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恩教育  >  感恩亲戚及其他  >  魏蒙:心之所向知识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魏蒙:心之所向知识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018-10-22
心之所向知识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魏蒙
前些天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课上,曹老师邀请了他的几位对中西宗教文化有着独到见解的朋友与我们几位同学面对面地交流了半天。老师的几位朋友对宗教乃至社会文化的兴趣点各异,只言片语之间处处体现着他们对其兴趣点的思考。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是学界之外的人士,换言之,在很多人看来,纵然他们围绕着基督耶稣,围绕着六道轮回侃侃而谈,却不能为他们换来半点果腹之物。他们必须在忙于生计,养活子女的奔波中挤出时间来钻研心爱的知识。
那位陈老师过的,可能最贴合这样的生活了。他坐在桌角一端,磨得发亮的眼镜框反射的阳光耀过我的眼前,我打量了一下这位中年人,身上的衬衣有些发皱,眼睛凝视着桌面上的什么东西,那不是听别人讲话时百无聊赖地目空发呆,透过这双不大的眼睛,我看到他在深思,看起来多么普通的一位中年人啊!然而当他开讲时,却俨然换了一副模样,他时而激动的挥着手势,时而笑着问我们几句话。他没有讲稿,在他讲话的几分钟里,从圣经到道德经,到耶稣到孔孟,自由穿梭,毫无违和。后来几位同学请教于他不同的问题,他都颇为自信地给出了独到的解答,末了总会说,哎呀,说多了说多了,哈哈哈......
看着眼前这位跟别人交流学识满是开心和满足的中年人,我感动不已。交流开始前,曹老师说过陈老师人到中年现在却没有固定工作,变换着打零工赚得薪水,不变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得看书思考,写作演说。陈老师自己也说过国家大事发生之时,他都会凭借所学在各大论坛上洋洋洒洒写文分析,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也曾在公开学术讲座因发表不同见解而被赶出了会场。
看到这,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这又有什么用?!知天命之人过着漂泊的生活。况且,他穷尽一生之学或许也不会达到令人瞩目的高度,他的写作战场也不是学界认可的期刊,那些文字不是过眼烟云的网络段文罢了......
是的,这些我都知晓。可我要赞扬的,是这位平凡的中年人身上所体现的,那对心爱的学识的敬仰和追求。
我们都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在人类大种族面前,个体的人如沧海一粟般渺小。人们时常觉得地球很大,大到一个人一生也行走不完每一寸地表,但从太阳系中看,地球已是一颗偏小的星球,而较之银河系,地球已微乎其微。如果与人类目前所认知的宇宙相比,地球小到难以言说。如此说来,多少人趋之若鹜的物质财富,在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外延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古埃及的法老们倾尽国财修筑的金字塔到如今人们几乎也只能看到一堆石头孤零零地屹立在沙漠里,更不要说多少帝王妄想为人们所一直铭记而大兴土木,死后不多时即成为“可怜焦土”。真正永恒的,其实只有代代相传,熠熠闪耀的知识!一个人终究会倒下,只有倒在追求知识的路上,其学识为人们代代相传,指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未知,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了永恒。
我曾看过一则消息,大为感触。像马云这般腰缠万贯之人,假使其即刻停止经商,将资产全部存入银行,只利息都会远远高于高级白领的薪酬,而高级白领,在中国已被视为精英阶层。换言之,如果以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就的尺度,那么很显然绝大多数国人一生也无法企及马云之辈的零头。故而我一直坚信,在这个追求成就的时代,拥有一颗追求知识的心,超越贪恋物质财富的念想,才是在社会中立足和自处的最好途径。
除此之外,对知识的渴望还能让人时刻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进步不息的品质,精神生活的富足可以让人以自信的样貌面对世界。陈老师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这个为很多人视作获得满足的必要条件,但听过他言及学识的我们都真切感受到了他那份本然的快乐,那份由精神富足,知识孕育而生的快乐,这种快乐不受年龄和财产限制,因为我们也能从一些整日窝在寝室,用着昂贵的电脑玩游戏的年轻大学生身上,看到完全异于陈老师精神状态的空洞。
或许会有人疑惑:热爱知识之人众多,为何如此执着于谈及陈老师?
原因很简单,如同上文所言陈老师几次想在公开学术讲座发表自己的见解而遭遇冷落,他坦言自己也想做一个公开讲座,但当他寻找场地时却处处碰壁,但他依旧不灰心地为实现这个愿望而努力着。听陈老师说着他的经历,我几乎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过去,那些跟陈老师一样,视追求知识如信仰一般,即使碰了壁流了血也心甘情愿的日子。
我一直喜欢摄影,从儿时用胶片相机四处拍拍,到中学时口袋里揣着一个便携相机,学习之余忙里偷闲拍几张,再到大学时只用了一年多就把学校图书馆所有有关摄影的书籍翻了一遍,只是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自然也不能提供一个理想的钻研摄影的平台,久而久之我萌生了考一个摄影专业的研究生的想法。恰巧在大三期末时,我得到了一个寒假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的机会,欣喜若狂之余却发现报到学习时间与期末几门考试日期有冲突,当时的我成绩还不错,只要保持住分数的名次,保研(报送管理学学科硕士)的资格就会水到渠成。思考片刻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试期间去北电报到学习,周围的老师同学都认为我做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愚蠢决定,只有我自己知晓能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学到喜欢的知识的那种激动与喜悦。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每一刻都挂着心满意足的笑,白天在学校跟着国内顶级的摄影专业老师学习,课间我也一刻没闲着,走遍了北电的每个角落,看看国内最好的影棚,赞叹于馆藏摄影类书籍丰富的图书馆。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我就奔走于北京的各大书店,几乎每天都是满载而归,在酒店看书至深夜。
那段以渴求知识为信仰的时光让我获得了比笃信上帝更为坚定的行动力,因为我从来不会彷徨,不会困惑于“上帝,我该做什么”。睁开双眼看到清晨的阳光,我便知道又是学习知识的充实一天。
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放弃了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而在本校的人文学院攻读相较摄影专业更加形而上的美学专业,但那信仰知识之火却从未再心中熄灭,而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愈燃愈旺,成为我行走于这座工科大学的底气。如果说浩瀚知识之海如同康德那“头顶的星空”,那么追求知识与真理的信念便是我心中“崇高的道德律”,指引着我坚持不懈地探索星空。
行文至此,一旁的手机忽然响铃,是父亲发来的关心我生活的消息,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千多公里外的父亲的人生经历。同是校友,父亲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应用电子系,而后回到家乡,在国有企业做过销售员,实验员,后来下海经商从做电气工程开始,到目前的智能科技工程,这一路走来离不开父亲的坚持学习。逢年过节回家时,都会看到父亲每晚在书房戴着眼镜读书看报。父亲对我说过,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越发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也才能不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抛弃。不管是我的父亲还是匆匆相识的陈老师,都能持久地从生活中获得快乐与满足感,这都要归功于他们执念于装满内心而不是口袋,口袋之物会散去,内心之学却能相伴终生。如果每个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我们,都能怀着怀揣着对追求知识与真理的信仰,在各自的领域“上下而求索”,那么我相信真理之光将普照华夏大地,整个社会将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每个人都将获得知识的馈赠。
是啊,如果有那么一天,每个人都能自信自豪地喊出:我敬仰知识,为了她,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此,
国家甚幸,民族甚幸!
2018.6.3附文:
上文完成后我便继续往返于图书馆和住处,看书,写笔记,偶尔去听听课,看看花花草草——就跟什么也没发生过一般。毕竟作为一名国家、学校和家庭辛苦培养,加上自己不断努力才换来的研究生,探索知识的起点和条件自然优越于前辈,所以我一直坚信在年轻时还是要选取一个着力点,以全部的青春热血来不断深挖发掘。对于那些以知识为乐趣的他们,我们抱着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欣赏即可。
昨天曹老师让我们几位学生去新城区参加一个民间研讨会,是关于西安和灵宝两地民间关于老子与《道德经》文化传播的经验交流。到了会场所在地上楼时,我在楼梯拐角处碰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的起皱衬衣今天换成了一件利落的新衬衣,磨得发亮的眼镜框还是一如既往地吸引着我的注意力。我与陈老师简单问好,他的眼神告诉我他还记得我。
会议开始后我才知道这场跨越两地的民间研讨会是陈老师辛苦搭线促成的,研讨会也是陈老师主持的。令我佩服的是,陈老师在介绍参会的十几位主要来宾时没有手握话稿,而是凭着记性逐一介绍——就跟我第一次听他言及古今中外时句句脱口而出的那份流畅。当然了,会上陈老师还是有些紧张,带领大家向老子像鞠躬时从二鞠躬后忘了词,尽管过后片刻他向大家表达了紧张忘词的歉意。
之前不管我参加何种研讨会,哲学研讨会,艺术理论研讨会,校级的省级的国家的,总是会有一部分参会者在会中百无聊赖玩手机甚至打盹。然而放眼这场民间研讨会,参会的每个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倾听和思考,玩手机者都鲜有人在。陈老师的主持也跟官方研讨会的主持有所不同,虽说让人感觉少了有板有眼的程式感,却多了一丝温暖人心的人性化。这种恰到好处的研讨氛围,坐在一边的我时时刻刻体会深刻。
我看着台上神采飞扬的陈老师,想到他也终于实现了之前跟我们说过的愿望,心里泛起了阵阵暖意。因为我有过相似的经历,故而之前看陈老师时总是代入“同情”的感情色彩,而今天我才终于明白:他也有理想,也在不断努力,也想凭一己之力做出点什么。每一个奔跑在前进道路上的人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鼓励与肯定,是对他的满心期待。
加油!我等你的好消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留学荷兰的小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