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王欣:想经

王欣:想经

2018-06-27
一0六 想经
【题解】
佛陀驳斥了神我同一的认识,论述了佛教对于主观和客观事物、精神和现象的有无双遣;反对止于一边,对立妄有的认识,具有辩证的思想特征。
【经文】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有沙门、梵志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计地即是神已,便不知地。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1]、梵天、无烦[2]、无热[3]。彼于净[4]有净想:净即是神,净是神所,神是净所。彼计净即是神已,便不知净。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5]、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于一切有一切想:一切即是神,一切是神所,神是一切所。彼计一切即是神已,便不知一切。
  若有沙门、梵志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彼不计地即是神已,彼便知地。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彼于净则知净,净非是神,净非神所,神非净所。彼不计净即是神已,彼便知净。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于一切则知一切,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彼不计一切即是神已,彼便知一切。
  我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我不计地即是神已,我便知地。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我于净则知净:净非是神,净非神所,神非净所。我不计净即是神已,我便知净。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我于一切则知一切,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我不计一切即是神已,我便知一切。”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生主:印度神话中对创造神之称谓,又作造物主。
[2]无烦:无烦天,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一切烦杂。是五净居天的第一天,其他四天是: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五净居天不在娑婆世界中,所以称三界外,是准三果阿罗汉净业圣人(阿那含三果)之所居,故叫净居天。
[3]无热:无热天,见上条。
[4]净:少净,净天。色界十八天的第七层天。指第三禅天之第一天。于此天之中,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又于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受净妙之乐最少,故名少净。 
[5] 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无色界四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也称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四天,此界在色界之上。
【译文】
第一0六 篇  想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在舍卫国游历,住在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那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对于大地有如下的想法:认为地就是精神本体。地是精神本体所有,精神本体是地所有。认为地就是精神本体以后,他们便不知道地的本质。同样,他们对于以下事物也有同样的认知,例如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天、无热天。他们对于少净天产生这样的想法:认为少净天就是精神本体。少净天是精神本体所有,精神本体是少净天所有。他们认为少净天即是精神本体后,便不知少净天的本质。对于无色界四天,即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以及一、别、若干、见、闻、识、知等等概念,能由思量所念、由思量所思,从此世到彼世,从彼世到此世。他们如果于一切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一切即是精神本体。一切都是精神本体所有,精神本体是一切的所有。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精神本体以后,便不知一切的本质。
  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对于地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地不是精神本体。地不是精神本体所有,精神本体也不是地所有。他不认为地就是精神本体以后,他便知地的本质。同样对于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天、无热天的认识也是一样的道理。他们对于少净天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少净天不是精神本体。少净天不是精神本体所有,精神本体也不是少净天所有。他们不认为少净天即是精神本体以后,他们便知少净天的本质。对于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等等概念,能由思量所念、由思量所思,从此世到彼世,从彼世到此世。他们对于一切就有了正确的认识,即一切不是精神本体。一切并非精神本体所有,精神本体也不是一切所有。他们不认为一切就是精神本体以后,他们便了知一切的本质。
  我对于地则知地的本质。地不是精神本体。地不是精神本体所有,精神本体也不是地所有。我不认为地就是精神本体以后。我便知地的本质。同样对于如下事物的认知是一个道理,如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我对于少净天则知少净天的本质。少净天不是精神本体。少净天不是精神本体所有,精神本体不是少净天所有。我不认为少净天就是精神本体以后,我便知道少净天的本质。对于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等等概念,能由思量所念、由思量所思,从此世到彼世,从彼世到此世。我对于一切则知一切的本质。一切都不是精神本体。一切并不是精神本体所有,精神本体不是一切所有。我不认为一切就是精神本体以后。我便知道了一切的本质。”
佛陀这样解说之后,弟子们听了,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此篇经文用严密的逻辑,来构思全篇。提到了精神本体,即神我同一的认识。这种把非人格的宇宙精神和自我灵魂的同一作为中心思想的学说,自然就会把物质世界当做由梵所派生的了,也成为后来婆罗门教各派哲学的基础,佛陀对此进行了驳斥。论述了佛教对于主观和客观事物、精神和现象有无双遣;反对止于一边,对立妄有的认识,具有辩证的思想特征。

上一篇:郭晓华:苦阴经

下一篇:师敏:说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