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张爱萍:中阿含经之76郁伽支罗经

张爱萍:中阿含经之76郁伽支罗经

2018-10-20
郁伽支罗经
【题解】
本经以说法地点命名,佛陀针对“善略说法”的问题,阐发了在禅观的过程中,要随机观想,从坐、卧、眠、醒之处的一言一行当中,证悟佛法真谛。
【经文】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郁伽支罗,在恒水池岸。尔时,一比丘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唯愿为我善略说法,从法世尊闻已,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世尊告曰:“比丘当如是学:令心得住,在内不动,无量善修。复观内身如身,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复观外身如身,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复观内外身如身,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比丘,如此之定,去时来时,当善修习;住时、坐时、卧时、眠时、寤时、眠寤时,亦当修习。复次,亦当修习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修习无觉无观定,亦当修习喜共俱定、乐共俱定、定共俱定,修习舍共俱定。
  比丘,若修此定极善修者。比丘,当复更修观内觉如觉,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复观外觉如觉,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复观内外觉如觉,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比丘,如此之定,去时来时,当善修习;住时、坐时、卧时、眠时、寤时、眠寤时,亦当修习。复次,亦当修习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修习无觉无观定,亦当修习喜共俱定、乐共俱定、定共俱定,修习舍共俱定[1]。
  比丘,若修此定极善修者。比丘,当复更修观内心如心,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复观外心如心,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复观内外心如心,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比丘,如此之定,去时来时,当善修习;住时、坐时、卧时、眠时、寤时、眠寤时,亦当修习。复次,亦当修习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修习无觉无观定,亦当修习喜共俱定、乐共俱定、定共俱定,修习舍共俱定。
  比丘,若修此定极善修者。比丘,当复更修观内法如法,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复观外法如法,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复观内外法如法,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比丘,如此之定,去时来时,当善修习;住时、坐时、卧时、眠时、寤时、眠寤时亦当修习。复次,亦当修习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修习无觉无观定,亦当修习喜共俱定、乐共俱定、定共俱定,修习舍共俱定。
  比丘,若修此定极善修者。比丘,心当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比丘,若汝修习此定极善修者。若游东方,必得安乐,无众苦患。若游南方、西方、北方者,必得安乐,无众苦患。比丘,若汝修习此定极善修者,我尚不说汝诸善法住,况说衰退?但当昼夜增长,善法而不衰退。比丘,若汝修习此定极善修者,汝于二果必得其一,或于现世得究竟智,或复有余得阿那含。”
  于是,彼比丘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坐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受持佛教。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尊者知法已至,得阿罗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无觉无观定、喜共俱定、乐共俱定、定共俱定、舍共俱定句:指禅观的内容,即有觉悟有止观心定、没有觉悟较少观想心定,没有觉悟没有观想止定,喜悦禅定、快乐禅定、心念止定禅定,修行舍弃妄有止观禅定。
【译文】
第七十六篇  郁伽支罗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在郁伽支罗国教化,住在恒河岸边。那时,一位佛弟子在下午三点以后,从禅定中起身,去往佛陀的住所。礼拜之后,退下坐在一边,就问:“世人之尊,愿为我简略地说法。自从听闻世尊的教诲,在远离人群的地方独自居住,内心无有放逸,精勤修行。正是由于在远离人群的地方独自居住,心中无有放纵,精勤修习的缘故,善男子剃除胡须头发,身穿袈裟,树立至高的信仰、舍弃家眷、没有家室、一心修道之人,只有追求无上的清净修行,才能于现存的形态中,自己认知自己觉悟,自己证悟圆满具足。生缘已经除尽,清净修行已经确立,应做的都已经做完,不再轮回,了知如实而来的真谛。”
世人之尊告诫说:“佛弟子应当这样修学:让自己的心得以住持,于身内坚定不动,其所修善德无法估量。接着应该反观内照自身如实而来,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无有忧愁。再观外部之身如实而来,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无有忧愁。又观想体内身外如实而来的身体本质,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无有忧愁。佛弟子,如此禅定,去时来时,应当勤于修习;住时、坐时、卧时、睡时、醒时、由睡转醒时,也应当修习。再者,还应当修行有觉悟有止观心定、没有觉悟较少观想心定,修行没有觉悟没有观想止定,还应当修行喜悦禅定、快乐禅定、心念定止,修行舍弃妄有的止观禅定。
佛弟子,倘若有极善修此禅定之人。佛弟子,还应当再修行观照内心的感受如实而来感受,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无有忧愁。又观照外部感受如实而来的感受,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无有忧愁。再观照内和外感受如实而来的感受,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无有忧愁。佛弟子,如此禅定,去时来时,应当勤于修习;住时、坐时、卧时、睡时、醒时、由睡转醒时,也应当修习。另外,还应当修行有觉悟有止观心定、没有觉悟较少观想心定,修行没有觉悟没有观想止定,还应当修行喜悦禅定、快乐禅定、心念止定禅定,修行舍弃妄有的止观禅定。
佛弟子,倘若有极善修此禅定之人。佛弟子,还应当再修习观照内心如实而来之心,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无有忧愁。又观照外部生发的如实而来之心,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无有忧愁。再观照内心如实而来外部生发的心识,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无有忧愁。佛弟子,如此禅定,去时来时,应当勤于修习;住时、坐时、卧时、睡时、醒时、由睡转醒时,也应当修习。再者,还应当修行有觉悟有止观心定、没有觉悟较少观想心定,修行没有觉悟没有观想止定,还应当修行喜悦禅定、快乐禅定、心念止定禅定,修行舍弃妄有的止观禅定。
佛弟子,倘若有极善修此禅定之人。佛弟子,还应当再修习观照内心如实而来之法,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 ,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无有忧愁。又观照外部形态如实之法,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无有忧愁。再观照内心如实而来之法外部形态如实之法,行为极其精勤,树立正确的意念和智慧,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使其远离吝啬贪婪,心中没有忧愁。佛弟子,如此禅定,去时来时,应当勤于修习;住时、坐时、卧时、睡时、醒时、由睡转醒时,也应当修习。再者,还应当修行有觉悟有止观心定、没有觉悟较少观想心定,修行没有觉悟没有观想止定,还应当修行喜悦禅定、快乐禅定、心念止定禅定,修行舍弃妄有的止观禅定。
   佛弟子,倘若有极善修此禅定之人。佛弟子,心当与慈同在,遍布充满东、南、西、北四方中之一方且圆满具备功德。像这样二、三、四方,四维上下,遍布一切,心里与慈悲同在,没有怨恨和后悔,没有瞋怒和争讼,极为广大,所修善行无法估量,遍布一切世间圆满具备。像这样悲心、喜心与舍心同俱,没有怨恨和后悔,没有瞋怒和争讼,极为广大,其所修善无法估量,遍布一切世间圆满具备。
  佛弟子,倘若你是极善修此禅定之人。倘若你去往东方,必得安乐,没有众多的苦患。倘若你去往南方、西方、北方,必得安乐,没有众多的苦患。佛弟子,如果你极善修此禅定,我尚且不对你说诸善法住持,更何况是说其衰退?但随昼夜增长,善法不会衰退。佛弟子,倘若你极善修此禅定,你就会在证悟初果和继续证悟之中必然得到其中一种,或者于现在世证得真谛智慧,或者清澄静寂证得二果阿那含果位。”
于是,佛弟子听了佛陀的解说,善于领受持守,随即从座位起来,礼拜佛陀,环绕三周后离去,接受持守教理。就在远离人群的地方独自居住,心中没有放纵,精勤修行。由于远离人群独自居住,心中没有放纵,精勤修行的缘故,佛弟子剃除胡须头发,身穿袈裟,树立至高的信仰、舍弃家眷、没有家室、一心修道,只有追求无上的清净修行,才能于现存的形态中,自己认知自己觉悟,自己证悟圆满具备佛法功德。往生已经除尽,清净修行已经确立,应做的都已经做完,不再接受妄有之身。了知如实而来的真谛。证悟者了知佛陀所说之法已经领悟,证得阿罗汉果位。
佛陀这样解说之后,佛弟子们听了以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针对禅定修行的实践问题,从住、坐、卧、睡、醒,乃至于由睡转醒的不同时候的禅观体验,其特点在于:观想是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基本内容的,禅定的基本顺序和着力点,是以善于驾驭自己的内心作为出发点。这样,就把观想的主体作用,充分地调动起来,阐明了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己从内心祛除一切世俗的污秽,就是修行根本的教理。
    这里,还明确了禅定观想中的一个理念,这就是在除妄有心识,观想的修行之中,只要不放弃禅定的止观,证悟初果之后,就会继续前行,渐次证悟二果,三果,实现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境界。因此,禅观是一个漫长的修行实践,也是一种逐步上升的趣向。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定修行也是自己的心理体验的过程,不足以为外人道。这种认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人心的转变,就是根本的转变的认知,具有思想价值。

上一篇:荆三隆:中阿含经之善法经

下一篇:王欣:中阿含经之97大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