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王欣:中阿含经之97大因经

王欣:中阿含经之97大因经

2024-01-04
                                                  大因经
【题解】
佛陀在本篇,详细地论述了十二因缘的基本内容以后,继而对于精神和现象形态,即名色这种主客观相互关系的认识展开了有无双遣的初步讨论。同时,叙述了七种心识存在以及二种境界、八种解脱相对应的境界,阐发了佛弟子们证悟阿罗汉境界的理趣。
【经文】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尊者阿难闲居独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于是,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闲居独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
  世尊告曰:“阿难,汝莫作是念:此缘起至浅至浅。所以者何?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阿难,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念彼众生如织机相锁,如蕴蔓草,多有调乱,匆匆喧闹,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往来不能出过生死。阿难,是故知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
  阿难,若有问者:老死有缘耶?当如是答:老死有缘。若有问者:老死有何缘?当如是答:缘于生也。阿难,若有问者:生有缘耶?当如是答:生亦有缘。若有问者:生有何缘?当如是答:缘于有也。阿难,若有问者:有有缘耶?当如是答:有亦有缘。若有问者:有有何缘?当如是答:缘于受也。阿难,若有问者:受有缘耶?当如是答:受亦有缘。若有问者:受有何缘?当如是答:缘于爱也。阿难,是为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缘老死有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皆缘老死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2]。
  阿难,缘生有老死者,此说缘生有老死,当知所谓缘生有老死。阿难,若无生,鱼、鱼种,鸟、鸟种,蚊、蚊种,龙、龙种,神、神种,鬼、鬼种,天、天种,人、人种,阿难,彼彼众生随彼彼处,若无生,各各无生者,设使离生,当有老死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老死因、老死习、老死本、老死缘者,谓此生也。所以者何?缘生故则有老死。阿难,缘有有生者,此说缘有有生,当知所谓缘有有生,阿难,若无有,鱼、鱼种,鸟,鸟种,蚊、蚊种,龙、龙种,神、神种,鬼、鬼种,天、天种,人、人种,阿难,彼彼众生随彼彼处无有,各各无有者,设使离有,当有生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生因、生习、生本、生缘者,谓此有也。所以者何?缘有故则有生。阿难,缘受有有者,此说缘受有有,当知所谓缘受有有。阿难,若无受,各各无受者,设使离受,当复有有,施设有有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有因、有习、有本、有缘者,谓此受也,所以者何,缘受故则有有。阿难,缘爱有受者,此说缘爱有受,当知所谓缘爱有受。阿难,若无爱,各各无爱者,设使离爱,当复有受立于受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受因、受习、受本、受缘者,谓此爱也,所以者何,缘爱故则有受。阿难,是为缘爱有求,缘求有利,缘利有分,缘分有染欲,缘染欲有著,缘著有悭,缘悭有家,缘家有守,阿难,缘守故便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3]、两舌[4],起无量恶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阿难,若无守,各各无守者,设使离守,当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因是习、是本、是缘者,谓此守也,所以者何?缘守故则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阿难,缘家有守者,此说缘家有守,当知所谓缘家有守。阿难,若无家,各各无家者,设使离家,当有守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守因、守习、守本、守缘者,谓此家也。所以者何?缘家故则有守。阿难,缘悭有家者,此说缘悭有家,当知所谓缘悭有家。阿难,若无悭,各各无悭者,设使离悭,当有家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家因、家习、家本、家缘者,谓此悭也。所以者何?缘悭故则有家。阿难,缘著有悭者,此说缘著有悭,当知所谓缘著有悭。阿难,若无著,各各无著者,设使离着,当有悭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悭因、悭习、悭本、悭缘者,谓此着也。所以者何?缘着故则有悭。阿难,缘欲有著者,此说缘欲有着,当知所谓缘欲有着。阿难,若无欲,各各无欲者,设使离欲,当有着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着因、着习、着本、着缘者,谓此欲也。所以者何,缘欲故则有着。阿难,缘分有染欲者,此说缘分有染欲,当知所谓缘分有染欲。阿难,若无分,各各无分者,设使离分,当有染欲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染欲因、染欲习、染欲本、染欲缘者,谓此分也。所以者何?缘分故则有染欲。阿难,缘利有分者此说缘利有分,当知所谓缘利有分。阿难,若无利,各各无利者,设使离利,当有分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分因、分习、分本、分缘者,谓此利也。所以者何?缘利故则有分。阿难,缘求有利者,此说缘求有利,当知所谓缘求有利。阿难,若无求,各各无求者,设使离求,当有利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利因、利习、利本、利缘者,谓此求也。所以者何?缘求故别有利。阿难,缘爱有求者,此说缘爱有求,当知所谓缘爱有求。阿难,若无爱,各各无爱者,设使离爱,当有求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求因、求习、求本、求缘者,谓此爱也。所以者何?缘爱故则有求。阿难,欲爱及有爱,此二法因觉、缘觉致来。阿难,若有问者:觉有缘耶?当如是答:觉亦有缘。若有问者:觉有何缘?当如是答:缘更乐也。当知所谓缘更乐有觉。阿难,若无有眼更乐,各各无眼更乐者,设使离眼更乐,当有缘眼更乐生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耶?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耳、鼻、舌、身、意更乐,各各无意更乐者,设使离意更乐,当有缘意更乐生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觉因、觉习、觉本、觉缘者,谓此更乐也。所以者何?缘更乐故则有觉。阿难,若有问者:更乐有缘耶?当如是答:更乐有缘。若有问者:更乐有何缘?当如是答:缘名色也。当知所谓缘名色有更乐。阿难,所行、所缘有名身,离此行、离此缘有有对更乐耶?”
  答曰:“无也。”
  “阿难,所行、所缘有色身,离此行、离此缘有增语更乐耶?”
  答曰:“无也。”
  “设使离名身及色身,当有更乐施设更乐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更乐因、更乐习、更乐本、更乐缘者,谓此名色也。所以者何?缘名色故则有更乐。阿难,若有问者:名色有缘耶,当如是答:名色有缘,若有问者:名色有何缘,当如是答:缘识也。当知所谓缘识有名色。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
  答曰:“无也。”
  “阿难,若识入胎即出者,名色会精耶?”
  答曰:“不会。”
  “阿难,若幼童男童女识初断坏不有者,名色转增长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者,谓此识也。所以者何?缘识故则有名色。阿难,若有问者:识有缘耶?当如是答:识亦有缘。若有问者:识有何缘?当如是答:缘名色也。当知所谓缘名色有识。阿难,若识不得名色,若识不立、不倚名色者,识宁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苦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识因、识习、识本、识缘者,谓此名色也。所以者何?缘名色故则有识。阿难,是为缘名色有识,缘识亦有名色,由是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谓识、名色共俱也。阿难,云何有一见有神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见觉是神,或复有一不见觉是神,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或复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阿难,若有一见觉是神者,应当问彼:汝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汝此三觉为见何觉是神耶?阿难,当复语彼:若有觉乐觉者,彼于尔时二觉灭苦觉、不苦不乐觉,彼于尔时唯觉乐觉。乐觉者,是无常法、苦法、灭法。若乐觉已灭,彼不作是念,非为神灭耶?阿难,若复有一觉苦觉者,彼于尔时二觉,灭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于尔时唯觉苦觉。苦觉者,是无常法、苦法、灭法,若苦觉已灭,彼不作是念,非为神灭耶?阿难,若复有一觉不苦不乐觉者,彼于尔时二觉,灭乐觉、苦觉,彼于尔时唯觉不苦不乐觉。不苦不乐觉者,是无常法、苦法、灭法。若不苦不乐觉已灭,彼不作是念,非为神灭耶?阿难,彼如是无常法但离苦乐,当复见觉是神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彼如是无常法但离苦乐,不应复见觉是神也。阿难,若复有一不见觉是神,然神能觉,见神法能觉者,应当语彼:汝若无觉者,觉不可得,不应说是我所有。阿难,彼当复如是见觉不是神,然神能觉,见神法能觉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彼不应如是见觉非神,神能觉,见神法能觉。阿难,若复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者,应当语彼:汝若无觉都不可得,神离觉者,不应神清净。阿难,彼当复见觉非神,亦不见神能觉、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彼不应如是见觉非神,亦不见神能觉、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是谓有一见有神也。阿难,云何有一不见有神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亦不见神无所觉,彼如是不见已,则不受此世间,彼不受已,则不疲劳,不疲劳已,便般涅槃[3],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谓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知是者,则无所受。阿难,若比丘如是正解脱者,此不复有见如来终,见如来不终,见如来终、不终,见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是谓有一不见有神也。阿难,云何有一有神施设而施设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或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或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或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
阿难,若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是说、亦如是见,有神若离少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少色是神见着而着。阿难,若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是说、亦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无量色是神见着而着。
  阿难,若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是说、亦如是见。有神若离少无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少无色是神见着而着。
  阿难,若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是说、亦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无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无量无色是神见着而着,是谓有一有神施设而施设也。
  阿难,云何有一无神施设而施设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阿难,若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少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少色是神不见着而着。
  阿难,若复有一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无量色是神不见着而着。
  阿难,若复有一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少无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少无色是神不见着而着。
  阿难,若复有一非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无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非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无量无色是神不见着而着。阿难,是谓有一无神施设而施设也。
  复次,阿难,有七识住及二处。云何七识住?有色众生若干身、若干想,谓人及欲天,是谓第一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谓梵天初生不夭寿,是谓第二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谓晃昱天,是谓第三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一想,谓遍净天,是谓第四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空处成就游,谓无量空处天,是谓第五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识处成就游,谓无量识处天,是谓第六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谓无所有处天,是谓第七识住。
  阿难,云何有二处?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是谓第一处。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是谓第二处。阿难,第一识住者,有色众生若干身、若干想,谓人及欲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二识住者,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谓梵天初生不夭寿。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三识住者,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谓晃昱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四识住者,有色众生一身、一想,谓遍净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五识住者,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空处成就游,谓无量空处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六识住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识处成就游,谓无量识处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七识住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谓无所有处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一处者,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着住彼处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二处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着住彼处耶?”
  答曰:“不也。”
  “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着,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
  复次,阿难,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是谓第一解脱。复次,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解脱,复次,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是谓第三解脱。复次,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解脱。复次,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解脱。复次,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第八解脱。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着,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晡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晡时是十二时之一,即申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即下午三点正至下午五点正。
[2]苦阴:阴是一个佛学术语,意思是曰蕴。构造有情之身心者也。人身有苦,故云苦阴。释门归敬仪上曰:形则缚于俗习,苦阴常缠。
[3]妄言:谎言,虚妄不实的话。重的大妄语有:诽谤佛法僧三宝;未证言证;做假见证。
[4]两舌:指的是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5]增语:增者,增上之义,可作他缘之增上。语者,依声显义,乃无诠表之声,其声殊胜者谓之名,故称此名为增语。增语,增语为形容境或事物的言词,有语增上之意。
【译文】
第九十七篇  大因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在拘楼瘦国教化,住在枸楼瘦国的都城剑磨瑟昙。这时证悟者阿难正在远离人群的地方,独自禅坐思考,他想道:这个缘起的道理非常奇特,原理深奥,智慧广大;然而,我对缘起的见解却狭隘浅薄。在这天下午,由于想到这些,阿难尊者从静坐中站起身,前往佛陀所在的地方,礼拜佛陀后,站在一边,对佛陀说:“世人之尊,今天我在离群独处,安坐思考的时候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这个缘起的道理非常奇特,原理深奥,智慧广大;然而,我对缘起的见解却狭隘浅薄。”
世人之尊听后说道:“阿难,你的确不应该认为缘起义理非常浅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的原理深奥,智慧广大。阿难,你很难真正地了知它的真谛,看到它的实相,不能觉知它也无法通达它的真理。世上的众生啊,像织布机上交错缠绕的棉线,又如滋长延伸的蔓草, 蔓蔓不断,杂乱丛生,生生世世,匆匆而过,轮回流转。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始终无法跳出生死轮回。阿难,从中可以看到缘起,它的原理深奥,智慧广大。
阿难,如果有人问你:‘老和死’有因缘的吗?你应该回答说:‘老和死’是有因缘的。如果那人接着问:‘老和死’的因缘是什么?你应回答:是因为‘生’。阿难,如果有人问:‘生’有因缘吗?你应该回答:‘生’也是有因缘的。那人若问:‘生’有什么因缘?你应回答:因为‘有’,所以有‘生’。阿难,如果有人问:‘有’有因缘吗?你就应回答:‘有’也有因缘。如果他接着问:因什么而有‘有’? 你就应该回答说:因为‘受’,所以有‘有’。 阿难,若有人问你:‘受’有因缘么?你就应说:‘受’也是有因缘的。他如果问:‘受’有什么因缘?你就应该回答:因为‘爱’,所以有‘受’。阿难,这就是因为‘爱’产生了‘受’。因为‘受’,产生了‘有’;因为‘有’,所以有‘生’;因为‘生’,所以有‘老和死’;因为有‘老和死’,所以产生了忧愁悲哀、啼哭、担心、苦痛、懊悔恼恨等等情绪,这就是世间的大苦。
   阿难,正是因为‘生’,所以有‘老和死’。这里我要说的是因为‘生’,所以有‘老和死’。你应当知道我所说的因为‘生’,所以有‘老和死’。阿难,如果没有‘生’,鱼、鱼类。鸟、鸟类。蚊、蚊类。龙、龙类。神、神类。鬼、鬼类。天、天类。人、人类。阿难,这些种种众生都各自在不同的生处,如果没有‘生’,那么它们都不会出生。假设它们都没有出生过,那么它们还会有老和死么?”阿难回答说:“没有。”
佛陀说:“阿难,所以你应该知道,‘老和死’的原因、‘老和死’的习气、‘老和死’的根本、‘老和死’的条件,都是‘生’。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由于有‘生’所以有‘老和死’。阿难,我所说因为有‘有’所以有‘生’,这就是我说因为有‘有’所以有‘生’。你应该了解这个教理:‘缘有有生’。阿难,如果没有‘有’,各种禽类、各种蚊虫类、各种龙类、各种神类、各种鬼类、各种天人类、各种种族的人类等,阿难,这处在种种环境下的众生如果没有‘有’,如果他们每个都没有‘有’,假如他们都没有‘有’,他们还有‘生’么?”阿难回答说:“没有生。”
  佛陀说:“阿难,所以你应当知道,就是因为有‘生’的原因、‘生’的习气、‘生’的根本、‘生’的条件、才会产生‘有’。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存在 ‘有’,所以有‘生’。 阿难, 因为有‘受’所以产生‘有’。在此我说因‘受’所以产生‘有’,你应该了解这个教理:‘缘受有有’。阿难,如果没有‘受’,假使每个众生都没有了‘受’,他们远离了‘受’的心念,那么还会有‘有’吗? ”阿难回答说:“不会。”
佛陀说:“阿难,由此可知,因为有‘有’的原因、‘有’的习气、‘有’的根本、‘有’的条件,都是‘受’。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 ‘有’缘于‘受’。 阿难,因为有‘爱’所以有‘受’。你应当知道我所讲的因为有‘爱’所以有‘受’是指,如果没有爱’,如果每个众生都没有‘爱’,假使他们远离‘爱’的心念,难道还会有“受”建立在‘受’上吗?“阿难回答说:“没有。”
佛陀说:“阿难,所以你应当知道,正是由于有‘受’的因、‘受’的习、‘受’的本、‘受’的缘,所以会产生‘爱’。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存在‘爱’所以有‘受’。阿难,这是因为有‘爱’就会有所相应的欲求;因为有欲求就会想要求取对自身有利的方面;因为想要求取对自身有利的方面,就会产生分别心;因为有了分别心,所以本性就会受到种种沾染;有了沾染的心就会产生执着;有了执着就会产生悭吝贪着之心;有了悭吝贪着的心,就会想要建立自己的家庭;有了家庭,就会产生防护守卫的心念。阿难,因为有防护守卫的心念,必然会使用兵器互相争斗、纷争不断、奉承谄媚、欺骗迷惑他人、说各种虚妄不实的话、搬弄是非,离间他人等等,恶行恶念无量无边。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造成了人们身心的大苦痛。阿难,如果没有什么可以防护守卫的,每个众生都没有什么可以防护守卫的,他们远离了防护守卫的心念,那么他们还会使用兵器互相争斗、纷争不断、奉承谄媚、欺骗迷惑他人、说各种虚妄不实的话、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产生这些无量无边的恶行恶念吗?”阿难回答说:“不会。”
佛陀说:“阿难,因此你应当知道,使用兵器互相争斗、纷争不断、奉承谄媚、欺骗迷惑他人、说各种虚妄不实的话、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会产生无量无边的恶行恶念。因为这是习气、是根本、是条件,所以称之为守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正是由于有守护的念头,才会发生用兵器互相争斗、纷争不断、奉承谄媚、欺骗迷惑他人、说各种虚妄不实的话、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产生出无量无边的恶行恶念。正因为有了家庭才会产生防护守卫的心念,所以造成了人生极大的苦难。阿难,因为有了家庭,就会产生防护守卫的心念。这里所说的因为有了家庭,就会产生防护守卫的心念,就是这个意思。阿难,如果没有家,人人没有这些产生于家的因素,假使离开了家的这些牵绊,还会有什么需要守护的吗?”阿难回答说:“没有什么需要守护的了。”
佛陀说:“阿难,你应当由此而知,守护的原因、守护的习气、守护的根本、守护的条件就是这个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了家所以就有了守护。阿难,因为人们有吝啬之心,所以才会有家。这就是我所说的因为人们有吝啬之心,所以才会有家。你应当知道我所以这样讲,阿难,是因为如果没有吝啬之心,如果人人都没有吝啬之心,假使都灭除了吝啬之心,还会有家的概念吗?”阿难回答说:“没有了。”
佛陀说:“阿难,因此你应当知道,产生家的原因、产生家的习气、产生家的根本、产生家的条件就是吝啬之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有了吝啬之心所以才产生家。阿难,因为有执着所以有吝啬。我这就是所说的因为有执着所以有吝啬,阿难,你应当知道我所以这样讲,如果没有了执着,人人都没有了执着之心,假使去除了执着,还会有吝啬之心吗?”阿难回答说:“没有了。”
佛陀说:“阿难,因此你应当知道,吝啬之心的原因、吝啬之心的习气、吝啬之心的根本、吝啬之心的条件就是执着。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有执着就会产生吝啬。阿难,因为有欲望的存在所以才会有执着。我这就是所说的因为有欲望的存在,所以才会有执着,就是说正因为欲望的存在所以才会有执着。阿难,如果没有欲望,人人都没有欲望,假使人们离开了欲望,还会有执着么?”阿难回答说:“没有了。”
佛陀说:“阿难,因此你应当知道执着的原因、执着的习气、执着的根本、执着的条件,都是这个欲望。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有了欲望才会产生执着。阿难,因为有分别心才会有,所以本性就会受到种种沾染,有了沾染的心就会产生欲望。这就是我说因为有了分别心,所以本性就会受到种种沾染,有了沾染的心就会产生欲望。你应当知道正是由于有了分别心,所以心受到污染产生了欲望。阿难,如果没有了分别心,人人都没有了分别心,假使离开了分别心,心还会受到污染产生欲望吗?”阿难回答说:“不会了。”
佛陀说:“阿难,因此你应该知道染欲的原因、染欲的习气、染欲的根本、染欲的条件就是分别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了分别心,本性就会受到种种沾染,有了沾染的心就会产生欲望。阿难,因为有求取对自身有利的欲望,因而就会产生分别心;这就是我说有求取对自身有利的欲望,因而就会产生分别心,你应当知道,正是因为有求取对自身有利的欲望,因而就会产生分别心。阿难,如果没有要求取对自身有利的欲望,人人都没有要求取对自身有利的欲望,假使离开了对自身有利的欲望,还会有分别心吗?”阿难回答说:“不会了。”
佛陀说:“阿难,因此你应当知道产生分别心的原因、分别心的习气、分别心的根本、产生分别心的条件,都是因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追求有利于自身,所以会产生分别的观念。阿难,因为有所追求所以才会有利益的观念,此处我所说的因为有所追求所以才会有利益的观念,你应当知道,正是因为有所追求所以才会有利益的观念。阿难,如果没有追求,人人都没有追求,假使离开了追求心,那还会有利益心吗?”阿难回答说:“没有了。”
佛陀说:“阿难,因此你应当知道,利益自身之心的原因、习气、根本和条件都是因为有所追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所追求,所以有了对是否对自身有利的分别。阿难,因为有爱所以才会有追求。这就是我所说的因为有爱所以才会有追求。你应当知道,这就是所谓因为有爱才会有追求。阿难,如果没有爱的感情,如果人人都没有爱的感情,假使人们离开爱欲,那么还会有追求吗?”阿难回答说:“不会了。”
佛陀说:“阿难,因此你应当知道追求所产生的原因、追求的习气、追求的根本、追求产生的条件都是爱这种情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爱所以会产生对所爱的事和人的追求。阿难,对所爱的事和人的欲望及具有爱的感情,这两者都是由于感觉、感觉产生的条件所导致的。阿难,如果有人问道‘觉的产生有因缘吗?’你应当这样回答:‘觉的产生也是有因缘的’。如果那人接着问,‘觉的因缘是什么?’,你应该回答:‘舒适快乐是感觉所追逐的。’所以应当知道追求更为舒适快乐是感觉所产生的原因。阿难,如果没有眼睛追求色的享受,人人都没有追求色的享受的眼睛,假使离开了追求色的享受的眼睛,那么还会有因为这个条件所产生出的快乐舒适的感觉、痛苦难受的感觉、或不苦不乐的感觉吗?”阿难回答说:“不会了。”
佛陀说:“阿难,如果没有耳朵 、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去追求多的快乐享受,人人都没这些去追求多的快乐享受,假使离开了这种追求多的快乐享受的心念,那么还会有因此而产生的快乐舒适的感觉、痛苦难受的感觉、或不苦不乐的感觉吗?”阿难回答说:“没有了。”
佛陀说:“阿难,因此你应当知道产生感觉的原因、感觉的习气、感觉的根本、感觉产生的条件,都是想要追求更多的快乐享受。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想要追求更多的快乐享受,才会产生感觉。阿难,如果有人问你:‘想要追求更多的快乐享受有原因吗?’ 你应该回答:‘有原因’。若那人接着问;‘有什么原因?’你应该回答说;‘因为名和色的存在,即五蕴: 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所以,你应当知道因为名色的存在所以想要追求更多的快乐享受。阿难,因为各种行为造作和环境条件,因而有了心识和肉体。离开各种行为造作,离开环境条件,还会想要追求更多的快乐享受吗?”阿难回答说:“不会。”
佛陀说:“阿难,所以行为,缘于有形态之身。远离行为,远离缘于妄有而产生的增上的语言还有各种造作吗?”阿难回答说:“没有。”
佛陀说:“假使没有心识和肉体,还会在追求更多的快乐享受之后产生进一步追求的愿望吗?”阿难回答说:“不会了。”
佛陀说:“阿难,因此你应当知道想要追求更多的快乐享受的原因、习气、根本和条件,都是存在心识和肉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了心识和肉体,就会贪求更多的快乐享受。阿难,如果有人问你:‘心识和肉体的产生有原因吗?’ 你应该回答说:‘有原因。’ 如果此人接着问:‘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心识和肉体?’ 你就应当回答说:‘是由于业识的缘故。’ 你应当知道我所说的因为业识的缘故,所以才会有心识和肉体。阿难,如果没有业识投胎到母身里,还会存在心识和五蕴和合的肉体吗??”阿难回答说:“不会了。”
佛陀说:“阿难,如果业识一入母胎就从中出来,那么心识和五蕴和合的肉体还会产生吗?”阿难回答说:“不会。”
佛陀说:“阿难,如果胎儿,或男或女,业识一入胎就坏灭了,那么此儿的心识和肉体还会存在吗?”阿难回答说:“不会存在了。”
佛陀说:“阿难,所以你应当知道心识和肉体产生的原因、习气、根本及条件都在于业识的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正是因为存在业识,所以有心识和肉体。阿难,如果有人问你:‘业识的产生有原因吗?’你应当回答说:‘业识的产生也是有原因的。’如果此人接着问:‘是什么原因?’你就应当回答说:‘因为有心识和肉体的存在。’你应当知道,这就是我所说的因为心识和肉体的存在,所以产生了业识。阿难,如果业识不以心识和肉体的形式而存在,如果不起业识,不依赖心识和肉体,那么业识还会显现出生老病死的种种苦痛相吗?”阿难回答说:“不会。”
佛陀说:“阿难,因此你应当知道业识,即有情流转之根本识产生的原因、业识的习气、业识的根本、业识的产生的条件、都缘于心识和肉体的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心识和肉体的存在就会有业识。阿难,这就是因为有心识和肉体所以业识得以显现,因为有业识所以才会有心识和肉体。由于增上的语言,用语言表达形态,表达可以为存在,是所谓业识与名色共同拥有的特点。阿难,为什么说有一种见解认为存在精神呢?”
证悟者阿难回答世人之尊说:“世人之尊是佛法的根本,世人之尊是佛法之主,佛法依您而得以解说。期盼您为我解说,我听到后,才能够充分地知晓其意义。”
于是,佛陀就说:“阿难,仔细听,认真思考,我现在就给你分别讲解其意义。”阿难尊者认真谛听佛陀所说的真理。
佛陀说:“阿难,有一种见解认为有感觉就有神我同一,有精神的存在;还有一种见解认为没有感觉就是神我同一,就是精神。但如果神我同一有感觉,那么精神的神我同一就有感觉的功能。如果神我同一没有感觉,那它就没有能感觉接受的功能。但是当神我同一有能感觉接受的功能时,它看起来却并没有感觉接受。阿难,倘若有人认为感觉和接受具有精神,你就应该问他;‘你有三种感觉,即苦难、快乐、没有苦难没有快乐吗?你这三种感觉哪一种有神我的同一呢?’阿难,你还应该问他;‘如果快乐的感觉有神我同一,那么其他两种感觉,苦难和没有苦难没有快乐都不应该存在,只有快乐的感觉存在。可是快乐的感觉是遵循变化生灭的规律的,也会转化为苦,转变为泯灭。如果快乐的感觉不存在了,那么你难道不会认为神我同一也灭绝了吗?’阿难,如果有一种神我的同一只生起苦难的感觉,那么其他两种感觉,快乐和没有苦难没有快乐都不应存在,只有苦难的感觉存在。可是苦难的感觉是遵循变化生灭的规律的,也会转化为苦,转变为泯灭。如果快乐的感觉不存在了,那么你难道不会认为神我同一也灭绝了吗?阿难,如果有一种神我同一只生起没有苦难没有快乐的感觉,那么其他两种感觉,快乐和苦难都不应该存在,只有没有苦难没有快乐的感觉存在。可是没有苦难没有快乐的感觉是遵循变化生灭的规律的,也会转化为苦,转变为泯灭。如果没有苦难没有快乐的感觉不存在了,那么你难道不会认为神我同一也灭绝了吗?阿难,可见像这样的无常规律普遍存在,并不依据苦难、快乐等感觉,因而你还能认为感觉具有精神上的本质上的长存吗?”阿难回答说:“不能。”
佛陀说:“所以阿难, 像这样的无常的规律并不依据苦难、快乐等感觉而存在,不应该认为感觉有一个精神的存在。阿难,如果有人认为神我同一没有感觉,可是,见到了精神上有感觉,显现能感觉到的功能。你就应当对有这种观点的人说;‘你如果没有感觉的功能,那你就没有感觉,你就不应该说我有感觉。’阿难,你还能认为感觉没有精神,可是却能显现感觉,具有感觉接受的功能吗?” 阿难回答说:“不能。”
佛陀说:“所以阿难,不应该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感觉没有精神。神我同一有感觉,具有感觉的功能。阿难,如果有人认为精神没有感觉,因此神我同一也就不能产生感觉。但是,神我同一具有感觉的功能,却不能生起觉悟。你应当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说:‘你如果没有任何觉悟,那么你的精神就不会生起觉悟,那它也就没有清净的感受。’阿难,你还能够认为有感觉没有精神,没有精神可用来感觉,或者说神我同一的心识有能够感觉,神我同一的心识不能上生起觉悟吗?”阿难回答说:“不能。”
佛陀说:阿难,所以不应该认为感觉并非精神,也不认为精神能代替感觉、精神之法能感觉。要认为精神有感觉,就是说有一种见解有精神。阿难。什么是有一种见解有精神呢?
证悟者阿难回答世人之尊说:“世人之尊是佛法的根本,世人之尊是佛法之主,佛法依您而得以解说。期盼您为我解说,我听到后,才能够充分地知晓其意义。”
于是,佛陀就说:“阿难,仔细听,认真思考,我现在就给你分别讲解其意义。”证悟者阿难认真谛听佛陀所说的真理。
  佛陀说:“阿难,或者有一种见解不认为感觉是精神,也不认为精神能感觉。既不认为精神之法能感觉,也不认为精神没有感觉。就是不这样认为,就不感受人世间,不感受以后就不疲劳,不疲劳以后,就证入静寂的境界。我的往生已经除尽,清净修行已经确立,所做的也已经做完,不再接受妄有,了知如实而来的真谛。阿难,这就是增上的语言,用增上的语言解说传法,传法的解说可以设定。了知这些,就会一无所受。阿难,倘若佛弟子正确解脱的人,没有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的认识。认为如实而来终结,如实而来不终结的认识,认为如实而来也并非终结,如实而来也并非不终结的认识,就是有一种不能认识有精神感受的人。阿难,什么是有一种认为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呢?”
证悟者阿难回答世人之尊说:“世人之尊是佛法的根本,世人之尊是佛法之主,佛法依您而得以解说。期盼您为我解说,我听到后,才能够充分地知晓其意义。”
于是,佛陀就说:“阿难,仔细听,认真思考,我现在就给你分别讲解其意义。”证悟者阿难认真谛听佛陀所说的真理。
  佛陀说:“阿难,或者有并非很少的色的现象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或者还有一些并非很少的色的现象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或者还有一些并非很少的色的现象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也并非是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很少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或者还有一些并非很少的色的现象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也并非是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也并非很少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
  阿难,倘若有一些很少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你今天有一些很少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生命的终结,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认识,有精神倘若远离很少的色的形态时,也是这样思考,在心里这样想。阿难,这就是有一些很少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就是有一些很少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产生的 见解和认知。
  阿难,倘若还有一些很少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你今天的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生命的终结,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认识,有精神倘若远离无法估量色的现象形态时,也是这样思考,在心里这样想。阿难,就是有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就是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产生的 见解和认知。
  阿难,倘若还有一些并非很少的色的现象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也并非是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很少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你在今天很少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生命的终结,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认识。有精神倘若远离很少的没有色的现象形态时,也是这样思考,在心里这样想。阿难,就是有一些很少的色的形态是没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就是有一些很少的色的形态是没有精神的设定而产生的 见解和认知。
  阿难,倘若还有一些并非很少的色的现象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也并非是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也并非很少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你在今天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生命的终结,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认识,有精神倘若远离无法估量没有色的现象形态时,也是这样思考,在心里这样想。阿难,就是有一种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就是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产生的 见解和认知。这就是有一种具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阿难,什么是有一种没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呢?”
证悟者阿难回答世人之尊说:“世人之尊是佛法的根本,世人之尊是佛法之主,佛法依您而得以解说。期盼您为我解说,我听到后,才能够充分地知晓其意义。”
于是,佛陀就说:“阿难,仔细听,认真思考,我现在就给你分别讲解其意义。”证悟者阿难认真谛听佛陀所说的真理。
  佛陀说:“阿难,或者有一种并非很少的色的现象形态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也并非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并非很少的色的现象形态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并非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阿难,倘若有一种并非很少的色的现象形态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你并非今天很少的色现象形态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生命的终结,也不这样说、也不这样认识,有精神倘若远离很少色的形态时,也不这样认为这样思考,也不在心里这样想。阿难,这就是有一种并非很少的色的现象形态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就是有一些很少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产生的见解和认知。
  阿难,倘若还有一种并非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也并非今天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在生命终结,也不这样说、也不这样认识,有精神倘若远离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时,也不这样认识这样思考,也不在心里这样想。阿难,就是有一种并非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就是有一种并非无法估量的色的形态是精神不能理解和认识的。
  阿难,倘若有一种并非很少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这并非今天很少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在生命终结,也不这样说、也不这样认识,有精神倘若远离很少没有色的形态的时候,不这样认识这样思考,也不在心里这样想。阿难,就是有一种并非很少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就是有一种并非很少没有色的形态是精神不能理解和认识的。
  阿难,倘若有一种并非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这并非今天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在生命终结,也不这样说、也不这样认识,有精神倘若远离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的时候,也不这样认识这样思考,也不在心里这样想。阿难,就是有一种并非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就是有一种并非无法估量的没有色的形态是精神不能理解和认识的。阿难,就是说有一种没有精神的设定而进行的设置。
  其次,阿难。有七种心识存在以及二种境界,什么是七种心识的存在呢?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有对于身心,各种的想法,这就是人世间以及欲有的天界,这就是第一种心识的存在。其次,阿难。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对于各种身心,有一种想法,就是说色界初禅的大梵天出生就会生命不终结,这就是第二种心识的存在。其次,阿难。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对于自己的身心,有各种想法,就是说有色界二禅的晃昱天,这就是第三种心识的存在。其次,阿难。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对于自己的身心,有一种想法,就是色界的三禅的遍净天,这就是第四种心识的存在。其次, 阿难。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度脱了一切色界天的想法,泯灭了有和没有相互对立的想法,不心念各种想法,在无法估量的无色界四禅的空之处,就是在无色界空之处成就教化,这就是无法估量的空之处的四禅天,这就是第五种心识的存在。其次, 阿难。有没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度脱了一切无法估量的空之处,无法估量的识之处,就是识之处成就教化,无法估量的识之处阿罗汉天界,这就是第六种心识的存在。其次, 阿难。有有没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度脱了一切无法估量的识之处,一无所有之处,就是一无所有之处成就教化,就是在一无所有之处的阿罗汉天界,就是第六种心识的存在。 
阿难,什么是有两种境界之处呢?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没有心想没有感觉,就是色界无想天的境界,这就是第一种境界之处。其次,阿难。没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度脱了一切一无所有之处,证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之处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教化,就是证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之处的天界,这就是第二种境界之处。阿难,证入第一种境界之处的人,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有各种身心、各种想法,就是人世间以及欲有的天界。倘若有佛弟子了知这些心识的存在、了知认识了存在的原因,了知认知了泯灭、了知了体味、了知了忧患、了知了超脱生死如实而来的真谛。阿难,这位佛弟子会乐意在这种心识之处,执着在这些心识之处吗?”阿难回答说:“不是这样”。
  佛陀说:“阿难,第二种心识的存在的人,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各种身心、一种想法,就是说色界初禅的大梵天出生就会生命不终结。倘若有佛弟子了知这些心识的存在、了知认识了存在的原因,了知认知了泯灭、了知了体味、了知了忧患、了知了超脱生死如实而来的真谛。阿难,这位佛弟子会乐意在这种心识之处,执着在这些心识之处吗?”阿难回答说:“不是这样”。
  佛陀说:“阿难,第三种心识的存在的人,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自己的身心、各种想法,就是说有色界二禅的晃昱天。倘若有佛弟子了知这些心识的存在、了知认识了存在的原因,了知认知了泯灭、了知了体味、了知了忧患、了知了超脱生死如实而来的真谛。阿难,这位佛弟子会乐意在这种心识之处,执着在这些心识之处吗?”阿难回答说:“不是这样”。
  佛陀说:“阿难,第四种心识的存在的人,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自己的身心、一种想法,就是色界的三禅的遍净天。倘若有佛弟子了知这些心识的存在、了知认识了存在的原因,了知认知了泯灭、了知了体味、了知了忧患、了知了超脱生死如实而来的真谛。阿难,这位佛弟子会乐意在这种心识之处,执着在这些心识之处吗?”阿难回答说:“不是这样”。
  佛陀说:“阿难,第五种心识的存在的人,没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度脱了一切色的形态的想法,有以及没有相互对立的想法,不心念各种想法,在无法估量的无色界四禅的空之处,就是在无色界空之处成就教化,就是在无色天界空之处成就教化。倘若有佛弟子了知这些心识的存在、了知认识了存在的原因,了知认知了泯灭、了知了体味、了知了忧患、了知了超脱生死如实而来的真谛。阿难,这位佛弟子会乐意在这种心识之处,执着在这些心识之处吗?”
阿难回答说:“不是这样”。
  佛陀说:“阿难,第六种心识的存在的人,没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度脱了一切无法估量的空之处,无法估量的识之处,就是识之处成就教化,就是无法估量识之处的无色天界。倘若有佛弟子了知这些心识的存在、了知认识了存在的原因,了知认知了泯灭、了知了体味、了知了忧患、了知了超脱生死如实而来的真谛。阿难,这位佛弟子会乐意在这种心识之处,执着在这些心识之处吗?”阿难回答说:“不是这样”。
  佛陀说:“阿难,第七种心识的存在的人,没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度脱了一切无法估量的识之处,一无所有之处,就是一无所有之处成就教化,就是一无所有之处的无色天界。倘若有佛弟子了知这些心识的存在、了知认识了存在的原因,了知认知了泯灭、了知了体味、了知了忧患、了知了超脱生死如实而来的真谛。阿难,这位佛弟子会乐意在这种心识之处,执着在这些心识之处吗?”阿难回答说:“不是这样”。
  佛陀说:“阿难,第一种境界之处,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没有心想没有感觉,就是色界无想天的境界。倘若有佛弟子了知这些心识的存在、了知认识了存在的原因,了知认知了泯灭、了知了体味、了知了忧患、了知了超脱生死如实而来的真谛。阿难,这位佛弟子会乐意在这种心识之处,执着在这些心识之处吗?”阿难回答说:“不是这样”。
  佛陀说:“阿难,第二种境界之处,没有色的形态的众生灵度脱了一切一无所有之处,证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之处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教化,就是证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之处的天界。倘若有佛弟子了知这些心识的存在、了知认识了存在的原因,了知认知了泯灭、了知了体味、了知了忧患、了知了超脱生死如实而来的真谛。阿难,这位佛弟子会乐意在这种心识之处,执着在这些心识之处吗?”阿难回答说:“不是这样”。
  佛陀说:“阿难,倘若有佛弟子对于七种心识的存在以及二种境界之处了知如实而来的真谛,心灵不污染,证悟了解脱的人,就是佛弟子成就了阿罗汉果位,就叫做智慧解脱。
  其次,阿难。有八种解脱,哪八种呢?眼睛看见色的形态观想色的形态是因缘的和合,就是第一种解脱。其次,内心没有色的形态观想外部色的形态,是因缘的和合,就是第二种解脱。其次,清净修行解脱身心证悟成就教化,就是第三种解脱。其次,度脱了一切色的形态的想法,灭除了有以及没有相互对立的想法,不心念各种想法,在无法估量的无色界四禅的空之处,就是无法估量的无色界成就教化,就是第四种解脱。其次,度脱了一切无法估量的空之处,无法估量的识之处所有之处,就是无法估量的识之处成就教化,就是第五种解脱。其次,度脱了一切无法估量的识之处,一无所有之处,就是以无所有之处成就教化,就是第六种解脱。其次,度脱了一切一无所有之处,证悟非有想非无想之处,就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教化,就是第七种解脱。其次,度脱了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之处,了知泯灭解脱,身心证成就教化,以及智慧禅观一切烦恼认知除,就是第八种解脱。阿难,倘若有佛弟子认知七种心识的存在以及两种境界之处了知如实而来的真谛,心灵不再污染,证得解脱,以及这八种解脱,还观往观身心证悟成就教化,也用智慧禅观除尽一切烦恼的人,就是佛弟子证悟了阿罗汉,叫做解脱了一切烦恼。”
佛陀这样解说之后,证悟者阿难以及佛弟子们听了,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经在五十四篇“涅槃经”之后,再一次论述了十二因缘的基本教义,可以和第二百零一篇“嗏帝经”相互对照。通常把因缘发生的作用称为缘起。十二因缘的序列有两种:一种是还观,又称顺观,其逻辑关系的由原因求结果:在本篇中即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本文称六处)、触、(本文称觉)、爱、取(本文称受)、有、生、老死。
在本篇,采用了由结果推出原因,这种逻辑形式,称为往观,即由老死、生、有、取(本文称受)、爱、触、(本文称觉)、六入(本文称六处)、名色、识、行,到无明。
本篇中,我们的译文,对于十二因缘的取(本文称受)、触、(本文称觉)、六入(本文称六处),做了意译。按照《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大本经”等的用法和序列进行叙述。十二因缘中的因果论证。因缘和合的缘起,构成了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
    篇中的内容,是针对出家修行的佛弟子,经文用严密的逻辑,来构思全篇。提到了神我的认识。这种把非人格的宇宙精神和自我灵魂的同一作为中心思想的学说,自然就会把物质世界当做由梵所派生的了,也成为后来婆罗门教各派哲学的基础,佛陀对此进行了驳斥。论述了佛教对于主观和客观事物、精神和现象有无双遣,反对止于一边,对立妄有的认识,具有辩证的思想特征。
此外,七种心识存在以及二种境界、有八种解脱的讨论,都紧扣佛陀的教义,层层递进,和证悟的境界相互对应,把理想主义者的超脱境界,以为丰富的证悟观和天界理论,巧妙地融合,给人留下了极其宏大的思维空间。

上一篇:张爱萍:中阿含经之76郁伽支罗经

下一篇:郭晓华:中阿含经之98念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