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曹印双:汤用彤中国佛教史举要

曹印双:汤用彤中国佛教史举要

2017-09-16
汤用彤中国佛教史举要
     曹印双整理
汉代与佛法流传
佛法东传有渊源,安息康居大月氏。
凉州长安赴洛阳,译经东土在王都。
支谶安清浮调宣,王室北宫浮屠先。
城西菩萨寺名存,世高弘法到桑垣。
水南水北寺中安,楚王英辖苏豫皖。
罪徙丹阳播江南,会稽陈慧交趾牟,
佛法海上或有由,梁公即断南先盛。
法人力推扬子流,汤公不让二公由。
东汉洛阳都城在,西域佛来重镇担。
盛传齐楚江淮蕴,道术融合老释开。
安世高与佛教
安息王子名世高,不恋王权转让叔。
一心东土赴洛都,高博众国懂殊俗。
文传口解传法语,桓灵之世三十部。
善开禅数方便门,宣教宗风令忘饥。
汉地高徒严佛调,出家助译属第一。
支谶译经
月支名僧有支谶,持戒精严宏桑门。
汉桓游洛译胡文,道行般舟首愣严。
共译高僧朔佛缘,道行经传三国言。
般舟汉助兼道术,大乘迦腻色迦王。
道行品译般若最,三昧传经无量寿。
支谶支亮支恭明,魏晋愣严最流行。
源头宏法出月支,般若愣严刷汉魂。
支谦与佛教
恭明本是月支人,祖父归化入中原。
十岁学文聪敏著,三年胡书六国音。
从学支亮承谶门,重译道行无极经。
武昌梵汉经文译,建业曾修法句文。
孙权重用太子师,登卒道隐山中居。
众经会译他为最,精通音律梵呗新。
长于文辞化真义,老释兼通佛玄风。
朱士行取经
大魏颖川朱士行,出家修道志桑门。
甘露五年于阗驻,求得放光般若经。
弗如檀徒送东土,义罗叔兰译此成。
弘法真诚学问重,后世风骨共唐僧。
魏晋名僧竺法护
法护其先月支人,八岁随师竺姓尊。
过目万言皆能诵,博览六经涉百门。
万里寻访游学广,志弘大道西域寻。
异域三十六国语,音形义训皆备存。
满载群经返路译,太始长安到青门。
须真天子白马寺,修行道地在敦煌。
不转退法轮经在,持心梵文授聂公。
正法华经口宣译,共笔参校有门生。
光赞般若出胡本,普门智度疑此中。
文殊师利净律经,魔逆白马洛阳城。
东都东牛施法会,明年又出首愣经。
曾译维摩有删改,胡本如来大哀经。
酒泉曾出圣法印,长安西寺智德经。
手执口宣译贤劫,笔受学生赵文龙。
天水弘法普曜经,似因时局避凉州。
慧观僧睿支愍度,支盾道安共雅推。
佛教译经至此最,释道高人首座功。
助手门生名流众,僧徒千数咸奉宗。
佛家七道比七贤,护公超对山巨源。
枯泉漱水有掌故,法护法兰隐终南。
晋僧竺道潜
琅琊王姓宰相裔,二九桑门师元真。
永嘉大品法华经,晋朝君丞待上宾。
剡山避世问道众,一讲释道三十年。
名士高僧此中传,晋哀频请再入宫。
大品折服有君臣,孝武宁康道归山。
道贤曾比刘伯伦,旷达同体共高人。
行走朱门视蓬户,襟怀洒脱对道林。
支道林与逍遥游
道林关姓陈留人,永嘉南迁余杭山。
奉佛家风得天心,慧印道行经入门。
出家五五入京城,王濛激赏辅嗣君。
殷浩叹比卫玠公,八关斋共有何充。
昂山小岭石城山,王谢许询同游仙。
书圣索林逍遥篇,邀约灵嘉寺遁安。
哀帝征请东安寺,道行朝野般若经。
京师三载求归山,太和元年五十三。
林公貌丑玄谈美,鹤马同栖最优游。
草隶文翰冠当世,逍遥新理最风流。
道贤曾比向子期,玄风气感动名流。
释道合流谁人胜,释庄新义奉林公。
道安与中古佛教
常山卫氏出道安,外兄孔氏养幼年。
十二出家小沙门,貌丑勤劳度三年。
辩意成具光明经,朝至暮还诵可全。
二十有四入邺都,得遇名师佛图澄。
般若禅门要经注,太守君王开讲坛。
宣法精专格义去,不似道潜支遁诠。
冉闵乱后遁山川,仿效照先居陆浑。
慕容恪进道安南,分张徒众展佛圈。
法汰新野东南去,几路同门襄阳分。
安公襄阳十五载,厘订经典戒律彰。
弥勒净土禅定意,立志往生兜率天。
孝武四年至长安,苻坚宇内重道安。
安公赵整译经业,联袂胡僧千古传。
庐山慧远承师业,荐推罗什入长安。
中古佛教大兴在,第一推手释道安。
鸠摩罗什宏法记
家世相国天竺人,什父出家赴龟兹。
王妹耆婆更愿嫁,自通天语诞罗什。
七岁随母共出家,从业恩师首舌弥。
九岁罽宾拜达多,习学阿含百万言。
十二随母向龟兹,读经沙勒又一年。
大乘韦陀学耶舍,温宿名声更远播。
二十受戒王宫内,又学罗叉十诵律。
临终母嘱传东土,龟兹弘法廿六年。
达多反拜罗什师,道流西域被东土。
吕光受命取龟兹,王死归途定凉州。
什公一驻十七年,姚秦代吕西凉灭。
待礼国师入长安,播道弘法至暮年。
长安译经三百卷,自述义章实相论。
般若无我毕竟空,心摄不驰实相真。
智去妄心无所乐,仁者得法示远公。
关中庐山南北僧,八俊十哲后人评。
长安战乱流离散,寿春彭城建业兴。
南精义理北重行,义学玄学叠次南。

慧远弘教记
雁门楼烦贾姓尊,许洛十三随舅游。
老庄儒典心中悟,太行恒山拜道安。
廿四精深开坛早,时局变动赴襄阳。
道安分张荆州进,五九匡山饮龙泉。
一住庐山三十年,六十以后不出山。
坐镇东林佛法宣,僧伽提婆阿毗昙。
匡正俗道报应论,桓玄沙汰亦尊贤。
大乘义章罗什寄,三论精要慧远播。
觉贤禅定远公重,坐禅念佛清静心。
弥勒净土群贤誓,般舟三昧见十方。
慧远文集传后世,法性要语已不全。
弘扬凡圣同神具,返本化物人可尊。
三教合融百家致,当世高人并尊公。
人格独立存后世,护教护法看远公。
  梁武帝与佛教
萧梁武帝出丹阳,齐高本是父族乡。
即位三年宗佛义,家世熏习道更替。
四十八年佛化国,至今历历后人明。
僧伽提婆曼陀罗,天竺真谛也闻风。
金银铜像剡溪石,同泰巍峨寺最尊。
三次舍身为圣教,禅定高僧聚扬都。
戒律真诚菩萨戒,冠达执笔撰律仪。
白衣僧正君王示,制断酒肉禁革皮。
蔬食敬业不求医,大赦但求刑罚慎。
武帝安邦儒释并,议论佛理引儒书。
行文义记数百卷,清谈要旨亦三玄。
柔弱虚浮不实际,亡国杀身后世讥。
京师寺剎七百座,讲筵如市听如林。
同泰并与华林园,五万无遮大通元。
西极岷蜀东会稽,南至羊城尽佛尊。
僧人正殿可抗议,昭明二帝共父期。
虽有郭荀反佛议,饿死台城老更依。
至今南都烟雨在,佛殿青灯又依依。
北魏孝文帝与佛教
孝文幼年早熏习,祖母文明父献文。
娶妻冯家舅后裔,姐妹命运均是尼。
整饬僧纲功德建,济州灵像迎永宁。
思远起塔报佛寺,诏令伤生放山林。
老庄儒释究佛义,设会行道听讲经。
三级浮屠罗什寺,洛阳西南开新门。
高僧大德平常尊,启用僧显统沙门。
僧义平城都维那,施帛设斋慧纪魂。
道登为师座上宾,昙度讲经帝王珍。
北魏义学源孝文,嵩山佛陀少林尊。
正始清谈有余音,后世君王学孝文。
学士文人王子群,舍宅建寺种福根。
龙门法像今犹在,佛心千古帝共存。
 
法显求法行迹
法显武阳龚姓裔,三岁出家二十戒。
律藏残缺志寻求,弘始元年向西行。
三慧一整行张掖,智严五僧共敦煌。
李嵩供给度沙河,鄯善乌耆又于阗。
分行法显子合国,于麾竭叉过葱岭。
陀历西南乌苌国,呵多健陀弗楼沙。
慧景身亡道整行,跋那毗荼摩头罗。
渡行蒲那到中天,巡礼佛迹巴连久。
摩诃僧祇精舍本,十八部律由此出。
萨婆多杂阿毗昙,綖经方等般泥洹。
道整无有东归意,法显三年归汉心。
恒河口外乘商船,狮子国停有二年。
阿含杂藏弥沙塞,船坏飘达耶婆提。
后随商船到广州,大风粮尽泊牢山。
青州太守李嶷迎,显至彭城度一年。
因势南下建业安,回首行国三十二。
前后光阴十五年,流传后世佛国记。
海陆双行史书诠,西行求法第一人。
  谢灵运与佛教
灵运多才谢玄家,琅琊司马任参军。
随军刘毅豫江荆,庐山慧远有赞君。
二刘相争刘裕胜,康乐名士太尉依。
庐山佛影君作序,建业法显共晤谈。
范泰寺建佛前像,致书康乐写赞歌。
永嘉太守道同游,辩宗论撰美名收。
会稽回养对昙隆,共期净土恨见晚。
道生被摈居虎丘,弘传顿悟康乐友。
名士文章冠江左,性情偏激世多磨。
刚健人格有欠缺,名利富贵未洒脱。
心怀魏晋身仕宋,虽在山林染政多。
文川内史流广州,离世未至天命收。
慧根虽上未真修,身败名存学未优。 
 
释玄高
冯翊万年魏氏高,寇母生女信佛优。
弘始三年灵育到,年方十二释玄高。
十五已为僧传法,传闻修禅到石羊。
仗策西秦麦积山,从学禅师昙无毗。
乞伏世子摈玄高,河北林阳堂山居。
昙弘荐举河南王,沮渠蒙逊亦礼高。
太武灭凉随杜超,平城太子师事高。
金光斋戒干君政,崔寇谏诛释道消。
魏武毁法步度事,六七年华有玄高。
 
北魏昙曜与佛教
凉州昙曜禅门早,拓跋太子晃礼先。
太武灭法晃劝昙,密执法器不离身。
文成十二即帝位,巨兴变革或昙功。
诏令良家桑门入,天下诸州遍承风。
佛像经论再显现,昙曜和平统沙门。
广建功德皇室尊,云岗石窟昙曜心。
僧祇浮屠成寺户,经济安稳寺庙新。
译经三部付法藏,释教昭示有传灯。
古今多少兴亡事,立定潮头也有僧。
 
竺道生与佛教
巨鹿魏家居彭城,广威县令得子生。
法汰为师竺姓改,志学登台善讲经。
三慧同门共齐名,扬州游学提婆僧。
罗什关中授生业,姚秦刘宋君重公。
庐山弘法顿悟义,刚烈锋芒被摈中。
中华玄学辅嗣风,道生佛学类王公。
万法之真佛法身,实相无相超相中。
佛性本有自然理,法身无色方便经。
佛无净土善无报,涅槃之学本性同。
融会罗什昙无谶,真空妙有契无间。
灵运弘扬顿悟义,宋文唐禅继后风。
 
菩提达摩
道宣称言天竺人,洛阳伽蓝波斯民。
志存大乘通微数,冥心虚寂定高人。
刘宋初来南越境,北度魏洛寺永宁。
自言高岁百五十,口唱南无合掌连。
修梵金刚得其真,嵩洛游邺在弘禅。
愣伽四卷传法言,天平灭度洛滨安。
壁观遣荡心执念,中道无相即涅槃。
宿业无怨心坦然,众生无我皆随缘。
有求为苦无为乐,性净无染真相诠。
后世著相愣伽师,六祖金刚般若还。
成实论
诃梨跋摩成实论,出生天竺曹魏时。
早学小乘阿毗昙,感悟偏争迦旃延。
精研方等通百论,除繁弃末作成实。
东晋姚秦传东土,罗什口译汉本存。
名相分析条理清,成实般若对比间。
刘宋齐梁大小乘,僧导僧嵩传美名。
僧导昙济道猛僧,寿春弘业最知名。
僧嵩僧渊在彭城,及至梁时最盛行。
南朝注疏成实论,均是罗公后继人。
 
般若三论法脉
罗什重心般若书,僧肇关右学有初。
黄龙法度栖霞后,僧朗复兴摄山僧。
周颙俗家三宗论,夸大梁武后人行。
河西道朗非僧朗,远凭关右待发明。
止观僧诠传业在,四友门人播远声。
法朗智辩慧勇僧,慧布居山寺上行。
伏虎门下承朗旨,心无所得言不住,
著是累根苦众生,修行八不可成功。
不生不灭不常断,不一不异不来出。
兴皇弟子托南北,长江南浙北关中。
牛头宗祖法融后,嘉祥吉藏三论宗。
中古佛教撰述体裁略记
佛教依据托译本,经典传承有注疏。
随文释义谓之注。明经大略谓之疏。
道安分科序正流,法瑶章段有因由。
论著经序僧祐富,陆澄法论通专收。
佛学纲要综合论,释教内外争议留。
单经钞录群经撰,史地编存项有七。
释迦印土圣贤传,中华僧侣传记多。
一人一类皆存传,一时一地僧记留。
感应冥报通撰僧,名山寺塔佛史通。
外国传志有群星,寺碑内典史料宏。
目录篇短方便入,伪书考订去杂声。
前人弘法留典业,剖经别判文体功。
 
中古儒释道演进
汉兴学术儒大宗,文化骨干中原依。
附庸图谶释入林,汉末儒衰老庄兴。
中原残破风流散,河洛正始剩余音。
永嘉名士南迁后,玄学佛义和光尘。
郁郁南朝魏晋风,北土云扰胡族风。
治世求经淡云清,幽燕陇右儒释成。
北朝共起两同行,佛法名僧敦厚风。
燕齐赵魏起儒生,通经致用宇文家。
佛子圭臬志建功,阴阳术数佛示行。
经学元魏杂谶纬,隋朝一统承魏公。
佛教大宗依北方,玄学始尽新教兴。
三足鼎力儒释道,大唐长安起八宗。
韩愈禅化排佛后,程朱陆王合流风。
 
中古佛学传承启示录
佛陀预言法东传,丝路文明有回环。
声名远播异语间,精神高地举望先。
军政波涛催流转,人物典籍动连连。
世异时移学术变,随缘应运推手安。
地轴人轴有迁转,王朝更替扬抑间。
理念杂糅出新见,戒定持守学术坚。
庙堂山林有回环,京都王府士子干。
学术道场能量聚,掌故传闻流民间。
异域学术长相会,牵引人心动殊俗。
中古佛学今参照,西化化西民可安。
 
隋文帝宏佛论
文帝开皇新政方,佛法弘扬类儒章。
五岳父子功名地,立寺建碑美名扬。
公私合营共建庙,州县僧尼两庙安。
斋戒讲经法式定,舍利真身塔四方。
潜龙曾游州府地,大兴国寺建一番。
佛法本意平等观,政教合一有因缘。
儒家天子佛教主,引领隋炀武瞾先。
 
隋炀帝与佛缘
 
自幼熏染释家门,开皇佛政守太原。
统兵就任平陈帅,灵像尊经遇必全。
学士高僧佛典理,王邸京都分卷珍。
所在王堂成庙府,高僧弘法立玄坛。
受戒总持庄严对,优礼智者吉藏宽。
西禅隆圣弘善寺,惠日香台日清禅。
为君曾有汰僧意,不似周武把令严。
东都寺院竞华观,隋末太宗化尘烟。
子承父业尊国教,南北东西学术宽。
江山一统魂归二,儒释离心政不安。
贵族欲守门阀业,僧道才情启科门。
关中本位周边漫,王朝消逝过江帆。
 
唐高祖与佛教
高祖早年亦信佛,造像祈祷驱病魔。
兵进华阴诚佛礼,设斋立寺十大德。
敕许法雅募寺僧,获得剽悍千军充。
傅奕反佛力条陈,仲卿进喜推助波。 
法琳奋起破邪论,慧乘法应亦回还。 
高祖游移询太子,朝臣意见两相左。
裴寂轻谏勿反佛,世民乖巧对不可。
僧尼道士同沙汰,高祖退位令暂搁。
 
唐太宗与佛教
 
救驾秦王故事传,嵩山少林棍棒圆。 
酷令还俗自度僧,续父轻简净污佛。
道士世英殿讼佛,傅奕亦言妖误国。
太宗欣然意同说,曾逐法琳汰沙门。
后世各解太宗意,欧阳永叔贬斥多,
言及庸主才侍佛,用彤不贵已成说,
设斋立寺求安妥,奖挹佛法逊隋多,
心敬儒家礼教先,且拜先祖老君前,
老释玄谈非所遵,明主发心不扰民,
留心佛典对高端,玄奘法师语机关。
伐辽失利忧有限,亲制圣教度僧千。
曾劝法师俗侍主,亦因突厥波颇宣。
雄才大略自为主,儒释道门把开关。
后世留心各自论,多有立场可因循。
 
 
唐高宗与佛教
 
礼拜恩师述圣记,孝追父福昊天观。
并举佛道双全礼,恩赐显儿号佛光。
法门寺请释迦骨,玉华宫译般若经。
寺观兖州各建三,天下州府一放宽。
子建龙兴州府地,盛大佛道法会圈。
 
武瞾与佛教
 
幼年熏染早入门,出家感业伴伽蓝。
重返宫廷续前信,敕令僧尼越道前。
断屠钩钓需八载,敛聚僧钱铸像传。
译经东西名流显,神秀心禅全国宣。
武周革命有机关,洛水石出圣母连。
大云经内含谶纬,法朗怀义弥勒圆。
诸州并置大云寺,圣母亲临序华严。
仁杰曾奏伽蓝侈,开元收录武周繁,
大德高僧名流转,玄奘道宣善导言。
道世窥基智威天,律有怀素辨惑甄。
弘忍神秀慧能禅,菩提流支义净先。
武后同种法恶因,大德超尘本不臣。
结纳奸僧怀义身,沙门法朗俱公臣。
笑傲王侯矢志毁,至今千载谬种传。
杜乂离道求为僧,剃度入佛号玄嶷。
夏腊恩赐速老成,僧徒纲纪毁章程。
福瑞谶纬流朝野,神秘异说波涛滚。
道宣感应各地留,道世冥报九州行。
睿宗登基排佛政,又有玄宗复道程。
 
唐中宗与佛教
 
出生赐号佛光王,玄奘八年共时光。
登基两京佛光显,君臣同赋慈恩赞。
流放房州京宅变,睿宗献福先父前。
武后称帝献改荐,中宗复位修小雁。
高僧大德入京留,难陀法藏共僧伽,
义净洛都赴长安,引领群僧译经院。
长安内道荆州僧,多有流放故人群。
白马玄奘道俊先,玉泉恒景法明参,
阳山度明神秀在,枝江北禅名慧安。
敕行十诵南山律,僧侣明经试恩科。
韦武家族前朝续,婚姻扭结共朝佛。
相王姚崇施压力,内道僧侣迫流散。
睿宗上位复祖业,修改母后哥哥多。
玄宗登基道统宣,姚崇为相佛不安。
唐武宗灭佛
敬宗信道赵归真,文宗已发灭法音。
开成五年武宗登,佛道论衡帝偏心。
天竺三藏越官禁,宝月弟子棒着身。
宰相德裕奏谴文,童子沙弥应不存。
勒令还俗诏敕下,收没钱田奴婢分。
保外僧尼离京住,敕杀天下摩尼师。
韦氏宗卿遭贬黜,佛本胡书帝焚之。
指骨佛牙不许供,受送僧俗杖法依。
焚经埋像天尊敬,街里行规犯钟声。
道言黑衣十八子,帝记心怀憎佛僧。
山房兰若房间少,拆毁佛堂村邑斋。
寺院庄园奴婢检,无牒僧侣并还俗。
武宗君相排佛意,玄畅奏请帝弗听。
会昌毁法遍天下,还俗僧侣亦扰民。
武宗灭佛一年薨,宣宗即位诛道人。
德裕遭贬到朱崖,佛寺又兴斤斧声。
此去亡唐七十载,藩镇黄巢势佛消。
净光懿宗为法将,僖宗循例俭佛行。
三武一宗毁佛迹,不久身灭佛法兴。
 
韩愈反佛评议
岐山法门佛骨存,历代唐君多有尊。
相传卅载昭天下,岁丰人安护朝根。
宪宗元和迎长安,王公士庶膜拜先。
昌黎谏上佛骨表,祚短国朝六朝君。
高祖开基反隋风,建议佛骨水火融。
韩翁贬往潮州路,百折不悔士子心。
大颠三书疑存伪,儒家道统一人肩。
文雄天下粉丝众,辟佛流传文人圈。
元晦评议存养欠,理论发明未有新。
鹤寿推重韩公意,中西体用鉴古今。
汤公并举反佛士,修政安民重人心。
六朝纷争多遁世,明理玄谈僧士交。
大唐科举辞章重,明经主体展儒风。
王维梁肃香山信,不外世风各有因。
佛本慈悲戒俭素,儒家仁爱定存真。
反佛弘佛本质问,五洲同化清静心。
 
三论宗吉藏大师
祖籍安息安姓人,避仇交广后金陵。
真谛有缘命此名,法朗讲经父子听。
七岁拜师桑门早,习学妙道悟旨归。
双七百论通精要,道法声名日益高。
陈朝桂阳早钦奉,隋灭陈廷入嘉祥。
宏道会稽十五载,开皇晋王慧日召。
长安入住日严寺,道俗共振中原高。
李渊引为十大德,元吉奉请到居延。
临终即日死不怖,落笔从容归道山。
博学经目时人最,百卷雄文存三七。
内外并冥大小寂,非有非无中道存。
百非本空佛性显,真如法性实相真。
嘉祥没于初唐后,三论之学成大宗。
 
南岳大师
武津李家出慧思,年少法华千遍诵。
妙胜定经志修禅,习法嵩山从慧文。
定观业相知善恶,遂动八触本初禅。
业由心起无外境,身如云影相体空。
如是禅观颠倒灭,心性清静苦消弥。
法华三昧大乘门,通彻不由他悟生。
述告所证鉴最师,皆蒙随喜功力增。
四方钦敬学徒众,遭嫉南行大苏山。
智顗寻师第六年,南岳灭度近十年。
定慧双修树新风,因定发慧启后人。  
安乐行义无诤存,南岳立誓疑伪文。
僧照门徒共修禅,后世知名天台山。
 
天台宗智顗大师
荆州华容陈安德,十五立志欲出家。
湘州果愿法绪收,三年期满受具足。
廿三列入南岳下,代师说法称第一。
三十金陵瓦官寺,大论禅门说法华。
三十八往天台住,四十陈宣帝修禅。
四十八岁诏金陵,太极殿论仁王经。
太子从戒帝立寺,灵曜迁出又光宅。
隋灭陈朝止匡山,杨坚敕问杨广邀。
晋王菩萨扬州戒,五十四岁智者师。
请命长沙报南岳,玉泉十住二寺修。
宣讲止观净名疏,坐化新昌六十秋。
两朝数帝隆礼重,学行精宏人格尊。
专著讲义二十七,国清百录有遗文。
传业学士三十二,担纲天台智越僧。
宏教灌顶称章安,智者别传附国清。
天台法脉梁肃记,初祖龙树二祖文。
三祖南岳四智顗,章安智威东阳七。
左溪玄朗九湛然,五代羲寂又宏传。
 
法相宗窥基大师
贞观显贵尉迟家,九岁丁艰敬德侄。
十七缘见唐玄奘,奏请剃发随出家。
初居弘福后慈恩,百疏论主时人传。
行化河东谒五台,道俗钦服天子尊。
永淳元年卒窥基,五十有一离慈恩。
四十八部知名著,后人托伪四部存。
章疏重心唯识最,法相瑜伽论略编。
俱舍因明承师业,玄奘高徒他第一。
 
华严宗澄观大师
越州山阴夏侯家,十一宝林学法华。
十四受戒后游学,栖霞相部律从醴。
昙一授业南山律,关河三论玄璧师。
起信涅槃瓦棺寺,法藏淮南起信疏。
温习华严天竺僧,成都慧量三论功。
天台止观学湛然,法华维摩经义疏。
牛头径山洛阳禅,北宗玄理习慧云。
经史子集苍雅进,天竺悉昙诸部执。
四维五明仪轨咒,篇诵笔语书踪全。
五台巡礼拜峨眉,华严大寺作经疏。
卿相礼敬七十卒,九书存卷一六六。
所学禅法门徒继,华严五祖圭峰师。
 
中古戒律传承
戒律先驱佛图澄,道安法汰慧远公。
弗若多罗十诵律,佛陀耶舍译四分。
僧衹又有跋多罗,北译南行南译北。
道覆开创慧光弘,隋唐四分律正宗。
四分律疏慧光撰,七戒十八义律章。
道宣南山师智首,法砺相部西塔宗。
慧光五世宣砺共,东塔怀素学道成。
心法戒本南山公,非色非心是相宗。
怀素俱舍学玄藏,戒体色法法慎承。
各宗行有菩萨戒,一切有部义净行。
 

 
唐代禅宗法脉
菩提达摩初祖先,慧可僧璨道信连。
法融创居牛头宗,弘忍黄梅起东山。
神秀慧能学弘忍,禅分南北弟子争。
神秀武后入长安,中宗普寂领秀门。
慧能法海坛经录,顿悟成佛话禅机。
神会十四拜曹溪,大兴顿门振两京。
神会门徒荷泽兴,怀让道一洪州宗。
唐末禅门五宗备,洪州分二青原三。
义玄临济沩仰洪,曹洞云门法眼青。
唐末他宗衰歇后,禅风竞起尽曹溪。
 
唐代净土流传
北魏昙峦净土音,汾州玄中安乐集。
承师道绰净土论,阿弥陀佛除罪身。
玄奘弥勒净土业,善导书写弥陀经。
五部九贴传后世,怀感迦才专论留。
慧日西行七十国,西天净土奉弥陀。
台州涌泉有怀玉,日课佛号五万声。
南岳弥陀传法照,五会法师圓仁收。
庐山莲社高贤事,阿弥陀佛少康钱。
香山冥报说净土,今生但欲来生寻。
净土发达何所据?死生恐惧众人心。
 
唐代密宗
礼佛供养成佛路,身语意密仪轨遵。
密宗三经善无畏,金刚顶经金刚智。
金刚不空空海东,无畏最澄台密兴。
一切如来金刚性,大悲菩提可涅槃。
唐武灭法汉失传,日本兴盛今反传。
 
三阶教信行禅师
信行梁武生魏州,相州法藏受具足。
末法浊世弘三阶,十恶世间教当行。
舍财礼忏作头陀,受苦之心世人趋。
开皇九年召长安,高熲真寂寺中居。
信行三阶集录书,弟子众多有僧俗。
僧邕本济裴玄证,葬地终南楩梓虚。
百塔丛林尊师祖,开皇敕断杜不绝。
唐初无尽化度寺,东都如意福先藏。
则天证圣敕伪经,玄宗开元化度毁。
德宗圆照入教籍,敬宗化度赐手书。
会昌法难无闻世,矢吹庆辉整遗文。
三阶重录昭天下,鸱鸣埠起千古魂。
 隋唐佛教传布 
突厥与中古佛教
外族盛衰有连环,前有柔然后回纥。
伊利可汗突厥兴,西至罗马东中原。
北出大漠南汉民,新疆青海内蒙臣。
于阗龟兹佛教国,突厥占区必受熏。
北齐惠琳劝陀钵,立寺求经始信佛。
世清奉命译涅槃,德林为序遗可汗。
北周道判至高昌,奉请国书面可汗。
彼土不识众僧意,几近饿死身不全。
幸有周使谏可汗,僧促羊马多滋繁。
给羊四口充恒食,判仅煮菜放生还。
那连提黎耶舍来,北至泥海南赴邺。
译经行化持六斋,突厥客馆行素食。
闍那崛多避武宗,寄居弘法留突厥。
北齐宝暹取经归,国灭身留突厥地。
初唐天竺波颇东,以法训勖叶护恭。
玄奘西行亦高视,只是佛教未大兴。
景摩回佛均有信,固有宗教信更多。
佛典文存突厥语,回纥字母书写成。
汉文经典译回文,名师举例金光明。
西藏与中古佛教
弃宗弄赞印度缘,文成公主劝夫全。
玄照西行吐蕃国,文成公主送北天。
弃隶蹜赞玄宗朝,大兴佛教奠佛基。
金城公主迎嫁后,悔武弘佛增上缘。
西藏佛典唐宋间,自汉译藏有文存。
法成翻译圆测疏,解深密经最显观。
藏土地临印度近,佛法自然印度多。
至今中土佛藏密,气势如虹正流传。
朝鲜与中古佛教
支遁高丽道人书,称道名僧竺法深。
苻坚顺道送经像,东晋阿道次第行。
前置顺道肖门寺,后置阿道伊弗兰。
三论僧朗名存世,法上邺答高丽僧。
唐初高丽弘道意,压抑佛法唐灭从。
百济枕流王即位,晋来摩罗难陀僧。
创寺度僧佛法弘,涅槃取经梁大同。
开皇百济王禁杀,弘法名王世人称。
新罗佛法纳祇王,盛行归功法兴王。
真兴时代求法僧,觉德入梁舍利还。
法藏慧思陪王驾,巡狩碑文弘法征。
明智明观陈求法,千七百卷送罗僧。
圆光入陈听庄严,数论成实习涅槃。
讲经苏州虎丘山,陈亡摄论研长安。
归国行化卒贞观,求法北方徒圆安。
隋时昙育居七年,安含天竺西域僧。
义净新罗西行僧,玄太玄恪大觉僧。
那烂陀寺有慧业,同学阿离耶跋摩。
慧轮印度学俱舍,航海西行卒二僧。
三国遗事海东僧,西游玄游求法功。
中国宗派传朝鲜,可考真传有四宗。
玄光波若天台宗,五代高丽有义通。
宋初典籍汉散佚,谛观来华反宋弘。
圆测习学未返归,元晓顺憬并力推。
太贤著述学圆测,玄奘法相东海兴。
义湘慈藏华严宗,崇济真定胜铨公。
高丽王子义天弘,义湘锥洞十大成。
无相学禅弘忍后,晚唐至宋更流行。
神行道仪并慧昭,无染圆鉴加审希。
曹洞宗里丽利严,法眼一宗海外弘。
密宗血脉海东传,真言闍黎数人功。
日本与中古佛教
最早因缘百济先,泰半流传中国根。
赴日南梁司马达,本尊弘法结草堂。
善正携僧渡海前,二事信否考甚难。
日本朝臣西来教,赞否不一两党争。
敏达天皇敕断佛,用明天皇又复兴。
圣德摄政励佛法,调和三教神儒佛。
推古天皇十六年,小野妹子携僧学。
圣德太子师慧慈,北魏僧人三论宗。
百济观勒慧灌丽,吉藏弟子本门深。
成实输入亦附庸,隋唐遣使更有功。
求学巡礼僧极众,庙宇僧伽法唐风。
国分寺立效隋文,则天一朝法大云。
日本大佛东大寺,白马阪像学大周。
古京六宗奈良朝,中华输入有全功。
三论成实法相宗,俱舍华严加律宗。
道昭受学玄奘师,智通智达学窥基。
智凤智鸾智雄僧,入唐习学法相宗。
玄宗沙门玄昉僧,赐紫袈裟归国弘。
审祥华严法藏子,唐僧道璿弘此宗。
荣叡普照达扬州,力请鉴真扬律宗。
天台三部四分律,东征和上日人称。
平安入唐八大家,最澄空海常晓僧。
圆行圆仁惠运公,圆珍宗叡列等同。
最澄天台从道邃,越州龙兴学密宗。
提倡天台圆顿旨,传教大师弘法僧。
空海学于青龙寺,得遇慧果阿闍黎。
金刚胎藏两界功,般若三藏学悉昙。
设坛灌顶弘密教,高野山创金刚峰。
日本盛名真言宗,弘法大师东密功。
盛极转衰佛事乱,念佛净土日莲宗。
真宗时宗自创宗,自华传入有禅宗。
宋代荣西临济宗,道元明全曹洞宗。
佛法流传入日本,中华传授近神功。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与佛教
五代十国与佛教
南唐吴越北大辽,梁唐晋汉五继周。
诸朝君主常护法,后世知名如下留。
敬礼归屿梁末帝,佞佛最甚唐庄宗。
臣属银枪喜浮屠,行香饭僧晋高祖。
天和赐紫道释僧,少帝敕写大藏经。
优异道丕及僧照,后汉之帝效古风。
周祖潜龙宅佛宫,天胜禅寺赐扁额。
土僧法进赐紫衣,契丹唐末开教寺。
辽史诸帝奉佛勤,太平四年饭僧尼。
兴宗道宗力刻经,吴越钱家世奉佛。
西湖佛寺多有关,宋初名僧庇护多。
南唐酷好浮屠梦,亡国围城在听经。
后周世宗有禁令,亲无侍养却为僧,
私开剃度皆不行,废寺三千三三六。
悉毁铜像铸国钱,僧纪荡然典籍散,
六朝以来佛法事,五代世宗最极衰。

宋代与佛教
太祖解除毁法令,佛寺重兴铜像出。
相国寺内百官宴,诏度童僧有八千。
太宗普度十七万,日高南海佛利通。
礼佛听经立寺斋,史不绝书两帝功。
求法传教有高僧,善名法渊道圆僧。
继业行勤建盛公,曼珠室利可智僧。
法天弥罗苏葛佗,吉祥继从钵纳摩。
护罗施护天息灾,光远法遇罗护罗。
佛护重达儞尾䘦,法护戒贤众德僧。
觉称法戒寂贤能,知贤满贤天觉僧。
童寿普积华严公,爱贤护贤法吉祥。
继全怀问智吉祥,达摩波采目罗失。
迦罗扇帝天竺僧,补陀圪多那烂陀。
法天译经于蒲州,太平兴国译经院。
法天施护天息灾,惟净法进受笔僧。
润文宰相兼职成,刊行全藏影响深。
益州雕版最知名,日本高丽加女真。
契丹西夏有此本,各国根据此蜀功。
戒坛经录真宗意,建寺礼僧不减前。
仁宗去毁无名寺,减度僧尼三分一。
两川岁贡织佛罢,礼敬三宝奉当年。
英宗神宗行亦然,徽宗扬道抑佛前。
北宋各国交佛缘,日本知名有奝然。
高丽王子称义天,新编总录至今传。
五台峨眉佛重镇,余杭五代钱氏兴。
南宋高宗信法道,孝宗重看宗杲僧。
宁宗有命散摩尼,客观均为佛子张。
两宋道学渐兴后,佛教学术日薄西。
 
元朝与喇嘛教
祈祷禁咒喇嘛教,创于吐蕃莲花生。
僧着红衣称红教,有权裁抑吐蕃王。
郎达尔玛欲废之,拔尔德尔结弑之。
兵侵吐蕃忽必烈,权威喇嘛扮底达。
投降国王唆火脱,携回达侄八思巴。
世祖安蕃喇嘛御,信佛有功刘秉忠。
帝师威行八思巴,此后元朝喇嘛尊。
金字圆符驿传使,地方官吏苦应之。
奸淫妇女驱迫男,横暴官方不能捕。
奸恶附势脱罪网,依附农人免税收。
强请布施凭尊信,朝廷供养国库虚。
厚敛不堪民生乱,种族观念革命跟。
四万庙宇廿万僧,喇嘛元亡一主因。

明清与佛教
太祖幼年曾为僧,大崇佛教位人皇。
监督僧侣谋其兴,配置高僧侍诸王。
灌顶仍封元帝师,南藏蒋山刻金陵。
成祖国师公哥监,统领佛教哈立麻。
北藏呼应刻北京,道衍成祖姚广孝。
智光六朝大国师,西天佛子金玉印。
宣宗以后信稍衰,宪宗度僧五十万。
中叶红衰黄教兴,创立教主宗喀巴。
武宗好佛通梵语,大庆法王封国师。
护国喇嘛升法王,世宗崇道佛势衰。
憨山弘法活两粤,牢户瘴乡得人心。
雷阳遭遣心淡然,留心词瀚扬华严。
紫柏卓绝并憨山,袾弘净土弘杭州。
对辩耶教四天说,阅藏知津智旭高。
黄教明清分两支,三世达赖五班禅。
康乾二帝弘儒学,保护喇嘛释氏微。
临济曹洞贤首宗,净土并律乏无功。
僧人乏力学者兴,法相研究船山公。
乾隆时期彭绍升,笃信佛法罗有高。
菩萨戒行龚自珍,兼修佛典魏源公。
法相华严杨仁山,净土教学桂柏华。
欧阳竞无承师业,晚清泰斗看此公。
藏清蒙满设理藩,达赖班禅定抽签。
清廷喇嘛有四分,达赖拉萨布达拉。
扎什伦布是班禅,库伦哲卜尊丹巴。
章嘉胡土克图系,至今名存多伦泊。

 

上一篇:曹印双:陈寅恪佛教史研究要素目录

下一篇:祝贺荆三隆教授“三隆讲经堂”五卷精装版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