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多闻的喻理
十一 佛陀教化一对夫妻的故事
从前在憍萨罗国都舍卫城有一户贫苦人家,夫妻俩人吝啬凶恶不守道德。佛陀怜悯他们的愚昧,扮成一位普通的出家人,来到他们家乞食。当时丈夫不在家,他的妻子见到出家人就大声责骂。出家人说:“我出家修行来乞食,你不应该如此责骂,我只是希望乞讨一点食物。”这家主妇说:“你就是马上要饿死了,我也不会给你食物,何况你现在还平安健康,别指望我给你食物。不要再在这里耽误时间了,不如早早离去。”
这时出家人走到她的面前,闭上眼出了一口长气,立刻呈现出死人的样子,只见他身体肿胀,蛆虫从鼻中、口中爬出,肠子从溃烂的腹部脱出,屎尿污物流淌。主妇看见这种恐怖的状况失声惊叫,吓得弃家而逃。
这时出家人忽然离去,到了距主妇家数里路的地方,坐在树下休息。主妇的丈夫回家,在路上看见妻子,对她惊恐的样子感到很奇怪。妻子对丈夫说:“有一位出家人使我见了后吓成这样的。”她丈夫怒气冲冲地问:“出家人在哪?”妻子回答:“已离去了,但想来并未走远。”丈夫随即拿起弓箭带上刀剑,朝着出家人走的方向追去。他张开弓拔出刀,跑步向前,想伤害出家人。
出家人这时变化出一座小琉璃城,围绕着自己。主妇的丈夫绕城好几圈,也无法进入,就问出家人:“为什么不开城门?”出家人说:“要想城门打开,你必须放下弓箭和手中的刀。”主妇的丈夫心想:“那就按出家人说的做,如果能进城,可以用拳脚打他。”就放下弓箭和刀,但城门仍不开,他又对出家人说:“我已放下了弓箭和刀,城门为什么还不开呢?”出家人人回答:“我指的是放弃你心中恶意的弓箭和刀,不是指你手中的弓箭和刀。”主妇的丈夫听了后心惊肉跳心想:“出家人圣明,能够知道我心里所想。”随即叩头表示悔过,礼拜出家人说:“我的妻子没有看到出家人的本质,也使我产生了恶念,希望你发慈悲,不要因此舍弃了我们,今天要让她一起来修行佛法。”他当即起身回到家里,妻子问他:“出家人在哪里?”丈夫就说了原委:“今天他还在那里,你自己应当前去表示改悔,灭除罪业。”
于是夫妻二人一起来到佛陀的住所,五体投地礼拜后表示悔过,愿意成为佛弟子。跪拜问:“出家人神通变化,圣明通达才能这样,有坚固的琉璃城环绕难以逾越,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永无忧患,修行什么能成就这样神奇美妙的功德?”出家人回答说:“我广博修学,从不厌倦;奉行佛法,永不松懈;精勤勇进,持守戒律;智慧觉悟,从不放逸,因此得以证得清净的涅槃境界。
这时出家人用诗句说:
奉行博学与多闻,持受佛法为护城。
精进修行难诋毁,从而戒律心智成。
多闻使得心志明,已明教义智慧增。
智则博学解法义,见识义理修行安。
多闻能除人忧虑,能以禅定为欢乐。
善说法义如甘露,自觉证悟得涅槃。
博闻是为知律法,化解疑惑见正觉。
从中了知灭烦恼,修行直到清净处。
出家人说完诗句后,现出佛祖光明的形象,庄严宏大,神采奕奕,照耀天地之间。夫妻二人惊愕之余,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发愿改恶从善,洗心革面,从此彻底断除了一切恶念,证得了佛法的初果。
十二 佛陀教化婆罗门修行者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中印拘睒尼国的美音寺院,为佛教四众弟子解说佛法。当时有一位婆罗门修行者,智慧、博学、通达,对古代印度的吠陀经典皆了熟于心,融会贯通。他自高自大,以为天下无比,为寻求论敌而行走各地,一时竟没有人敢和他应答论辩。他白天手持火炬,行走在闹市之中,有人问他说:“为什么在白天手拿火把行走在闹市之中呢?”婆罗门修行者回答说:“世上之人愚昧无知,一无所见,如同处于黑暗之中,所以手执火炬以照亮。”然后观察世间的人们,竟然没有人敢驳斥他。
佛陀知道根据这位婆罗门曾有的福报,应当得到度脱和教化。婆罗门高傲自大,追求殊胜的名誉,不通无常之理,恣情纵意,为所欲为,这样会坠入无边地狱,永世不得解脱。佛陀随即变成一位贤明之人,坐在集市中,对婆罗门修行者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呢?”婆罗门回答:“因为众人愚昧,无论白天和黑夜都看不见光明,所以手执火炬照亮黑暗。”贤明之人又问婆罗门:“吠陀经典中有四种明确的法理,你知道不?”回答说:“不清楚,什么是四种明确的法理?”贤明之人说:“一是明了天文地理,一年四季的变化交替;二是明白日月星辰的运行,区别金、木、水、火、土五行;三是明确治国之术,教化之方略;四是明了领兵率将,捍卫国土不受侵犯。你作为婆罗门的修行者,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和道理了吗?”婆罗门修行者听了之后,心中惭愧,放下了手中的火炬,双手合什表示歉意。佛陀知道了他心中所想,随即恢复了原貌,光芒闪耀,照亮天地。用诗句对婆罗门宣讲佛法说:
多学所闻有多少,自高自大以傲人。
正如盲人执蜡烛,照亮他人自不明。
佛陀说完诗句后,对婆罗门说:“最愚昧的人,莫过于你,白天手持火炬,行走于大国闹市中,而你所知道的,还不如一粒微尘呢。”婆罗门修行者听后,十分惭愧,当即便礼拜佛陀,表示愿意作为佛弟子。佛陀随即接受了他的请求,让他做了佛教修行者,消除了虚妄自大,随后证得了罗汉果位。
十三 佛陀治愈长者疾病的故事
从前在憍萨罗国都舍卫城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名字叫须达,已证得了佛教声闻四果中的初果。他有一位年长的亲友,名字叫好施。好施不相信佛法及医术,当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他的亲属和朋友们前来慰问和探望时,都劝其请医生治病,但他却死活不肯。回答大家说:“我信奉日月神灵,忠孝君王父母,即使生命到此结束,也不改心志。”须达对他说:“我所信奉的导师,称作佛陀,其神通恩德广被众生,看见的人都可以得到福报,可以尝试请他来诵经和祈愿。听一听他所说的义理与其他教派有何区别,接受或不接受,随你所愿。由于你病得很久了,一时无法病愈,劝你恭请佛陀,期望能够得到福德。”好施回答:“好,请你为我请佛陀以及弟子们来。”
须达当即便去请来佛陀以及弟子,来到好施家。一进门佛陀就大放光明,室内外通彻明亮,长者好施一看见光明立即觉得身体轻快不少。佛陀向前就坐后,慰问好施说:“得的什么病?有何症状?以前信奉哪种神灵?怎么治疗的呢?”长者好施回答佛陀说:“我信奉日月神灵,崇敬君王、师长、祖先,恭敬持受斋戒,祈福万物。但得了病,没有得到恩泽和保祐。医药和针炙,是我一直以来所忌用的;佛经戒律和福报恩德,我向来不了解,世世代代,一直如此,未曾改变。”
佛陀告诉长者好施说:“人生在世,死于非命有三种情形:有病不治,为第一种;治疗而不慎重,为第二种;刚愎自用,有违自然之理,为第三种。这三种病,不是天地日月,祖先君王所能消除的。应当明白下面的道理,才能随时平安。一是身体发冷发热,应当求医治疗;二是各种邪恶的心理疾病,应当以佛经和戒律对治;三是信奉圣明贤德之人,救济穷困。以令神灵敬畏的恩威,福泽和保祐众生,以大智慧消除一切烦恼。如果这样做,可以平安吉祥,不会死于非命;持守戒律,智慧清净,世世代代平安。”
这时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拜祭日月为光明,亲孝父母为恩德。
尊奉君王治国力,礼敬博学多闻者。
人为生命遵医嘱,欲胜他人依豪强。
佛法在于智慧处,福报善行世事明。
明察友人在务实,考辨友情危难中。
观察妻子在家中,认知心智听言语。
为能从师见佛道,解除疑惑修学明。
清净本心自己身,能够奉持法宝藏。
听闻佛法利今世,妻子兄弟亲友睦。
能使后世得福报,闻听佛理成圣智。
笃信佛陀解说义,释惑则可不犯戒。
接受法义信奉者,从而去病得平安。
消散忧虑和怨怒,除掉不祥和烦恼。
要得安泰与吉祥,应当效法多闻者。
长者好施听了佛陀的解说后,疑惑消除,心中豁然开朗。得良医的诊治,感念佛法恩德,于是身体安泰,病患消除,如饮甘露,身心愉悦,证得了佛法的初果。全家老少和家族和国人,都恭敬和信奉了佛教。
十四 佛陀教化五百强盗的故事
从前北印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南有一座大山,离城二百多里,南印各国,交通往来都要经过这座大山。山路幽深崎岖,有五百强盗依据天险打劫过路之人。他们出没于山林,横行霸道,为非作歹,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来往的商客时遭杀害,南北各国之间不能通行。国王下令追捕和讨伐,也未能擒获强盗。
当时佛陀在这个国家,怜悯众生所受之苦。心想道:“这些强盗,不辨罪恶与福德。世上有如来而不睹,法鼓日震而不闻。我不去度化他们,就如石沉深渊而不知。”于是佛陀变成一个富人,穿着华美的衣服,乘着马带上宝剑,带着弓箭,装饰鞍马,佩带金银,用明月宝珠,垂挂在马的身上,跨马扬鞭,来到山中。这群强盗看见后,以为送上门的好事来了。行盗贼多年,也没有遇上这样好事,认为这次的行动,对对方来简直是以卵击石。强盗们聚在一起,共同进攻,上前围住来者,挽起弓箭拔出刀来,要夺下来人的财物。这时这位富人挽起弓箭一发,五百强盗都被射中一箭,又每人各刺一剑,剑刺重而箭射深,当即都跌倒在地。五百强盗,倒头卧地叩头投降,喊着“这是什么神灵,威力为什么这样大?我们乞求饶恕,以保全性命。愿您拔出箭来,使我们伤口愈合,现在伤痛无比,不能忍受。”富人回答说:“这伤口不痛,箭也射得不深;天下最重的伤,莫过于忧愁;残害人最厉害的,莫过于愚昧。你们贪心的忧愁,残杀百姓的愚昧,所带来的剑刺和箭伤,是不可能愈合的,因为这种剑刺和箭伤,伤及的是根本,顽固深入,强壮的勇士也不能拔出箭来。只有诵习佛经,持守戒律,修行智慧的义理,从此明了佛法,治疗心病。去除忧愁和爱欲、愚昧无知、自以为是;制伏心中刚烈强暴、豪取抢夺财富、贪婪和欲望。只有积德修福,修学佛法智慧,才可以除掉剑刺和箭伤,获得长久平安。
这时富人随即恢复了佛陀的原貌,形象极其美好,金色的容颜,妙不可言,当即用诗句说:
伤痛最重莫过忧,箭伤再深不及愚。
此乃壮士不能拔,只有多闻修学除。
盲人从中得眼明,黑暗从中得火烛。
教导世间所有人,有眼不睁似无目。
为此定要除愚痴,远离傲慢与享乐。
修学信奉多闻者,积聚善德以报人。
这时五百强盗,看见佛陀光明的形象,又听了开示的诗句,叩头拜谢后,又重新做了百姓,痛心疾首,悔过自新。刀口和箭伤,自然愈合。欢喜开心,随即接受了五戒;国家边界也从此安宁,百姓无不欢喜。
【辨析】
本章由这四篇比喻故事构成。分别是佛陀对一对夫妻、一位婆罗门修行者、一位年长者和五百强盗所施的教化。以夫妻的吝啬、修行者的妄自尊大、年长者的得病拒医、强盗的抢掠,分别对应佛教教义的忍辱、多闻、除妄、舍欲。明喻只有皈依佛门,博学多闻,突破狭隘的自我认知的局限,才能了解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从而证悟佛理;隐喻只有断除“我执”的烦恼,才能转恶向善,修福积德。
第一篇比喻故事是通过对妻子的语言、丈夫的行为和心理描述来展开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精彩,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故事一开始,先写佛陀化成一位普通的出家人,来到一户人家上门乞食的情景。这家的女主人不但没有施舍食物给他,反而恶言相向,大声责骂。为了赶走出家人,她进而说道:“你就是马上要饿死了,我也不会给你饭食。”所谓“好话出口三冬暖,恶语出唇六月寒”,这种极端吝啬冷酷的话语,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尖酸刻薄、蛮横凶恶、冷漠吝啬的特点。按照常理推想,这样的人又怎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帮助呢?
然而,面对恶言辱骂,佛陀没有怨怒,没有愤然而去,而是怀着悲悯之心“忍辱前去”度化她,并巧用招数,因势利导,也使得情节发展出人意料:既然你说饿死也不愿施舍,那么,我不妨死给你看看。佛陀化作的出家人立刻就“戴眼抒气,便现死相。身体膀胀,鼻口虫出,腹溃肠烂,不净流漫”,如此惊怍可怖、骇人耳目的场面,吓得女主人魂飞魄散,直令她弃屋而逃。佛陀的应机说法,以及“石斧砸开千年锁,异象呈现化顽愚”的教化方法,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故事接着写丈夫听了妻子所言,怒火中烧,立刻持刀追杀出家人,这一情节安排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显得水到渠成。后来写丈夫与佛陀较量时的所见、所感、所悟,则着重于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描写,不仅令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且以收摄人心的艺术效果突出了佛教义理的感化力量。
第二篇比喻故事通过“梵志”刻意的行为和狂妄的语言刻画了他的形象。故事首先交代了他的学者身份,寥寥数语,已将其恃才自傲,盛气凌人之态表现得跃然纸上。随后以他“昼日执炬,行城市中”的怪异行为,表现他目无一切,敢向天下公然挑战的极端自负,而且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世皆愚冥,目无所见,是以执炬以照之耳”,更是狂妄至极。其行为的结果是“观察世间,无敢言者”,即没有人敢迎战和他辩驳。故事对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饱满、立体,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篇故事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梵志”,通常是指婆罗门教的修行者,婆罗门教所信奉的吠陀经典,产生于公元前20世纪左右,是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当时的印度由婆罗门掌握着神权和文化的话语权,而婆罗门教也就占据着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对于这位婆罗门修行者的行为,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的根本原因。由此可知,佛陀要创立新的宗教,就必须向婆罗门教的权威进行挑战,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佛陀以“经中有四明法,为知之不?”诘难“梵志”,使其哑口无言。因为,所谓四明:一明天文地理,二明星宿,三明治国,四明将兵,是圣明君王才具有的特质,这对于曾为太子的佛陀来说,是必备的修学。从而佛陀的发问使“梵志惭愧,弃炬叉手,有不及心。”且佛陀对梵志所说的:“冥中之甚,无过于汝,而昼执炬,行入大国。如卿所知,何如一尘”,充满了奚落的口吻,而“梵志闻之,有惭愧色,即便叩头,愿为弟子”,使得这位婆罗门皈依了佛陀,这充分表现了佛教向婆罗门教进行宣战的一次胜利。
第三篇故事看似平淡,但却深含理趣。其中对古代印度自然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巧妙的批判。佛陀认为当人遭遇病痛,应当及时求医诊治。佛教提倡人应当正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疾患,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并积极寻求稳妥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这个故事中,佛陀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的教化方式,令人赞叹,令人折服。
第四篇故事以丰富的想象来表达义理。对于手持利刃的强盗,以常规的方法和言语教化,无法使得他们轻易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于是故事通过描写佛陀面对强盗时以寡敌众,势不可挡,弓箭刀剑所到,敌人应声而落的情景,充分地展示他的凛然正气和无比勇力。从而说明只有积德修福,修学佛法智慧,才可以拔掉所射之箭,愈合剑之创伤,得以长久平安,以此比喻佛法才是解除苦难的良方,也揭示了天下最重的伤痛,莫过于忧愁,对人最深的毒害,莫过于愚昧的喻理。
四篇故事,虽然情节不同,教化对象也不同,但正如千条江河终归大海,其向善去恶的美好结局却是一样的,而且皈依佛法皆成正果的喻理也是相同的。这既昭示了佛陀教化的神力,也为人们指出了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