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法句经持守戒律的喻理

荆三隆:法句经持守戒律的喻理

2017-05-21
持守戒律的喻理
十 佛弟子守戒与犯戒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憍萨罗舍卫城的祇树寺院,为天神和弟子们宣讲佛经。这时摩揭陀国的二位新修学的出家人,想来拜见佛陀。从憍萨罗到摩揭陀,两国之间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当时正值大旱,天气炎热,泉水枯竭,这两位出家人走在路上,又饥又渴,酷暑难耐因而中暑。看到有一泉中只剩一升左右的水,而且里面还生有许多小虫子,不可饮用。两位出家人商议说:“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想去拜见佛陀,不想今日会丧命于此地。”其中一个人说:“应当喝这泉水以保住性命,前去拜见佛陀,其余的事就不能顾忌了。”另一个人回答:“佛陀制定了明确的戒律,以仁慈为首,为了自己活命而残害生灵,这样去见佛陀毫无益处。我宁可守戒而死,也不犯戒而生。”
第一个人随即起身,痛痛快快地喝了泉水,接着继续上路。另一位出家人为了水中的生灵的就没有喝,最后渴死了。死后随即往生到欲界中的第二重忉利天界。这位出家人自省其行,心想:我立刻就认识到了自己的宿命,正是由于没有犯戒,如法守律,所以我才能往生到天界。于是更加笃信,福报对修行者来说并非遥不可及的事。随即手捧香郁的天花来到佛陀的住所,礼拜佛陀后静候在一边。另一位喝了泉水的出家人,一路疲惫困顿,几天后也到达了佛陀住所,见到佛陀威德至高,无与伦比,礼拜之后,哭泣着向佛说道:“我的另一位同伴在途中死了,他不能来到这里,我为他感慨难过,愿佛陀知道这件事。”佛陀说:“我已经知道了。”佛陀用手指给他说:“今天的这位天神就是你的那个同伴,他严守戒律往生天界,已经先到了这里了。”于是佛陀敞开胸襟开示说:“你只看到了我的外形,不能奉行我的戒律,虽然见到了我,我却不愿见你。犯戒离我犹如万里之遥,持守戒律者,则近在我的眼前。”
  于是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博学又多闻,持戒不相失。 
     两世受赞誉,所愿亦俱得。 
浅学而寡闻,持戒不坚守。
                         两世遭痛苦,丧失其本愿。 
    修学有二种,亲近多闻者。 
     理解真谛义,虽困不动摇。
  这位出家人听了佛陀的教诲后,心中惭愧,礼拜佛陀,深表悔过,反思自己的修行。天神听了佛陀的教诲后,心中无比喜悦,也证得佛法真谛。所有与会的天神和人们无不虔诚信奉,持戒修行。
【辨析】
这篇比喻故事情节简单,寓意明了。由同一件事,同一个心愿,同一个目标,两个和尚,两种选择,两种结局而构成本篇的内容。
故事成功地运用了三重对比,彰显了佛教戒律的伦理高度:
一是在饥渴难耐而又酷热交加,生命难保的困境之中,面对聚满生灵的一升泉水,两位和尚的两种选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位喝了水,保住了性命,见到了佛陀。另一位慈悲为怀,为了小虫子的生命,坚持不饮泉水,“我宁可守戒而死,也不犯戒而生”,这是“生” 与“死”的选择。故事通过这样的对比,将佛教徒视持戒重于生命的情操充分地展现给了读者,具有慑服人心的力量。
二是两种结局的对比。那位没饮水者,死后往生到了天界,为了感恩,手捧天花,又来到人间拜见佛陀;而那位饮水者,历经磨难见到了佛陀,哭诉了自己的经历。一者飘然而至,一者历度艰辛,一喜,一悲,两个形象,两种心境,两种场景,通过对比,高下立判。
三是佛陀对这两种选择和两种结局的立场和态度:“犯戒者离我犹如万里之遥,持守戒律者,则近在我的眼前”,以此形成“犯戒虽近犹远”和“持戒虽远实近”的鲜明对比。
这三重对比突显了维护佛教戒律胜于生命的主题。尽管在世人看来,这似乎不合情理,但正是这种对世俗伦理观的超越,向人们昭示出佛教所具有的神圣性、崇高性特征。

上一篇:荆三隆:法句经教与学的喻理

下一篇:荆三隆:法句经博学多闻的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