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供天的喻理
二十七 女信众采花供奉神灵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憍萨罗国都舍卫城传法,该国东南方的海上有一座岛,岛上有一棵开满了香花的树,树木青碧清雅。当时有婆罗门教的女信众五百人,她们信奉婆罗门教义,精勤虔诚,不知道有佛教。当时女信众彼此商量说:“我们生为女人,从小到老为吃、穿、住三件事操劳,得不到自由,生命又如此的短促,人的肉体虚幻不实,最终都会消亡。不如大家一起到开满香花的岛上,采摘香花,持斋精进,供奉梵天以实现心愿。死后往生色界的梵天,既长生不老,又悠然自得,没有烦恼。远离一切罪恶,不再忧愁。”她们随即带上供品一起来到岛上,采摘香花,供奉梵天,诚心持守斋戒,表示愿意恭敬天神。
这时佛陀看见这些婆罗门教的女信众,虽然持守的是世俗的斋戒,但心存精进,应当教化她们。随即与弟子、菩萨、护法天龙八部和大力鬼神等,从空中飞到岛上,坐在开满了香花的树下。女信众十分欢喜,以为是梵天神祗显灵,相互庆贺,心愿可以得以实现了。这时一位天神对她们说:“这位不是梵天,是三界至尊,名叫佛陀,已度化无数众生脱离苦难。”于是她们来到佛陀面前,向佛施礼后说道:“我们有许多污垢,今生为女人,乞求远离烦恼,死后往生梵天。”佛陀说:“各位女施主,想要得到善报,才会有这样的心愿。世间有二种事,报应分明,不会改变:为善的享受福报,为恶的遭受祸殃。世间之苦难,天上之享乐;世俗之烦恼,寂灭之清净。谁能在这两种事的选择中,成为得到真谛的人呢?很好,你们就是有明确志向的人。”
于是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谁能选择为善地,舍去烦恼往天界。
谁能解说佛法句,犹如择善采香花。
修学佛者择善地,舍去烦恼往天界。
善于解说佛法句,能够采来德馨香。
认知世事皆无常,如梦如幻如泡影。
斩断心魔现心花,不在生死苦难中。
了知此身如泡沫,自然变幻法无穷。
斩断心魔现心花,不在生死苦难中。
这时婆罗门教的女信众听了佛陀的诗句后,都表示愿意修学佛理,出家修行,头发自然脱落,穿上僧衣,修习止观禅定,最后证得罗汉佛果。
阿难问佛陀说:“这些女信众,过去有什么福德,能让您亲自来教化?为何她们一听到您解说的佛法后,就能出家修行,证得佛果呢?”佛陀告诉阿难说:“从前在迦叶佛时期,有一位年者,拥有财富无数,夫人和侍女有五百人。他生性多疑忌妒,担心她们见到外人,家门不轻易打开,夫人和侍女想前去见佛陀,他始终都不同意。后来国王请大臣们,上大殿参加宴会,需要几天时间。这时夫人和侍女看见长者也参加宴会去了,就一起来到佛陀的住所,礼拜佛陀后,坐下听佛陀讲经,各自发愿说:‘愿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要和恶人相遇,所往生的地方,能与道德高尚的圣人相遇。听说来世有叫佛陀的人,希望能与他相遇,出家修学佛理,信奉佛教。’”佛陀对阿难说:“当时的夫人和侍女五百人,就是今天的五百女出家修行人。原本的心愿诚恳真切,所以今生应当得到教化。因此佛陀就度化了她们。”
佛陀说她们过去的因缘时,大家听后无不欢喜赞叹。
以上是《法句比喻经》第一卷
【辨析】
佛教要救度一切众生,当然是不会忽视女性信众的作用,争取女性信众广泛地加入到弘扬佛法的修行实践中,是佛教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女性所感受到的痛苦和重压更为直接,更为强烈,期盼从苦难的压迫里解放出来的愿望也最迫切。在家庭中女性比男性承担着更多的生育繁衍责任,以及更为细致、琐碎的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等工作。在封建社会,女性不仅受到来自社会神权的压迫,同时还会受到来自家庭夫权的限制和束缚。故事中的长者不仅妻妾侍女成群,而且“其性妒恶,门不妄开,夫人婇女欲往见佛,终不肯听”,不仅限制女性的行动自由,还限制了女性追求心灵解脱的权利。
故事中“我等禀形生为女人,从少至老为三事所鉴,不得自由”的具体叙述,对女性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而女性由社会地位的低下造成的卑微心理也从“我等多垢,今为女人”的自述中显露出来。“夫人婇女五百人”趁长者外出之时得以见到佛陀,明喻自身的解脱要靠自己来争取;隐喻女性是社会受苦难更为深重的群体;暗喻着佛教是女性心灵的归宿。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中,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