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守诚信的喻理
十五 佛陀教化村民守信的故事
从前在舍卫城东南有一条大江,水不仅深而且广阔。有五百多户人家居住在江岸边。不遵守世间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向来以强凌弱,欺诈行骗,谋取利益,而且蛮横无理。佛陀常常感念他们,想要前往教化,根据这些人家的福报应当得到度化,于是佛陀就来到江边,坐在一棵大树下。村上的人看见佛陀法相庄严,莫不称奇,都前往施礼,或跪拜或作揖问侯起居。佛陀叫他们坐下来为他们解说佛法,大家听了以后,心里并不相信,因为他们习惯于相互欺诈而不肯相信真实诚笃的话语。
佛陀便变出一个人来,从江水南岸而来,他行走在水面上,水正好没其脚踝,来到佛陀的面前后,礼拜佛陀。人们看见后都十分惊诧,问这人说:“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江边,从未曾听说过能够在水上行走的人,你是什么人?有什么法术可以在水上行走而不沉没?希望你快说给我们听听。”这个人回答说:“我是江水南岸一个愚昧的人,听说佛陀在这里弘法,在南岸时没有得到教化。就问佛陀从南岸过江来水深吗?佛陀对我说:‘江水只到你的脚踝,为什么不渡江过来呢?’我相信了佛陀的话,便过江而来,并没有任何其他的法术。” 这时佛陀称赞说:“很好,很好啊!持守诚信,就可以证悟人生真谛,度脱生死轮回的深渊,渡过区区几里宽的江面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笃信能够渡深渊,收摄心识觉为舟。
精进消除人生苦,智慧证悟到彼岸。
做人坚持有信行,古来圣贤所称誉。
乐得清净无为者,一切烦恼得解脱。
信仰坚定得道果,修行法理渡苦海。
能从多闻得智慧,所以觉悟到光明。
正信守戒严律己,慧思定意能前行。
努力修习戒定慧,从此可以脱苦海。
村里的人们听了佛陀的解说,又见证了笃信的神力,心中开始产生了坚定的信念,都受戒成为佛教信众,明确了信仰而修行,普遍受到了佛法的教化。
十六 长者信守承诺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名叫修陀罗,其家非常富有,财宝无数,以信为德,崇奉佛教。他立下誓愿,每年腊月八日那天自己要礼请佛陀和僧众,终身供奉他们,而且要他的子孙后代一直延续下去。这位长者在临终时嘱咐儿子不要忘记这事。他的儿子名叫比罗陀,后来家境日渐贫穷,最终一无所有。眼看这年的腊月八日就要到了,家中没有钱财置办供奉的物品,为此他愁眉不展。佛陀派遣弟子目连前往询问比罗陀:“你父亲生前礼佛的日子快要到了,你怎么安排的呢?”比罗陀回答:“父亲的教诲不敢违背,希望佛陀不要见外,到腊月八日中午前来光临。”目连回去后转述了比罗陀的话。比罗陀让妻子回到娘家,借了一百两黄金,回来后操办供奉,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佛陀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僧人如期来到他家,坐定后,比罗陀供奉了茶水饭食,洗漱完后佛陀等人就回到寺院。比罗陀内心欢喜满足,毫无吝惜后悔之意。当天夜里他家储藏东西的器物中,自然装满了和过去一样多的珍宝财物。天亮后比罗陀夫妇看到这种情形,既欢喜又害怕,害怕官府知道后,追问他们是从哪里得到的东西。夫妻共同商议后决定前往佛陀那里请教。比罗陀来到佛陀的住所,据实说明了原委。佛陀告诉比罗陀:“你们安心快意地使用吧,不需要有丝毫的担心。你信守了承诺,没有违背父亲的教诲;持守戒律没有二心;闻法布施,人生的七种财富智慧圆满具足;这是修福积德所带来的,不是灾难。智慧的人修行佛法,无论是男是女,在他的生活中,自然会得到福报。
这时佛陀当即用诗句说:
诚信是财戒亦财,心存惭愧也是财。
多闻是财施亦财,般若智慧为七财。
遵从信念守戒律,常能观想清净法。
慧思履行不失信,信奉教义永不忘。
人生有此七财宝,不问是男还是女。
终此一生不贫困,贤者能悟此真谛。
比罗陀听了佛陀所讲的法理后,更加笃信佛法。礼拜佛陀后十分欢喜地回到家,把佛陀的教诲告诉了妻子,遂后夫妇相继修行佛理,都证得佛果。
【辨析】
本章的两个故事简约精粹,但读来却饶有兴味。第一篇写的是佛陀教化江边村民,第二个篇写的是父子两代人供奉三宝。两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以灵异的思维和奇特的幻想,向人们展示了佛法的神奇力量。
一是“从江南来,足行水上”,一是“夜半诸故藏中,自然宝物悉满”。乍看来似乎荒诞离奇,不合情理,不足取信于人,但仔细考察却各有其妙。
第一个故事中足行水上的异象,作者并没有把其归之于神通和法术,而以反向推理的方法加以论证,即“夫执信诚,谛可度生死之渊,数里之江何足为奇?”认为既然理解了佛教的义理,可以度脱人生苦海,那么渡过区区几千米的江面又何足为奇呢?从而使“渡江”和“度脱人生苦海”两个不同的概念巧妙转换,从而强调了“笃信”的重要性。以此说明在信仰者的眼里,只要信念诚笃,坚持不懈,就没有什么人间奇迹不可创造,过一江之水,何足道哉?也暗喻佛法无边,其神力不是世俗之人所能揣度的。
第二个故事中“宝物悉满”的福报,使得夫妻两人又喜又怕。喜的是财富如故,毫不减损,忧的是官府查问,甚而招致殃祸。同样把“财宝”和“般若七财”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了巧妙的转换,突出了“笃信”的主题。以财宝比喻般若七财,明喻信奉佛法,福报无量;隐喻智慧的财富,能让人的精神世界永远富足充实。也暗喻世间人们所看重的物质财富,聚散无常,不可持久,缘聚则有,缘散则无。不仅财富随时都有被官府巧取豪夺的可能,也还会有诸多人所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会令财物瞬间丧失殆尽。因而佛教提倡慈悲喜舍,广行布施,这是既能利他又能利己的善行,一方面为自己种植福田,另一方面在惠及他人的同时,自己从中获得喜悦和安宁。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佛陀对财富和世事人生独到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