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法经
【题解】
本篇就认知法、义、时、节、己、众、人,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强调来了能了知人,才是最为殊胜的义理。
【经文】
我闻如是[1]:
一时佛[2]游舍卫国[3],在胜林给孤独园[4]。尔时世尊,告诸比丘[5]:
“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便于贤圣得欢喜乐,正趣漏尽[6]。云何为七?谓比丘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
云何比丘为知法[7]耶?谓比丘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是义[8]。是谓比丘为知法也。若有比丘不知法者,谓不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如是比丘为不知法;若有比丘善知法者,谓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是谓比丘善知法也。
云何比丘为知义耶?谓比丘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是谓比丘为知义也。若有比丘不知义者,谓不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如是比丘为不知义;若有比丘善知义者,谓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是谓比丘善知义也。
云何比丘为知时耶?谓比丘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是谓比丘为知时也;若有比丘不知时者,谓不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如是比丘为不知时;若有比丘善知时者,谓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是谓比丘善知时也。
云何比丘为知节耶?谓比丘知节,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是谓比丘为知节也;若有比丘不知节者,谓不知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如是比丘为不知节;若有比丘善知节者,谓知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是谓比丘善知节也。
云何比丘为知己耶?谓比丘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是谓比丘为知己也。若有比丘不知己者,谓不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如是比丘为不知己;若有比丘善知己者,谓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是谓比丘善知己也。
云何比丘为知众耶?谓比丘知此刹利众、此梵志众、此居士众、此沙门众,我于彼众应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是谓比丘为知众也;若有比丘不知众者,谓不知此刹利众、此梵志众、此居士众、此沙门众,我于彼众应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如是比丘为不知众;若有比丘善知众者,谓知此刹利众、此梵志众、此居士众、此沙门众,我于彼众应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是谓比丘善知众也。
云何比丘知人胜如?谓比丘知有二种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胜,不信者为不如也。
谓信人复有二种:有数往见比丘,有不数往见比丘。若数往见比丘者胜,不数往见比丘者为不如也。
谓数往见比丘人复有二种:有礼敬比丘,有不礼敬比丘。若礼敬比丘者胜,不礼敬比丘者为不如也。
谓礼敬比丘人复有二种:有问经,有不问经。若问经者胜,不问经者为不如也。
谓问经人复有二种:有一心听经,有不一心听经。若一心听经者胜,不一心听经者为不如也。
谓一心听经人复有二种:有闻持法,有闻不持法。若闻持法者胜,闻不持法者为不如也。
谓闻持法人复有二种:有闻法观义,有闻法不观义。若闻法观义者胜,闻法不观义者为不如也。
谓闻法观义人复有二种:有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于法、如法行之,有不知法、不知义、不向法次法、不随顺法、不如法行。若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于法、如法行者胜,不知法、不知义、不向法次法、不随顺法、不如法行者为不如也。
谓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于法、如法行人复有二种:有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有不自饶益,亦不饶益他、不饶益多人,不愍伤世间,不为天,不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若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此人于彼人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譬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于彼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如是若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此二人如上所说,如上分别,如上施设。此为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是谓比丘知人胜如。”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我闻如是:这是汉译佛典早期的一种译法。我闻,意为我听到佛陀是这样讲的,指坚信佛陀的立场,表明闻教奉行。如是,指佛陀的言论和行为,也是经典的内容,又指自己闻法而言。后来形成了汉译佛教经典的固定用法,即“我闻如是”的倒装形式“如是我闻”。这种到置是有意蕴的,首先表明自己闻法而信的笃定态度,再说听到的内容。从此,“如是我闻”就成为汉译佛教经典开始的用语。
据传,释迦牟尼佛寂灭后,由佛陀的堂弟、十大弟子中号称多闻第一(意为博闻强记、无人可比)的阿难,将当年佛陀的教诲凭记忆复述出来,得到在场高僧的确认后,整理结集成为佛经。阿难所诵一切经典的开始都用此语,以示与其他不同哲学思想派别(佛教称为外道)经典的区别。佛经凡以“如是我闻”开头,皆为佛陀所说。
[2]佛:佛陀的简称,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梵语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据斯里兰卡史料记载,佛陀生于公元前563年,卒于公元前483年,享年80岁。我国学者吕澂在其《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一书中根据佛教制度,安居后在戒本上加点来纪年的方法,推论佛陀卒于公元前486年,此说也很有说服力。佛陀原名为悉达多,姓乔达摩,为释迦族的王子,生于迦毗罗卫城的兰毗尼园,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佛陀的生平,是佛教文献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充满了神奇的传说。佛陀传记中的比喻故事,也是我们关注的佛教比喻经典中的内容。据说佛陀的启蒙老师为选友,此人是出生于刹帝利的学者,他按照传统教育的要求,给佛陀传授古老的宗教诗体著作四吠陀和五明。五明包括:声明,为音韵训诂学;工巧明,为工艺技术学;医方明,为医药学;因明,为逻辑推理学;内明,指各种宗教哲学。这种系统的婆罗门式的早期教育对他以后创立佛教的学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佛陀成年后,看到生、老、病、死四种现象,产生了人生是苦的和一切“无常”的思想。在29岁时,他排除了种种干扰,摆脱了优裕的宫廷生活,出家修苦行以探究人生的究竟,寻求解脱的真谛。在佛陀出家的岁月里,他也曾和数论派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讨论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讨论过如何脱离生老病死的方法,六年的苦行并未使佛陀获得解脱的方法,从此他就否定了婆罗门教的教义,并感到有创立新的宗教必要。据说佛陀净身受食,并登钵罗芨菩提山,渡尼连禅那诃,在达伽耶的菩提树下,入金刚座,敷吉祥草,静坐思维,以求正道。经过四十九天的“反观内照”,认识到世间一切痛苦皆由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所造成,如果消灭了产生痛苦的最初原因“无明”,就可以得到彻底解脱。并由此形成了缘起学说。佛陀成道后在野鹿苑度化了随他出家的五个弟子,即憍陈如、摩诃男、跋提、婆沙波、阿说示,并俱得证阿罗汉果,合称六罗汉。值此佛阿罗汉为佛宝;四谛学说(苦、集、灭、道)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佛法僧三宝具足。这标志着佛教的创立。
佛陀在野鹿苑说法时,听众并无限制,无论男女老少,不问学与不学,不管信与不信,不分种姓,广为说法,宣传“一切造善,皆以心为本”。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随后,就到摩揭陀传道,住在王舍城的竹林,期间还度化了三个事火外道的婆罗门。这是佛教在创教时期对婆罗门的首次胜利。佛陀这一时期的最大的成功,是使摩揭陀当时的国王频毗娑罗皈依了佛教,从而使佛教成为了国教。其他教派受到排斥,传统的婆罗门教的地位在恒河开始动摇,许多婆罗门也改信了佛教。之后,佛陀回到了他的故乡,开始他受到了亲人的冷遇,但最终使王族感动,并为亲人们说法,使堂弟阿难,以及佛陀之子罗睺罗等相继随佛陀出家。在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时,佛陀率弟子为父行阇维(火葬)。以后佛陀在摩揭陀王舍城的竹林和憍萨罗舍卫城的祇园,这两处道场为信众传法。以后佛陀还到过南印,始终在恒河流域传教。在佛陀成道后的四十五年,他在吠舍离城的波梨婆村度过雨季后入寂,时年八十岁。佛陀的尊称很多,约二百七十各之多(参见《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最常见的有:
佛陀,意为觉者,亦指深解一切法,简称佛。
如来,意指没有错误者。
释迦狮子,指释迦族的圣者。狮子常喻人中之雄,故梵语中常有“人中狮子”的尊
称。
4、法王。
5、救世主。
6、等正觉,即具有一切正确知识的人。
7、明行足,意为断绝一切诱惑,在知识和行为上都完美的人。
8、世间解,指透彻了世间因果关系的人。
9、天人师,意为人神之师。
10、世尊:本意是受世人尊敬的人,佛教建立以后,成为佛陀的尊称。在梵文和巴利文中,指福德具备的人。在古代印度的《吠陀》和大史诗中,是弟子对老师的尊称,以后被佛教借用后,具有了神圣的宗教意义,并成为对具有一切功德、利益一切众生、广被世人尊敬的释迦牟尼佛的专有名词。又为佛的十号之一。
[3]舍卫国:在佛陀生活的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恒河为中心的北印社会,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这一历史时代的北印社会,从公元前九世纪开始形成并达到鼎盛时期的保拉法帝国,已经开始土崩瓦解了。在恒河上游地区,先后建立了许多城邦国家,形成了十六大国争霸的历史局面。这些大小不一的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不断地相互蚕食,争夺着邻国的土地、牧场、人民,因为只有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这些条件的存在,才能保证国家的利益。“其中四个王国比其余各国更为强大,它们推行一种牺牲邻国以扩大自己势力的政策。这些国家是:阿槃底、跋沙、憍萨罗和摩揭陀。”(印度 R.C.马宗达等著《高级印度史》,张澍霖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版第82页。)以后又形成摩揭陀和憍萨罗两个大国争霸的格局。摩揭陀当时的国王是从十五岁开始即位的频毗娑罗,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摩揭陀拥有十分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水量充沛最终汇入恒河的摩纳河流经摩揭陀,带来了利益丰厚的金沙,两岸土地肥沃,人民富足。
舍卫城,也译为舍卫国,就是当时另一大国憍萨罗国的国都,也是北印重要的商业和各种宗教派别活动的中心。舍卫城不仅商贾云集,而且名家竞奔,各种宗教活动和经济活动皆极盛一时。佛陀在这里传教二十余载,流传至今的故事颇多,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六中多有记载。不仅如此,舍卫城在当时还是婆罗门教、耆那教频繁活动的地方,莘莘学子,响慕而来者不绝于途。
[4]给孤独园:即祇园,又称祇园精舍。祇树,是舍卫国太子祗陀的林园,故简称为祇树或祇林。给孤独,是舍卫国的一位富有的长者,因其乐善好施、哀恤孤独且扶危济困,故被人尊称为给孤独。他后来皈依了佛教,并花重金买下了祇林,建精舍献给了佛陀,因此称为祇树给孤独园。
[5]比丘:梵语意为乞食者,旧译为乞士。婆罗门教中,把处于人生第四期,即遁世期游历四方的修行者称为比丘,或行者、游行者。佛教兴起初期,印度各派宗教都把托钵行乞的修行者称为比丘。佛教戒律确立后,把未满二十岁,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称为沙弥,女性称为沙弥尼。把年满二十岁出家修行的男性称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称为比丘尼(俗称尼姑),在家修行的男信众称为优婆塞、女信众称为优婆尼(俗称居士)。
[6]漏尽:漏,为烦恼的别称。漏尽,即除尽了一切烦恼。
[7]法:在梵语中含义众多,古代印度人使用此词时一般包括:
1.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2.习惯、风气,规范的行为。
3.义务。
4.善行。
5.真理、真实。
6.世界的基础。
7.宗教义务。
8.法则,认识的规范。
9.教导、说教。
10.本质、特性。
11.法律。
12.逻辑学中的述语和宾词。
此外,法在佛教中含义也很多,用法十分广泛,在使用时要区别对待。如:
1.“能持自相故名为法”(《俱舍论》卷一),即事物存在的本质。这是“法”的基本定义。
2.真理,法则、规范。
3.正当的事。
4.理法的缘起。
5.佛陀的教导,佛法。
6.佛、法、僧三宝之一。
7.具体的戒条。
8.指十二部经。在某种场合下十二部经又为:文、歌、记、颂、譬喻、本记、事解、生传、广博、自然、道行、两现。(见(《般泥洹经》,《大正藏》第一册,第188页。)
9.本性。
10.型。
11.为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之一。也是佛教心、意、识的对象。
12.指事物的存在、对象,即现实世界和佛教的彼岸世界存在的一切现象。对此,佛教各派说法不一,最主要的是小乘所说的五位七十五法和大乘瑜伽行派所说的五位百法。
13.心之活动,心的功能。
14.实体。
15.法身,为佛的三身之一。三身即化身、应身、法身。另外还有几种说法,虽然三身的具体内容不同,但佛有三身的说法一致。
16.与主语相对的述语。
17.相当于因明学中的义、后陈、差别、能别(见《因明大疏》)。
18.日本密教中的祈祷、修法(见《方丈记》)。
19.喻词,如法海、法雨、法船、法眼、法布施等,有一百七十多个。
[8]正经、歌咏、记说、偈咃(tuō)、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是义句:早期汉译对佛典的十二部分类,指契经、应颂、授记、讽颂、因缘、自说、本事、譬喻、本生、方广、希比、论议。其中契经(用散文写的经文)、应颂(用诗句重复义理)、讽颂(用诗句写的经文)是指佛经的体裁,其余皆是根据经文的内容而确立的名称。佛典中还有不同的解说,如本经、前述《般泥洹经》以及《出矅经》等。
【译文】
第一篇 善法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倘若有佛弟子能有成就七法的人,便对于圣贤之道能够领会得到欢喜和安乐,修行正法去除一切烦恼。哪七种法理呢?即佛弟子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的殊胜或不如殊胜。
什么是佛弟子知法呢?是说佛弟子知正经即散文体的佛经、歌咏即韵文、记说即判断和论说、偈咃即诗句、因缘即缘起因果、撰录即喻证、本起即前世的业缘、此说即佛陀当时所说、生处即佛陀的前世、广解即解说佛理的意蕴、未曾有法即佛法的殊胜以及论证佛理。这就佛弟子要认知的佛法。倘若佛弟子中有不认知佛法的人,就是不认知散文体的佛经、韵文、论断、诗句、因缘、喻证、前业、佛陀当时所说、佛陀的前生、佛理意蕴、佛法殊胜以及论证佛理,这样的佛弟子就是不知佛法;倘若佛弟子中有善于了知佛法的人,就是了知散文体的佛经、韵文、论断、诗句、因缘、喻证、前业、佛陀当时所说、佛陀的前生、佛理意蕴、佛法殊胜以及论证佛理,这样的佛弟子就是认知了佛法的人。
什么是佛弟子知义呢?是说佛弟子知各种各样的事理,说那样的事是那种义理、这样的事是这样的义理,这就是佛弟子了知各种义理。倘若有佛弟子不认知义理,就是不知各种各样的事理,说那样的事是那种义理、这样的事是这样的义理,这样的佛弟子为不认知义理;倘若佛弟子中有善于人认知义理的人,就是认知各种各样的事理,说那样的事是那种义理、这样的事是这样的义理,这样的佛弟子就是善于认知义理的人。
什么是佛弟子知时呢?是说佛弟子知道在何时修行世俗的形态、何时修行高尚的形态、何时修行一般的形态,就是说佛弟子认知时节;倘若佛弟子中有不知道时节的人,就是不知道何时修行世俗的形态、何时修行高尚的形态、何时修行一般的形态,这样的佛弟子就是不知时节;倘若佛弟子中有善于知道时节的人,知道在何时修行世俗的形态、何时修行高尚的形态、何时修行一般的形态,这样的佛弟子就是善于知道时节的人。
什么是佛弟子知节呢?是说佛弟子知道节制,或饮或食、或去或住、或坐或卧、或语或静默、或大小便、去除睡眠、修行正确的智慧,这样的佛弟子就是知道节制;倘若有佛弟子不知道节制,即不知道或饮或食、或去或住、或坐或卧、或语或静默、或大小便、去除睡眠、修行正确的智慧,这样的佛弟子就是不知节制;倘若佛弟子有善于知道节制的人,即知道或饮或食、或去或住、或坐或卧、或语或静默、或大小便、去除睡眠、修行正确的智慧,这样的佛弟子就是善于知道节制。
什么是佛弟子知己呢?是说佛弟子知道自己,我有信仰、持戒、多闻、布施、智慧、辩才、佛陀教理及所修功德,这样的佛弟子就是知道自己。倘若佛弟子中有不知道自己的人,即自己不知道我有信仰、持戒、多闻、布施、智慧、辩才、佛陀教理及所修功德,这样的佛弟子就是不知道自己;倘若佛弟子中有善于认知自己的人,即自己知道我有信仰、持戒、多闻、布施、智慧、辩才、佛陀教理及所修功德,这样的佛弟子就是善于认知自己。
什么是佛弟子知众呢?是说佛弟子知道这些是刹帝利即官吏、这些是婆罗门、这些是在家修行的人、这些是出家修行的人,我对于这些不同的人应当是去、是住、是坐、是语、是静默,这就是佛弟子知道不同的人;倘若有佛弟子不知道这些是刹帝利即官吏、这些是婆罗门、这些是在家修行的人、这些是出家修行的人,我对于这些不同的人应当是去、是住、是坐、是语、是静默,这样的佛弟子就是不知道不同的人;倘若有佛弟子善于知道不同的人们,即知道这些是官吏、这些是婆罗门、这些是在家修行的人、这些是出家修行的人,我对于这些不同的人应当是去、是住、是坐、是语、是静默,这就是佛弟子善于知道不同的人。
什么是佛弟子知人殊胜和不如的人呢?是说佛弟子知道有二种人:有信仰佛法的人、有不信的人。倘若信仰佛法的人殊胜,不信仰的人则不如前者。
说信仰佛法的人还有二种:有常常去看佛弟子的人,有不常去看佛弟子的人。倘若常常去看佛弟子的人殊胜,不常礼去看弟子的人则不如前者。
说常常去看佛弟子的人也有二种:有礼敬佛弟子的人,有不礼敬佛弟子的人。倘若礼敬佛弟子的人殊胜,不礼敬佛弟子的人则不如前者。
说礼敬佛弟子的人也有二种:有问佛经义理的人,有不问佛经义理的人。倘若能问佛经义理的人殊胜,不问佛经义理的人则不如前者。
说问佛经义理的人也有二种:有一心一意听佛经的人,有不一心一意听佛经的人。倘若一心听佛经的人殊胜,不一心听佛经的人则不如前者。
说一心一意听佛经的人也有二种:有听后持守佛法的人,有听后不持守佛法的人。倘若听后持守佛法的人殊胜,听后不持守佛法的人则不如前者。
说听佛法后持守的人也有二种:有听佛法后持守反观内照义理的人,有听佛法后持守不反观内照义理的人。倘若闻法反观义理的人殊胜,闻法不反观义理的人则不如前者。
说闻法反观义理的人也有二种:有知佛法、知义理、远离贪欲并除尽烦恼和厌恶生老病死、随顺佛法、按佛法修行的人,还有不知佛法、不知义理、不远离贪欲并除尽烦恼和厌恶生老病死、不随顺法、不按佛法修行的人。倘若认知佛法、知义理、远离贪欲并除尽烦恼和厌恶生老病死、随顺佛法、按佛法修行的人殊胜,不知佛法、不知义理、不远离贪欲并除尽烦恼和厌恶生老病死、不随顺法、不按佛法修行的人不如前者。
说知佛法、知义理、远离贪欲并除尽烦恼和厌恶生老病死、随顺佛法、按佛法修行的人也有二种:有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利益众人,悲悯世间,为天为人求正义及利益,求安逸快乐。有不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利益众人,悲悯世间,为天为人求正义及利益,求安逸快乐。倘若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利益众人,悲悯世间,为天为人求正义及利益,求安逸快乐的人,这种人在人之中最高尚。高大无上、最为殊胜、尊贵美妙。譬如因为有了牛才有牛乳,因为有了牛乳才有奶酪,因为有了奶酪才有生酥,因为有了生酥才有熟酥,因为有了熟酥才有酥精。好比酥精,在牛乳中为极品,最为至上、最为殊胜、贵重美妙。因此倘若人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利益众人,悲悯世间,为天为人求正义及利益,求安逸快乐。这二种人如上所说的那样,有分别,也有不同。认知做最高尚。高大无上、最为殊胜、尊贵美妙的人,就是佛弟子认知殊胜的人和不如的人。”
佛陀这样解说之后,弟子们听了,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采用了七问设答、引出八说的形式展开。
首先,提出佛弟子知法、义、时、节、己、众、人,这七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一开篇就把用一个“法”字,就把佛教三藏十二部的分类列举出来,展现了佛法博大深厚的理论体系,海涵地负的思想底蕴。尽管如此,这种分类从逻辑上看,还有一些可以讨论的地方:
其一,“三藏十二部”的分类可以分为两个标准:一是形式即体裁,二是内容。这样的分类就会在佛经十二部类的各部分产生交叉关系。诸如譬喻既可以在“长行”、“ 重颂”、“授记”中出现,也可以出现在其他分类,如“因缘”之中。
其二,在散文句式的“长行”中,归纳的诗句“ 重颂”,讲经的诗句“授记”。三者在譬喻经中也可以同时出现,如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录的《法句譬喻经》。其突出的特点在于韵散相间、穿插交错的行文方式。所谓韵文,即佛经中的“偈”,也称偈子,偈语、偈颂等,为佛经中的唱颂词,类似诗歌的短句,通常由四句组成,每句以四言、五言、七言为主。经中的每个故事都配有一偈或多偈,重述和概括散文部分的内容,采用这种形式阐发佛理。“长行”、“ 重颂”、“授记”三种体裁交替出现。
其三,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九类内容中:
讽颂,梵文音译“伽陀”,又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接以偈颂形式宣讲的经,如《法句经》,故名“讽诵经”。
自说,梵文音译“优陀那”,又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由佛陀自己宣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称为“自说经”。
因缘,梵文音译“尼陀那”,又译为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经的“序品”都往往道明原委,说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等,故名“因缘经”。
譬喻、梵文音译“阿波陀那”,经中以譬喻显示法义,故名“譬喻经”。
本事,梵文音译“伊帝目多伽”,又称如是语经,是由佛讲弟子们过去世因缘的经文,令精进、解脱,故名“本事经”。
本生,梵文音译“阇陀伽”,凡经中由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因缘的经文,名“本生经”。
方广,梵文音译“毗佛略”,即方正广大,一切大乘经的通称,指词广理正,辨诸法真谛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故名“方广经”。
未曾有,梵文音译“阿浮陀达摩”,即经中讲佛陀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神通的经文,故名“未曾有经”。
议论,梵文音译“优波提舍”,佛陀所说经中,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即名“论议经”。
这九种内容也有许多交叉关系,不再赘述。
如此丰富且庞大的内容,在篇中用“知法”来概括,其意蕴不言自明:这就是修行佛法,就是佛弟子学习的一生,要活到老、学到老,一生永远在路上。佛法无涯,终其一生。
接着,在叙述了义、时、节、己、众、人六个方面之后,笔锋一转,承接前述,提出信仰佛法的人还有二种,运用了顶针手法、步步深入,提出了八说的议论生发,运思之细腻、表现之对称完整,使人拍案称绝。
佛陀连续八次,用了一意四强调、双重肯定、双重否定、相互对应的表现手法:如有礼敬佛弟子的人,有不礼敬佛弟子的人。倘若礼敬佛弟子的人殊胜,不礼敬佛弟子的人则不如前者。四次强调重叠“礼敬佛弟子”;双重肯定,先肯定了礼敬佛弟子的人,再肯定了礼敬佛弟子的人殊胜;双重否定,先否定了不礼敬佛弟子的人,再否定了不礼敬佛弟子的人不如前者殊胜。这样既相互对应,又形成了一种两两相对的对比关系,构思严谨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