪土之中生长的莲花吗?”阿难回答:“看见了。”佛陀说:“阿难,人在世间,因缘和合,辗转相生;人生寿命或长或短不过百年。妻子儿女恩爱一时,解饥解渴嘘寒问暖,喜怒哀乐,无非在一凶、二吉、三毒、四颠倒、五阴、六尘、七识、八邪、九恼、十恶之中,犹如田野的沟渠中的粪土污秽不洁。但是,若有人觉悟了世事无常,发心修学佛理,修行清净智慧,摄心除妄,自己证得佛果。就如同污泥中生长的美好莲花,自己证得了真谛,还能度化自己的亲友得道,使一切众生,都能开迷解悟,亦如花香,遮蔽了污泥的臭气一样。”
  五十位出家人听了佛陀的解说后,坚定了意志,精进修行,随即证得阿罗汉佛果。
【辨析】
本章中的两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皆以花为喻,同一题旨。
第一篇围绕海神赠送的八种香料制成的佩饰和璎珞这种奇异的宝花来构想情节和表现人物,故事的安排环环相扣,意趣盎然,在多重人物关系中体现出和谐的氛围和佛家的智慧。
 首先,人与神关系。海神与波利之间有关海水与掬水孰者为多的问答,充满机智和哲理。海神听了波利的回答满心欢喜,即将身上的香佩和七宝赠与波利,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人神共喜。
其次,商人与王权的关系。商人波利将海神赠送的宝花敬献给国王,以及对国王所说的一番言辞,将其取悦、攀交国王以及对王权的敬畏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第三,国王与后宫的关系。国王要将人人渴望得到的珍宝送给最美的末利夫人,而末利夫人却没有接受,以其持斋不能佩戴为由让国王送给其他女子。这里把末利夫人深谙后宫之险恶,得宝招灾祸,舍宝则免祸的心态和盘托出。最后建议国王将宝物供奉佛陀则又将其信仰之虔诚突出地表现出来。
第四,国王与佛教的关系。在末利夫人的引导下国王及大臣闻法而喜,最终信奉佛教,以求永世之福。可以看出当时佛教与王权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佛教对国家政治所产生的作用。
    每一层关系的叙述中都充溢着智慧,形成了波澜起伏,层层推进的情节特征。把珍宝由海神送商人,由商人献国王,再到国王选美给宠妃,乃至最后敬佛,一步步引出只有佛陀才是至尊的结论,其创意诚如“神思之笔”。
    第二篇故事,与第一篇故事同义反复,其特点是以人们十分熟悉的莲花为背景来展开叙述。把出家修行比喻为出污泥而不染的五色莲花,把世事比喻为污秽不净的粪土。在观感、嗅觉、意境上都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心灵的启示。

上一篇:荆三隆:法句经采花供天的喻理

下一篇:荆三隆教授等四位西电老师参加人间佛教与中华文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