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无常的喻理
一 天王皈依三宝的比喻故事
从前欲界天王帝释天身上具有的五种福德消散,他知道自己生命将尽,死后会往生到人世间一户制作陶器的人家,成为一头母驴腹中的胞胎。什么是五种福德消散呢?一是身上的光环消失,二是头上花饰枯萎,三是在坐席上不开心,四是腋下散发出汗臭,五是尘土落在身上。因为这五种现象知道自己在天界的福报将要结束,心中十分忧愁。想到三界之中,能救苦救难的只有佛陀了,于是就飞奔到佛陀的住所。
这时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东北侧的灵鹫山石室中,专注于禅境,定念止观。帝释天王五体投地拜见佛陀,诚心皈依佛、法、僧,还没等他起身,瞬间心识忽然出窍,就到了制陶人家母驴的腹中。这时只见母驴自己解开了绳索,走到瓦器间,碰坏了制作好的陶器。主人追打母驴时,伤了其腹中的胎儿,帝释天王的心识随即又回到了原来的身体之中。五种福德恢复,又成为天王。佛陀通过禅观察觉后,称赞说:“很好,帝释天王。你能在命终之际,皈依佛、法、僧三宝,消弭了罪业,不再受苦难了。”
这时佛陀又用诗句说:
世事皆无常,此谓兴衰法。
有生就有死,灭此即为乐。
好比制陶人,用泥作器皿。
终究皆毁坏,生命亦如此。
帝释天王听后,懂得了无常要义,通达罪业福德的变化,了知兴衰的根本,遵循佛法修行,欢喜无比,从而证得了佛果。
二 王后去世的比喻故事
从前佛陀在憍萨罗国都舍卫城的住所,为各位天神、龙神、鬼神解说佛法。当时波斯匿国的王后,已年过九十,得了重病,没有药能够治愈她的病,不久就去世了。国王及大臣按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其神识迁往墓地。葬礼结束后,回宫的路上经过佛陀的住所,国王便去拜见佛陀,他脱去礼服和鞋袜向佛陀顶礼膜拜。
佛陀请国王坐下,然后问道:“国王从何处来,为何衣冠不整,容颜憔悴?”国王礼拜佛陀后说:“王后年过九十,忽然得了重病,很快就去世了。我们将王后的灵柩,送到墓地安葬,正准备回宫,路过这里来拜见您。”
佛陀对国王说:“从古至今,人最畏惧的事情有四种:生命会衰老、疾病使人失去神采、死亡心识消失、亲人生离死别。这四种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万物无常,难得永久。每过一天,人的生命就会减少一天,如同印度河的五条支流一样,昼夜奔腾不息。人的生命流逝,也是如此。”
于是佛陀用诗句归纳说:
如同江河水,一去不复返。
生命也如此,逝去不回还。
佛陀对国王说:“世间之人皆是如此,不能永世长存。人人终有一死,没有谁能够逃脱。往日的国王、佛、证悟者、有五神通的修行者,等等,都已逝去,无一永存。无谓的悲痛,只会劳神伤身。懂得孝悌之道的人,哀悼亡灵,可以修福积德,以自然之理,追思故人,福祐来者。”
佛陀讲了这样的道理后,国王及大臣,都心中欢喜,忘却了忧伤,认识了一切无常的道理,证得了佛果。
三 以牛喻人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时,受到邀请,便和弟子一起去王舍城中讲说佛法,讲完之后下午从城中返回寺院,路上遇见一个人,驱赶着一大群牛,来到了城中。只见这群牛膘肥体壮,它们欢腾跳跃,相互顶角嬉戏。
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一)
好比牧人手持杖,牧养牛群为宰杀。
生老病死也如此,生命至盛则衰亡。
(二)
纷繁世间千万种,无论种族和男女。
积聚财产和宝物,最终无不丧失尽。
(三)
人在世间昼与夜,分分秒秒在消损。
寿命消亡如细雨,融入井水看不见。
佛陀回到竹林洗足坐定后,阿难便上前礼佛,然后问道:“世人尊敬的佛陀,刚才您在路上说的三首诗,我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期望得到您的开示。”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看见那群被人驱赶牧养的牛了吗?”阿难回答:“看见了。”佛陀对阿难说:“这是一户屠夫家牧养的一群牛,本来有一千头,屠夫每天派人赶牛出城,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每天将长得肥壮得牛牵回宰杀,杀死的牛超过了一半,而余下的牛并却不察觉,仍然相互顶角嬉戏,欢腾跳跃,我为牛群的愚昧而感伤,才吟诗了三首诗。”佛陀对阿难说:“岂止是牛呢?世人也是如此。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而不知生命无常,贪恋色、声、香、味、触五欲,为的是养育身心,称心快意,而不知其中的祸患,对无常的悄然而至浑然不觉,又与这一群牛有什么区别呢?”
当时在坐的有二百位贪图利养的出家修行者,听到佛法后自我反省,自我勉励,于是得到了六神通,证得阿罗汉果位。大家百感交集,纷纷礼拜佛陀。
四 佛陀为婆罗门讲无常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舍卫城那座给孤独长老送的园林里,为弟子们解说佛法。当时有一位婆罗门信徒,他的女儿,大约十四五岁,长得端庄且聪明伶俐,他十分疼爱。但女儿突然间得了重病,随即死亡。他的田里已经成熟的麦子又被野火烧尽,这位婆罗门信徒受此打击,悲痛至极,神情恍惚,如同发狂一般,一直无法抑制悲伤。他听人说佛陀是大圣人,被尊为天界和人间的导师,他为人们解说佛法,能使人化解忧愁。于是他来到佛陀的住所,礼拜佛陀说:“我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疼爱有加,但她突然间得了重病,舍我而去,我天性多愁悲悯,无法抑制自己的悲哀,愿世人尊敬的佛陀为我开示,化解我心中的忧郁。”
佛对婆罗门说:“世上有四种事,不可长久,随时变化。哪四种事呢?一是有存在就必然有消亡,二是有富贵必然会有贫贱,三是有相会必然会有别离,四是强健之身必然会死亡。”
佛陀随即又用诗句说:
存者皆会亡,高者必当落。
聚合有分离,有生则有死。
婆罗门听了之后,心结打开,随即开悟,想要成为佛弟子,只见他的胡须和头发自然脱落,当即出家修行,证悟了一切无常的教义,证得罗汉道果。
五 佛陀度化莲花女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摩揭陀国都王舍城东北方的灵鹫山中,当时城内有一个淫荡的女人,名叫莲花。她姿态万千,容颜如花,举国无双,王公大臣,纨绔子弟莫不以得到她的芳心为骄傲。后来她善心萌生,想抛弃尘世浮华,出家做佛弟子。于是当即到山中,想要去佛陀的住所。在途中,看见一泓流淌的泉水,莲花喝了几口泉水,然后又洗了手,低头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像,花容月貌,秀发如云,相貌端正,姣好无比,心中暗悔:“我有如此的美貌,为什么要自弃而出家修行呢?我应当及时行乐,恣情快意。”想到这里,就要、想立刻返回城中。
佛陀心知应当度化莲花为出家人,就变为了一位美艳绝世、姿色胜过莲花何止千万倍的妇人,沿着道路迎面而来。莲花看见后,心中顿生无限敬仰,随即上前问这位妇人:“您从哪里来?丈夫和儿子、父亲和兄长都在何处?为什么独自出行没人同行?”妇人回答说:“我从城里来,要回家里去。我们虽不相识但可以结伴同行,到泉水边上休息聊一聊行吗?”莲花说:“好啊。”于是两人一起来到水边,娓娓而谈。一会,妇人感到困了,就枕着莲花的膝睡下,顷刻之间,忽然而死。只见她身体腐烂恶臭,腹部溃烂,蛆虫爬出,头发牙齿掉落,肢体分解散乱。莲花见此情景,惊恐不已,心想:“为什么好好的一个人,忽然间就死去溃烂了呢?这位高贵的妇人尚且如此,我的生命又怎能长久呢?我还是应当拜见佛陀,精勤勇进,修学佛法。”随即到佛陀的住所,五体投地,礼拜佛陀,然后将自己所见向佛陀请益。
佛陀告诉莲花:“人生有四种事不可回避。哪四种事呢?一是少年会衰老,二是强健者终会死亡,三是亲人欢聚,终会有生离和死别,四是积聚的财富珍宝,终归要散尽。”
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年老容颜衰,病体自朽坏。
形神皆残败,生命自然终。
形身有何用?腐烂泄臭味。
疾病所困扰,老死为忧患。
恣情且纵欲,徒然增烦恼。
世事常变迁,生命不长久。
子女不能助,父兄无法帮。
为死所逼迫,无亲可依托。
莲花听了佛法,欣然释怀,观想此身如幻,生命不能长久。只有修道积德,才能永远清净平安。于是上前对佛陀说:“愿出家为尼。”
佛陀回答:“很好。”莲花的头发自然脱落,随即成为出家修行者。修行止观禅法,证得佛果。其他坐在一旁听佛陀解说的人们,也都心中欢喜。
六 兄弟四人躲避无常鬼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王舍城竹园中解说佛法,当时有婆罗门修行者兄弟四人,各自都已证得五神通,但他们知道自己七天之后将会死去,于是共同商议说:“我们有五神通之力,可以翻天覆地、手触日月、移山倒海,无所不能,为什么不能逃避死亡呢?”其中一人说:“我潜入大海,上不露头、下不至底,处在海水之中,索命的无常鬼怎么能知道我在何处?”另一人说:“我藏身到须弥山中,不露出身体,无常鬼怎么能知道我在何处?”还有一人说:“我隐身在空中,索命的无常鬼怎么能知道我在何处?”第四个人说:“我藏身闹市之中,无常鬼只是要索取一个人的性命,何必非要找我呢?”兄弟四人商议后,向国王告辞说:“我们的阳寿只有七天了,现在要逃命,希望躲过此难,等回来后再觐见国王,报答恩德。”于是分别离去,到各自想好的地方躲避。
七天期满,兄弟四人都死去了,犹如瓜熟蒂落一样。监管闹市的大臣报告国王:“有一位婆罗门猝死在闹市之中。”国王醒悟说:“四人避难,一人已死,其余三人又怎能避免?”国王立即驾车前往佛陀的住所,礼拜后坐下,对佛陀说:“有婆罗门修行者兄弟四人,都证得五神通,当知道自己生命要结束,就四处躲避,不知道他们能得以逃脱不?”
佛陀告诉国王:“人有四种事,不可逃脱。哪四种事呢?一是在死后,不得不往生。二是已经出生者,不得不衰老。三是已经衰老者,不得不承受疾病的困扰。四是已经患病者,不得不面对死亡。”
于是佛陀随即用诗句归纳说:
天空和大海,深山与巨石。
无有一处所,可以逃脱死。
生命由此兴,必然要回归。
人为此困扰,老死成忧患。
知此能清静,人生之真谛。
国王听了佛陀的话后感叹说:“是的,正如您所教诲的。兄弟四人想躲避死亡,其中一人已死,宿命如此,其余三人也会这样。”随从的大臣们,对此都深信不疑。
【辨析】
人生有限,岁月无情,无常学说是佛教对于自然规律的理性认知,也是从自然法则的角度对人生苦难的深刻解读。不仅如此,佛陀在《遗教经》等经典中,还深入剖析了世事无常给人生带来的种种苦难,提出了人生二十难,以及出家十八难等,这一系列有关人生苦难的论述,表现出佛陀对世事人生的深切体察,以及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对产生人生苦难的原因进行思考和探寻。
本章由六个阐发人生无常的比喻故事构成,同一题旨,却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展开喻证,视域开阔,相互印证。采用连比叠喻,一气呵成,且又环环相扣,意脉相连,既令人信服,又趣味无穷。
第一个是“天王无常”。作为欲界天王的天神,享受着天界的福德,但随着身上五种瑞相的消失,而知道自己寿命已尽,将会往生到欲界,成为母驴腹中的胎儿。故事运用了强烈的对比,以“天神”变“驴儿”的预知,造成读者认知上的巨大“反差”。继而以制作的陶器随时都会毁坏,阐明世事无常,生命不能长久的喻理。故事打破了人、神、畜的界限,描绘出各个生命体之间的联系,充满了丰富的想象。
第二个是“王后无常”。故事以流逝的河水一去不复返,说明生命的无常,无论尊贵卑贱,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死亡。所谓“王侯将相今安在,野外荒丘一坟茔。”
第三个是“生命无常”。以“群牛不知命将终,无忧无虑嬉戏闹”之情景,比喻世人的“苟且名利逐一生,到头一场总是空”的结局。
第四个是“世事无常”。女儿的不幸早夭,使深爱女儿的父亲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悲痛欲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现实,隐喻“人生冥冥天注定,生老病死不由人”。
第五个是“美色无常”。莲花女的娇艳妩媚,惜身爱美的留恋之情,与妇人“雍容华贵风流态,化作腐败恶臭身”的对比,写尽了青春不常在,富贵若浮云的人生况味。
第六个是“索命无常”。四个兄弟以四种神通之力可以“潜入大海”、“藏进深山”、“隐身天际”、“遁入闹市”,然而无论他们藏身何处,结果都无法躲避“索命无常”的光顾,最终都免不了死亡的命运。故事借此比喻只有证悟佛理,才是度脱生死劫难的唯一出路。
在这六个比喻故事中,佛陀反复强调了人生无法避免生老病死,既揭示出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也充分体现了佛教“一切无常”义理。但在本章中,对“一切无常”仍是总体论说,并未涉及到人们生、老、病、死过程中的差异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