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师敏:说处经

师敏:说处经

2018-06-27
说处经
【题解】
本篇佛陀首先讲述了三说处,告诫佛弟子要聆听法义,断除诸法实相,勤修诸法,以证得佛道,心得正定;接着阐述以四处来观察其人,判断是否与其解说论议。而这都是为了解说佛法教义,以断除烦恼,达到真正的解脱。
【经文】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有三说处,无四,无五。若比丘见已,因彼故说而说我见、闻、识、知。比丘说而说是我所知。云何为三?比丘,因过去世说,而说如是过去世时有。比丘,因未来世说,而说如是未来世时有。比丘,因现在世说,而说如是现在世时有。是谓三说处,无四,无五。若比丘见已,因彼故说而说我见、闻、识、知。比丘说而说是我所知。因所说善习得义,因不说不善习得义。”
  “贤圣弟子两耳一心听法,彼两耳一心听法已,断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证,彼断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证已,便得正定。贤圣弟子心得正定已,便断一切淫、怒、痴。贤圣弟子如是得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因其所说有四处,当以观人。此贤者可共说、不可共说。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不一向答者,分别论不分别答者,诘论不诘答者,止论不止答者。如是此贤者不得共说,亦不得共论。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使一向答者,分别论分别答者,诘论诘答者,止论止答者。如是此贤者得共说,亦得共论。”
  “复次,因其所说更有四处,当以观人。此贤者可共说、不可共说。若使此贤者于处、非处不住者,所知不住者,说喻不住者,道迹不住者。如是此贤者不可共说,亦不可共论。若此贤者于处、非处住者,所知住者,说喻住者,道迹住者。如是此贤者可得共说,亦可得共论。因所说时止息口行,舍已所见,舍怨结意,舍欲、舍恚、舍痴、舍慢、舍不语、舍悭嫉、不求胜、不伏他,莫取所失。说义说法,说义说法已,教复教止,自欢喜、令彼欢喜。如是说义,如是说事,是圣说义,是圣说事,谓至竟漏尽。”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若有诤论议,杂意怀贡高。
    非圣毁呰[1]德,各各相求便。
    但求他过失,意欲降伏彼。
更互而求胜,圣不如是说。
若欲得论议,慧者当知时。
有法亦有义,诸圣论如是。
慧者如是说,无诤无贡高。
意无有厌足,无结无有漏。
随顺不颠倒,正知而为说。
善说则然可,自终不说恶。
不以诤论议,亦不受他诤。
知处及说处,是彼之所论。
如是圣人说,慧者俱得义。
为现法得乐,亦为后世安。
当知聪达者,非倒非常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呰(zǐ):古同“訾”,诋毁。 
【译文】
第一一九篇  说处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
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这里有依过去、现在、未来三处而说的义理,没有四,没有五。如果佛弟子见了后,因那个缘故而说他见过、听过、认识和知道。佛弟子于是说是我所知道的。哪三处呢?佛弟子,因过去世说,所以说这是过去世才有。佛弟子,因未来世说,所以说这是未来世才有。佛弟子,因现在世说,所以说这是现在世才有。这就是三说处,没有四,没有五。如果佛弟子见了后,因那个缘故而说他见过、听过、认识到和知道。佛弟子于是说是我所知道的。因为知道所说的义理而善于修习证得,因为不知道所说的义理而不善于修习证得。”
“圣贤的佛弟子两耳一心聆听法义,听完后,断除诸法实相,修习诸法,证得佛道,那么断除诸法实相,修习诸法,证得佛道之后,便进入正定。圣贤的佛弟子心入正定之后,便断除一切淫欲、忿怒、愚痴。圣贤的佛弟子就这样心得以解脱。解脱后便知道这是真正的解脱。往生已经除尽,清净修行已经确立,所做的事已经做完,不再接受妄有,了知如实而来的真谛。因为其所说而有四处,应当以此而观察其人。这样贤明的人可以与其共同解说论议,也可以不与其共同解说论议。倘若这贤明的人对于一向论不能专心应答,或者对于分别论不能思惟、识别种种事象,对于诘论不能追问回答,对于止论不能保持沉默。这样贤明的人不要与其解说论议,也不要跟他探讨。倘若这贤明的人对于一向论能专心应答,或者对于分别论能思惟、识别种种事象,对于诘论能追问回答,对于止论能保持沉默。这样贤明的人可以与其解说论议,也可以跟他探讨。”
  “还有,因为其所说而有四处,应当以此而观察其人。这样贤明的人可以与其共同解说论议,也可以不与其共同解说论议。倘若这样贤明的人不能分别是非,不能知道事理,不能通过比喻讲说诸法,不能持戒修行。这样贤明的人不要与其解说论议,也不要跟他探讨。倘若这样贤明的人能分别是非,能知道事理,能通过比喻讲说诸法,能持戒修行。这样贤明的人可以与其解说论议,也可以跟他探讨。因在解说佛法时断除了口造恶行,舍弃了自己的成见,舍弃了怨恨烦恼,舍弃了贪欲、愤怒、愚痴、骄慢、寡言、悭嫉,不希望求胜,不调伏对方,不要执取对方的过失。阐述佛法义理之后,反复训诲而能保持沉默,不仅自己欢喜,也使对方欢喜。这样阐述义理,这样解说一切有为法,是圣人阐述义理,是圣人解说一切有为法,终究烦恼断尽。”
  于是,世人之尊用诗句说:
    若有争论与非议,诸多杂意怀贡高。
    非圣且损毁功德,各各相互求方便。
    只是寻求他过失,意图想要降伏彼。
更有互而求其胜,圣者不曾如是说。
倘若欲得论之义,聪慧之人当知时。
有诸法亦有实义,诸圣者如是议论。
聪慧之人如是说,既无诤亦无贡高。
意念无有厌之足,既无结亦无有漏。
随之顺之不颠倒,正知正见为之说。
妙论善法则然可,自始至终不说恶。
不以斗争论之义,亦不接受他之诤。
知之处及说之处,此是彼之所议论。
如是圣人讲和解,聪慧之人俱得义。
既为现法得安乐,亦为后世享喜乐。
当知聪慧通达者,非颠倒非常论议。
佛陀这样解说之后,佛弟子听了,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这篇经文,理论色彩颇强,较为抽象。所谓三说处,佛陀开宗明义,直接阐释了三说处,实则就是依过去、现在、未来三处而说的义理。如何把这三处的所见、所闻、所识、所知了解清楚,佛陀就告诉弟子要两耳一心聆听法义,断除诸法实相,修习诸法,证得佛道,便进入正定,心会得以解脱。然后提到四处,即一向论、分别论、诘论、止论,应当以此而观察其人,并判断是否与其解说论议。这儿的三说处和四处,都是佛陀解说一切有为法时,能使弟子深入理解佛理,以断除一切淫欲、忿怒和愚痴,从而达到真正的解脱。

上一篇:王欣:想经

下一篇:张爱萍:娑鸡帝三族姓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