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慎行的喻理
十七 出家人持戒慎行的故事
从前波罗奈国有一座山,离城大约有四五十里路,当时有五位佛弟子在山中修道。每天早晨他们都要出山到城中乞食,天黑时才能回到山中。这样往返极为疲劳艰苦,回来后没有精力坐禅修习,正定观想。长年如此,多年后仍未证得佛果。
佛陀怜悯他们辛劳而无所获,便化作一位得道僧人,来到五位佛弟子的住所。问他们说:“你们隐居山中修行,没有证得佛果而且还很辛劳,是吗?”五位佛弟子说:“我们这里在离城很远,四大和合之身,每日必须饮水进食。每天为此要到城中乞食,往返十分辛苦。过了这么多年,实在感到勤苦不已;早去晚归往返奔波于途中,日暮归山后疲劳困顿,无暇修禅,只能认命就这样直到终老了。”得道僧人说:“修习佛法的人,以戒律为根本,收摄心识努力修行;轻贱形体珍贵真谛,乃至于舍去生命;乞食以支撑形体,守住意念正定思维;内学止观禅修,灭妄得道,养身以调顺心情,否则怎么能脱离苦海?希望你们,明天不要去城里了,我来供养大家,让你们得以休息一天。”当时五位修行者听后,心中十分高兴,未曾有过这样的事,因此他们感到惊奇。于是五位弟子都安心禅修,不再操心出行乞食。第二天正午,僧人送来了饭食。饭后,他们安宁平静,心中恬淡,于是僧人用诗句说:
持戒而慎行,意守摄六根。
乞食知自制,证悟求解脱。
以戒降妄心,守意定念法。
修学止观禅,除妄得智慧。
保身守戒行,内思悟真谛。
修行应如此,清净除苦难。
僧人说完诗句后,现出佛陀光明的本身,于是五位佛弟子精神为之大振,一同正念定止,都证得阿罗汉佛果。
【辨析】
这篇故事是佛陀对常年修习苦行而不能悟道的佛弟子的开示。篇幅短小,叙事简单,虽不以情节的曲折和描写的细致取胜,但佛陀善施教化的特点仍然体现得鲜明突出。从故事的叙述之中,我们看不到佛陀对弟子居高临下般的贬低与斥责,看到的是他发自内心的怜悯和真诚的帮助。
故事写五位佛弟子因每日乞食途中往返疲惫劳顿而无暇禅修,虽长年辛劳苦修却不得佛果,以此揭示佛教无禅不成道,无戒不悟果的喻理,同时表明了佛陀对于修行的三种认识:
一是对“渐修”和“顿悟”法门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如果说五位弟子常年在山中苦修,日日乞食一年往返数万里的辛劳为“渐修”,那么,佛陀的一朝开悟就是“顿悟”。
二是对苦行和禅定关系的认识。修习苦行,如果缺少反观内照的禅定智慧,则终不成佛果。说明了佛法“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不能偏废的喻理。
三是对于修行途径和方法的认识。不同的对象,其修行方法也不尽相同。佛陀非常善于因材施教,对于缺乏禅定思维和智慧的修行者,没有盲目指责,漠然视之,而是体谅其苦衷,为他们提供方便,给以加持,通过善化引导,使其成就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