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鸡帝三族姓子经
【题解】
本篇佛陀借与新出家修行的佛弟子的对话,解说了佛弟子出家,要克服的重重困难以及出家修行,远离贪欲可以证得无法估量的善法,说明了佛法修行、印证清净善行的原因。
【经文】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娑鸡帝,在青林中。尔时,娑鸡帝有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并皆年少,新出家学,共来入此正法不久。尔时,世尊问诸比丘:
“此三族姓子,并皆年少,新出家学,共来入此正法不久。此三族姓子,颇乐于此正法律中,行梵行耶?”时,诸比丘嘿然不答。
世尊复再三问诸比丘:“此三族姓子,并皆年少,新出家学,共来入此正法不久。此三族姓子,颇乐于此正法律中,行梵行耶?”时,诸比丘亦复再三嘿然不答。
于是世尊,自问三族姓子。
告尊者阿那律陀:“汝等三族姓子,并皆年少,新出家学,共来入此正法不久。阿那律陀,汝等颇乐此正法律中,行梵行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如是,我等乐此正法,修行梵行。”
世尊问曰:“阿那律陀,汝等小时,年幼童子,清净黑发,身体盛壮,乐于游戏,乐数澡浴,严爱其身。于后亲亲及其父母,皆相爱恋,悲泣啼哭,不欲令汝,出家学道。汝等故能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阿那律陀,汝等不畏王而行学道,亦不畏贼,不畏负债,不畏恐怖,不畏贫穷,不得活故,而行学道。但厌生、老、病、死、啼哭、忧苦,或复欲得大苦聚边。阿那律陀,汝等不以如是心故出家学道耶?”
答曰:“如是。”
“阿那律陀,若族姓子,以如是心出家学道者,为知所由,得无量善法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那律陀,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阿那律陀等,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阿那律陀,若为欲所覆,恶法所缠者,不得舍乐,无上止息。彼心生增伺[1]、嗔恚、睡眠,心生不乐,身生频伸[2],多食心忧。彼比丘便不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不能忍。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不堪耐。所以者何?以为欲所覆,恶法所缠,不得舍乐,无上止息故。若有离欲,非为恶法之所缠者,必得舍乐及无上止息。彼心不生增伺、嗔恚、睡眠,心不生不乐,身不生频伸,亦不多食,心不愁忧。彼比丘便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所以者何?以非为欲所覆故,不为恶法之所缠故,又得舍乐,无上止息故。”
世尊问曰:“阿那律陀,如来以何义故,或有所除,或有所用,或有所堪,或有所止,或有所吐耶?”
阿那律陀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那律陀,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阿那律陀等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阿那律陀,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如来非不尽,非不知故。或有所除,或有所用,或有所堪,或有所止,或有所吐。阿那律陀,如来但因此身故,因六处故,因寿命故,或有所除,或有所用,或有所堪,或有所止,或有所吐。阿那律陀,如来以此义故,或有所除,或有所用,或有所堪,或有所止,或有所吐。”
世尊问曰:“阿那律陀,如来以何义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乐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那律陀,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阿那律陀等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阿那律陀,如来非为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乐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阿那律陀,如来但以二义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乐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一者为自现法乐居故,二者为慈愍后生人故。或有后生人,效如来住无事处,山林树下,乐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阿那律陀,如来以此义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乐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
世尊问曰:“阿那律陀,如来以何义故,弟子命终,记说某生某处,某生某处?”
尊者阿那律陀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那律陀,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阿那律陀等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阿那律陀,如来非为趣为人说,亦不欺诳人,亦不欲得人欢乐故,弟子命终,记说某生某处,某生某处。阿那律陀,如来但为清信族姓男、族姓女,极信极爱,极生喜悦,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故弟子命终,记说某生某处,某生某处。若比丘闻某尊者,于某处命终,彼为佛所记,得究竟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或自见彼尊者,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尊者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尊者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比丘,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复次,比丘闻某尊者,于某处命终。彼为佛所记,五下分结已尽,生于彼间,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或自见彼尊者,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尊者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慧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尊者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比丘,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复次,比丘闻某尊者,于某处命终。彼为佛所记,三结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而得苦际。或自见彼尊者,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尊者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尊者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比丘,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复次,比丘闻某尊者,于某处命终。彼为佛所记,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际。或自见彼尊者,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尊者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尊者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比丘,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若比丘尼,闻某比丘尼,于某处命终。彼为佛所记,得究竟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或自见彼比丘尼,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比丘尼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比丘尼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比丘尼,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复次,比丘尼闻某比丘尼,于某处命终。彼为佛所记,五下分结已尽,生于彼间,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生。或自见彼比丘尼,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比丘尼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比丘尼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比丘尼,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复次,比丘尼闻某比丘尼,于某处命终。彼为佛所记,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而得苦际。或自见彼比丘尼。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比丘尼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比丘尼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比丘尼,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复次,比丘尼闻某比丘尼,于某处命终。彼为佛所记,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际。或自见彼比丘尼,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比丘尼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比丘尼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比丘尼,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若优婆塞,闻某优婆塞,于某村命终,彼为佛所记,五下分结已尽,生于彼间,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或自见彼优婆塞,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优婆塞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优婆塞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优婆塞,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复次,优婆塞,闻某优婆塞,于某村命终。彼为佛所记,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而得苦际。或自见彼优婆塞,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优婆塞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优婆塞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彼优婆塞,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复次,优婆塞,闻某优婆塞,于某村命终。彼为佛所记,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际。或自见彼优婆塞,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优婆塞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优婆塞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优婆塞,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若优婆私,闻某优婆私,于某村命终。彼为佛所记,五下分结已尽,生于彼间,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或自见彼优婆私,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优婆私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优婆私有信、持戒、博闻、慧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优婆私,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复次,优婆私,闻某优婆私,于某村命终。彼为佛所记,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而得苦际。或自见彼优婆私,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优婆私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优婆私有信、持戒、博闻、慧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优婆私,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复次,优婆私,闻某优婆私,于某村命终。彼为佛所记,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际。或自见彼优婆私,或复从他,数数闻之。彼优婆私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闻,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其人闻已,忆彼优婆私有信、持戒、博闻、惠施、智慧,闻此正法律已,或心愿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如是优婆私,必得差降安乐住止。
阿那律陀,如来以此义故,弟子命终,记说某生某处,某生某处。”
佛说如是,尊者阿那律陀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增伺:伺,观察、静虑,指增加贪欲之心的思虑。
[2]频伸:倦怠的样子。
【译文】
第七十七篇 娑鸡帝三善男子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在娑鸡帝国教化,住在青林中。那时,娑鸡帝国有三位佛弟子,尊敬的阿那律陀、尊敬的难提、尊敬的金毗罗,这三位修行者都年轻,刚出家修行,一同来林中学习正确的佛法不久。那时,世人之尊问佛弟子们:“这三个佛弟子,人都年轻,刚出家修行,一同来林中学习正确的佛法不久。这三个佛弟子,是不是很乐于正确佛法的戒律,修行清净呢?”那时,佛弟子们都沉默不回答。
世人之尊又再三问佛弟子们说:“这三个佛弟子,修行者都年轻,刚出家修行,一同来林中学习正法不久。这三个善男子,是不是很乐于正确佛法的戒律,修行清净呢?”那时,佛弟子们还是再三沉默不作答。
于是世人之尊,又问三个佛弟子。
佛陀问阿那律陀说:“你们三个佛弟子,修行者都年轻,刚出家修行,一同来林中学习正法不久。阿那律陀,你们是不是很乐于正确佛法的戒律,修行清净呢?”
证悟者阿那律陀回答说:“世人之尊,是的,我们乐于正确佛法的戒律,修行清净。”
世人之尊问到:“阿那律陀,你们小的时候,年幼童子,皮肤清净,头发乌黑,身体盛壮,喜欢游戏,喜欢沐浴,非常珍爱自己的身体。后来亲戚和你们的父母,都很爱恋你们,悲伤啼哭,不想让你们出家学道。你们因而剃除须发,身穿袈裟衣,树立至高的信仰、舍弃家眷、没有家室、一心修道。阿那律陀,你们不畏惧王权而学道,也不畏惧盗贼,不畏惧负债,不畏惧恐怖,不畏惧贫穷,不能活命的缘故,而修行学道。只厌弃生、老、病、死、啼哭、忧苦,或者还想得到无边苦难的大解脱。阿那律陀,你们不是以这样的心才出家学道的吗?”回答说:“是的。”
佛陀问:“阿那律陀,如果善男子,以这样的心出家修行,认知原因,得到无量善法了吗?”
证悟者阿那律陀对世人之尊说:“世人之尊为佛法的根本,世尊为佛法的依归。佛法由世尊创立,祈愿佛陀解说。我们听后,悟得广博的义理。”
佛陀告诫说:“阿那律陀,你们仔细听,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我应当为你们分别其中的道理。”阿那律陀等接受佛陀的教诲,认真聆听。
世人之尊告诫说:“阿那律陀,如果被欲望所遮蔽,恶法所缠绕的人,就不能舍弃世俗的欢乐,不能获得无上的禅定止息。他的心中会生出贪欲、嗔恚、睡眠的欲望,心生不乐,身体倦怠,多食心忧。这种佛弟子就不能忍受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吹日晒。他人的谩骂与鞭打,也不能忍受。身体遭遇诸多疾病,极为苦痛,以至于生命将要终结,这样诸多不安乐的境况,皆不堪忍耐。之所以这样是为什么呢?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恶法所缠绕,不能舍弃世俗欢乐,不能获得无上的禅定止息的缘故。如果能够远离欲望,不被恶法所缠的人,一定能够舍去世俗的欢乐,获得无上的禅定止息。他的心不会生出贪欲、嗔恚、睡眠的欲望,心不生不乐,身体不生倦怠,也不多食,心不忧愁。这样的佛弟子就能够忍受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吹日晒。他人的谩骂与鞭打,也能忍受。身体遭遇诸多疾病,极为苦痛,以至于生命将要终结,这样诸多不安乐的境况,皆能忍耐。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被欲望所遮蔽,恶法所缠绕,能够舍弃世俗欢乐,获得无上的禅定止息。”
世人之尊告诫说:“阿那律陀,如来因为什么样的缘故,或有所去除,或有所感受,或有所忍受,或有所停止,或有所舍弃?”
阿那律陀对世人之尊说:“世人之尊为佛法的根本,世人之尊为法主。佛法由世人之尊创立,祈愿佛陀解说。我们听后,悟得广博的义理。”
佛陀告诫说:“阿那律陀,你们仔细听,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我应当为你们分别其中的道理。”阿那律陀等接受佛陀的教诲,认真聆听。
世人之尊告诫说:“阿那律陀,诸烦恼是污秽的,因为其最初来源是有根据的,烦热苦报,生、老、病、死的原因,如实而来并非没有尽头,并非不能知晓的缘故,或有所去除,或有所感知,或有所忍受,或有所停止,或有所舍弃。阿那律陀,如来只是因为这个肉身的缘故,因为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的缘故,因为寿命的缘故,或有所去除,或有所感知,或有所忍受,或有所停止,或有所舍弃。阿那律陀,如来因为这样的缘故,或有所去除,或有所感知,或有所忍受,或有所停止,或有所舍弃。”
世人之尊问道:“阿那律陀,如来因为什么缘故,住在空闲寂静的地方,山林树下,居于高高的岩石之上,寂静无声,远离纷扰没有恶法,没有人民,随心顺意禅定?”
阿那律陀尊者对世尊说:“世人之尊为佛法的根本,世人之尊为法主。佛法由世人之尊创立,祈愿佛陀解说。我们听后,悟得广博的义理。”
佛便告诫说:“阿那律陀,你们仔细听,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我应当为你们分别其中的道理。”阿那律陀等接受佛陀的教诲,认真聆听。
世人之尊告诫说:“阿那律陀,如来不是因为没有得到的想要得到,没有获取的想要获取,没有证悟的想要证悟的缘故,才住在空闲寂静的地方,山林树下,居于高高的岩石之上,寂静无声,远离纷扰没有恶法,没有人民,随心顺意禅定。阿那律陀,如来因为两个原因,住在空闲寂静的地方,山林树下,居于高高的岩石之上,寂静无声,远离纷扰没有恶法,没有人民,随心顺意禅定。一是因为佛在现实的形态快乐地安居,二是为了慈愍后世之人。或者有后世之人,效仿如来住在空闲寂静的地方,山林树下,居于高高的岩石之上,寂静无声,远离纷扰没有恶法,没有人民,随心顺意禅定。阿那律陀,如来因为这样的缘故,住在空闲寂静的地方,山林树下,居于高高的岩石之上,寂静无声,远离纷扰没有恶法,没有人民,随心顺意禅定。”
世人之尊问说:“阿那律陀,如来因为什么缘故,在佛弟子命终之时,授记说谁往生在什么地方,谁往生在什么地方呢?”
阿那律陀尊者对世尊说:“世尊为佛法的根本,世人之尊为法主。佛法由世人之尊创立,祈愿佛陀解说。我们听后,悟得广博的义理。”
佛陀告诫说:“阿那律陀,你们仔细听,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我应当为你们分别其中的道理。”阿那律陀等接受佛陀的教诲,认真聆听。
世人之尊告诫说:“阿那律陀,如来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说,也不欺骗人,也不想得到人们的欢乐的缘故,弟子命终之时,授记说谁往生在什么地方,谁往生在什么地方。阿那律陀,如来只是因为正信的善男信女,极其信仰极其热爱,极生喜悦,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有人心中愿意效仿,诸如此类。因此弟子命终之时,授记说谁往生在什么地方,谁往生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佛弟子听闻有个尊者,在某处命终,那个尊者被佛陀授记,得究竟智。生缘已经除尽,清净修行已经确立,应做的都已经做完,不再轮回,了知如实而来的真谛。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尊者,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尊者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尊者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佛弟子, 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佛弟子听到有个尊敬的人,在某处命终。那个尊者被佛陀授记,贪欲的烦恼心结、瞋恚的烦恼心结、执着于我见的烦恼心结、坚持各种邪恶的戒律的烦恼心结、对佛教义理怀疑而产生的烦恼心结,这五种烦恼心结除尽后,生于某处,而入涅槃,得不退法,不再来此世间。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尊者,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尊者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尊者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佛弟子听到有个尊敬的人,在某处命终。那个尊者被佛陀授记,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心结除尽,还有一点淫欲、瞋怒、愚痴,于天上人间往生一次,一次往生后,才能脱离苦海。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尊者,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尊者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尊者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佛弟子听到有个尊敬的人,在某处命终。那个尊者被佛陀授记,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心结除尽,得须陀洹果,不堕恶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和觉悟,在极漫长的岁月接受七次有生。在天上和人间,七次往生之后,才能脱离苦海。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尊者,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尊者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尊者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如果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到有个修行的女佛弟子,在某处命终。那个命终的修行的女佛弟子被佛陀授记,得究竟智,生缘已经除尽,清净修行已经确立,应做的都已经做完,不再轮回,了知如实而来的真谛。修行的女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命终的修行的女佛弟子,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命终的修行的女佛弟子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命终的修行的女佛弟子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修行的女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如果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到有个修行的女佛弟子,在某处命终。那个命终的修行的女佛弟子被佛陀授记,贪欲的烦恼心结、瞋恚的烦恼心结、执着于我见的烦恼心结、坚持各种邪恶的戒律的烦恼心结、对佛教义理怀疑而产生的烦恼心结,这五种烦恼心结除尽后,生于某处,而入涅槃,得不退法,不再来此世间。修行的女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命终的修行的女佛弟子,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命终的修行的女佛弟子 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命终的修行的女佛弟子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到有个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在某处命终。那
个命终的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被佛陀授记,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心结除尽,还有少许淫怒痴,于天上人间往生一次,一次往生后,才能脱离苦海。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亲自见过那个命终的比丘尼,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命终的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命终的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到有个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在某处命终。那个命终的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被佛陀授记,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心结除尽,得须陀洹果,不堕恶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和觉悟,在极漫长的岁月接受七次有生。在天上和人间,七次往生之后,才能脱离苦海。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命终的比丘尼,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命终的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命终的比丘尼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如果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听到有个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在某村命终。命终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被佛陀授记,贪欲的烦恼心结、瞋恚的烦恼心结、执着于我见的烦恼心结、坚持各种邪恶的戒律的烦恼心结、对佛教义理怀疑而产生的烦恼心结,这五种烦恼心结除尽后,生于某处,而入涅槃,得不退法,不再来此世间。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命终的优婆塞,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如果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听到有个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在某村命终。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被佛陀授记,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心结除尽,还有少许淫怒痴,于天上人间往生一次,一次往生后,才能脱离苦海。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 ,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比丘尼听后,想到那个命终的优婆塞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如果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听到有个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在某村命终。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被佛陀授记,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心结除尽,得须陀洹果,不堕恶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和觉悟,在极漫长的岁月接受七次有生。在天上和人间,七次往生之后,才能脱离苦海。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在家修行的男佛弟子 ,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如果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到有个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在某村命终。命终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被佛陀授记,贪欲的烦恼心结、瞋恚的烦恼心结、执着于我见的烦恼心结、坚持各种邪恶的戒律的烦恼心结、对佛教义理怀疑而产生的烦恼心结,这五种烦恼心结除尽后,生于某处,而入澄净境界,得不退法,不再来此世间。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 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如果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到有个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在某村命终。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被佛陀授记,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心结除尽,还有少许淫怒痴,于天上人间往生一次,一次往生后,才能脱离苦海。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命终的优婆私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再者,如果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到有个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在某村命终。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被佛陀授记,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心结除尽,得须陀洹初果,不堕恶道,确定了正确的方向和觉悟,在极漫长的岁月接受七次有生。在天上和人间,七次往生之后,才能脱离苦海。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或者亲自见过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常常听到: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如此这般有信,如此这般持戒,如此这般博闻,如此这般布施,如此这般智慧。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听后,想到那个命终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有信仰、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布施、有智慧,听闻此正法戒律,或者心中愿意效仿,是这样的。阿那律陀,像这样的在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一定会降生在安乐的地方。
阿那律陀,如实而来因为这样的缘故,在佛弟子命终之时,印证说谁往生在什么地方,谁往生在什么地方。”
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阿那律陀尊者和佛弟子们,听闻佛陀所说,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经文围绕佛陀和阿那律陀的问答展开。本篇的内容可通过佛陀与阿那律陀的六个问答来概括:
第一, 刚出家修行的佛弟子是否以正法为乐?对于这个问题,佛陀问了三次,前两次
提问的对象是大众,无人回答;第三次问的是问题的主人公——新学比丘,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开篇这一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这是佛陀通过提问让新学比丘对自己当下修学状态有一个整体的评价和把握。
第二, 刚出家修行的佛弟子是否以“如是心”出家学道?这里的如是心指的是阿那律
陀等人厌弃了生、老、病、死、啼哭、忧苦等世俗之事,想求得最终的解脱,这当是其出家学道之初衷。这是佛陀在确认了弟子以修行为乐,没有打退堂鼓的时候,及时提醒其出家修行的初衷,以此激励新学比丘不忘初心,才能求得最终的解脱。
第三,既以此心出家修行,是否已经认知到解脱的办法?佛陀指出关键在于要远离欲望、不被恶法所缠绕,倘若做不到,就会生出种种烦恼。
第四,佛陀是如何修行的?佛陀认识到了烦恼的本质。
第五,佛陀既已认识到烦恼的本质,为何还要在远离人群的地方禅定修行?一是为了自己享受获得证悟解脱后的欢喜,二是为了慈悲后人,为弟子们做一个很好的表率,告诉他们如何修行。
第六,佛陀为何要在弟子命终之时对其授记?是为了让正信的善男信女对佛法生起信心和喜爱,“心愿效”。不难发现,这一问题占据了本经巨大的篇幅,佛陀以四众弟子往生何处、得何果位为例,其目的就在于向新学比丘展示出家修行可以得到的善果,令新学比丘树立足够的信心。
本文中的阿那律陀与难提、金毗罗三个人同为娑鸡帝国新出家修学的佛弟子,文中几个问题的设置和回答充分体现了佛陀对新学弟子修行的阶段性特征的把握,从中亦可看出佛陀对人心的洞察。通观全经可见,本经中佛陀宣说的重点并不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而是针对新学比丘,侧重谈“二心”,一为“发心”,一为“信心”。对于新学比丘而言,出家修行可能并不像其未出家前想象的那般,甚至可能远远超过其认知和承受的能力,在修行的过程中要随时面临各种挑战和诱惑,因此修行的初衷就尤为重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修行不易,但已有人成功,佛陀就是很好的例子,佛陀授记过的四众弟子也是榜样,因此只要坚定目标,树立信心,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佛陀在这里以发心发端,以信心收尾,告诫新学比丘:不忘初心,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