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里仁漫谈  >  百姓传(九)

百姓传(九)

2017-11-26
 贺雄飞信主了
贺雄飞,男,内蒙古伊克昭盟人,1968年生。1989年参加过学运,1991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分配到内蒙古办公厅。1992年下海,在海口开了一家蒙古包美食城。在那里结识了来自家乡的杂技演员刘新华。当时,刘新华的身姿容貌都打动了贺雄飞,虽然比他大八岁,他还是坠入爱河,92年底二人就迅速结婚,婚后育有一女。95年他返回内蒙,致力于创作。1996年在京成立草原部落创作室,推出《儒商时代》《世界十大名牌策略》等畅销书。1995年至1998年,他往返于蒙京之间。1998年将妻女接到北京安居,成立北京田野牧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妻子也全力支持他,并在在朝阳区甜水园批发市场看店。1999年,老贺推出黑马文丛——《火与冰》《铁屋中的呐喊》《47楼207》《耻辱者手记》,震动出版界,2001年他已经成为京城出版界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贺氏夫妇在海淀及大兴购置了两处豪宅。当时,他们甜水园的门店就在我们公司门店隔壁,我也曾应女主人之邀,参观其大兴区豪宅。
    男人有钱就容易变坏,当时妻子刘新华并非如记者说的人老珠黄,应该属于风韵不减当年。主要还是老贺作为文化人,和文化素质有差距的妻子有点缺少共同语言了,他经常参加名流聚会,不愿意带妻子,妻子感觉丈夫不关心自己,导致争吵不断。 2002年7月6日,贺雄飞陪同一位作家到甘肃天水签名售书,与市电视台的美女记者关小婷一见钟情。回家之后,就要和刘新华离婚。7月底,夫妻双方签订了“离婚协议”,但离婚的前提是:将两套房子划到女方名下,同时补偿女方150万元。贺雄飞同意将房子给妻子,但因为购房时房主的名字是贺雄飞,并以贺雄飞的名义向银行贷款,两人在办理银行过户手续时遇到了麻烦。婚没有离成,但老贺一有机会就和关在一起,甚至在一次他组织的笔会上,他向朋友介绍关是自己的“后现代夫人”,此后与关在京同居,很少回家。刘新华迅速掌握了他们在一起的证据,2003年将丈夫告上法庭,告他重婚罪。2004年4月开庭,需要关小婷到庭。刘新华带着二哥找到关的住处,当时老贺、老贺姐姐及外甥也在。老贺不给开门,刘氏兄妹在外等了一夜,早晨老贺他们出行慌乱中,外甥开车将刘的二哥撞死。最后,外甥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赔偿经济损失33万元。此后夫妻二人继续纠缠,生意一落千丈,两处房子的贷款和物业费都交不上了。2008年妻子继续告他重婚罪,老贺被判拘役半年。但法庭一直没有判他们离婚。2010年,老贺曾随弟弟鹏飞一起拜访净空长老,想皈依佛门。但老贺研究犹太文化多年,更信上帝,此前07年就进过上帝信仰之门。纠缠十年后,在教会协调下,刘也想明白了,双方离婚。2013年9月17日,他携带妻女和前妻到约旦河,一同受洗信奉上帝。9月25日他在教会分享说:“这次到以色列,上帝不仅帮我化解了十多年的怨恨和忧愁,而且在我全家独自祷告时显现了彩虹,并且下起了濛濛细雨。祷告结束时,雨也停了,就那么巴掌大的一片云彩。约旦河接受洗礼,被圣灵充满,我和前妻不由自主嚎啕大哭,女儿和她妈也受了洗。”
    如今老贺,作为中国犹太文化研究的第一人,开展了多次犹太智慧训练营。他著有《犹太家教智慧》、《犹太文化精神》、《犹太人之谜》、《犹太人为什么聪明》、《经济学的香槟:22 位诺奖得主对经济危机的预测与反思》、《犹太式管理:千年不衰的智慧与实践》、《葡萄园的故事》、《两块碑的故事》等十几部书籍。
    作为出版策划人,当年他推出了汪国真、余杰、摩罗、孔庆东等,后又将钱理群、朱学勤、秦晖、徐友渔等老牌学者推出,享誉海内。也包括刘亮程、黎鸣、张悟本,都是经他推出的。老贺也炮轰过于丹、易中天,推崇过五个经济学家:郎咸平、吴敬琏、茅于轼、陈志武和许小年。如今他在力推自己了。
本来在最年富力强的年龄,老贺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却耗费十年时光纠缠在婚姻官司里,也许这是上帝成全他的美意吧?!
 
 
王炜夫妇与风入松书店
 
王炜,男,上海人,1948年9月1日生,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62年9月至1969年1月,就读于北京四中。1969年2月至1975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服役,历任战士、副班长和代理支部书记。1975年6月至1978年1月,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工作,曾任车间主任。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师从熊伟教授从事海德格尔哲学研究。1984年留校任教。1986年起,他协助熊伟先生编纂《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1992年至1993年,他赴荷兰莱顿大学从事外国哲学研究。他是"熊伟青年学术基金"主要创建者和常务主持人,是中国现象学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和活动家。20世纪80年代初,他与甘阳等一批青年学者一起创办了"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包括《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新知文库》和《文化:中国与世界》学刊,他是该丛书的重要策划者和组织者。
1995 年10月,王炜先生携一批文人学者创办风入松书店,书店位于北京大学南门东侧的北大资源西楼地下室,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周围有北大、清华、人大、师大、外院等几十所国内著名高等学府,他志在做一名邹韬奋式的学者和出版人。
章雨芹,1950年6月生,1963年被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文革后分配到新华印刷厂,从业12年,在这期间与王炜结婚。30岁到工业局党校任教,35岁又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企业管理研究生,毕业后到工业局党校教了12年书。
1996年他们企业进军王府井失利。1999年夫妻感情不合,闹离婚,王炜也有病缠身。2000年7月24日,因经营不善,库存积压严重,王炜退出风入松,书店股权尽归章雨芹。章雨芹担纲总经理,她把“退书”作为切入点,以退进新,两年半的时间退了整整650万码洋的书。
2001年,我任公司北京分公司经理,也兼有为西部书城进货探路任务。临去前,拜访师大尤西林老师,尤老师特意给我王炜和刘苏里的电话,以便我进京拓展业务联系方便。初见王炜,他约我到他住处附近一个酒店茶台,那天,他带着口罩,还有点咳嗽,看上去脸有病容。我说明来意,问询北京书界情况。他表歉意,说已经离婚,书店不归他管了。不过他提到书店库房积压不少书。此后,我自己去风入松,直接联系章雨芹,我没有提见过他前夫。那天我在她们地下室的办公室见到她,当时她已经五十一岁,脸上皱纹有点深,显得有些苍老,我将我们西部书城要进一批书,充实书店门面,她很感兴趣。我就将意向告知了西安负责书城进货的谢涵,他连同在北京的陈总夫人张女士,一起宴请章凤芹洽谈进书事宜。饭后一同到她们库房,挑选书,当时以很低的折扣进了几十包书,我记忆最深的是进了不少王炜策划的《海德格尔全集》。当然,都是现金交易的,她们那时已经被出版社催得紧,不能再有账期放货了。
2005年4月11日王炜教授病逝,享年56岁。本来在逝世前一天,还在筹备一家外版书专营店,因他的离世,书店流产。2008年,王洪彬出任风入松总经理,由于受网上书店冲击,书店经营每况愈下,2011年6月2日风入松破产。当时名震京城的四大书店(万圣书园、国林风、风入松和三联韬奋)之一,风入松倒闭了。王炜先生在书店装饰栏设计的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也随之不复存在。

大公教会董牧师
董牧师,男,1964年5月生,陕西眉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81年,他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到省外贸公司工作,因有国际业务,出差机会较多,也有机会接触基督教。在经历企业风雨后,1999年7月他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皈依信主。 回国后,他辞去公职,于2001年7月在西安建立西安长老教会, 并创办“新生命心理咨询室”。2002年到2004年,他在多家民营企业担任过行政和人力资源高级经理。 2004年在第四军医大学攻读应用心理学在职研究生 ,并在西安市电视台做心理栏目嘉宾主持,大概有一年多。 2005年,他受聘民办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 ,兼任陕西省性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也曾注册天职公司,任总经理 。2006年,他在大学和各地教会讲授《精神性学——教牧辅导》 ,还在西安第九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心理专家出诊。2007年,免费发行他主编的内刊《教牧神学季刊》 。2008年西安长老教会改名为西安大公教会,他出任西安大公教会主教。2009年他主导教会建立教牧辅导中心,使用《圣经》辅导帮助基督徒、家庭精神分裂症者等。多年后,他们已经在北京、深圳等地多地建立大公教会分会。
我与董老师接触是由同学老郭引荐的,当时老郭与张再林老师熟悉。董老师说他也是张老师的学生,他与尤老师也熟悉。03年左右,我婚姻遇到危机的时候,他曾经有意帮我化解,让我到他们教会去查经。记得曾在南二环他们的一个查经点查过几次经。当时那个点是黑龙江省某大型机械设备公司办事处,当时的负责人夫妇是信仰基督的,后来他们已经移民加拿大,据说刚去加拿大时,开始给人家干些低级工作,如砍猪肉什么的,从一个中产阶级滑入下层,有过一段艰难心路历程,过了几年走向技术岗位,条件才好了;当时记得还有位董女士,是文物收藏杂志的主编,后来也是他们教会的一个负责人,那时董女士也是夫妻关系也面临危机,据说她信主之后,夫妻关系改善了,后来在她的第一个孩子上大学后,她又生了二胎,刊物倒闭后,在家专职带孩子了。我没他们那么幸运,虽然查过经,但婚姻还是没有维系,因此后来联系也就少了。2006年以后,我到高校教马列后,联系就更少了。后来因开设中西中教文化比较课,曾请过他及几位各家宗教的老师一同座谈。又几年后,再请他时,他已经说很忙了,经常在外地弘道,那次他派了个学生过来参会。
董老师,身体强壮,声音洪亮,为人正直,自信满满,不过有时弘道喜欢批判异端。他性格张扬,喜欢评议。他开有博客,实际他活得很透明。有时公布出来的信息,往往把自己推到浪尖封口,遭受攻击,有一年尤老师想让学生了解基督教的知识,曾让他与学生交流过几次,因他在网上说是师大聘的教授,实际没有聘书,因此遭受攻击,有关部门还专门到学校调查过,估计对尤老师也有些影响。董老师还曾与儒教学者王达三展开争论,它以基督教立场批判儒教。因为宗教差异展开争论,估计他树敌不少。最近,看到其博客又以基督教立场批判伊斯兰教,对历史时期的伊斯兰问题进行揭露,我估计后面还会引发宗教纷争。
董老师的妻子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她是外院毕业的,孩子也大学毕业了,妻子和女儿都信主。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从信仰角度而言,对马克思主义主流信仰会有冲击。但因为基督教世界有二十多亿信众,在中国与世界经济交往日益深入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可能公开反对基督教。根据宪法规定的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实际也不会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宗教活动。但估计会派有关部门成员继续关注他们的宗教活动,以便贯彻执政党对一切方面的领导权。因此,董牧师的言论可能还需适应时代环境,对自己的弘道语言进行打磨推敲,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陕西社科院王亚荣研究员
王亚荣,男,西安人,1950年10月20日生。初中毕业,插过队,当过工人,到西北大学旁听高杨先生的课。1980年,凭论文和英语作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社科院,后任宗教所所长,长安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具体方向一是五代之前的中国汉传佛教,二是陕西佛教文化资源与陕西社会展。发表过《长安佛教史论》、《大兴善寺》、《道宣大师传》等著作5部,任《玄奘研究》、《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副主编,参加编撰《佛教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佛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佛教分支》、《中国佛教文化大观·名山寺塔》等。撰写过《鸠摩罗什关中业绩研究》、《新世纪之交陕西宗教文化现状》、《秦岭北麓(中段)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律宗祖庭净业寺调查研究》等调研报告。
他的主要学术观点:一是中国佛教的定性和定位。有佛教外来性中的相对性观点,坚持隋唐佛教"中国化"说和五代分期说,隋代佛教的历史意义,佛教祖庭的定义与标志等。二是提出"长安文化"的概念和设定了"长安文化"的内涵模型,对其文性格与佛教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三是对佛教人物、宗派、寺院、经典等史实的考证。如法显的师承关系,"南义北禅"结束的标志,隋唐国立译场,隋代大兴城佛寺以及大兴善寺、日严寺,玄奘译场助译僧,道宣生平与律学源流,般若故里等等问题,经过考证,提出了新的观点。四是佛教现状及其文化资源的研究。对陕西的佛教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提出"长安县是中国佛教文化第一县"的观点。另在法门寺佛指舍利的文化意义、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香港佛教的走向、佛教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矛盾等问题上也有自己的见解。
策划组织了在陕西召开的第一、二届玄奘国际学术讨论会、中日'长安佛教与日本'学术研讨会、中韩儒释道三教学术研讨会、第十次中日学术交流会和全国隋唐佛教学术讨论会、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玄奘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等。曾应邀赴日本、泰国和台湾、香港等地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
在法门寺佛指舍利重光三十年座谈会,他将自己的新著《道宣评传》赠送给我。我把自己写的《陈学释读二十篇》复印本相送,请他批评。当晚聊起了高杨先生,我结合网上信息略微整理高先生小传如下:
     高杨,1925年生,祖籍山西人。12岁时的书法已经远近闻名,成为同龄人的范本。考入北师大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主席,作为地下党员,也曾找过北大校长胡适论战。建国后,曾任教育一司司长。1950年随侯外庐调任西北大学,侯先生不在西大时,政务都由高先生掌管。他曾有机会任驻日本工作站站长,因当年西北局有左倾,为让西大放行。当时高夫人不善料理家务,四子教育主要由高先生负责。政务与家务牵扯不少精力。学术上积累深厚,上课基本不用稿子,他属于过目不忘的那种人。当时给魏道儒和王亚荣讲梵文,提及一词根有240种变化,梵文难学,学好梵文需要八年。高先生讲楔形文字,讲得很深入,一个字能讲很长时间。高先生去土耳其访问时,以为自己多年不搞外语,应该忘了。但到土耳其候,不用翻译,外语能力迅速恢复。谈及几个孩子与父亲形象对比,说三隆老师与其父亲形似神不似。王亚荣先生记得高杨先生以自己的观察,告诫学生成名太早不好。王先生回忆当初赵朴老四大金刚弟子,都年龄不大走的,才理解为啥成名早不好。高杨先生评职称时,没有发过什么文章,把自己的成果拿给专家们看,大家都看不懂。高先生去世时,许多人为他送行。高先生很会为人,在政治比较左的年代,高先生私下保护了不少学者。
    会议第二天照集体合影时,王老师见到我,说晚上看了下我写的文章,提醒我要有问题意识。他对我未来申请课题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如可以结合自己过去的实际,考虑诸如隋代墓志中的佛教史料整理与研究、建国后陕西新出隋代墓志整理研究等题目。王老师谆谆教诲之意,令人感动。

与刘苏里万圣书园的一段缘分
2001年笔者奉命任北京分公司经理,驻扎朝阳区甜水园批发市场。当时单位主要经营的是教辅书,我当时在市场走一圈,感觉我们门店品种最单一,好几个人耗在店里,没有一点活力。同时考虑西安本部书城还要拓展货源,我就有意去了万圣书园寻求合作。
当时万圣书园周边正在拆迁,为了08年的奥运会做准备,他们书店在一排类似四合院的平房里,虽然周边很乱,但书店里还干净,也安静。我去时刘苏里不在,他姐姐刘文华在,我说明来意,他姐姐考虑要搬迁,就有意说可以放一部分书到我们批发市场。我们合作模式是门店一家一半,他们每个月给六千元房租。我想有收入总比没有强,如果合作愉快,还可以将万圣书园的书全品种转到西安。因此,我简单汇报下总部,就答应了。他们就上货到甜水园,每天我们两家一人拿一把锁的钥匙,同时到场才开门,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西安陈总来市场看了看,他更希望万圣书园能把门店书配给我们西安的门店。他姐姐和刘苏里商量后,没有答应。加之他们的书主要是学术书,批发效果不太好,经营一个月本钱都回不来,加上人员管理也难把控,就有意退出甜水园。我们这边也没达到目的,老总也有意终止合作。因此双方就解除了合作关系。出于单位利益考虑,也考虑对方感受,没有要房租款,但要了三千多元的书。
五月,我返回西安,几个月后被一家公司高薪挖去负责大中专教材采购。10月份我与老总开车到北京参加订货会。考虑与万圣书园的关系,我特意把导师主编的隋唐五代论文论著目录拉去两包,那时他们那已经因搬迁很乱了。见到他姐姐,放下两包书。虽然也见到刘苏里,那时他正忙乱,也没深谈,我们就撤了。其实,我放下两包书是不想再收款了,是歉疚当时合作终止时,还拉了他们的书。几年后,05年我到北大游学时,还专程去他们蓝旗营书店,看到了我放的书还在书架上放着呢。刘苏里经营学术书,许多书都是学者自己放过去的,算是对他的支持,他实际没有赚多少钱,更多的是在学人心中的名声和理想。
昨天,看到刘苏里与罗振宇的合作搞得app活动,开始卖网络知识产品,网上传播的名声很响,不过估计经济收入没有一般人想得那么丰厚。
刘苏里与妻子甘琪分手,后续娶醒客张。后者也是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读书人,喜欢记录他们自己故事。在西安,我见到了与刘苏里同类的读书人,就是知无知的谌总。世间总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祝他们的理想情怀能得到更多人的善待。
作家辛可
辛可,祖籍宁夏,1973年情人节生,天生是个情种。辛可少年顽皮,学习优异,1993年考入吴家坟对面学校,专业是历史教育。不过此君在学校经常旷课,自己在宿舍泛读各种书籍。有时到教室亮相,常以光头示人,满身匪气,不服管束,搞得辅导员都头疼。有一段时间在校外住,不知干坏事没?待考。据说实习时,险些闹出小学潮。毕业时,辛君英语四级不及格,系主任老萧欲杀一儆百,没给他发毕业证。不过,辛君很幸运,入职西安音乐学院教书。几年后,被高新区某一把手相中,后带其进军央企,任中国唱片总公司战略发展部主任,参与各种大型项目策划管理。搞音乐的比较在乎的什么国家奖项,他所属部门是可以颁发的。
辛君因性格豪爽,才气纵横,嬉笑怒骂,甚得相交者喜欢,上至文化部部长下至企业老总及黎民,辛君广有交涉。他深刻洞悉世事人心,写企业材料之余,辛君写了几部小说,如《唐僧写给观音姐姐的36封信》、《逼下梁山》、《斯文扫地》,以其辛辣文风,恣意纵横,鞭辟入里,写尽文化界、知识界、商界、政界的丑态,批判力度引起各界侧目。辛君写的公众号,因过于犀利,加之他又是网络大v,百分之九十文章被封杀。他有一阶段也活跃于微信群,粉丝众多。他对高中生都有影响力,去年我们办终南山陈学读书班,一位母亲说她孩子就是辛君粉丝,开始孩子听说辛君要参会,她一定去,后辛君失约,高中生很失望,也没陪母亲同去。
因辛君是我下届学弟,我去北京工作时,见过他同班好友,当时他也在,才与其续秃头印象前缘。这俩家伙,一个学习特好,根红苗正,一个则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他们还是极其要好的朋友。
那次,我因工作需要,要临时修改一个公司商业策划书。写策划书是辛君强项,一夜把我写的改得面目全非。不过,比我写得就是高明。因是临时求助帮忙,我没有申请经费相报,算是欠他人情了。在北京工作期间,也曾到其北京南三环大宅子,印象房间宽大,书架上满是书,其中陈寅恪文集、鲁迅文集等诸多大部头,还有个跑步机,不过他当时未结婚,房间稍微有点乱。他是不修边幅的文化人,当时因为爱夜读写作,时常与香烟为伴。后来,弟弟在北京打工,我也曾领弟弟见过他两次,他是能侃的,对天下时局了然于胸,大有卧龙的味道。
几年后,辛君因带他去北京的老总退休了,他也不愿意干了,虽然他已经是处级干部,大可以混到退休,但他说放弃就放弃了。专职在家创作,有时写些剧本,有时炒股,有时和粉丝们胡侃。辛君虽然久在染缸里,但还有一颗体贴老百姓的心,常为民发言,如果时代允许,他可以成为鲁迅式的人物。我们能保持交往,也是看中彼此那点底层情怀吧。虽然彼此有时观点有分歧,他欣赏胡适,我看好毛泽东,我们共同佩服的对象是陈寅恪,因此有共同语言,也有交锋。
他来西安,我专门为祝贺其新著出来,搞过一次文化发展论坛,也一同到玉山玩过,他也在我们学校做过报告,也到马永红青年进步中心做过报告。对了,还记得他捐款给中心一千元,不过还在我身上呢。
我在南师大读博士后,他去南京看弟弟,顺便到我那。他弟弟和他是两类人,弟弟是学理工的,是中组部引进的海归,国家投入五六百万在他科研启动上。当时,我和辛君顺便租车游了下南京,不过游南唐皇帝陵墓,进入墓道潮湿阴冷,一阵阴风扑来,很不舒服,他回去后患了感冒。事后,他说那次如撞见邪了似的,身体一直不适,到现在经常到医院跑打针。估计是皇家侍女看上他的才情了吧?
辛君老婆是个警察,他是个警察关注的网络大v,这组合说来有点滑稽。但他就是在警察老婆每日监督下从事自由主义言论的。不过,最近有一段时间没见他的文章了。因为时代变了,江湖时代的腐败正在被整治,而舆论也在被整治,时代不同了,旧有的批判也有些不适了。也许他正在调整,原来计划写的书还在进行,他的《未完成的革命》,估计写完了,但还没发出来。其他书稿不知啥时整理出来?他的公众号里的文章,完全可以结集了,不过被删了,不知还能否找全,估计发表也只能在香港或国外发了。近期国内出版社因敏感话题是没有哪家敢出的,尽管我觉得他的理论探讨也没什么,但他辛辣的批判文风确实让有些人紧张。
以他的大才本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不过因过去的圈子过于靠近权力、金钱及美女,文风中还是留着岁月刻下的痕迹,缺少那种纯净和奋进,过多的嘲讽与批判,有时是解构社会,实际也在消解自己,不过他被删的杂文好像比小说写得还好。也许他的历史论著会更有冲击力,期待他的历史论著《未完成的革命》早日出版。
 


 

上一篇:百姓传(八)

下一篇:百姓传(十)