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郭晓华:中阿含经之98念处经

郭晓华:中阿含经之98念处经

2018-10-20
九十八  念处经
【题解】
本篇叙述佛陀告诉诸位比丘:三世诸佛皆因断除了五盖(五种覆盖心识的烦恼,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发心正住于四念处(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并修习七觉支(七种能助菩提智慧开展的法门,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及舍觉支),而得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1]。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2]、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3],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如是观觉、心、法如法念处。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4]则知寤,眠寤[5]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昂,仪容庠序[6],善着僧伽梨[7]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拼于木,则以利斧斫治[8]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着,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捉旋,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齶[9],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10],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11]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见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闇[12]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13]、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14]、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鸱[15]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16]骸骨青色,烂腐食半,骨璅[17]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18]骨、髀[19]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20]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粖[21]。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22]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23]。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嗔恚、睡眠、调悔[24]。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谓四念处:“四念处”是早期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要义为如实观察,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2]五盖:五盖是指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包括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
[3]七觉支: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
三十七助道品之七觉支:
第一、择法觉支 “择即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拣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支。”
第二、精进觉支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又名精进觉支。以勇猛心离邪行、行真法,故名精进觉支。
第三、喜觉支 “喜即欢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又名善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第四、除觉支 “除觉支”也可以称为“轻安觉支”,“除”是“除去烦恼”,烦恼去除之后,就能得到身心轻安。“谓断身心粗重烦恼,使身心轻利安通,故名轻安。”
第五、舍觉支 “舍离所见念著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第六、定觉支 “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又名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第七、念觉支 “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故名念觉分。”
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4]寤(wù:睡醒。
[5]寐(mèi):指睡梦,睡着等。
[6]痒序(xiáng xù):安详肃穆。庠,通“详”,安详。
[7]僧伽梨:亦作僧伽棃。梵语的译音。为比丘所穿“三衣”之一种。
[8]斫治(zhuó zhì):开辟修建。
[9]齿齿相着,舌逼上齶:静坐时的口腔状态。
[10]离生喜乐:又称离生喜乐地,即初禅,为四禅之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是为初禅。具有寻、伺、喜、乐、一心等五支。即得八触、十功德,心能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之恶而生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故称“离生喜乐”,然仍有寻与伺之心理活动,称为初禅。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若于现世成就初禅,即得生于色界初禅天之果报。又于此禅定之中,可对治贪恚害寻、苦、忧、犯戒、散乱等五种修道之障难。此外,于初禅定中,以寻、伺之心理活动,故有见、闻、触之活动,且能起语业;二禅以上则以远离寻伺之故,不再起语业。
[11]工:擅长,善于。
[12]闇(àn):晦暗;蒙蔽;遮蔽。
[13]髦(máo):古代称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
[14]蔓菁(mán jing):又名芜菁,俗称大头菜
[15]鸱(chī):一种凶猛的鸟,鹞子,又名鹞鹰、老鹰、鸢鹰。
[16]息道:指墓林等弃葬死人的地方。
[17]璅(suǒ):古同“琐”。
[18]膞(zhuǎn):膝头。
[19]髀(bì):大腿。
[20]髑髅(dú lóu):死人的头盖骨。
[21]粖:通“秣”(mò),牲口的饲料。
[22]恚(huì):恨,怒。
[23]内六处:又称六内入处,即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24]调悔:又做掉悔,即“掉悔心”,又称“掉悔盖”。掉,指心躁动不安;悔,于所作之事心怀忧恼;此二者皆为使心不安静之烦恼,能障圣道,故称盖。大意是说心中烦躁不安和对做过的事情后悔。
【译文】
第九十八篇  念处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游历于拘楼瘦国,住在名为剑磨瑟昙的枸楼瘦国首都。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有一种道,能够清净众生,度化忧畏,灭尽苦恼,断除啼哭,而获得正法,这个道就是四念处。有如过去诸佛,能够不住于相,证得圆满解脱,完全断除了五种烦恼(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内心不再污秽,智慧也不再羸弱,从而发心正住于四念处(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修习七觉支(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及舍觉支),而得以觉悟无上明达的圆满解脱;有如未来诸佛,能不住于相,证得圆满解脱,完全断除了五种烦恼、内心不再污秽,智慧也不再羸弱,从而发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得以觉悟无上明达的圆满解脱;我为现在佛,能不住于相,证得圆满解脱,完全断除了五种烦恼、内心不再污秽,智慧也不再羸弱,从而发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得以觉悟无上明达的圆满解脱。
什么是四念处呢?就是观身如如,此为身念处;观感觉如如,此为觉念处;观心如如,此为心念处;观法如如,此为法念处。如何修习观身如如的身念处呢?作为佛弟子,走路时知道走路;站立时知道站立;坐着时知道坐着;躺着时知道躺着;入睡时知道入睡;睡醒时知道睡醒;半睡半醒时知道半睡半醒。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在修习观身如如时,应该知道自己的出入,善于观察分别,了知自己的屈、伸、俯、仰,仪容举止应安详肃穆,正确穿戴袈裟衣钵。行走、站立、坐者、躺下,睡着、睡醒、说话、沉默时都应正确地了知。佛弟子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应如此观身念:作为为佛弟子,当生起恶念和不善之念的时候,就应以善念来对治、切断、熄灭和制止恶念。有如木工师傅和徒弟拿墨绳来标记木材,再用利斧修裁使它端正一样。佛弟子也应这样,生起恶念,不善之念时,就应以善念来对治、切断、熄灭和制止恶念。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如此修习观身念处:作为佛弟子,应上下齿相接,舌抵上腭,以心念来对治心念,从而断灭之。有如二个大力士捉住一个羸弱的人,随心所欲地捉放、旋转、捶打一般。佛弟子也应这样,上下齿相接,舌抵上腭,以心念来对治心念,从而断灭之。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应念住呼吸,吸入时即知吸入,呼出时即知呼出;吸入匀长则知吸入匀长,呼出匀长则知呼出匀长;吸入短促则知吸入短促,呼出短促则知呼出短促。学习认识一切身体活动与吸入的关联,学习认识一切身体活动与呼出的关联;学习停止身行而吸入气息,学习停止口行而呼出气息。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应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进入初禅时,脱离贪欲而产生的喜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法喜普遍充满于此身中,脱离贪欲而产生的喜乐遍及各处。有如善巧的浴师,用器具盛装洗浴的豆粉,用水和成团,渍润全身,普遍充满,无处不周遍。就像这样,佛弟子因脱离贪欲而生的喜乐便会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法喜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因脱离贪欲而产生的喜乐遍及各处。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进入二禅时,由定境而生的喜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法喜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由定境而生的喜乐遍及各处。好似山泉,清澈而不浑浊,充盈流溢,四方涌过来的水就没有机会流入,这是因为泉底的水流自行涌出,流溢到外面,润泽山林,普遍充满,无处不周遍。就像这样,佛弟子由定境而生的喜乐便会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法喜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由定境而生的喜乐遍及各处。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进入三禅时,因舍离喜心而感受快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法喜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因舍离喜心而得的快乐遍及各处。就像青莲花、红莲花、赤莲花和白莲花一样,生于水中,长于水中,因为从水底长出,它们的根、茎、花、叶都被浸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遍。就像这样,佛弟子因舍离喜心而得的快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因舍离喜心而得的快乐遍及各处。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于此身中,进入舍念清静的四禅,于此身中,舍念清净之心无处不遍及。就像一个人披着七肘长或八肘长的衣服,从头到脚,全身上下都被覆盖着。就像这样,佛弟子于此身中,舍念清净之心无处不遍及。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应该念光明想,善于领受行持,善于随忆他的念想。前面如同后面,后面如同前面。白昼如同黑夜,黑夜如同白昼。下方如同上方,上方如同下方,像这样,以没有遮蔽,不被覆盖的心,修习有光辉的心,心性终究不会被蒙蔽。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应该善于观察身相,善于随忆他的念想。有如一个人坐在那里观察躺卧的人,或躺卧在那里观察坐着的人那样。佛弟子应如此善于观察身相,善于随忆他的念想。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对于这个身体,应该随其安住,随其好恶,从头到脚,观察种种不净的东西充满其中:在这个身体里面有发、毛、爪、齿、粗细的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脂肪、骨髓、口水、胆汁、小便等等不净之物。就像用容器盛着一些种子,明眼的人能清楚地看到里面有稻谷、粟米、大头菜、芥子。佛弟子应随着此身安住,随其好恶,从头到脚,观察种种不净的东西充满其中:在这个身体里面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脂肪、骨髓、口水、胆汁、小便等等不净之物。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应观察此身中的各种元素:这个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就像屠户杀牛,将牛皮剥下放在地上,分成六段。佛弟子应这样观察此身中的各种要素:这个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应观察死尸,经过一天,两天,乃至第六、第七天,尸体被乌鸦鹞鹰啄食,豺狼啃食,或者用火焚烧,或者埋于地下,均会腐烂败坏。见此情形,应当自行比照:我现在的身体也是这样,符合上述之法,无法逃离。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如果看见那个被舍弃在墓地的遗骸已变为青色,一半骸骨被啃食腐烂,剩下相连的骸骨被丢弃在地上。见此情形,应当自行比照:我现在的身体也是这样,符合上述之法,无法逃离。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如果看见那个被舍弃在墓地的遗骸已无皮肤血肉,只有筋骨相连。见此情形,应当自行比照:我现在的身体也是这样,符合上述之法,无法逃离。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如果看见那个被舍弃在墓地的遗骸的骨头也已分解断开,散落各处,脚骨、膝盖骨、大腿骨、胯骨、脊梁骨、肩胛骨、颈椎骨、头盖骨,都零落各处。见此情形,应当自行比照:我现在的身体也是这样,符合上述之法,无法逃离。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身念:作为佛弟子,如果看见那个被舍弃在墓地的遗骸的骨头白如海螺色,青如鸽子色,红如被血涂抹,且开始腐烂败坏,碎裂如秣。见此情形,应当自行比照:我现在的身体也是这样,符合上述之法,无法逃离。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身如如。如果男、女佛弟子都能这样,哪怕稍微做到观身如如,这就叫做修习身观念处。
如何修习观觉如如的觉念处呢?作为佛弟子,感受安乐时,就知道正在感受安乐;感受辛苦时,就知道正在感受辛苦;感受不苦不乐时,就知道正在感受不苦不乐;感受身体的乐、苦、不苦不乐,感受心性的乐、苦、不苦不乐,感受食之乐,食之苦,食之不苦不乐,感受无食之乐,无食之苦,无食之不苦不乐,感受欲念之乐,欲念之苦,欲念之不苦不乐,感受无欲之乐,无欲之苦,无欲之不苦不乐的时候,就知道正在感受无欲之不苦不乐。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感觉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觉如如。如果男、女佛弟子都能这样,哪怕稍微做到观觉如如,这就叫做修习觉念处。
如何修习观心如如的观心念处呢?作为佛弟子,有欲心时,知道的确有欲心,没有欲心时,知道的确没有欲心;有怨恨时、无怨恨时,有迷痴时、无迷痴时,有秽污时、无秽污时,有聚合时、有分散时,有低谷时、有顶峰时,有渺小时、有高大时,有修习时、有不修习时,有入禅定时、有未入禅定时,也都是如此;有未解脱心时,就知道的确有未解脱之心,有解脱心时,就知道的确有解脱之心。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心念之上,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观心如如。如果男、女佛弟子都能这样,哪怕稍微做到观心如如,这就叫做修习观心念处。
如何修习观法如如的观法念处呢?眼睛因为形色而使内心生起郁结。作为佛弟子,内心有郁结时,知道的确有郁结,内心没有郁结时,知道的确没有烦恼;如果内心未曾生起的烦恼生起了,就知道的确生起了,如果内心已经生起的烦恼不再生起了,就知道的确不再生起了。耳、鼻、舌、身、意也都是如此,因为外缘而使内心生起烦恼。作为佛弟子,内心有烦恼时,知道的确有烦恼,内心没有烦恼时,知道的确没有烦恼;如果内心未曾生起的烦恼生起了,就知道的确生起了,如果内心已经生起的烦恼不再生起了,就知道的确不再生起了。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观念之上,无论是自身的观念还是外界的观念,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修习观法念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入处。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法念处:作为佛弟子,内心有欲念时,知道的确有欲念,内心没有欲念时,知道的确没有欲念;如果内心未曾生起的欲念生起了,就知道的确生起了,如果内心已经生起的欲念不再生起了,就知道的确不再生起了。嗔恨,睡眠,烦躁,后悔,也都是如此。内心有疑虑时,知道的确有疑虑,内心没有疑虑时,知道的确没有疑虑;如果内心未曾生起的疑虑生起了,就知道的确生起了,如果内心已经生起的疑虑不再生起了,就知道的确不再生起了。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观念之上,无论是自身的观念还是外界的观念,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修习观法念处,这就是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他们不能明了真理的烦恼。
其次,佛弟子还应该如此修习观法念处:作为佛弟子,当念觉支存在于内心,即住于禅定与智慧时,知道的确内心住于禅定与智慧,内心没有生起禅定与智慧时,知道的确没有生起禅定与智慧;如果本来未曾生起的禅定与智慧现在生起了,就知道的确生起了,如果内心生起并已经住于禅定与智慧,确立不忘,毫无衰减,就知道自己的修为的确增长扩大了。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也都是如此。作为佛弟子,内心没有偏颇和执着时,知道的确没有偏颇和执着,内心有偏颇和执着时,知道的确有偏颇和执着;如果本来未曾生起偏颇和执着现在生起了,就知道的确生起了。如果内心已经生起了无偏颇和无执着,并且能够确立不忘,毫无衰减,就知道自己的修为的确增长扩大了。佛弟子像这样将念头关注在自己的观念之上,无论是自身的观念还是外界的观念,一切都知道并且了别,明了通达,这叫做佛弟子修习观法念处,这就是七种能助菩提智慧开展的法门。如果男、女佛弟子都能这样,哪怕稍微做到观法如如,这就叫做修习观法念处。
如果有男、女佛弟子能够在七年的时间里发心正住于四念处的话,他们必定会得到二果斯陀含;或者会在今生之中得到究竟的智慧,即四果阿罗汉;或者还有余习未了的,也可得到三果阿那含。且不说七年,就是六、五、四、三、二、一的任何年间,也是如此。如果有男、女佛弟子能够在七个月的时间里发心正住于四念处的话,他们必定会得到二果斯陀含;或者在今生之中得到究竟的智慧,即四果阿罗汉;或者还有余习未了的,也可得到三果阿那含。且不说七个月,就是六、五、四、三、二、一的任何月间,也是如此。如果有男、女佛弟子能够七天七夜发心正住于四念处的话,他们必定会得到二果斯陀含;或者在今生之中得到究竟的智慧,即四果阿罗汉;或者还有余习未了的,也可得到三果阿那含。且不说七天七夜,就是六、五、四、三、二、一任何日夜间,也是如此。且不说一天一夜,如果有男、女佛弟子能够在须臾片刻间稍微发心正住于四念处的话,那么他们早晨如此行事,傍晚必定会提升精进;如果傍晚如此行事,早晨必定会提升精进。”
佛陀这样解说之后,弟子们听了,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开宗名义,告诉诸比丘:三世诸佛都是因为断除了五盖(五种覆盖心识的烦恼,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发心正住于四念处并修习七觉支(七种能助菩提智慧开展的法门,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及舍觉支),而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进而按照身、觉、心、法的顺序解释了何为四念处以及具体修习的法门。
首先,佛陀从行走坐卧,仪容举止,姿态呼吸,进而到身体的组织结构,构成元素,最终到骸骨腐烂败坏的全过程,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地解释了如何修习身观念处。
在解释身观念处时,佛陀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1、 要像木工拿墨绳标记木材,用利斧修裁端正一样来断灭恶念;
2、 要像二个大力士随心所欲地对待一个羸弱的人一般来以心念来对治心念;
3、 要像善巧的浴师的那样使初禅法喜普遍充满于此身中;
4、 要如山泉润泽山林一般让二禅的喜乐遍及各处;
5、 要像莲花生长于水中一样使三禅的快乐遍及各处;
6、 要像一个人全是上下都被衣服覆盖着那样使四禅舍念清净之心无处不遍及;
7、 要像屠户解牛一样去观察此身中的各种要素。
这些比喻使得抽象的内容生动具体,易于理解。
除此之外,每节中都用大量重叠反复的排比句式来加强语气,加深理解。并以同样的方式一一解释了如何修习觉、心和法观念处。结构统一完整,层次清楚明了。

上一篇:王欣:中阿含经之97大因经

下一篇:师敏:中阿含经之118龙象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